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辉
•2009, 8(1):1-2.
摘要:
近20年来,机会真菌所致侵袭性感染显著增高,同时其发病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增高,主要的机会真菌感染为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和烟曲霉所致;但近年来,其他机会真菌亦日益重要,如非白假丝酵母菌、除烟曲霉外的其他曲霉、毛孢子菌属、红酵母属、接合菌属(根霉、毛霉等)、镰刀霉属、赛多孢菌属以及各种暗色真菌等[1]。
•2009, 8(1):3-6.
摘要:
目的探讨脱氧野尻霉素(Deoxynojirimycin,DNJ)及其衍生物N丁基脱氧野尻霉素(NbutylDeoxynojirimycin,NbutylDNJ)的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作用。方法以HepG2 2.2.15细胞为模型,与药物共培养观察9 d,于第3、6、9 d收集培养上清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e 抗原(HBsAg及HBeAg)、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培养第9 d,1 000 μg/mL DNJ、100 μg/mL NbutylDNJ 具有较明显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显著性(均P=0.001)。结论DNJ及其衍生物在实验浓度下无明显和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分别在1 000 μg/mL、100 μg/mL具有较明显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
•2009, 8(1):7-9.
摘要: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1)的存在状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KB)法测定某院临床标本分离的3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qacE△1sul1基因。结果30株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qacE△1sul1基因阳性13株,阳性率43.33%。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qacE△1sul1基因携带率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本结果为山东地区首次报道。
• 贾育红,刘新
•2009, 8(1):10-13.
摘要: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结核空洞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在X线透视下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注入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异烟肼、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加全身化学治疗(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6例(治疗组),并与单纯化疗的9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痰菌转阴率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为17.44%、65.11%、87.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30.85%及55.32%(两两比较,均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病灶显效(显著吸收+吸收)率为95.35%,空洞闭合率为3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51%及13.83%(两两比较,均P<0.01)。结论全身化疗加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内局部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全身化疗。
•2009, 8(1):14-17.
摘要:
目的了解某市胸科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03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所有新发和复治的肺结核病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和利福平的敏感性。结果4年间202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9.11%(79/202),总耐多药率为10.89%(22/202)。初始耐药率为35.11%,获得性耐药率为46.48%。获得性耐多药率16.90%,明显高于初始耐多药率7.63%(χ2=4.08,P=0.049)。2004年度获得性耐多药率36.36%,明显高于初始耐多药率5.66%(χ2=5.95,P=0.02);2006年获得性耐多药率与初始耐多药率相同,均为13.51%。复治患者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均显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47.89%、46.48%、36.62%,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35.21%;初治患者单耐药率和多耐药率均为16.03%。结论耐药和耐多药肺结核病疫情严重,特别是初始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故有效控制耐药结核病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2009, 8(1):18-20.
摘要:
目的探讨手卫生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VAP)预防中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比较2004—2007年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改善手卫生设施前后的VAP发生情况。结果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改善洗手及手消毒设施后,VAP发生率显著降低;由之前的30.00%(2004—2005年)降至18.18%(2006—2007年),且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9.44,P<0.01)。结论手卫生是预防VAP的重要环节,设置完善、方便的洗手和手消毒设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降低VAP发生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 刘猛,郑煜煌,周华英,何艳,袁宏丽,刘纯,谌资,李瑛,周国强,李谨
•2009, 8(1):21-24.
摘要:
目的在中国中医药研究院的新药开发研究工作基础上,对未经抗病毒治疗的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进行24周口服中药复方黄芪颗粒治疗,初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22例HIV感染者服用复方黄芪颗粒治疗24周,于0、24周检测HIV RNA病毒载量,0、8、24周检测CD4+、CD8+细胞及细胞因子,0、8、16、24周记录临床症状积分以及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治疗24周,CD4+细胞数较基线值(0周)平均上升22/μL(t=2.08,P=0.03);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和干扰素(IFN)γ较基线值分别平均上升7.29 pg/mL和3.82 pg/mL(分别t=3.46,P=0.00;t=5.94,P=0.00), IL4下降3.71 pg/mL(t=8.18,P=0.00); HIV RNA较基线值平均下降0.40 lg 拷贝/mL(t=2.65,P=0.02);体重上升>2 kg者6例,增减未超过2 kg者10例,患者体重评分有效率72.73%;血常规、肝肾功能等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未观察到不良事件。结论中药复方黄芪颗粒可提高HIV感染者CD4+细胞数, 对HIV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具有一定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显著改善HIV感染者的临床症状,使患者体重增加,无明显毒副作用。
•2009, 8(1):25-26.
摘要:
目的探讨静脉药瘾病毒性肝炎患者多重病毒感染率及转归。方法对48例静脉药瘾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清标志物及核酸测定,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8例静脉药瘾病毒性肝炎患者中,HBV、HCV双重感染率为31.25%,HBV、HIV双重感染率为4.17%,HBV、HCV、HIV三重感染率为62.50%;重型肝炎者占70.83%。重型肝炎患者住院时间为(48.67±19.25)d,与同期住院的非药瘾重型肝炎患者住院时间(65.32±31.49)d相比,明显缩短(U=4.25,P<0.01)。结论静脉药瘾者病毒重叠感染率高,且重型肝炎患者多,但相对非药瘾重型肝炎患者恢复较快。
•2009, 8(1):27-29.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177例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7例清洁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绝大部分(165例,93.22%)于术前0.5~2 h给药;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162例, 91.53%)。在56例手术时间>3 h的患者中,仅3例(5.36%)于术中追加了一次抗菌药物。仅手术前单用一次抗菌药物者25例(14.12%);手术后用药3~7 d者67例(37.85%),>7 d者42例(23.73%),>48 h~3 d者20例(11.30%)。预防用药共7类20种,头孢菌素类占52.71%(主要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其次是青霉素类28.08%;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结论该院在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必须加强对外科医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的教育和临床用药管理。
• 肖丽,卢岩
•2009, 8(1):30-32.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人免疫缺陷病毒(HIV)职业暴露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管理,以提高职业防护能力。方法对2007年3月发生的一起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事件进行回顾性调查和血清学追踪监测。结果此次事件中共36名医务人员发生HIV职业暴露,经完整皮肤暴露率为72.22%(26人), 损伤性暴露率25.00%(9人),黏膜暴露率2.78%(1人)。发生职业暴露后,严格按规范要求实施急救处理者仅1人(2.78%)。所有职业暴露人员经临床追踪12个月,全部HIV血清学监测阴性。结论医务人员是HIV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该院职业防护管理工作存在重大隐患,必须加强培训和教育。
•2009, 8(1):33-35.
摘要:
目的了解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的存在情况以及耐药谱型。方法2006年7月—2007年12月自临床标本分离60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分析其基因intⅠ、qacE△1sul 1。药敏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结果60 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Ⅰ类整合子阳性率为13.33%(8/60),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80%的仅有米诺环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是一种重要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其具多重耐药性, Ⅰ类整合子的存在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传播。
•2009, 8(1):36-40.
摘要:
目的总结和分析某医院2007年细菌耐药监测资料。方法采用API系统鉴定细菌到种,以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7年标准),药敏结果以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年共分离3 107株细菌,革兰阴性菌占60.93%,革兰阳性菌占27.78%,真菌占11.3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60.58%和77.35%。屎肠球菌的分离数和耐药率均高于粪肠球菌(P<0.05),氨基糖苷类高度耐药肠球菌的产生率为59.44%。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超广谱β内酰胺酶产生率分别为59.50%和55.98%。63.97%的铜绿假单胞菌来源于痰标本,不同科室痰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重症监护室(21.05%)、神经外科(15.99%)、呼吸急救儿科(7.09%)、呼吸内科(6.07%)。结论定期总结医院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发现细菌呈多重耐药趋势,对规范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大意义。
•2009, 8(1):41-43.
摘要: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玻片法结果的最佳判读标准。方法对临床标本分离的70株葡萄球菌属细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葡萄球菌凝固酶基因(金标准),同时以乳胶凝集法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Slidex Staph Plus),试管法、玻片法检测葡萄球菌凝固酶。经VITEKⅡ全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到种。结果70株葡萄球菌属细菌中,PCR法检测葡萄球菌凝固酶基因56株为阳性;Slidex Staph Plus与PCR法相对应的56株为阳性;试管法检测与前2种方法相对应的54株为阳性,2株为假阴性;玻片法为强阳性;VITEKⅡ全自动分析仪鉴定56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与PCR法同)。另14株菌经鉴定为溶血性葡萄球菌。玻片法以粗大颗粒状或明显大絮片状凝集为血浆凝固酶试验阳性的判断,其准确度为80.00%,假阳性率为20.00%。结论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玻片法结果最佳判读标准:以10 s内血浆中呈不可磨散的明显团块状凝集,液面清亮,在无菌生理盐水中不凝集为阳性。
• 冯强
•2009, 8(1):44-47.
摘要:
目的研究某医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和质粒AmpC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情况。方法对2006年11月—2007年7月分离的139株大肠埃希菌和102株肺炎克雷伯菌分别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头孢西丁三维试验检测质粒AmpC酶;并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139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48.20%、9.35%、2.88%;102株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AmpC酶及ESBLs+AmpC酶菌株的检出率分别为55.88%、8.82%、2.94%。产ESBLs菌株对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单环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01~0.05 )。除碳青霉烯类及头孢他啶等抗生素外,产AmpC酶菌株对二、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等药的耐药率均明显增高(P<0.001~0.05 )。结论耐药酶的产生是导致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预防耐药菌的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2009, 8(1):48-52.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分析某院住院患儿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特点。采用天地人微生物自动检测与分析系统对3 848份住院患儿血标本进行培养及细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共分离病原菌262株(6.81%),其中革兰阳性(G+)菌占73.28%,革兰阴性(G-)菌占23.66%,假丝酵母菌属占3.05%;G+菌前3位依次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肠球菌属和金黄色葡萄球菌,G-菌前3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G+菌对万古霉素100%敏感,对青霉素86.41%耐药,对红霉素77.17%耐药;主要G-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普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阿米卡星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92%、15.59%、23.53%。G-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较常见,其中大肠埃希菌产酶株检出率为77.78%,肺炎克雷伯菌为88.89%。
• 曲丹,李胜岐
•2009, 8(1):50-52.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为了解某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对2001—2006年间检出的15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5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主要分离自呼吸科(20.25%)和重症监护室(15.82%)送检标本; 标本分布以痰为主,占67.09%。该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9.61%、36.00%和47.71%;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西丁、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四环素几乎完全耐药。提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其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的监测。
•2009, 8(1):53-55.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为了解门诊和住院部患者感染病原菌情况并比较其耐药性差异,对某院细菌实验室分离的病原菌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门诊革兰阳性(G+)菌(20.56%)和革兰阴性(G-)菌(22.23%)的分离率均高于住院部(分别为9.73%与16.79%),且差异有显著性(分别χ2=174.91,P=0.00;χ2=72.75,P=0.00);门诊检出G+菌(48.02%)和G-菌(51.98%)的构成比与住院部(分别为36.70%、63.30%)差异亦有显著性(分别χ2=52.94,P=0.00; χ2=160.56,P=0.00)。大肠埃希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门诊和住院部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大部分为住院部患者分离菌耐药率高于门诊患者。
• 曹伟,卿之驹
•2009, 8(1):56-57.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了解某院2002—2006年间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情况及耐药性变化趋势。采用常规方法或MicroScan WalkAway 96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分离出的细菌,以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NCCLS/CLSI)标准进行判断。结果显示, 2002—2006年,铜绿假单胞菌每年在临床分离菌株中的构成比均上升,且2006年(22.86%)显著高于2002年(15.20%),两者比较,χ2=20.61,P=0.00。铜绿假单胞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每年均在下降,2006年的敏感率均明显低于2002年(均P=0.00),同时对环丙沙星的敏感率也在下降,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的敏感率下降不明显。
• 张为华,刘丁
•2009, 8(1):58-59.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为比较人工清洗消毒与自动清洗消毒机消毒的效果,于2006年10月—2007年8月对使用后的胃镜随机采用人工清洗消毒和自动清洗消毒机消毒,并现场采样,比较两组消毒效果。结果显示,人工清洗消毒胃镜435件,合格率97.93%;自动清洗消毒机消毒胃镜463件,合格率41.90%,远低于人工清洗消毒合格率(χ2=329.43,P=0.00)。提示对于胃镜的清洗消毒,人工清洗消毒方法优于自动清洗消毒机效果。
•2009, 8(1):60-60.
摘要:
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建立一种简易监测紫外线灯杀菌效果的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后接种于血平皿,紫外线灯直接照射30 min;用相同条件房间空气作为对照,平皿开盖放置30 min。之后将两组培养皿置37℃培养箱中培养24~48 h,计菌落数,并计算杀菌率。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值为6.86%,紫外线灯照射杀菌率为94.19% (80.14%~98.95%)。此方法简便易操作,可作为基层医院监测紫外线灯杀菌效果的替代方法。
•2009, 8(1):61-64.
摘要: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β疱疹病毒亚科,广泛感染人类,是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头号感染性因素[1],并严重威胁免疫力低下人群[2]。目前研究认为,HCMV能通过多种机制干扰宿主细胞正常生理过程,现将HCMV对宿主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影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2009, 8(1):65-68.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大量侵入性操作的临床应用以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医院感染率逐年上升。医护人员做好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而洗手被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最基本的、最简便易行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之一[1]。正确的洗手可降低手部细菌量尤其是致病菌数量,从而降低通过手传播疾病的可能性,最终达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目的[2]。本文就近年来医护人员手卫生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 李洁,徐秀华
•2009, 8(1):69-71.
摘要:
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 常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引起人类的慢性疾病。其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诊断和治疗较困难,且存在争议,需要长期而难以耐受的治疗过程,不易根治。美国胸科协会于2007年第3次发布了关于非结核分枝杆菌疾病的诊疗指南,阐明其感染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和预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