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制展望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龚睿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R373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153B42KYSB20170004)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antibody for the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随着人们认识的增加,烈性传染性病毒不断被发现和鉴定,高致病性、高传播性的病毒往往由于变异,导致反复流行。如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多次暴发1931年首次分离到的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virus,RVFV)[1];1937年发现于非洲,并于1999年传入美国且在多个州暴发的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23];1944、1956、1965年分别发现于俄国克里米亚、非洲刚果和我国新疆巴楚地区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a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1967年分离出该病毒,被我国称为新疆出血热病毒(Xinjiang haemorrhagic fever virus,XHFV)[4]。1967年在德国首次发现马尔堡病毒(Marburgvirus,MARV)[5];1976年发现,随后在非洲反复暴发流行的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OV)[6];1998—1999年在马来西亚暴发,2001—2009年连续在印度和孟加拉国流行的尼帕病毒(Nipahvirus,NiV)[78];2002年底出现,2003年在我国暴发流行的SARS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9];2012年出现于沙特阿拉伯,具有高致死率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10];2013年在我国多地出现的H7N9型流感病毒[11]。自2009年以来,中国加强了急性发热性疾病的监测与管理,发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该病由一种新型病毒引起,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简称新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sus,SFTSV)[12]。目前,上述病毒感染几乎没有特效药物和疫苗,因此,针对其研制特效药物,对于提高其防治水平、保障我国国民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用本文

刘欢,张怀东,陈晓晖,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型治疗性抗体研制展望[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9):838-842. DOI:10.3969/j. issn.1671-9638.2018.09.019.
LIU Huan, ZHANG Huaidong, CHEN Xiaohui, et al. Development of novel therapeutic antibody for the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J]. Chin J Infect Control, 2018,17(9):838-842. DOI:10.3969/j. issn.1671-9638.2018.09.019.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2017-07-21
  • 最后修改日期:2017-09-29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2018-09-28
  • 出版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