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湖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性分析

      2010, 9(5):305-309.

      摘要 (1717) HTML (0) PDF 1.14 K (1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省艾滋病患者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的效果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耐药情况,为改善该省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效果,指导临床医生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湖南省衡阳市抗病毒治疗6个月以上的252例HIV感染者的血标本,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其中32例病毒载量>103拷贝/mL,对此32份样本进行进一步的HIV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测得的31个序列中,发生突变的样本18份,其中13份(5.16%,13/252)对蛋白酶抑制剂(PIs)、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以及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这3类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有耐药突变;对PIs、NRTIs和NNRTIs均耐药者1例(0.40%),对NRTIs和NNRTIs均耐药者9例(3.57%),对NNRTIs耐药者3例(1.19%)。同时发现M184V、K103N、Y181CG、G190A引起NRTIs 和NNRTIs高水平耐药的重要突变位点。结论湖南省艾滋病治疗者中,PIs耐药发生率极低,NRTIs和NNRTIs的耐药发生率相对较高;已出现NNRTIs高水平的多药耐药。但总体耐药的发生仍处于较低水平。

    • 艾滋病7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

      2010, 9(5):310-315.

      摘要 (1881) HTML (0) PDF 886.00 Byte (2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前瞻性长期观察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 /AIDS)患者的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一线药物抗HIV及免疫重建效果和主要毒副反应,探索我国艾滋病长期抗病毒治疗的规律。方法437例HIV/AIDS患者先后启动HAART,一线方案为2个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加1个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随访监测CD4+T细胞数量、HIV病毒载量,追踪血常规和主要生化指标的变化;观察发生的机会感染和药物毒副反应并及时处理,对出现病毒学失败或严重毒副反应者及时调整用药。结果对437例接受HAART的HIV /AIDS患者平均追踪了4.69年(3.15~7.34年) ,总病死率6.86%,大部分死亡发生在HAART启动的6个月内。启动HAART 12个月时,90.80%的患者HIV载量小于可检测下限;至治疗4、5、6、7年(±1个月)时,仍分别有63.46%、69.41%、70.00%和72.22%的患者病毒载量小于可检测下限。CD4+细胞数量在治疗的0、1、2、3、4、5、6、7年(±1个月)时分别为115 、246、301、334、363、356、386和373个/μL。67.73%出现过各种可能与药物毒副作用相关的表现,主要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肝功能损害、骨髓毒性、皮疹和血脂升高等,多发生于治疗启动12个月内;血脂分布异常和乳酸酸中毒较少见,多发生于启动2年以后;41例患者先后发生过Ⅲ/Ⅳ级毒副反应。因毒副反应而更换为其他一线药物者占19.22%,因病毒耐药或毒副反应而更换为二线药物者占11.67%。结论通过对HIV/AIDS患者HAART 3~7年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明确我国2个NRTI加1个NNRTI的HAART一线方案对大多数HIV/AIDS患者长期有效,病毒持续抑制,CD4+细胞增加;主要的毒副反应和死亡多发生在启动治疗12个月内。大多数HIV/AIDS患者可长期坚持一线药物治疗,少数因药物毒副反应或病毒耐药须换为二线药物治疗。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功能的初步研究

      2010, 9(5):316-319.

      摘要 (1891) HTML (0) PDF 975.00 Byte (19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下树突状细胞(DCs)的免疫功能。方法运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1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V DNA阳性及10例血清HBV DNA阴性患者外周血来源DCs内的HBV DNA进行检测,并比较不同HBV滴度时DCs分泌白细胞介素(IL)12的功能,同时收集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肝功能正常的健康志愿者10例作对照。结果12例血清HBV DNA阳性患者中有7例DCs内可检测到HBV DNA,检出率为58.33%。血清HBV DNA阳性组DCs培养上清IL12水平明显低于血清HBV DNA阴性组及对照组(均P<0.01);而IL12的表达水平在DCs HBV DNA阳性组明显低于DCs HBV DNA阴性组及对照组(均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亦能受到HBV的感染,感染了HBV的DCs,其IL12分泌功能明显下降。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及BCP区变异与血清细胞因子的关系

      2010, 9(5):320-323.

      摘要 (2060) HTML (0) PDF 1.35 K (19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前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BCP)区变异特点以及与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的关系。方法将120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HBeAg阴性和阳性各60例)与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纳入研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eAg阴性和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直接测序法检测两组前C区 G1896A变异及BCP区A1762T和G1764A变异,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FNγ、IL10的水平。结果120例HBV DNA阳性CHB患者HBV前C区和BCP区变异总检出率为60.00%(72/120),其中HBeAg阴性组变异检出率为80.00%(48/60),HBeAg阳性组变异检出率为40.00%(24/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20.00,P=0.000)。HBeAg阴性组G1896A变异(38.33%)和联合变异(G1896A、A1762T和G1764A同时变异,25.00%)的检出率明显高于HBeAg阳性组(16.67%、0.00%)(分别χ2=7.06,P=0.008;χ2=17.14,P=0.000)。变异组血清IFNγ水平为(102.33±27.20)pg/mL,明显高于无变异组(79.18±16.43)pg/mL及对照组(35.77±4.23)pg/mL(分别t=5.72,t=19.33,均P=0.000);变异组血清IL10水平为(28.13±7.00)pg/mL,明显高于无变异组(13.91±5.42)pg/mL及对照组(13.68±2.27)pg/mL(分别t=12.50,t=15.65,均P=0.000)。结论G1896A变异和联合变异更常见于HBeAg阴性CHB;G1896A和A1762T/G1764A变异与血清细胞因子IFNγ和IL10水平升高有关。

    • 甘肃省不同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状况人群HBsAg携带率分析

      2010, 9(5):324-326.

      摘要 (1902) HTML (0) PDF 875.00 Byte (18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甘肃省现阶段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现状,评价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的保护效果,探索更好的防控乙肝的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2 200名1~59岁调查对象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检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2 200人中,HBsAg阳性79人,HBsAg携带率3.59%,较1992年7.52%下降52.26%。有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1 060人,HBsAg阳性20人(1.89%);无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947人, HBsAg阳性51人(5.39%);接种不详193人,HBsAg阳性8人(4.15%);不同免疫接种史人群HBsAg携带率之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在不同年龄组中,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最低,为1.13%(5/442)。在不同年龄、地区、性别、职业分布中,不同免疫状况人群的HBsAg携带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群HBsAg携带率大幅下降, 特别是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较其他年龄组均低,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效果显著,建议乙肝疫苗应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

    • 国产全自动血液病毒核酸筛查系统的建立和应用研究

      2010, 9(5):327-330.

      摘要 (1719) HTML (0) PDF 849.00 Byte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摘要]目的建立适合我国供血者全自动核酸检测的方法(国产),探讨在我国血液筛查中引进全自动核酸筛查的可行性。方法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筛查血液基础上,采用全自动核酸提取仪进行血样汇集(8人份),提取样本核酸,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实时荧光PCR)在ABI 7300上进行扩增和检测,并用国际标准核酸质控品考评检出限量,对阳性供血者追踪检测。结果经考评及常规应用,该系统全自动汇集及全自动核酸提取、扩增、检测95%的检出限量,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 RNA分别为35.9 IU/mL、147.7 IU/mL、66.1 IU/mL,95%可信区间分别为[21.9~124.8]、[93.3~386.4]和[38.8~235.3]。对60 112份样本共7 514汇集池进行检测分析,HBV DNA阳性12份,阳性比例为1︰5 009,其中6份为抗HBc阳性;HCV  RNA阳性1份,比例为1︰60 112;未检出HIV1 RNA阳性。 对7例HBV DNA阳性者进行追踪,发现4例发生了血清转换现象。结论我国产全自动血液核酸筛查系统可应用于血液HBV DNA、HCV RNA和HIV RNA的筛查工作。
       

    • 铜绿假单胞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检测及对消毒剂的抗性研究

      2010, 9(5):331-333.

      摘要 (2232) HTML (0) PDF 881.00 Byte (2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Ⅰ类整合子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Δ1sul1)的携带情况以及阳性菌株对碘伏、戊二醛、氯己定、“84”消毒液的抗性。方法对某院2007年12月—2008年1月连续分离的20株铜绿假单胞菌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qacEΔ1sul1基因,测定其阳性菌株对上述4种消毒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qacEΔ1sul1阳性株10株(50.00%)。碘伏、戊二醛、氯己定、“84”消毒液对qacEΔ1sul1阳性菌株的MIC范围分别为:8.0~128.0 μg/mL、16.0~256.0 μg/mL、1.0~16.0 μg/mL、4.0~64.0  μg/mL。结论qacEΔ1sul1基因普遍存在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阳性菌株对碘伏、戊二醛、氯己定、“84”消毒液存在抗性差异,应合理使用消毒剂并增加作用时间,以有效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播散。

    • 肝胆手术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10, 9(5):334-336.

      摘要 (1910) HTML (0) PDF 878.00 Byte (2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危险因素,为制定SSI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的方法,研究肝胆手术SSI的发生情况,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术前住院日、有无糖尿病、外周血血浆清蛋白、手术持续时间、手术方式、ASA评分、切口方向、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天数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等24个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肝胆手术SSI发生率为11.74%(35/298),其中住院期间感染24例(68.57%),出院后随访发现感染11例(31.4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出现脂肪液化和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手术持续时间及术后引流天数是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胆手术SSI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采取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SSI的发生率。

    • 临床研究
    • 重庆市8家三级医院血液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细菌学横断面调查

      2010, 9(5):337-338.

      摘要 (2753) HTML (0) PDF 864.00 Byte (25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重庆市医院透析室透析用水、透析液的内毒素及细菌污染情况。方法采集该市8家三级甲等医院透析用水及透析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落计数;用ATi动态试管仪测定反渗水及透析液中内毒素含量。结果8家医院透析用水细菌培养计数均≤200 CFU/mL,1家医院透析液细菌计数>2 000 CFU/mL,培养出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透析用水内毒素均<2 EU/mL。结论目前重庆市大部分医院血液透析室的透析用水符合国家标准,但仍有部分医院透析液存在细菌污染。应定期检测透析用水、透析液中的内毒素和进行细菌培养,保障医疗安全。

    • 硫酸依替米星与思密达联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观察

      2010, 9(5):339-340.

      摘要 (1920) HTML (0) PDF 869.00 Byte (2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观察硫酸依替米星和思密达(化学名:蒙脱石)联合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326例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2例和对照组144例,治疗组给予硫酸依替米星0.2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连续3~5 d,同时联合应用思密达口服(3 g/次, 3次/d,首剂加倍);对照组单用硫酸依替米星静脉滴注,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一个疗程的治疗有效(治愈+好转)率为93.96%(171/182),对照组为81.25%(117/144),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32,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平均疗程分别为(2.04±0.48) d、(3.12±0.71) d,两组比较,治疗组疗程明显缩短(t=2.57,P<0.05)。结论硫酸依替米星静脉用药联合思密达口服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疗效显著,疗程缩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心胸外科患儿术后肺不张支气管镜治疗的临床价值

      2010, 9(5):341-342.

      摘要 (1977) HTML (0) PDF 866.00 Byte (20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支气管镜下治疗心胸外科患儿手术后肺不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支气管镜下对该科室24例手术后肺不张患儿的不张部位进行吸引、防污采样、灌洗和局部注药等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痊愈14例(58.33%),好转9例(37.50%),未愈1例(4.17%);支气管镜下治疗患儿肺不张总有效率高达95.83%,且无不良反应。结论支气管镜下治疗心胸外科患儿手术后肺不张疗效肯定、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西部2省6家医院医院感染管理主要问题及探究

      2010, 9(5):343-345.

      摘要 (1337) HTML (0) PDF 871.00 Byte (2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我国西部地区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方法选择我国西部2省有代表性的6家医院(省级、市级及县级医院各2家)进行医院感染管理专项调查,调查其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结果6家医院均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科,但只有2家省级医院和1家市级医院开展了导管相关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硬件设施不到位、流程不合理,医疗器具配备不足及消毒方法不正确,手卫生不规范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不强;大多数医院感染管理科参与了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调查病历显示,抗菌药物使用较规范。结论应加大对西部医院的医院感染监督管理力度。医院领导层高度重视和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职业化是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 实验研究
    • 某院2006—2008年临床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2010, 9(5):346-350.

      摘要 (1609) HTML (0) PDF 871.00 Byte (2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2006—2008年临床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方法常规分离、培养并鉴定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3 499株,其中革兰阳性(G+)菌844株(24.12%),革兰阴性(G-)菌2 655株(75.88%)。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60.29%(208/345);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然高度敏感,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检出率分别为45.23%(403/891)和38.92%(130/334);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41.06%和34.52%,不动杆菌属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5.52%和31.90%。结论该院临床分离的病原菌中,MRSA与产ESBLs菌检出率较高;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有助于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流行与传播。

    • 深圳地区儿童临床分离的711株肺炎链球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0, 9(5):351-353.

      摘要 (2157) HTML (0) PDF 851.00 Byte (2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儿童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链球菌的分布及其对青霉素与其他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7年4月—2010年2月新住院及门诊患儿各类标本,经实验室培养、分离,采用VITEK Compact鉴定肺炎链球菌711株;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分析肺炎链球菌对上述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711株肺炎链球菌主要分离自痰标本(83.26%),其次为鼻咽拭子(8.86%)及静脉血(4.36%);主要分布在呼吸/消化内科(39.94%)和心血管内科(22.50%)。对青霉素敏感率为15.61% ,青霉素不敏感率为84.39%(600株);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阿莫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1.98%、86.32%和31.23%;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耐药率为0.00%。结论儿童肺炎链球菌耐药情况严峻,必须加强对肺炎链球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的监测。

    • 新生儿分离的112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2010, 9(5):354-356.

      摘要 (2089) HTML (0) PDF 849.00 Byte (20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新生儿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分离自新生儿的112株金葡菌资料。结果112株金葡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感染者的痰和咽拭子标本(65.18%,73/112),其次为血液、创面分泌物、脓液标本,分别占12.50%、12.50%、7.14%。金葡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耐药率高,达41.08%~96.43%;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20株,占17.86%,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葡菌(MSSA)耐药率明显低于MRSA(P=0.00或P<0.05);所有菌株均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结论新生儿金葡菌主要分离自呼吸道标本,耐药率较高,新生儿科应加强对金葡菌的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延缓耐药菌的产生。

    • 神经重症监护室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监测

      2010, 9(5):357-360.

      摘要 (2250) HTML (0) PDF 860.00 Byte (24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重症监护室(NICU)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照统一标准采集该NICU 2005年10月—2008年12月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痰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567株,其中革兰阴性(G-)杆菌359株(63.32%),革兰阳性(G+)球菌99株(17.46%),真菌109株(19.22%)。多重耐药菌多见,肠杆菌科中的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株检出率分别为73.68%(28/38)、62.30%(38/61);非发酵菌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逐年增高,呈现严重流行态势,2008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占43%。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达87.10%(81/93),均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结论该NICU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细菌耐药现象严重,需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

    • 经验交流
    • 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疗效探讨

      2010, 9(5):361-363.

      摘要 (1994) HTML (0) PDF 836.00 Byte (30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9年9月,对62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分组治疗,其中30例采用静脉广谱、高效抗菌药物+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设为A组;另32例单纯静脉给予广谱、高效抗菌药物治疗,设为B组。观察并比较2组疗效。结果A组治疗1周,颅内感染治愈14例(46.67%),2周治愈28例(93.33%);B组治疗1周,颅内感染治愈4例(12.50%),2周治愈12例(37.50%)。A、B两组治疗1、2周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0.05)。结论 静脉给予广谱、高效抗菌药物+万古霉素鞘内注射治疗开颅术后颅内感染,安全有效并可缩短疗程。

    • 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2010, 9(5):364-365.

      摘要 (1516) HTML (0) PDF 752.00 Byte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开展培养基的质量控制工作,提高培养基的质量。方法对微生物检验中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无菌试验和性能测试及贮存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配制培养基所用的容器宜为玻璃、搪瓷或不锈钢制品,使用蒸馏水或离子交换水;灭菌前后应测定pH值;自行配制培养基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每次详细记录;高压灭菌条件为121℃,15 min;培养基在使用前应进行性能测试,其保质期2~3年,已开封的为6个月;配制培养基使用的电子天平和酸度计应每年进行检定。结论保证培养基的质量控制,才能确保微生物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脉动真空灭菌中不同包装材料湿包形成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2010, 9(5):366-368.

      摘要 (1754) HTML (0) PDF 842.00 Byte (2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脉动真空灭菌中不同包装材料湿包形成的原因,提出预防对策。方法以《消毒技术规范》和美国消毒锅公司建立的湿包评判标准,对3 020锅次,4种包装材料(双层棉布、双层医用皱纹纸、纸塑包装袋、不锈钢硬制容器)的98 425个灭菌包进行观察分析。结果98 425个灭菌包中产生湿包163个,湿包发生率0.17%;4种包装材料双层棉布、双层医用皱纹纸、纸塑包装袋、不锈钢硬制容器的湿包发生率分别为0.23%、0.00%、0.05%、0.1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高度显著性(χ2=37.34,P<0.01)。常见的湿包原因为包裹未冷却出锅(29.45%)、包装方法不规范(22.70%)和物品装载不合理(20.86%)。结论优质包装材料能减少和杜绝湿包的发生;提高灭菌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是控制湿包的关键。

    • 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2010, 9(5):369-370.

      摘要 (1367) HTML (0) PDF 759.00 Byte (18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5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546例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次,感染例次率19.41%;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占57.55%(61例次),其次为胃肠道16.98%(18例次),皮肤软组织11.32%(12例次),泌尿道6.60%(7例次)等。统计学分析显示,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长(≥5年)、入院时伴发基础疾病多(≥3个)、住院时间长(≥30 d)、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空腹血糖≥10 mmol/L)、治疗过程中有侵袭性操作、使用免疫抑制剂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医院感染率高,应加强对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预防,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 某院患者痰培养病原菌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2010, 9(5):371-373.

      摘要 (1459) HTML (0) PDF 839.00 Byte (18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患者痰培养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1月—2009年8月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出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1 452份痰标本共分离病原菌559株,阳性率38.50%。病原菌构成:革兰阴性(G-)杆菌398株,占71.20%,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G+)球菌99株,占17.71%,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A群链球菌;同时还检出真菌62株,占11.09%,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G-杆菌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为敏感;G+球菌对万古霉素无耐药菌株,但葡萄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严重;A群链球菌对青霉素类均敏感;真菌对两性霉素B 和氟胞嘧啶敏感性最高。结论该院痰培养病原菌菌谱以G-杆菌为主,真菌占一定比例;多重耐药现象严重。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十分重要。

    • 某院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分析

      2010, 9(5):376-377.

      摘要 (1366) HTML (0) PDF 858.00 Byte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现状,评价日常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减少漏报率。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于2008年10月5日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共调查住院患者1 118例,发现医院感染36例,39例次,医院感染率为3.22%,感染例次率为3.49%。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22例,56.41%)、上呼吸道(5例,12.83%)、泌尿道(4例,10.26%)、皮肤软组织(4例,10.26%)。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主要为综合重症监护室(38.46%)、神经外科(10.00%)、急诊科(8.69%)。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4.63%,内科抗菌药物使用率(38.53%)显著低于外科(52.83%)(χ2=22.62,P=0.00);内科以治疗性用药为主(54.26%),外科以预防性用药(76.19%)为主。结论现患率调查可真实反映医院感染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和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依据。

    • 配药护士手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2010, 9(5):378-379.

      摘要 (1934) HTML (0) PDF 750.00 Byte (19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病区静脉药物配制护士手卫生状况,加强输液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法对医院Ⅲ类环境中44名静脉药物配制护士的手进行随机采样检测。结果44份样本中, 27份检出细菌,其中9份样本细菌数超标。检出细菌居前4位的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微球菌属、真菌、不动杆菌属,分别占46.15%、28.21%、7.69%、7.69%。结论该病区静脉药物配制护士手卫生状况较差,有必要加强病区配药护士的手卫生监管。

    • 综述
    • 糖尿病足与感染

      2010, 9(5):380-382.

      摘要 (1618) HTML (0) PDF 881.00 Byte (23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糖尿病足患者常常合并创面感染,是糖尿病患者致残的主要原因。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糖尿病足感染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难题,目前国内外对此课题进行了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本文从临床角度针对糖尿病足及其感染进行综述。

    • 人工鼻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10, 9(5):383-385.

      摘要 (1645) HTML (0) PDF 847.00 Byte (2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随着呼吸机功能研究的不断完善及呼吸机的推广应用,机械通气(MV)已成为临床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呼吸功能障碍的重要手段。但气管切开插管破坏了患者上呼吸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导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之一,同时呼吸机治疗造成的气道干燥、吸痰困难等原因常导致人工气道阻塞[1]。人工鼻的加温、湿化及过滤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工气道的缺陷,并可减少呼吸机内外环路的污染,能控制VAP的发生[2]。目前人工鼻以其高效的加温湿化作用在欧美国家得到广泛应用[3-4],国内处于待普及状态。本文就近几年来有关人工鼻的定义,预防VAP作用机制、效果与护理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综述如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