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六亿, 徐艳
•2016, 15(7):441-44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1
摘要:
医院感染关系到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安全,一旦发生医院感染将会给医院及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如增加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基础疾病等。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创建了患者安全联盟,2007年11月27日在我国北京举行了“全球患者安全倡议活动”启动仪式暨医院感染与患者安全研讨会,2008年卫生部医政司司长王羽在中国参加“全球患者安全倡议活动”中指出,在发达国家现代化医院的住院患者中约5%~10%的患者获得感染,而发展中国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是发达国家的2~20倍,在某些发展中国家,医院感染发病率高达25%[1]。Magill等[2]在美国10个州进行现患率调查,183所医院11 282例患者中452例发生医院感染(4%;95% CI: 3.7%~4.4%),感染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21.8%)、手术部位感染(21.8%)、胃肠道感染(17.1%)和器械相关感染(25.6%)。Allegranzi等[3]通过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每100例患者15.50%(95%CI: 12.60%~18.90%)发生医院感染,比欧洲和美国报告的结果高很多。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不断地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2016, 15(7):447-45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2
摘要:
目的了解长沙地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A)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基因型和流行情况。方法收集该地区7所综合医院临床分离的PA,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EDTA协同试验、E-test MBL进行MBL表型筛选,聚合酶连反应(PCR)明确其基因型,肠杆菌科基因间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经EDTA协同和E-test MBL初步筛查,81株PA中仅10株为强阳性;PCR结果显示,18株 PA MBL基因阳性,其中IMP-9型11株,IMP-1型1株和VIM-2型6株,未检测出SIM、SPM、GIM和NDM-1基因型。ERIC-PCR分型结果显示,12株产IMP-PA存在多个型别,而6株产VIM-2菌株为同一型别。结论长沙地区多重耐药PA以IMP-9和VIM-2基因型最常见。
•2016, 15(7):452-45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3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耐替加环素鲍曼不动杆菌的同源性及临床分布。方法选取该院2013—2014年各临床科室送检标本分离的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88株),检测其对替加环素的敏感性;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替加环素耐药菌株的同源性,以及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科室分布。结果88例患者在检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前未曾使用过替加环素。88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4株(4.55%)对替加环素耐药,分别为10、31、33和87号菌株。PFGE结果显示,31、33和87号菌株同一基因型,同源性高,分布于医院3个不同的独立病区;31号菌株在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检出,33号菌株在急诊ICU检出,虽在不同科室检出,但在检出前患者有转科情况,曾同时期住胃肠外科和急诊ICU;87号菌株在神经外科ICU检出,此患者从未转科,检出时间距31、33号菌株检出晚7~8个月。10号菌株于急诊ICU检出,该患者未曾转科。结论该院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替加环素耐药菌株检出率低,检出菌株大部分具有同源性,不同病区可能存在交叉感染。
•2016, 15(7):457-46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4
摘要:
目的建立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XDRKP)感染秀丽隐杆线虫感染模型。方法在液体条件下,利用临床分离的XDRKP菌株感染秀丽隐杆线虫,观察线虫存活及体内细菌数量变化情况。结果线虫感染XDRKP后活动明显迟缓,不同浓度的XDRKP对线虫的致死情况不同。log-rank检验显示,1.5×106 CFU/mL XDRKP组与E.coli OP50对照组的生存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05);1.5×107、1.5×108 CFU/mL组与E.coli OP50对照组的生存曲线差异均有统计学(χ2值分别为229.37、275.98,均P<0.001),1.5×108与1.5×107 CFU/mL XDRKP组线虫的生存率低于对照组。实验获得上清悬液,经细菌纯培养后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试,证实为XDRKP。XDRKP感染线虫4、6、12、24 h后,线虫体内细菌总量分别为(0.28±0.02)×105、(0.50±0.38)×105、(1.73±0.56)×105、(2.62±0.53)×105 CFU/mL,不同时间线虫体内细菌总数存在统计学差异(F=1 363.39,P<0.001)。结论成功建立了秀丽隐杆线虫-XDRKP感染模型。
•2016, 15(7):461-46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5
摘要:
目的了解重庆市男男性行为者(MSM) 网络交友状况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为有效干预MSM HIV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市206名MSM进行结构式访问与问卷调查,对半年内未进行HIV检测者进行实验室筛查,分析MSM人口社会学特征及HI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206名MSM平均年龄(22.08±1.81)岁,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37名(66.50%),HIV感染率为21.36%(44/206)。MSM无固定性伴侣者HIV感染率高于有固定性伴侣者;MSM性伴数量越多,HIV感染风险越大;与不熟悉或陌生的人发生性行为HIV感染率高于与熟悉的性伴;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越高,HIV感染率越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MSM安全套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市MSM HIV感染率较高,建议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同伴网络教育与行为干预,减少联结MSM网体之间的桥梁人群,建立同性恋社会支持体系,降低MSM HIV感染风险。
•2016, 15(7):466-47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6
摘要:
目的调查骨科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控制SSI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某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骨科所有住院手术患者,设计调查表,查阅患者病历资料,分析其SSI发生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SSI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14 300例骨科手术患者,发生SSI 576例,发病率为4.03%;以表浅切口感染为主(429例,占74.48%)。576例SSI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15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37株,占22.28%)、大肠埃希菌(84株,占13.66%)和阴沟肠杆菌(73株,占11.87%)。2010—2014年骨科手术患者SSI发病率逐年下降(χ2=24.706,P<0.001);截肢术患者SSI发病率最高(22.67%),其次为清创术患者(7.16%);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持续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有基础疾病、有植入物、切口污染程度高、术中出血量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以及术后未使用负压引流均为骨科手术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骨科手术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应根据SSI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降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
•2016, 15(7):471-47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7
摘要:
目的了解湘雅医院感染病区患者临床分离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2015年感染病区患者临床分离病原菌的构成及药敏结果。结果5年间共分离病原菌56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47株(44.1%),革兰阴性菌313株(55.9%)。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69.8%(81/116)和24.3%(9/37)。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磷霉素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81%)。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仍高度敏感(88.9%~100.0%),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84%)。分离的多重耐药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从2011年的50.0%上升至2015年的77.8%,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64.9%。结论感染病区临床分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重耐药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应根据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016, 15(7):476-4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8
摘要:
目的了解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现患情况。方法选取浦东新区的10所医疗机构作为监测点医院,各监测医院分别于2013年11月和2014年11月中的某一日作为调查日开展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比较不同级别医院医院感染现患情况。 结果2013、2014年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4.04%、3.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400)。 一、二、三级医院现患率2013年分别为:0.66%、3.32%、4.60%,2014年分别为:0、3.52%、4.01%,每年不同级别医院现患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为神经外科、血液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和老年科。各科室两年现患率比较,ICU现患率上升明显,由10.09%上升至18.78%(χ2=3.921,P=0.048),老年科下降明显,由10.07%下降至5.02%(χ2=5.698,P=0.017)。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6.72%)、上呼吸道(9.96%)和泌尿道(12.89%)。2013年检出病原菌172株,2014年检出177株,以G-菌为主(占60.74%),其次为G+菌(占26.37%)和真菌(占12.89%)。两次调查相比,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19,P=0.830)。结论浦东新区各级医疗机构中三级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ICU现患率上升比较明显;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
•2016, 15(7):481-48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09
摘要:
目的调查鼻咽癌住院患者放疗期间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4年6月江苏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住院进行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共调查1 396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2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44%。医院感染部位以口腔黏膜为主(24例次,占70.59%),多发生在放疗开始后的2~4周。共分离病原菌3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4株(占63.16%),革兰阴性菌12株(占31.58%),真菌2株(占5.26%)。年龄>50岁、合并化疗、住院时间>60 d、使用2种及以上抗菌药物的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均P<0.05)。结论应加强鼻咽癌放疗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尤其是对于高龄、合并化疗、住院时间长及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的患者。
•2016, 15(7):484-48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0
摘要:
[摘要]目的了解2013—2015年某院医院感染(HAI)现患情况,为提高HAI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3—2015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进行HAI现患率调查,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HAI现患率,以及HAI部位构成情况。结果2013—2015年应查29 605例,实查29 581例,实查率99.92%。2013—2015年HAI现患率分别为2.83%、2.14%、1.73%,三年间HAI现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521,P<0.01),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性别住院患者HAI现患率比较,男性HAI现患率为2.47%,高于女性HAI现患率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4,P<0.01)。2013—2015年不同年龄组住院患者HAI现患率在年龄维度上大致呈“U”型分布,HAI现患率较高的为70~组(4.15%),0~30岁年龄组HAI现患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30岁年龄组之后HAI现患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HAI部位构成居前3位的为下呼吸道(45.67%)、上呼吸道(9.92%)和泌尿道(8.52%)。结论该院现患率调查结果显示HAI现患率逐年降低,说明HAI防控措施落实有效。
•2016, 15(7):488-49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1
摘要:
目的了解肝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12月于某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肝胆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析其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调查302例肝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发病率为13.91%,无多部位感染发生,感染部位以深部手术切口为主(10例,占23.81%),其次为下呼吸道(9例,占21.43%)和消化系统(7例,占16.67%)。42例术后感染患者中,送标本培养38例(占90.48%),共分离病原菌3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1株,占86.11%,革兰阳性菌5株,占13.89%。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OR=1.48)、超重(或肥胖)(OR=1.40)、术前放射治疗(OR=2.98)是肝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肝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手术时间长、超重(或肥胖)、术前放射治疗是肝胆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 韩颖 , 赖晓全 , 熊薇 , 徐敏 , 魏诗晴 , 谢红艳
•2016, 15(7):492-49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2
摘要:
目的调查湖北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管理现状,并提出改进对策。方法依据相关规范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于2015年4月实地调查湖北省75所医院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获得有效问卷73份。结果73所医院的医疗废物管理软硬件建设基本符合规范要求,组织与制度管理、科室分类处置情况各项合格率均在90%以上;83.56%(61/73)的医院开展了医疗废物最佳环境实践相关宣传;减少使用一次性医疗器械、用品品种达40余种;76.71%(56/73)的医院输液软袋都交由签约公司回收利用;医院病理科的化学性废液交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处理的仅占21.54%(14/65);骨科钢板处置方法不一, 56.16%(41/73)的医院将其作为医疗废物,仅35.62%(26/73)的医院告知患者处置方式,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结论湖北省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已逐步得到重视,但对于特殊类别的医疗废物处置,如输液袋(瓶)、骨科钢板、病理科化学性废液处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仍需加大培训,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分类处置。
•2016, 15(7):495-49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3
摘要:
目的了解留置导尿管患者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生情况,为降低CAUTI发病率提供依据。方法根据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能力建设项目”CAUTI监测项目要求,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院2014年1—12月住院并接受留置导尿管≥2 d患者进行CAUTI监测,并比较不同患者情况CAUTI发病率。结果共监测留置导尿管患者6 046例,发生CAUTI 166例,留置导尿管总日数31 833 d,CAUTI发病率为2.75%、5.21‰。不同性别患者CAUTI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P=0.54);>60岁组(4.72%)CAUTI发病率高于≤60岁组(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8,P<0.01);不同留置导尿管时间患者CAUT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51.14,P<0.01);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延长,CAUTI发病率也随之增高(趋势χ2=211.82,P<0.001)。神经内科平均留置导尿管时间最长(14.84 d),CAUTI发病率最高(15.00%、10.11‰);其他外科留置时间最短(3.56 d),CAUTI发病率最低(0.97%、2.74‰);不同科室留置导尿管患者CAUTI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02.24,P<0.001)。166例CAUTI患者检出病原菌66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6.36%),大肠埃希菌占33.33%。结论CAUTI与患者年龄、留置导尿管时间有关,每日评估导尿管留置的必要性并及时拔管有利于减少CAUTI的发生。
•2016, 15(7):498-50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4
摘要:
目的探究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成本,为医院感染管理的成本效果及效益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医院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该院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为成本对象,采用微观成本法,收集该部门直接成本的各项目的数量和单价。结果2013年该院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上的投入约为87万元,其中人力成本约79万元,固定资产折旧后34 501元,低值易耗品3 800元,宣传培训33 600元,办公耗材5 208元;折算患者人均成本为12.16元,每床位成本为529.69元。结论该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投入的成本主要为人力成本。
•2016, 15(7):501-50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5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疑似病例的血清学检测情况,为麻疹的监测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1—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麻疹疑似病例200份血标本的检测结果及年龄分布情况。结果2011—2014年麻疹疑似病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32.50%(65/200);各年份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00%、4.35%、33.90%和44.09%;不同年份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0例麻疹疑似病例中,<5岁组65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35.38%;>24岁组97例,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34.02%;31例接种疫苗,接种率为15.50%;IgM抗体阳性病例疫苗接种率(3.08%)低于IgM抗体阴性病例(2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2011—2014年北京市西城区麻疹血清检测阳性率2012年降低,然后逐年上升,5岁以下儿童通过麻疹疫苗免疫接种麻疹将得到控制,为实现消除麻疹的计划,有效控制和预防成人麻疹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2016, 15(7):504-50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6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活动主题,监测2014年3月(活动前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分析导致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原因,设立目标;2014年5月开始实施QCC活动,将活动前手卫生正确率与2014年9月(活动后组)进行比较。结果QCC活动前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834例次,活动后调查900例次,活动前后手卫生正确次数分别为360、714例次,活动后手卫生正确率高于活动前(79.33% vs 4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0.19,P<0.05)。本科室及外来学习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活动后均高于活动前(χ2分别为264.44、6.36,均P<0.05)。活动前后手卫生行为不正确的主要情况均为有手卫生指征时未执行。结论应用QCC对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进行管理,能有效提高重症医学科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
•2016, 15(7):508-51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7
摘要:
目的比较使用伽玛医用消毒湿巾与75%乙醇对X射线防护服表面消毒的效果,为选择合理的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X射线防护服62件,其中手术室30件,导管室32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件。试验组采用伽玛医用消毒湿巾、对照组采用75%乙醇对X射线防护服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比较两者的消毒效果、消毒待干时间及使用成本。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细菌菌落数均值在消毒前分别为2.38 CFU/cm2及2.36 CFU/cm2,合格率分别为80.64%和83.87%。两组消毒后细菌培养均未检出细菌。试验组X射线防护服消毒平均待干时间为(352.35±9.93)s,低于对照组的(676.13±10.6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98,P<0.01)。试验组消毒X射线防护服每次的成本比对照组节省29.60%。结论使用75%乙醇与伽玛医用消毒湿巾对X射线防护服消毒效果均可靠,与75%乙醇相比,伽玛医用消毒湿巾对X射线防护服无腐蚀、消毒待干时间短、节省使用成本。
•2016, 15(7):511-51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8
摘要:
目的了解清洁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制定抗菌药物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2014年各年度5月份出院的12类清洁手术病例,每年度各抽取120例,按手术种类分为第Ⅰ组和第Ⅱ组,设计调查表格,制定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比较各年度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清洁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由2011年的93.33%下降至2013和2014年的35.00%;给药时机正确率由2011年的43.75%上升至2013、2014年的97.62%和92.86%;有指征用药率、选药合理率和疗程合理率由2011年的42.86%、60.71%、21.43%均上升至2014年的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有效促进了清洁手术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
• 罗盛鸿,左亚沙
•2016, 15(7):515-51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19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清洁质量,以制订有效的循证干预措施。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2月应用荧光胶剂对该院普通病房、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标记,每周1~2次,于患者出院前、手术结束后进行标记,清洁后检查物体表面清洁质量。结果共监测物体表面2 131处,清除1 732处,清除率为81.3%,卫生清洁质量处于合格状态。普通病区监测642处,清除率达82.1%;手术室监测650处,清除率75.8%;ICU区监测839处,清除率84.9%,3个病区物体表面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9.964,P<0.001)。普通病区呼叫按钮、电开关和设备带清除率分别是51.3%、55.2%和58.5%,手术室墙和麻醉机控板、摇床器、键盘和输液泵的卫生清除率分别是38.6%、48.8%、60.0%、61.3%、68.4%,ICU设备带的清除率为65.9%,均处于不合格状态。结论该院环境卫生清洁质量总体处于合格状态,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该院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6, 15(7):518-52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20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某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并对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共调查12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9例,106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8.89%。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47例次,占44.34%),其次为腹腔(34例次,占32.08%)。共检出医院感染病原菌7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株(53.95%),革兰阳性菌33株(43.42%),真菌2株(2.63%)。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日数≥30 d、 合并并发症、侵袭性操作、血清清蛋白<35 g/L、白细胞<4×109/L是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以呼吸道及腹腔感染为主,年龄较大、住院时间长、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及血白细胞低均是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016, 15(7):521-52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21
摘要:
目的评价手卫生宣传活动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知晓率、正确率和依从率的效果。方法2014年5月8日开始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分别于活动前及活动后第5阶段采用现场提问、理论考核和直接观察方法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知晓率、六步洗手法正确率及依从率,并比较活动前后结果。结果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后,医务人员手卫生知晓率、六步洗手法正确率及依从率分别由42.50%、35.45%、24.00%提高至87.12%、68.60%、43.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强化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规范了手卫生操作,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
•2016, 15(7):524-52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22
摘要:
目的了解强化培训在医学生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1—2015年武汉7所大中专院校的医学生,分为对照组(2011—2013年的675名医学生,上岗前进行医院感染控制综合培训,即一次性大培训)和干预组(2014—2015年的682名医学生,实施院-科-带教导师三步式实习生强化培训),比较两组实习生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暴露知识知晓情况等。结果干预组各项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知晓率、防护措施执行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1.70%(148名),低于对照组的65.33%(441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91,P<0.01);干预组主动进行血清病毒检测和强化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的医学生所占比率分别为14.66%(100名)、11.73%(80名),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96%(20名)、2.67%(18名)]。干预前后职业暴露发生率最高的操作环节均为配药,干预组职业暴露报告率为72.97%(108/148),高于对照组的50.11%(22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2.78,P<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强化培训,能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技能,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2016, 15(7):527-5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23
摘要:
目的探讨实施抗菌药物干预活动对清洁切口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调查某院住院患者,2012年为干预前,2014年为干预后。调查干预前后两组病例的预防用药率、给药时机、用药时长、联合用药及种类选择等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2012年调查清洁切口手术患者1 555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79.87%,2014年调查1 022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率为36.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0,P<0.05);两组在用药时机、时长、联合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60.62、206.49、24.22,均P<0.05)。干预前后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均以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主,分别占66.18%、90.03%。干预后无使用第四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病例。两组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种类构成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12,P<0.05)。结论通过实施抗菌药物干预活动后,清洁切口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得到进一步规范。
• 刘光兰,杨 怀
•2016, 15(7):530-53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24
摘要:
目的了解某中医院老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老年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并进行药敏分析。结果659份标本共分离病原菌263株,阳性率为39.91%,其中革兰阴性菌153株(58.17%),革兰阳性菌87株( 33.08%),真菌23株(8.75%)。居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2.81%、15.59%、14.45%、12.17%、7.6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75.00%~95.1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0%,对利福平的敏感率为84.21%。 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不同菌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同,临床应加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检测,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2016, 15(7):533-53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7.025
摘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内镜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及科学研究中。但是近年来大量内镜相关感染不断被报道,其中也不乏暴发事件;由内镜相关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新的公共健康威胁,已引起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高度重视,因此内镜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对内镜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就内镜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及其效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内镜的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借鉴。内镜作为一种侵入性的诊疗设备,直接接触患者体腔和黏膜,并且其材料和形状特殊、结构复杂,不耐高温高压,用后清洗消毒难度大,故易发生内镜相关感染,从2000年开始已出现多次因内镜污染而造成的病原菌感染暴发流行,见表1。病原菌有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属)及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部分内镜甚至检出多重耐药菌,如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CRE)[1]、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2]等;检出的病毒主要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23],给内镜的消毒灭菌带来新的考验。内镜室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4],以及来自患者的多种致病微生物,如幽门螺杆菌、HBV、HCV、分枝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属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故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