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应用通用引物PCR检测诊断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价值

      2016, 15(3):145-14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1

      摘要 (308) HTML (0) PDF 871.00 Byte (7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细菌和真菌性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病原谱,并探讨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技术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某院2009年1月—2015年3月疑似或确诊CNS细菌或真菌性感染患者资料,分析其脑脊液培养病原菌种类,采用细菌16S rRNA和真菌28S rRNA通用引物对患者脑脊液DNA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与同期脑脊液培养及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收集确诊或疑似CNS细菌或真菌感染者400例,其中脑脊液培养阳性132例。共分离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革兰阴性菌90株,真菌12株;居前3位的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3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6株)和肺炎克雷伯菌(13株);最常见真菌为新生隐球菌(8株)。选取88份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和20例非感染患者脑脊液进行PCR扩增,PCR扩增法灵敏度(35.23%,31/88)高于培养法(28.41%,25/88)(χ2=4.17,P<0.05)。PCR扩增和培养法阴性预测值分别为25.97%、24.10%,两种方法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为100.00%。PCR扩增测序与培养结果符合率为84.00%(21/25);PCR检测平均报告时间(48 h)较培养结果报告时间(细菌平均约72 h,真菌平均约96 h)更快速。结论CNS 感染病原分布广泛,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通用引物PCR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准确等特点,具有良好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 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光密度值与菌落计数的关联性

      2016, 15(3):150-15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2

      摘要 (340) HTML (0) PDF 911.00 Byte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光密度值计算结核分枝杆菌菌落数的可靠方法。方法利用低频超声和玻璃珠研磨两种方法制备H37Ra菌悬液,菌悬液2倍梯度稀释后,分别测定各个稀释度菌悬液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OD600值),并分析OD600值与稀释倍数曲线,确定最佳的菌悬液制备方法,OD600线性范围,以及OD600值与CFU关联曲线。结果OD600值为0.1~0.6,线性范围内OD600值与稀释倍数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珠研磨法和低频超声法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1.00,均呈良好的相关性,且低频超声法比玻璃珠研磨法的相关性好,其菌液分散更均匀。OD600值与CFU值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珠研磨法和低频超声法回归方程分别是:CFU=2.35×107×OD600+4.42×105、CFU=3.26×107×OD600+6.89×105。结论低频超声法是一种较好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制备方法,结合OD600值测定,可成为一种可靠、快速的结核分枝杆菌定量方法。

    • 贵州省布依族自治州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

      2016, 15(3):155-15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3

      摘要 (234) HTML (0) PDF 728.00 Byte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贵州省布依族自治州医院感染现状,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2014年9月10日—10月5日对贵州省布依族地区二级及二级以上医院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应调查住院病例6 577例,实际调查6 541例,实查率99.45%。其中医院感染120例、127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83%,例次现患率为1.94%。医院感染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26.32%)、神经外科(6.10%)、儿科新生儿组5.1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39例次,30.71%),其次为皮肤软组织(24例次,18.90%),表浅切口(23例次,18.11%)。共检出病原体5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44株),革兰阳性菌10株,真菌3株。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2.12%,其中治疗用药占64.75%,预防用药占26.83%,预防+治疗用药占8.42%;单一用药占79.53%,二联用药占19.89%,三联及以上用药占0.58%;治疗用药及治疗+预防用药患者细菌培养送检率为13.76%。结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现况,建议加强医院重点科室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监测,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分离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

      2016, 15(3):160-16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4

      摘要 (245) HTML (0) PDF 714.00 Byte (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中真菌种类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为预防真菌感染及针对性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0月云南亚高原地区3所医院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真菌,对其进行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1 887株真菌中,白假丝酵母菌最多,占65.18%,同时,分离出毛霉菌属(0.69%)、构巢曲霉菌(0.16%)等少见菌株;分离的菌株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00%、90.14%和88.98%;对氟康唑和咪康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4.29%和36.62%;5种常见酵母菌对制霉菌素均敏感,但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咪康唑的耐药率达35.94%~40.88%,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为19.51%。结论对老年人临床抗真菌治疗需要考虑真菌类别及药敏结果。

    • 某三级医院2012—2015年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

      2016, 15(3):164-16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5

      摘要 (265) HTML (0) PDF 721.00 Byte (6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调查某三级医院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怀疑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血标本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统计主要病原菌及其药敏结果。结果19 326份血培养标本共检出病原菌1 658株,分离率为8.58%,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8.57%(971株),主要以大肠埃希菌(32.75%)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39.38%(653株),主要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16.34%)为主;真菌占2.05%(34株),以白假丝酵母菌多见。分离病原菌主要分布于血液科、消化内科、心血管外科。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35% 和36.14%,但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高度敏感(耐药率<3%)。革兰阳性球菌中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所占比率分别为78.60%和32.28%,但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极敏感(耐药率<1%)。结论该院血流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和CNS为主,且耐药率相对较高;定时分析总结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有助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防控。

    • 口腔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初探

      2016, 15(3):168-17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6

      摘要 (272) HTML (0) PDF 713.00 Byte (10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索构建口腔专业医院感染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方法通过主题框架法初步形成评价指标框架,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分级评价指标,并运用判断矩阵计算指标权重系数。结果初步形成具有机构管理、诊疗环境、隔离措施、消毒区域、消毒药械及卫生用品、医疗废物6个维度、3个层次、47项指标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第三级指标中权重系数居前5位的指标分别是:消毒产品及卫生用品证件齐全(0.0362)、物表清洁与消毒(0.0344)、医疗废物分类收集(0.0326)、监督管理(0.0323)、冲洗消毒水管路(0.0321)。结论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为开展口腔专业的医院感染控制评价、监督、标准规范制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工具。

    • 血流感染假丝酵母菌菌种构成及其药物敏感性

      2016, 15(3):172-17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7

      摘要 (234) HTML (0) PDF 730.00 Byte (5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种构成及其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3年该院临床科室送检血标本中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并对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年42例患者血标本分离假丝酵母菌42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20株,47.62%),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16株,38.10%)、热带假丝酵母菌(4株,9.52%)、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4.76%)。来源科室主要为:急诊监护病房(EICU,11株)、泌尿外科(9株)、心胸外科(8株)等。37例(占88.10%)患者静脉导管与血标本培养出相同的假丝酵母菌,留置静脉导管至血培养阳性和导管培养阳性的平均时间分别为31.47 d和33.18 d;导管和血培养阳性比例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检出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的敏感率均为75.00%~100.00%,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率均为100.00%;而不同菌种对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存在较大差异(0~87.50%)。结论该院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菌株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为主,且与静脉导管的使用有关,其对氟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较高。

    • 综合干预措施对ICU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的防控效果

      2016, 15(3):176-17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8

      摘要 (281) HTML (0) PDF 708.00 Byte (6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措施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呼吸道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定植的防控效果。方法对每例监测对象于入院第1、4、8天及之后每间隔7天采集咽拭子和人工气道吸痰标本,并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2013年6—12月为干预前组,2014年1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2014年6—12月为干预后组,统计MDRO检出情况。结果共检出253株MDRO,干预前后分别为164、89株,其中检出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191株(占75.49%),干预前后分别为119、72株。患者呼吸道MDRO感染发病率干预前组为52.94%,干预后组为3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2,P=0.03)。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组为(8.07±2.52)d,干预后组为(6.89±1.7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P<0.01)。结论MDRO为ICU医院感染重要病原菌,采取有效综合干预措施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 某省级肿瘤专科医院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6, 15(3):179-18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9

      摘要 (234) HTML (0) PDF 721.00 Byte (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省级肿瘤专科医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统一的调查方法,对该院2012年9月19日、2013年8月20日及2014年8月13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2—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6.93%、8.82%、8.10%;3年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居首位,分别占30.00%、53.85%、47.44%,其次为上呼吸道、腹(盆)腔内组织、表浅切口及泌尿道等。医院感染病原体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分别占71.43%、66.67%、72.97%,且均以大肠埃希菌检出最多。2012—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8.23%、13.64%、17.70%;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分别为74.51%、57.14%、55.68%,2012—2014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细菌培养送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22,P=0.001)。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0.78%、6.25%、8.33%。结论通过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有助于了解该院医院感染现状和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不足,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 手术部位感染致直接经济损失1∶1病例对照研究

      2016, 15(3):179-18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0

      摘要 (236) HTML (0) PDF 709.00 Byte (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从卫生经济学角度探讨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决策提供依据。方法调取2008年3月—2010年2月某院乳腺、胃、结肠和直肠SSI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条件相似的原则1∶1配对,SSI者为SSI组,对照组为同期手术未发生SSI的患者,比较SSI组与对照组住院费用和住院日数差异,评价SSI的经济损失。结果共调查手术病例1 523例,发生SSI 75例,SSI发病率4.92%。按配对原则获得有效配对69对,经配对样本的秩和检验,SSI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86,P<0.001),SSI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比对照组高6 828.60元,SSI组各项费用均高于对照组;SSI组患者住院日数中位数比对照组延长10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39,P<0.001)。结论SSI延长患者住院日数,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同时降低病床周转率,影响经济收入和医疗质量。

    • 开展手卫生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

      2016, 15(3):186-18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1

      摘要 (292) HTML (0) PDF 708.00 Byte (6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开展手卫生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某院2013年5—12月实施一系列手卫生干预措施,调查并比较2013年4—12月(干预前后)全院所有临床、医技部门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手卫生活动的实施监管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由干预前的39.82%上升至干预后的80.77%,医生、护士和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分别由41.09%、41.30%、34.33%,上升至83.87%、91.89%、59.54%,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除重症监护病房(ICU)外,干预后外科、内科、放疗系统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干预后医务人员5个手卫生指征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干预前(均P<0.001),其中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由23.88%上升至73.37%,清洁/无菌操作前由58.65%上升至94.23%。结论通过手卫生活动的实施及监管,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意识及依从性均有明显提高,并逐步建立起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 重症监护病房医务人员鼻腔带菌及其耐药性

      2016, 15(3):189-19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2

      摘要 (244) HTML (0) PDF 799.00 Byte (1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务人员鼻腔带菌及其耐药情况,为制订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棉拭子采样法,对某院2014年4月—2015年3月ICU医务人员鼻腔黏膜进行采样,检测其携带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共采集450份鼻腔标本,分离病原菌137株,检出率为30.44%。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岗位、工龄、文化程度的医务人员鼻腔带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不同季节鼻腔带菌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革兰阴性菌82株(占59.85%),以肺炎克雷伯菌(21.16%)、产气肠杆菌(18.98%)为主;革兰阳性菌55株(占40.1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8.98%)、表皮葡萄球菌(15.33%)为主。检出38株(27.74%)多重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占7.69%(2/26),耐亚胺培南肺炎克雷伯菌占3.45%(1/29),耐亚胺培南产气肠杆菌占3.85%(1/26)。结论ICU医务人员鼻腔病原菌携带率较高,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

    • 具体标识法在改善NICU医疗废物混放中的效果

      2016, 15(3):192-19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3

      摘要 (261) HTML (0) PDF 763.00 Byte (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具体标识法在改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疗废物混放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7—12月某院NICU病房内34个垃圾桶医疗废物分类情况,7—9月为具体标识法实施前期,10—12月为实施后期,比较实施前后医疗废物混放分类情况。结果共调查NICU病房内504例医疗废物分类情况,具体标识法实施前后各252例,共发现混放现象74例。具体标识法实施前废物混放率(25.40%,64/252)高于实施后(3.97%,10/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187,P<0.001);具体标识法实施前感染性废物放入非感染性废物、非感染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者共 57例,实施后仅为8例。医疗废物混放人员分布主要以进修与实习生为主,实施前后分别占39.06%、50.00%。结论具体标识法规范化管理医疗废物,能改善NICU医疗废物分类情况,同时提高各类医务人员规范处理医疗废物的依从性。

    • 手卫生成本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研究

      2016, 15(3):195-19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4

      摘要 (270) HTML (0) PDF 703.00 Byte (6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总结分析手卫生成本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影响,探讨持续改进的方法,为医院管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调查2013年1月—2014年6月某院手卫生推进项目所消耗费用、医院感染发病率,以及2014年上半年手卫生的依从性。结果按照半年度进行统计,2013年上半年、2013年下半年、2014年上半年手卫生推进项目的费用分别为283 490、414 232、522 345元,2014年上半年较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84.26%;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3.13%、3.33%、3.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P<0.001)。2014年上半年手卫生依从率由1月份的35.00%升至6月份的59.49%。影响手卫生执行居前3位的原因为:工作忙,没有时间做手卫生;手卫生设施或用品不足;手卫生相关知识不足。结论加大手卫生相关物品的投入,可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 经验交流
    • 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

      2016, 15(3):198-20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5

      摘要 (237) HTML (0) PDF 680.00 Byte (5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普通外科患者腹部社区感染与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1年6月—2014年4月该院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各种标本检出的大肠埃希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普通外科共分离大肠埃希菌168株,其中医院感染37株,社区感染131株。医院感染部位以切口和创面为主,分别占56.76%和18.92%;社区感染以腹腔和肛周为主,分别占64.89%和10.69%。168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均敏感;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四环素、米诺环素的耐药率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耐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院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呋喃妥因和奈替米星的耐药率低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对其余2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社区感染大肠埃希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普通外科患者腹部大肠埃希菌以切口和创面感染为主,医院感染菌株耐药性较高。建议加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与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医院感染。

    • 一起精神病医院流感暴发的调查

      2016, 15(3):201-20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6

      摘要 (270) HTML (0) PDF 717.00 Byte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分析某精神病医院内一起流感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控制效果,为预防与控制精神病医院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等调查2014年6月30日—7月29日某精神病医院男性心理卫生科所有在院患者和医务人员。结果该病区医务人员28名,2014年6月30日—7月29日共有住院患者157例,发现流感病例23例,罹患率为12.43%,其中住院患者22例,病区保洁工人1例,无医护人员发病。7月7日出现首例流感病例,为当日新入院患者,末例发病时间为7月22日。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头痛、咳嗽等症状,无危重和死亡病例。采集20份咽拭子标本,5份检测出季节性H3亚型流感病毒。两个发病高峰分别为7月14日和17日,占发病总例数的43.48%(10例),86.96%(20例)发生在7月12—18日。该病区病房分布在同一栋楼的第1—3层,其中第1、3层病房分别有10、13例患者;病区所有患者均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室外活动。通过采取积极的控制措施,此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新入院病例为传染源,在人与人之间连续性传播的医院内流感暴发。精神病专科医院患者及病房管理有其特殊性,建议加强新入院患者的传染病预检分诊和住院患者的传染病筛查,落实病区环境消毒管理措施,防止医院内流感暴发。

    • 活检钳不同预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评价

      2016, 15(3):204-20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7

      摘要 (239) HTML (0) PDF 677.00 Byte (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探讨活检钳3种不同预清洗方法的清洗质量。方法选择2014年5—8月某院使用后的宫颈活检钳(180件次),随机分为A、B、C 组,每组60件次。A组对明显可见污染物进行预冲洗,B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 min,C组浸泡于1∶500超浓缩酶液5 min,并在水面下反复开合活检钳至少10次,同时对齿缝、沟槽处进行刷洗。3组不同预清洗后的活检钳均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潜血试验及ATP生物荧光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结果采用带光源放大镜目测法进行清洗质量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60.00%、63.33%、80.00%;采用潜血试验进行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35.00%、50.00%、75.00%;上述两种检测方式均显示 C组器械合格率高于A、B组(均P<0.05)。采用ATP生物荧光法检测,A、B、C组器械合格率分别为95.00%、98.33%、100.00%,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580,P=0.167)。A、B、C组不同清洗质量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活检钳类器械机械清洗前酶液浸泡,手工预清洗时配合反复开合手柄能明显提高清洗质量;目测结合潜血试验是较为理想的清洗质量检测方法。

    • 风险管理在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2016, 15(3):207-20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8

      摘要 (253) HTML (0) PDF 730.00 Byte (4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评价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有使用呼吸机适应证且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呼吸≥48 h的患者(2013年1—10月为实施前组,2014年1—10月为实施后组),收集相关资料明确使用呼吸机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因素,计算各风险因素的风险优先系数(RPN)并进行分级,对高风险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并再次评估各风险因素;比较风险管理实施前后VAP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前组观察患者132例,实施后组128例。风险管理实施前,26个风险因素中4个为风险水平高的因素,分别为净化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RPN值为27),通风、温度、湿度不达标(RPN值为18),终末消毒未落实、床单位消毒设施失效(RPN值为18),未选用带声门下分泌物吸引的气管导管(RPN值为18)。实施风险管理后上述4个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均由高变为低或中,而口腔护理液选用不当由实施前的低风险(RPN值为6)改变为实施后的高风险(RPN值为18)。实施风险管理前呼吸机使用率为33.65%,实施后为36.55%;而VAP发病率实施前为25.30‰,实施后为12.15‰。结论应用风险管理能够发现VAP不同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有利于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改变发生VAP的风险水平,进一步降低VAP的发病率。

    • 2012—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

      2016, 15(3):210-21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19

      摘要 (295) HTML (0) PDF 677.00 Byte (5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目的通过连续两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了解某院医院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床旁调查及查阅住院病历相结合的方法,于2012年8月2日、2013年10月10日对该院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012、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2.65%(62例)、3.23%(57例),两年医院感染现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P=0.29)。2012、2013年医院感染部位均以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43.75%、45.90%;其次为手术部位,分别占12.50%、6.56%。2012、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3.36%、34.73%,其中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所占比率分别为52.20%、52.85%。2012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细菌培养送检率为63.52%(350例),2013年为58.85%(256例)。结论该院连续两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抗菌药物使用率均不高。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医院感染情况,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 综述
    • 薄膜覆盖技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进展

      2016, 15(3):213-21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20

      摘要 (264) HTML (0) PDF 724.00 Byte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术后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和手术并发症[1-4],居医院感染的第3位,在外科患者医院感染中居第2位[5]。SSI不仅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延长住院时间,更增加其经济负担[6]。美国发生SSI患者的经济压力是未发生SSI患者的2倍[7];每增加1%的SSI发病率,国家财政住院支出增加9亿美元,对应的支出总额高达16亿美元[8]。美国医院感染监测系统(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Surveillance,NNIS)对42 509例医院感染患者进行调查,器官腔隙感染占患者死亡原因的比率高达89%[9]。因此,开展SSI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10]。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11-18]对SSI的防控进行了相关研究,其具体措施包括:空气处理、手术环境表面清洁、杀菌技术、手术团队行为、手术着装、薄膜覆盖和无菌环境等。其中薄膜覆盖技术的使用至少已有50年的历史,该技术应用医用手术薄膜覆盖手术部位进而防止皮肤组织细菌定植,感染手术切口。本文就薄膜覆盖技术在预防和降低SSI发病率有效性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