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13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国内糖尿病常见社区获得性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2014, 13(10):577-58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1

      摘要 (625) HTML (0) PDF 1.11 K (1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国内糖尿病患者合并社区获得性感染的种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汇总国内发表的有关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感染及危险因素的研究,应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糖尿病患者社区获得性感染率为22.12%~55.86%,平均39.55%。常见感染(感染发生率)为呼吸系统感染(40.74%)、泌尿系统感染(27.35%)、结核(10.80%)、皮肤黏膜感染(9.19%)、肝胆系统感染(5.57%)。按照纳入文献危险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合并慢性并发症、年龄、病程、血糖控制情况、性别、糖尿病类型和酮症酸中毒各亚组合并OR及OR95%CI分别为1.63(1.45,1.82)、1.30(1.19,1.42)、1.47(1.35,1.61)、0.68(0.61,0.76)、0.69(0.64,0.75)、1.37(1.13,1.66 )和0.87(0.62,1.23)。对各危险因素亚组发表偏倚和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偏倚不明显,合并结果稳定性较好。结论国内糖尿病患者常见社区获得性感染依次为: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结核、皮肤软组织感染等;女性、高龄、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有并发症均可导致糖尿病患者社区获得性感染的概率增加。

    • 肝胆胰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014, 13(10):584-58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2

      摘要 (579) HTML (0) PDF 700.00 Byte (1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肝胆胰腺手术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0年1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接受肝胆胰腺手术并发生SSI的60例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期普通外科接受肝胆胰腺手术但未发生SSI的11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心脑血管疾病史、腹部手术史、吸烟史、术前贫血、术前凝血功能和血糖异常、术前存在感染、是否使用腹腔镜、切口类型、手术持续时间、ASA评分、术后是否引流和术后24 h内换药与肝胆胰腺手术患者发生SSI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腹部手术史[OR95%CI:3.09(1.21~7.91) ]、NISS评分高风险型[OR95%CI:6.18(2.41~15.85)]是肝胆胰腺手术患者发生SSI的危险因素,术后48 h内换药[OR95%CI: 3.81(1.56~9.34)]是其保护因素。结论腹部手术史及NISS评分高是肝胆胰腺手术患者发生SSI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降低患者SSI风险,术前应积极调整患者血糖、纠正贫血和凝血功能异常;应尽量缩短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注意无菌操作,保持切口清洁、及时换药。

    • 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前后创面病原学培养及耐药性

      2014, 13(10):588-59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3

      摘要 (622) HTML (0) PDF 787.00 Byte (12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开放性骨折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某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1 47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前后伤口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和鉴定,以及药敏试验。结果清创前,1 472例患者的分泌物标本中,1 246例(84.65%)培养阳性,共检出病原菌2 246株,其中824例(55.98%)检出2种及以上菌株。实施清创术后8 h,195例(13.25%)患者标本培养阳性,检出病原菌201株。Gustilo 分型中,伤情越严重者病原培养阳性率越高。创面培养阳性率,清创前各分型患者均>50%;清创后,Ⅰ型、Ⅱ型与ⅢA型患者均<5%,而ⅢB和ⅢC型患者仍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呋喃妥因耐药率<5%,对青霉素G、红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75%);鲍曼不动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即使较为敏感的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也达20%;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10.8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也较为敏感。结论对开放性骨折患者及时清创能明显减少创面病原菌;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有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一起导管相关黏质沙雷菌血流感染暴发 

      2014, 13(10):592-59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4

      摘要 (598) HTML (0) PDF 692.00 Byte (10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院乳腺外科一起由黏质沙雷菌引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暴发的原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临床资料调查和现场采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此次医院感染暴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乳腺外科2014年1月2—8日连续发生9例CRBSI。其中4例患者导管尖端和血液标本中均培养出黏质沙雷菌,5例患者导管尖端培养出黏质沙雷菌。检出的黏质沙雷菌耐药谱基本相同;仅头孢西丁药敏结果有差异,其中7株为中介,1株耐药,1株敏感,但相同患者导管尖端和血液标本中检出的黏质沙雷菌药敏结果完全相同。医务人员手、治疗室门把手、治疗车表面各检出1株黏质沙雷菌,其耐药谱与血培养菌株基本一致。9例感染患者经拔除导管,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感染得到有效控制;病区经严格消毒后,均未检出黏质沙雷菌,未再出现新发感染病例。结论乳腺外科环境污染,医务人员手卫生不规范,导管留置时间长等是此次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重视环境及物体表面的消毒,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 长沙地区宋内志贺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2014, 13(10):596-60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5

      摘要 (626) HTML (0) PDF 1.13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宋内志贺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及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30株宋内志贺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噻肟、萘啶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口恶唑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4种毒力基因(与志贺菌肠毒素相关的set1、sen基因,以及与细菌侵袭性质粒有关的ial基因和ipaH基因)片段。结果在测定的6种抗菌药物中,耐药性最高的为氨苄西林、萘啶酸、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均高达100%;而敏感性较高的为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3.33%和83.33%。30株宋内志贺菌经PCR检测后,set1、sen、ial、ipaH 4种毒力基因的携带率分别为0、13.33%、13.33%及53.33%。 结论宋内志贺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和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已相当严重,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可作为临床治疗宋内志贺菌的首选药物。长沙地区宋内志贺菌毒力基因携带率低。

    • 2株利奈唑胺中介粪肠球菌23S rRNA V区基因变异检测

      2014, 13(10):601-60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6

      摘要 (551) HTML (0) PDF 861.00 Byte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研究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LNZ)的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接受LNZ治疗患者痰液标本分离的粪肠球菌12株,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23S rRNA V区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12株菌中,2株为中介株(菌株编号分别为3和6),10株为敏感株。2株中介株均检测到G2576U突变,其中1株(编号6)还同时存在C2424U突变;10株敏感株未检测到变异。C2424U和G2576U突变分别发生在23S rRNA V区基因的R1区和R4区。结论粪肠球菌LNZ中介株中发现23S rRNA V区基因变异,提示临床应密切关注LNZ的MIC变化。

    • 3种不同处理因素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

      2014, 13(10):605-60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7

      摘要 (533) HTML (0) PDF 694.00 Byte (12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处理因素对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12月某院8个临床科室作为研究对象,7月份对其进行手卫生依从率本底资料调查; 8—10月,对其中6个临床科室免费提供手消毒剂+综合干预,其中2个科室仅采取综合干预;11—12月对入选科室仅采取综合干预,不免费提供手消毒剂。比较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及医院感染情况。 结果2012年7—12月临床科室手卫生依从率为59.50%,各月份手卫生依从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7月份手卫生依从率最低(36.73%);采取免费提供手消毒剂+综合干预措施后,各月份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57.20%~72.08%)明显提高,且取消免费手消毒剂后,各月份手卫生依从率(65.20%~65.50%)仍维持在较高水平。8—10月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45.41%~73.63%)均高于7月份(18.97%~47.17%,均P≤0.05);除重症监护室(ICU)北区外,11—12月各科室手卫生依从率(61.67%~72.73%)高于7月份(均P<0.05)。医院感染率由7月份的3.39%降至11—12月的1.75%,呈下降趋势(χ2=5.122,P=0.024)。结论免费提供手消毒剂对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积极推动作用,但不是必要条件;反复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是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关键措施。

    • 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调查

      2014, 13(10):609-61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8

      摘要 (601) HTML (0) PDF 686.00 Byte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探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直接观察法,于2012年9—12月对该院23个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方式进行现场调查,并填写手卫生依从性监测表。结果共观察721次手卫生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为58.53%,其中选择速干手消毒剂擦手者占32.18%,流动水洗手者占26.35%,戴手套未采取其他手卫生措施者占19.42%。不同岗位医务人员以护士手卫生依从率(68.65%)最高,保洁员最低(39.25%)。“5个时刻”手卫生依从率以“接触患者体液后”最高(73.75%),其次是“接触患者后”(65.00%),“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最低(47.85%)。结论该院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加强手卫生管理,针对不同岗位人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手卫生; 洗手; 依从性; 医务人员; 手卫生时刻; 医院感染

    • 手卫生干预对降低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的影响

      2014, 13(10):612-6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09

      摘要 (632) HTML (0) PDF 693.00 Byte (12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对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了解其对医院感染率的影响。方法对某院ICU医务人员手卫生进行干预,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比较干预前(2012年1—12月)和干预后(干预后第1阶段:2013年1—6月;干预后第2阶段:2013年7—12月)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医院感染率。结果共调查4 066例患者,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为50.03%,干预后第1、2阶段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61.80%和64.57%,上升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 P<0.001)。干预前,ICU医院感染率为5.48%,干预后第1、2阶段分别为3.86%和3.30%,医院感染率的下降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P<0.001)。ICU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下降趋势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s=-1.00,均P<0.001)。手卫生依从率与ICU医院感染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率间存在负相关(均P<0.05)。结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可有效降低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

    • 运用PDCA循环持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014, 13(10):616-61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0

      摘要 (646) HTML (0) PDF 683.00 Byte (13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提高全院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应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即管理循环模式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员培训,注重过程管理,强调规范洗手,并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知识掌握率由48.00%上升至63.99%;手卫生依从率由实施前的65.11%上升至实施后的82.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75、259.65,均P<0.05)。1 000住院床日速干手消毒剂消耗量递增明显,实施后是实施前的2.95倍。结论应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可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及其依从性。

    • 助产人员外科手卫生干预对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的影响

      2014, 13(10):619-62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1

      摘要 (525) HTML (0) PDF 739.00 Byte (1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合格率与产妇会阴切口感染情况,为降低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产科自然分娩的患者资料7 148份,其中2012年1—12月未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69例病例设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对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进行干预的3 579例病例设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患者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情况及助产人员手卫生合格率。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产妇年龄、体重指数、基础疾病、阴道产检次数、分娩季节、产程、缝合人员工作年限、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新生儿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助产人员外科手消毒方法合格率由干预前的19.31%(689例)上升至干预后的71.03%(2 542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52.58,P<0.05)。干预组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为0.28%(10/3 579),低于干预前的0.81%(29/3 56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6,P<0.05)。  结论提高助产人员手卫生合格率,可降低产妇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率。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的KAP现况研究

      2014, 13(10):622-62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2

      摘要 (549) HTML (0) PDF 689.00 Byte (12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调查影响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0月16日该院在岗的部分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医务人员374名,全院平均每人参加培训(1.47±1.54)次,内科医务人员参加培训次数为(2.00±2.12)次,高于其他科室 (均P<0.001)。硕士以上学历和医生的知识水平得分分别为(88.43±11.09)分、(88.14±11.48)分,均较高。在态度、行为方面,不同组别医务人员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医务人员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影响操作和配备不足。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控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均不理想;医院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 手术中手套破损现状调查

      2014, 13(10):626-62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3

      摘要 (523) HTML (0) PDF 711.00 Byte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外科手术操作中手套破损的现状,为预防外科手术中手套破损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对某院9个手术室的手术人员进行手套破损情况调查,分析手套破损率、破损部位和原因,以及破损发现方式。结果共调查2 909人次,其中147人次发生手套破损,人次破损率为5.05%;以单只手套计算,5 818只手套中有153只手套发生破损,破损率为2.63%,其中6人次两只手套均发生破损;各专科手术手套人次破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5,P<0.001),其中心脏外科(11.84%)和整形外科(10.78%)手术手套破损率最高。破损部位以掌侧手指多见,主要为食指、拇指、中指;破损原因以缝针、器械等利器损伤为主;手套破损发现方式以术中发现最多,术后肉眼发现最少;各品牌手套破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3.845,P<0.001)。结论医院应选择产品质量好的手套品牌,同时,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制定相应的预防术中手套破损的措施,以减少和预防手术中手套破损的发生。

    • 不同空气消毒方法对采血室消毒的效果

      2014, 13(10):629-63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4

      摘要 (601) HTML (0) PDF 682.00 Byte (1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空气消毒方法对采血室内空气消毒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紫外线灯、三氧消毒机及空气净化消毒器对机采血小板献血环境进行空气消毒,并采用自然沉降法于消毒前、消毒后及工作人员工作时采样,检测消毒效果。结果3种方法消毒后与消毒前比较,均能明显降低采血室内空气菌落数,消毒后室内空气菌落数均符合Ⅲ类环境标准要求。三氧消毒机组和紫外线灯组在工作人员工作状态下,空气菌落数迅速升高,至4 h时,分别达(7.53±1.28)CFU/5 min·Φ90皿、(8.16±1.57)CFU/5 min·Φ90皿;而空气净化消毒器在人员流动的采血环境消毒4 h,空气中菌落数始终<4.0 CFU/5 min·Φ90皿。结论使用空气净化消毒器对采血室内空气持续消毒,可持续维持工作状态下采血室内的空气洁净度。

    • 病例报告
    • 米卡芬净治疗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1例

      2014, 13(10):632-63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5

      摘要 (521) HTML (0) PDF 1.17 K (9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chronic disseminated candidiasis,CDC)是全身性侵袭性深部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一种特殊的临床和病理类型,最常见受累的靶器官为肝脾,又称肝脾念珠菌病(hepatosplenic candidiasis, HSC)。急性白血病化学治疗(化疗)后CDC的发病率为3%~29%[1]。本院2013年1月收治此类病例1例,现将其诊断与治疗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 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研究的若干进展

      2014, 13(10):635-63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6

      摘要 (609) HTML (0) PDF 693.00 Byte (12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乙型肝炎仍是当前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和原发性肝癌。近年来,随着HBV标志物检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界认识到HBV标志物在乙型肝炎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某些HBV标志物的病理作用被进一步认识。本文对此领域的若干进展作一综述。

    • 标准.规范.指南
    • 英国预防医院感染循证指南——预防留置导尿管相关感染的指南(Ⅲ)

      2014, 13(10):639-64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10.017

      摘要 (932) HTML (0) PDF 660.00 Byte (19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及>1岁儿童的短期留置导尿管(≤28 d),需要结合标准原则,推荐意见被分成6部分:(1)置管的必要性;(2)管道类型及置管方法的选择;(3)导管的插入;(4)导管的护理;(5)对患者、家属及医务人员的培训;(6)系统干预用于降低感染风险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