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中国部分地区艰难梭菌PCR核糖体分型及毒素基因多态性研究

      2014, 13(1):1-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1

      摘要 (956) HTML (0) PDF 855.00 Byte (13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艰难梭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核糖体型别分布及其A、B毒素基因多态性,为建立适宜中国的艰难梭菌分子检测和分子分型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在基因水平上为艰难梭菌感染导致的复杂临床表现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3个城市(北京、广州、济南)分离的64株艰难梭菌临床株进行PCR核糖体分型,并对不同型别的26株代表菌株的A、B毒素基因进行扩增测序。结果64株艰难梭菌中,毒素基因型以A+B+型(45株,70.31%)为主,A-B+型19株(29.69%)。共存在9种PCR核糖体型别,以017型(21株,32.81%)为主要型别,其次为001型(13株,20.31%)、012型(11株,17.19%)。A-B+菌株中,14株(73.68%)是017型,1株是001型。A、B毒素基因呈现一定的多态性,其中有7种A毒素序列型别(TSTA),6种B毒素序列型别(TSTB),8种A、B毒素序列型别组合(TSTG)。结论我国部分地区的艰难梭菌可能以PCR核糖体017型为主,A、B毒素基因在菌株间存在多态性,且核糖体型别与毒素基因多态性间存在相对应的关联。应进一步扩大菌株数量和范围,探寻适合我国的分子检测和分子分型方法,从而帮助医院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艰难梭菌感染。

    • 2012年全国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报告

      2014, 13(1):8-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2

      摘要 (993) HTML (0) PDF 889.00 Byte (1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不同规模医院的医院感染(HAI)及社区感染(CAI)现患情况。方法按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的统一部署,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调查2012年参加调查的各医院住院患者的日HAI和CAI现患率、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病原学送检率。结果共调查1 313 家不同规模医院,786 028例住院患者,发现25 273例医院感染病例,HAI现患率为3.22%;177 009例CAI病例,CAI现患率为22.52%。301 770例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8.39%,治疗用药患者中40.16%送标本做细菌培养检测。床位数<300、300~599、600~899、≥900的不同规模医院HAI现患率和病原送检率呈“阶梯式”升高(HAI现患率分别为2.11%、2.52%、3.49%、3.91%;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23.43%、33.97%、45.38%、4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I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率则呈“阶梯式”降低(CAI现患率依次为28.99%、25.43%、21.97%、18.72%;抗菌药物使用率依次为46.58%、41.14%、37.23%、3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AI现患率居前5位的科室分别是综合重症监护室(ICU,27.76%)、血液科(10.13%)、烧伤科(9.64%)、神经外科(9.00%)、儿科新生儿组(5.34%)。HAI病例共分离病原体12 447株,居前5位者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 825株)、大肠埃希菌(1 750株)、肺炎克雷伯菌(1 437株)、鲍曼不动杆菌(1 32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 112株)。结论HAI现患率在下降,ICU 的HAI现患率最高;革兰阴性细菌仍是HAI主要病原体;与以往相比,抗菌药物使用率明显降低,病原学送检率明显增高。

    • 低分子肝素治疗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气分析参数的影响

      2014, 13(1):16-1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3

      摘要 (824) HTML (0) PDF 703.00 Byte (1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在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否改善其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气分析参数。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1年9月入住某院的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4 0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7 d。分别在治疗后24 h、3 d、7 d时比较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及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乳酸(Lac)是否有差别。结果两组患者入组时基本资料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的出血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4小时和第3天,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第7天,治疗组APACHEⅡ评分(13.71±3.65)低于对照组(16.95±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 P=0.02)。在治疗第24小时、第3天和第7天,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PaCO2、Lac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24小时及第3天,两组患者动脉血PaO2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第7天,治疗组动脉血PaO2(106.8±32.7)明显高于对照组(88.6±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4)。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能改善患者的氧合,降低APACHEⅡ评分。

    • 气囊尿管外固定囊对预防男性导尿患者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2014, 13(1):20-2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4

      摘要 (739) HTML (0) PDF 798.00 Byte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气囊尿管外固定囊对减少男性留置导尿患者泌尿道感染的作用。方法将肿瘤内科男性导尿患者按导尿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对照组患者导尿成功后只应用导尿管的气囊进行导尿管膀胱内固定,不行尿管外固定;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导尿管气囊进行膀胱内固定的同时,再应用气囊尿管外固定囊进行导尿管外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后第3、5、7天泌尿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留置尿管后第3、5、7天,观察组患者的无症状菌尿症和泌尿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0%、0.00%,4.00%、2.00%,9.00%、3.00%;而对照组无症状菌尿症和泌尿道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00%、3.00%,13.00%、7.00%,21.00%、13.00%,观察组的无症状菌尿症和泌尿道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气囊尿管外固定囊用于男性留置导尿患者,可以避免导尿管移动,有效降低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医务人员结核病相关知识与实施防护措施调查

      2014, 13(1):24-2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5

      摘要 (846) HTML (0) PDF 690.00 Byte (1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对某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33份,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为62.84%~93.09%;国家针对结核病政策方面的内容,医务人员正确应答率为59.52%~77.27%。医务人员中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组与不知晓组职业防护措施实施率[(10.74%~79.34%)vs(10.38%~82.55%)]无明显差异(P>0.05),但知晓组每次参加医院组织的定期体检的实施率(92.56%)高于不知晓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强化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落实职业防护措施。

    • 快速筛查在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实践与效果

      2014, 13(1):27-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6

      摘要 (883) HTML (0) PDF 685.00 Byte (1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在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某院2011年1—12月在感染管理科登记的45例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次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快速筛查前暴露源明确10例,明确率为22.22%,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3例,明确率为6.67%;快速筛查后,暴露源明确35例,明确率为77.78%,提高了55.56%,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23例,无需检测22例,明确率为51.11%,提高了44.44%。根据快速筛查结果实施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未发生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 结合快速筛查结果选择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 可重复使用透析器外壳消毒的有效性

      2014, 13(1):30-3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7

      摘要 (769) HTML (0) PDF 678.00 Byte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摘要]目的了解可重复使用透析器外壳细菌污染情况及两种不同消毒方法的消毒效果。方法将使用后的复用透析器经过全自动复用消毒机清洗、检测、消毒后,放入储存柜存放前,于不消毒、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和浸泡消毒两种方式进行表面消毒后采样检测。结果3组各100支灌满消毒液的复用透析器外壳细菌检测结果:未消毒组细菌菌落数平均为(15.52±3.81)CFU/cm2,合格率为87%;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消毒组细菌菌落数平均为(3.22±0.71) CFU/cm2,合格率100%;浸泡在有效氯浓度为500 mg/L消毒剂内10 min组则未检出细菌,合格率100%。两消毒组与未消毒组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89,P<0.05)。结论灌满消毒液的复用透析器外壳采用含有效氯500 mg/L消毒剂擦拭或将复用透析器整体浸泡在上述浓度的消毒剂内10 min,均能达到消毒要求,但后一种方法消毒灭菌效果更佳。

    • 胆道感染患者胆汁标本分离的病原体及其耐药性

      2014, 13(1):32-3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8

      摘要 (746) HTML (0) PDF 697.00 Byte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常见病原体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集的胆汁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药敏结果采用WHONET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445份胆汁标本,其中阳性标本254份,阳性率57.08%。共分离病原体306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231株(75.49%),革兰阳性(G+)菌58株(18.95%),真菌17株(5.56%)。引起胆道感染常见的G-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21.89%)、肺炎克雷伯菌(18.30%)、铜绿假单胞菌(13.40%); G+菌为粪肠球菌(5.5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59%)、屎肠球菌(3.59%)等。G-菌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最低,其次为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有较高的耐药性。G+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最低,对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30%~90%)。结论胆道感染细菌以G-杆菌为主;定期获得可靠的细菌耐药性动态监测数据,对临床经验性治疗和制定针对分离菌的治疗方案均有重要意义。

    • 临床分离的2 208株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

      2014, 13(1):36-3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9

      摘要 (749) HTML (0) PDF 699.00 Byte (12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临床常见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5软件对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2 208株病原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 208株病原体主要分离自痰标本(50.63%,1 118株)和尿标本(22.69%,501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 418株(64.22%),以大肠埃希菌(15.72%)居首位,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11.96%)、鲍曼不动杆菌(10.64%)和铜绿假单胞菌(9.83%)等;革兰阳性(G+)菌577株(26.13%),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1.23%);真菌213株(9.65%)。G-杆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较好,但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较为严重(耐药率55.74%~74.0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69.76%和87.56%,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属细菌。结论该院住院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病原菌耐药形势日趋严重,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减缓多重耐药菌株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某院连续3年血培养病原体分布及其耐药性

      2014, 13(1):40-4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0

      摘要 (837) HTML (0) PDF 688.00 Byte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近3年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体种类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应用WHONET5.5软件统计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送检的3 880份血培养标本检测结果。结果3 880份血培养标本中,阳性标本410份,阳性率10.57%。分离革兰阴性(G-) 杆菌210株(50.48%),革兰阳性(G+)球菌128株(30.77%),G+杆菌15株(3.60%),厌氧菌17株(4.09%),真菌46株(11.05%);居前5位的菌种分别是大肠埃希菌(88株,21.15%)、金黄色葡萄球菌(36株,8.66%)、表皮葡萄球菌(28株,6.73%)、肺炎克雷伯菌(26株,6.25%)、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7株,6.49%)。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60.70%和28.60%,均未发现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的百分比分别为25.00%和100.00%;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及伊曲康唑均100%敏感。结论该院血流感染病原体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次是葡萄球菌属,真菌感染比例也较高;临床应重视血培养病原体的变化及其耐药趋势,同时须防控医源性的血流感染。

    • 某县级医院连续4年血培养分离病原体及其耐药性

      2014, 13(1):43-4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 01.011

      摘要 (794) HTML (0) PDF 717.00 Byte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县级医院送检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体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对该院2008—2011年收集的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体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年1 780份血培养标本共分离病原体285株,阳性率为16.01%。其中革兰阳性(G+)球菌155株(54.39%),以金黄色葡萄球菌(84株,29.48%)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8株,12.28%)分离率较高;革兰阴性(G-)杆菌103株(36.14%),以大肠埃希菌(43株,15.09%)、铜绿假单胞菌(19株,6.67%)和肺炎克雷伯菌(13株,4.56%)分离率较高;真菌27株(9.47%),以白假丝酵母菌分离率(13株,4.56%)较高。G+球菌耐药率较高,但所有菌株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占40.48%,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株占57.14%。G-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及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较敏感;共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31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5株(58.14%),肺炎克雷伯菌6株(46.15%)。结论该县级医院血培养分离病原体以G+菌为主,耐药性较高,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减轻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 某院常见非发酵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

      2014, 13(1):46-4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2

      摘要 (909) HTML (0) PDF 695.00 Byte (12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非发酵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非发酵菌的资料。结果2012年共收集4 559份标本,分离非发酵菌427株(9.3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共405株,占94.85%(405/427)。上述3种常见非发酵菌主要分离于痰标本(75.89%~78.79%),耐药性都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4.54%、11.89%、14.98%;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多粘菌素B,耐药率分别为6.25%、6.25%、8.04%;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仅为3.03%,对多粘菌素B的耐药率仅为13.64%。结论该院非发酵菌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标本,且耐药性较高,需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药治疗并防止感染传播。

    • 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分析

      2014, 13(1):50-5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3

      摘要 (878) HTML (0) PDF 686.00 Byte (13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儿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11年1月—2012年2月诊断为CAP的242例住院患儿痰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肺炎链球菌(102株)、流感嗜血杆菌(48株)、卡他莫拉菌(3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9株)和大肠埃希菌(14株)。不同年龄CAP患儿感染病原菌略有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以婴儿感染为主。5种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对第三、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率为0.0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西丁、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00%。结论了解CAP患儿病原菌分布,有利于在儿童CAP经验性治疗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 经验交流
    • 冬季外出灭菌湿包原因与对策

      2014, 13(1):53-5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4

      摘要 (723) HTML (0) PDF 673.00 Byte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冬季外出灭菌的医疗用品包裹湿包的原因,以采取防范措施,有效降低湿包发生率。方法对2012年11—12月送至外院灭菌的医疗用品包裹发生湿包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性采取改进措施,比较采取措施前后的湿包率。结果采取改进措施前,外出灭菌包的湿包率为10.00%(99/990);采取改进措施后,外出灭菌包的湿包率降至1.90%(19/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35, P=0.00)。结论冬季灭菌医疗用品包裹送至外院灭菌,发生湿包的主要原因为冷凝水,经过增加干燥与降温时间,改进运输过程中的包装,较好解决了湿包问题。

    • 使用中分装皮肤消毒剂的管理

      2014, 13(1):54-5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5

      摘要 (740) HTML (0) PDF 652.00 Byte (11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污染分装皮肤消毒剂的因素,优化分装皮肤消毒剂的管理。方法采用现场观察、询问的方法调查改进管理方法前后的皮肤消毒剂及其盛装容器使用情况,并采集全院使用中的皮肤消毒剂进行细菌培养。结果使用频率<11次/d的皮肤消毒剂合格率为91.67%,11~19 次/d为38.46%,>19次/d为35.71%,细菌培养合格率随暴露次数增加而降低(χ2=7.99,P<0.05)。改进前,住院部的皮肤消毒剂细菌培养合格率为42.31%,门诊为76.92%,改进后分别提高至89.33%(χ2=24.28,P=0.00)和91.43%。改进前,皮肤消毒剂盛装容器使用时间<3 d、3~7 d及>7 d的细菌培养合格率分别为58.33%、60.00%及20.00%;改进后不再有使用时间>7 d的皮肤消毒剂,而使用时间<3 d、3~7 d的皮肤消毒剂合格率分别为86.79%、92.98%,与改进前比较,均显著提高(χ2分别为7.46、24.81,均P<0.01)。结论分装皮肤消毒剂暴露频率高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因素;加强管理,对减少使用中皮肤消毒剂细菌数超标情况有效。

    • 病例报告
    • 脑脊液引流液中分离出放射根瘤菌1例

      2014, 13(1):56-5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6

      摘要 (732) HTML (0) PDF 765.00 Byte (1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院于2012年8月自神经内科监护室一患者脑脊液引流液标本中培养分离出1株放射根瘤菌(Rhizobium radiobacter),现将该病例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 综述
    • 体外PK/PD模型在优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中的应用

      2014, 13(1):58-6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7

      摘要 (749) HTML (0) PDF 809.00 Byte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体外PK/PD模型是指一类借助体外装置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和药效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抗菌药物药效学研究方法相比,该模型能够直接体现体内抗菌药物动态变化过程中与细菌的相互作用,且不受实验动物的限制,因此近年来被国外学者广泛用于抗菌药物药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如抗菌药物的研究开发、PK/PD参数的确定、细菌的耐药性研究及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优化等。本文主要介绍体外PK/PD模型的发展及近年来利用该模型进行抗菌药物给药方案优化的相关研究。

    • 译文
    • MDR、XDR、PDR多重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国际专家建议

      2014, 13(1):62-6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18

      摘要 (2786) HTML (0) PDF 669.00 Byte (31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在2010年美国、瑞典、以色列、希腊、荷兰、瑞士、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专家共同提出的关于MDR(multidrug resistant)、XDR(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PDR (pandrug resistant)术语国际标准化建议(草案)的基础(见本刊2011年10卷3期238-240页)上, Magiorakos等专家于2012年在《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杂志上正式发表了MDR、XDR、PDR耐药菌暂行标准定义。与2010版相比,增加或删除了一些耐药菌判断的代表性抗菌药物,修改了部分肠杆菌科细菌中的固有耐药菌。现将主要部分摘译如下。

    • 学术动态
    • 一项中断时间序列研究与集群随机试验:减少耐药细菌在重症监护室中定植和传播的干预措施

      2014, 13(1):64-64.

      摘要 (665) HTML (0) PDF 658.00 Byte (10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泌尿道感染患者住院天数

      2014, 13(1):65-65.

      摘要 (630) HTML (0) PDF 656.00 Byte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