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0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相关性基础研究

      2012, 11(2):81-85.

      摘要 (1359) HTML (0) PDF 1.10 K (23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测试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与菌落数和血液含量的关系。方法将大肠埃希菌ATCC 8099菌液和健康人的血液分别稀释为10-1、10-2、10-3、10-4、10-5、10-6、10-7,加入裂解液、酶、ATP标准品,用荧光光度计测定2次相对发光值(RLU),按照公式(ATP含量=A1A2-A1×106)换算成ATP含量(amol);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值,以反映蛋白残留量。将各稀释度菌液、血红蛋白含量与ATP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曲线标定,判定其相关性。结果菌数对数值与ATP含量对数值(y=1.07x-0.55,R2=0.99);菌数对数值和ATP RLU对数值(y=1.14x+0.33,R2=0.99),都呈线性关系。不同RLU值推算的菌数理论值与实际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稀释后血红蛋白对数值与ATP RLU对数值(y=1.03x-8.42,R2=0.99)亦呈线性关系。结论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可通过ATP值和RLU来判断细菌和蛋白含量,从而判断医疗器械和物体表面的污染程度以及清洁、清洗效果,是一种较好、较敏感的快速检测新方法。

    • 245例发热待查病例临床分析

      2012, 11(2):86-90.

      摘要 (1061) HTML (0) PDF 847.00 Byte (1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245例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患者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及诊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4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病科住院且符合FUO诊断标准的245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245例FUO患者中,最终明确诊断220例,确诊率为89.80%;出院时仍未明确诊断25例(10.20%)。220例确诊病例的病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158例(64.49%),其中细菌/真菌感染所占比率最高,达63.92%(101/158),结核病居第2位,占23.42%(37/158);结缔组织疾病33例(13.47%),成人斯蒂尔病所占比率最高,达60.61%(20/33);肿瘤性疾病22例(8.98%),其中淋巴瘤占59.09%(13/22);其他疾病7例(2.86%)。结论FUO的病因诊断主要是感染性疾病,细菌/真菌感染是其中最主要病因;结缔组织疾病和肿瘤性疾病在FUO病因中也占重要地位。大多数FUO经仔细地体格检查和清晰的临床分析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是可以得到确诊的。

    • 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研究

      2012, 11(2):91-96.

      摘要 (1152) HTML (0) PDF 1.09 K (1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安徽省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耐甲氧西林溶血葡萄球菌(MRSH)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及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的发生率。方法采用ATB STAPH5药敏试验板微量肉汤法对42株MRSH进行16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RSH中mecA、qacA/B/C、qacA、ermA/B/C、ermB、TetM耐药基因;D试验检测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表型。结果42株MRSH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100%敏感,对利福平、米诺环素、奎奴普丁/达福普汀、替考拉宁的敏感率>90%;而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70%,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红霉素耐药率为100.00%。mecA、qacA/B/C、qacA、ermA/B/C、ermB、TetM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0%(42株)、64.29%(27株)、59.52%(25株)、40.48%(17株)、28.57%(12株)、9.52%(4株)。D试验阳性13株,诱导性耐药占30.95%。结论安徽宿州地区分离的MRSH呈多重耐药性,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 医疗环境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性监测及耐药基因研究

      2012, 11(2):97-99.

      摘要 (1328) HTML (0) PDF 950.00 Byte (95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医疗环境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细菌生化鉴定仪WalkaWay40s1及微量生化管进行CNS的分离与鉴定,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进行耐药基因mecA的聚合酶链反应(PCR)鉴定。结果采集物体表面标本478份,医护人员手标本363份,共培养分离CNS 63株,检出率7.49%;其中15株CNS分离自物体表面,38株分离自护士手,10株分离自医生手。24株(38.09%)CNS具有mecA基因,为耐甲氧西林CNS(MRCNS),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2株)、溶血葡萄球菌(6株)、瓦氏葡萄球菌(5株)、头状葡萄球菌头状亚种(1株);药敏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瓦氏葡萄球菌分别对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红霉素、头孢唑林、亚胺培南耐药率达87.50%以上,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达20.83%~45.83%。结论医疗环境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携带的CNS存在多重耐药性,应引起临床警惕。

    • 1株沙门样大肠埃希菌的分离与鉴定

      2012, 11(2):100-103.

      摘要 (1027) HTML (0) PDF 884.00 Byte (16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1株与沙门菌抗血清发生交叉凝集的肠道菌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通过生化培养、抗血清凝集试验与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对该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该菌株的分离培养、生化代谢特征均与大肠埃希菌一致,但能与沙门菌属多型、群特异性抗血清发生凝集,与大肠埃希菌抗血清无凝集反应。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16S rRNA与大肠埃希菌一致,与沙门菌属存在明显差异。结论本实验分离获得1株具有沙门菌血清凝集特征的大肠埃希菌。

    • 重症监护室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常见非发酵菌的耐药性与危险因素

      2012, 11(2):104-108.

      摘要 (1093) HTML (0) PDF 850.00 Byte (1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某院重症监护室(ICU)3种常见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耐药性及多重耐药非发酵菌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该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患者下呼吸道分离的182株3种常见非发酵菌分布及耐药情况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91例多重耐药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ICU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3种非发酵菌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41.36%,79/191)、鲍曼不动杆菌(40.32%,77/191)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3.62%,26/191)。鲍曼不动杆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达80%以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在35%以上,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的耐药率达70%以上;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2010年(66.67%)与2009年(7.14%)相比,显著上升(χ2=7.66,P=0.00),并出现了耐米诺环素菌株(8.33%)。医院感染持续时间>2周 (OR=4.53,P=0.03)、联合用药时间>72 h(OR =3.51,P=0.03)是独立的ICU多重耐药非发酵菌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结论非发酵菌为ICU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严重。严格把握入住ICU临床标准,针对有意义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等对防止下呼吸道多重耐药非发酵菌感染非常重要。

    • 肺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2012, 11(2):109-111.

      摘要 (1109) HTML (0) PDF 859.00 Byte (17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IL)12在肺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抗结核治疗前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0例有效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对比,同时依据临床常用结核检测指标分组研究IL12的临床意义。结果8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均值为(41.49±34.22)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8.12±44.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由治疗前的(12.93±12.48)pg/mL上升为(66.26±20.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05)。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水平在不同分组中:单纯肺结核/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组、空洞组/非空洞组、肺CT病变累及<3叶组/≥3叶组、痰结核菌阳性组/阴性组、结核试验阳性组/阴性组、血沉升高组/正常组、PPD强阳性组/非强阳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2与肺结核活动性密切相关,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工作中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断肺结核活动性和病情转归的临床参考指标。

    • 长沙地区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HCV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2012, 11(2):112-114.

      摘要 (1174) HTML (0) PDF 818.00 Byte (1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某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患率以及影响HCV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7月在该院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4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其感染HCV的危险因素。结果74例患者中,HCV抗体阳性23例,HCV感染率31.08%。单因素分析筛选出的危险因素包括血液透析持续时间、输血史、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每周血液透析次数;多因素分析表明,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影响HCV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血液透析持续时间和接受透析治疗医院数是血液透析患者发生HCV感染的直接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 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中疑似感染病例智能判断的实现

      2012, 11(2):115-118.

      摘要 (1148) HTML (0) PDF 1.40 K (17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发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实现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自动筛查与智能判断。方法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的感染诊断条件,参考手工查阅病历的诊断经验,制订出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筛查策略和预警条件。从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实时提取感染相关信息,系统根据各类信息与感染发生相关程度进行自动排序、整合、分析,按科室输出疑似感染病例预警信息。与手工查阅病历的回顾性调查结果作比较,验证系统的灵敏度与准确性。结果3 600张床位的医院应用该监控系统后,每日发现疑似医院感染病例30~40例,针对每例病例生成直观形象的感染相关信息时序图,1名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处理所有病例时间只需1~1.5 h;同时可自动生成各种感染数据报表。与回顾性调查数据比较,该监控系统确认的医院感染病例数增加20%,包含率>95%。结论该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具有实时、高效、准确等特点。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智能判断节约了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病例筛查与感染诊断的时间,为临床干预赢得最佳时期。

    •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征与治疗

      2012, 11(2):119-121.

      摘要 (880) HTML (0) PDF 855.00 Byte (25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3年1月—2011年1月重症监护室40例肾移植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肾移植患者肺部感染多发生在术后3~6个月(32例,80.00%),发热是其主要症状,病情严重时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继而发展为ARDS。早期胸片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或肺野有少许斑片状影,CT扫描逐渐发展为双侧下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毛玻璃状等间质性改变。感染多以病毒和真菌等机会性感染为主。40例患者,存活16例,死亡24例,病死率60.00%。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的多器官功能不全,晚期死亡原因主要为真菌及医院获得性耐药菌感染所致的呼吸衰竭。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所致ARDS病死率高。应及早诊断,合理调整及停用免疫抑制剂方案,经验性抗感染和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在此基础上应用无创机械通气策略,加上减少误吸风险的合理营养支持方案和层流洁净病房的应用,将为患者的康复赢得时间。

    • 重症监护室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暴发调查与控制

      2012, 11(2):122-124.

      摘要 (1207) HTML (0) PDF 920.00 Byte (2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暴发流行的原因、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以减少类似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方法采取前瞻性和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对在ICU目标性监测中2周内出现的7例聚集性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各种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控制感染。结果ICU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罹患率达28.00%(7/25); ICU环境存在污染,痰培养鲍曼不动杆菌与环境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结果耐药谱相似。经采取相关措施后,ICU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结论ICU环境污染导致此次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流行。环境清洁能够预防控制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暴发流行。

    • 实验研究
    • 2008—2010年湖北省流感嗜血杆菌标本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2, 11(2):125-127.

      摘要 (1092) HTML (0) PDF 825.00 Byte (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湖北省不同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2008—2010年湖北省15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09版标准判断结果;采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情况。结果共分离流感嗜血杆菌855株,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673株,78.71%);以呼吸道标本多见,占87.37%(747株);成人分离575株(67.25%),儿童分离280株(32.75%),其中157株(56.07%)分离自2岁以下儿童。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最高,为58.0%,其他依次为氨苄西林42.9%、氯霉素16.9%、氨苄西林/舒巴坦16.2%,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的耐药率均<10%。232株产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27.13%;产β内酰胺酶率,成人分离株为22.26%,儿童分离株为37.14%。共分离32株β内酰胺酶阴性氨苄西林耐药株(BLNAR)。结论湖北省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分离自住院患者、呼吸道标本;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儿童组β内酰胺酶检出率高于成人组。产β内酰胺酶是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的主要机制。

    • 深圳南山医院2010年细菌耐药性监测

      2012, 11(2):128-133.

      摘要 (1099) HTML (0) PDF 862.00 Byte (1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2010年临床住院患者送检标本分离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配套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试剂,检测临床分离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年1—12月共分离病原菌2 19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32.03%,革兰阴性菌占67.97%。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MRSA 和 MRCNS)分别占 19.69%和54.59%。葡萄球菌属中耐甲氧西林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其他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 MRSA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利福平、四环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67%、41.54%、44.62%、58.46%;MRCNS对利福平、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7.27%和36.70%;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大多数测试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于屎肠球菌;此次监测首次在该院发现1株耐利奈唑胺的粪肠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分别为 44.29%和 15.79%。肠杆菌科细菌中产ESBLs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比非产ESBLs株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 26.73%和13.79%,不动杆菌属(鲍曼不动杆菌占92.91%) 对二者的耐药率分别为31.35%和 27.17%。结论细菌耐药性仍呈增长趋势, 尤其革兰阴性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对临床构成严重威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及早检测泛耐药菌, 加强感染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与环境因素相关性研究

      2012, 11(2):134-136.

      摘要 (1373) HTML (0) PDF 823.00 Byte (868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在医院感染及环境监测中的分布,探讨二者的关系。方法按常规方法对某院2006年6月—2009年6月各类临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与分离,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PA血清分型采用日本生研株氏会社分型血清进行。结果196株临床分离的PA血清分型率为90.82%(178株),以G(26.02%)、E(15.31%)、F(14.29%)、B(10.21%)、H(9.69%)、I(7.14%)型为主,未发现的血清型有A、J和K型;25株环境分离的PA血清分型率为96.00%(24株),以G(32.00%)、F(24.00%)、B(16.00%)、E(12.00%)型为主。结论从患者标本与环境中分离的PA菌株具有相似的血清型,表明其具有一定相关性;菌株血清分型结果可在一定条件下将细菌检验工作与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用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经验交流
    • 基层医院医务人员手细菌学调查

      2012, 11(2):137-138.

      摘要 (961) HTML (0) PDF 861.00 Byte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临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期间洗手前、后手带菌情况,为医院感染防控及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春夏秋冬4个季节随机采集临床科室150名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期间洗手前、后手部样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150名医务人员医疗活动期间洗手前的手菌落均数为(22.03±2.32)CFU/cm2,洗手后为(8.08±1.17)CFU/cm2,洗手前后手菌落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洗手前,医务人员手采样培养出细菌共21种,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4种(19.05%),革兰阴性(G-)杆菌16种(76.19%),G+杆菌1种(4.76%);洗手后减少为15种,其中G+球菌4种(26.67%), G-杆菌10种(66.67%), G+杆菌1种(6.67%)。结论规范、有效地洗手能显著减少手部细菌,从而降低经手传播医院感染的风险。

    • 某市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群艾滋病知识与行为调查

      2012, 11(2):139-140.

      摘要 (974) HTML (0) PDF 802.00 Byte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市城区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高危行为,以加强宣传教育。方法采用连续抽样方法,对该市城区400名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检测。结果400名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率为83.50%;不同文化程度的司乘人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存在差异(P=0.000),文化程度低者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有47人(11.75%)在最近一年与女性性工作者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只有14人(29.79%)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未发现HIV阳性和HCV阳性者,梅毒抗体阳性1人(0.25%)。结论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缺乏了解,特别是文化程度低者;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是感染HIV的高危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干预措施,使其改变高危行为或采取安全性行为。

    • 基层医院综合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及病原体

      2012, 11(2):141-142.

      摘要 (1048) HTML (0) PDF 744.00 Byte (1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基层医院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及病原体分布,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 方法对2009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入住该院综合ICU治疗并使用过呼吸机的患者进行监测,转出ICU的患者到相应科室监测48 h。结果监测期间ICU入住患者638例,其中300例使用呼吸机,呼吸机使用率为47.02%;发生VAP 48例, VAP发生率为16.00%。共分离病原体52株,以鲍曼不动杆菌(14株,26.93%)、铜绿假单胞菌(8株,15.39%)及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各3株,分别占5.77%)为主。14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70%,对米诺环素仅1株耐药,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85%。铜绿假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50%。结论该院ICU 发生VAP的患者分离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性高。应针对可能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发生。

    • 某三级传染病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

      2012, 11(2):143-145.

      摘要 (1092) HTML (0) PDF 921.00 Byte (17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三级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该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且上报登记的81例职业暴露者的职业分布、暴露源、途径和程度、暴露后处理及随访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1例职业暴露者以护士(62.96%)和医生(30.86%)为主;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占暴露总人数的79.01%;暴露途径以输液过程针刺伤(45.68%)和手术过程锐器伤(29.63%)为主;暴露后均及时进行检测和预防用药,未发生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结论加强对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完善预防体系,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危害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 乡镇卫生院(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现状调查

      2012, 11(2):146-147.

      摘要 (1107) HTML (0) PDF 831.00 Byte (15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县乡镇卫生院(室)感染管理人员工作现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方法采取现场查看和统一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该县36所乡镇卫生院(室)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工作现状进行调查。结果36所乡镇卫生院(室)均有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有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组织者32所,占88.89%。医院感染管理挂靠部门主要为医教科(9所,25.00%)和护理部(11所,30.56%);12所(33.33%)卫生院(室)医院感染管理既未挂靠也未单独成科。30所(83.33%)卫生院(室)感染管理人员是一般工作人员兼职,无岗位职务;仅6所(16.67%)卫生院(室)有岗位职务者。感染管理人员的职业类别分别为:临床医生(9所,25.00%)、护士(11所,30.56%)、预防保健人员(3所,8.33%),13所(36.11%)卫生院(室)是非医学专业人员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19 所乡镇卫生院(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3年内有岗位变动,4所乡镇卫生院(室)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从未外出学习。结论乡镇卫生院(室)领导应重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强化组织体系职能,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以满足现今基层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要求。

    • 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及对策

      2012, 11(2):148-149.

      摘要 (961) HTML (0) PDF 794.00 Byte (1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当前基层卫生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方法对8所乡镇卫生院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现场调查。结果8所乡镇卫生院均存在对医院感染管理认识不足,领导不重视,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测不到位,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缺乏,消毒、隔离、灭菌观念陈旧,知识未更新,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结论应加强乡镇卫生院医院感染监控体系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重培训,增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开展医院感染各项监测,落实消毒隔离措施, 增添必备设备。

    • 30所一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与干预对策

      2012, 11(2):150-151.

      摘要 (1162) HTML (0) PDF 794.00 Byte (15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市一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依据市卫生局制订的一级医院医院感染管理质控标准,对调查医院采用统一问卷、统一方法、统一标准进行现场查看、现场考核、查阅资料。结果共调查市区市直30所一级综合医院,其中公立医院2所,民营股份制医院11所,企业医院17所;存在的主要问题:30所医院均无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制度表面化、形式化;仅6所医院有培训;21所医院门诊诊室无洗手设施;存在高压灭菌未进行生物学监测,未做BD试验,设备检测不及时等现象;30所医院的器械清洗设施均不完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合盛放现象较普遍,医疗废物暂存处设置场所不合理;16所医院未建立一次性物品出入库登记。结论以《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为指导,提高对医院感染管理的认识,强化培训,加强行政监督和处罚力度,对保障基层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病例报告
    • 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致胆管炎、脓毒症1例

      2012, 11(2):152-153.

      摘要 (1346) HTML (0) PDF 855.00 Byte (14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较常见,但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SBL) 阳性大肠埃希菌少见,我们于 2009 年 11 月从1例胆管炎、脓毒症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检出了 SSBL 阳性大肠埃希菌,现报告如下。

    • 综述
    • 耐喹诺酮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进展

      2012, 11(2):154-157.

      摘要 (1042) HTML (0) PDF 837.00 Byte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自1962年人工成功合成了以萘啶酸为代表的第一代喹诺酮类(quinolones)药物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其中第三、四代又称为氟喹诺酮类药物(fluoroquinolones,FQNs),因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和耐受性好而广泛用于各种感染的治疗。然而,随着喹诺酮类药物的频繁使用,其耐药程度也日趋严重。本文主要针对临床分离的耐喹诺酮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耐药检测方法及控制对策研究方面作一综述,为该类细菌耐药性的预防与感染控制提供参考。

    • 中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研究进展

      2012, 11(2):158-160.

      摘要 (1126) HTML (0) PDF 817.00 Byte (1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近20年来,不合理、不规律化学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株逐渐增加。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引起全球结核病急剧上升的四大原因之一,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发生对结核病控制计划的实施构成严重威胁[1]。我国是世界上第二高发结核病大国,约有500万肺结核患者,具有耐药率高,继发耐多药者逐年增多的特点,近几年甚至有初始耐多药肺结核病(initial MDRTB)的局部流行[2]。耐多药和多耐药肺结核已成为结核治疗的难点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合理的化学药物仍是治疗MDRTB的最有效武器[3]。但由于肺结核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个体身体营养状况不同,化学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疗效或继发再感染。而且有些患者因长期抗结核化学治疗产生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治疗,此外医患的依从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影响药物剂量,从而导致最终治疗失败。因此,更新治疗观念和研制有效、低毒的创新药物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分别在中药对结核菌体外抑菌作用、对结核病的治疗作用、对结核菌感染免疫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甚至已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现对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肺结核,尤其是耐多药肺结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