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伟明,陈重,蒲彰雅,王红燕,程航,李多云,郑金鑫,邓向斌,刘晓军,邓启文,余治健
•2017, 16(1):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1
摘要: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研究利奈唑胺(LZD)敏感株和诱导耐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之间基因变异位点差异,了解LZD耐药基因变异位点。方法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LZD对遗传背景清晰的MRSAMS4母株进行诱导,获得LZD耐药菌株MRSAMS4LZD100,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RSAMS4LZD100 23S rRNA V区及核糖体蛋白L3/L4基因,测序后与野生株比较,获得相应的突变位点;采用Illumina HiSeq 2000测序技术对样品DNA进行pairedend(PE)测序,构建Illumina PE文库,利用生物信息学完成该菌株的全基因组测序。结果经过32代诱导,获得MRSAMS4LZD100菌株,其LZD MIC为96 μg/mL。PCR测序分析提示其V区多拷贝基因均存在G2447T突变,L3蛋白存在Gly113Val突变;全基因组包含2 744 315 bp碱基对,注释后共有2 509个基因,11个tRNA编码基因,以及2个完整的rRNA基因编码操纵子,获得PubMed全基因序列号(JXMJ00000000);共找出101个SNP和6个Small indel突变,发生于外显子的SNP占16个,SNP后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的蛋白质包括IstB ATP 结合区域包含蛋白、凝集因子 A及转座子 IS1272等,而发生于外显子的Small indel占3个,Small indel突变后导致氨基酸序列改变的蛋白质包括假设蛋白、30S 核糖体蛋白 S1、凝集因子 A。结论经LZD诱导获得LZD耐药MRSAMS4LZD100菌株,测序分析提示该菌株存在除23S rRNA V区及L3蛋白基因以外的突变位点,为进一步研究隐性LZD耐药机制指明了方向。
•2017, 16(1):6-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2
摘要:
目的调查高龄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分析其发生医院感染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高龄老年患者(老年组)和非老年成年患者(对照组)医院感染发病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病例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科室分布等。结果老年组医院感染发病率高于对照组成年患者(3.38% vs 1.45%,P<0.05);老年组医院感染者患高血压和糖尿病所占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患脑血管疾病比率低于对照组。老年组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和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所占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62% vs 28.00%;15.44% vs 12.02%;6.03% vs 3.15%)。老年组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高于对照组(6.85‰ vs 3.95‰;RR95%CI=1.209-2.485, P<0.05)。老年组医院感染病例分布在内科系统的比率高于对照组(52.71% vs 40.03%),分布在ICU的比率低于对照组(33.52% vs 41.19%)。结论高龄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其人口特点密切相关,应针对其特点进行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的早期预防。
•2017, 16(1):10-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3
摘要: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相关C型凝集素1(Dectin1)在热处理光滑假丝酵母菌刺激大鼠气道上皮细胞(RTECs)中的作用及对IL10和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TECs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RTECs +无菌生理盐水)、真菌刺激组(RTECs +热处理光滑假丝酵母菌)、抑制剂干预组(RTECs +昆布多糖+热处理光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孵育0、2、4、6 h后终止,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Dectin1表达,ELISA法检测IL10和TNFα的表达。结果热处理光滑假丝酵母菌破坏细胞结构,降低细胞存活率。在培养开始时(0 h),3组RTECs细胞存活率以及Dectin1、IL10、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2、4、6 h后,真菌刺激组、抑制剂干预组Dectin1、IL10、TNFα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抑制剂干预组Dectin1、IL10、TNFα表达水平均低于真菌刺激组(均P<0.05)。除抑制剂干预组0 h与2 h IL10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真菌刺激组和抑制剂干预组组内不同时间段Dectin1、IL10、TNFα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ectin1是RTECs识别热处理光滑假丝酵母菌的重要受体,并诱导其释放IL10和TNFα,介导炎症反应的发生。
• 王建聪 , ,卢晓燕,Gunnar Aksel Bjune,Hanne Merete Eriksen
•2017, 16(1):16-2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4
摘要:
目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SSI)是脊柱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感染发病率增高,治疗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患者预后效果不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某教学医院患者进行脊柱手术后发生SSI的现状与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对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该院所有脊柱手术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颁布的指南作为SSI的诊断依据,通过床旁调查与出院后的检查发现SSI病例,使用标准化的数据收集脊柱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资料。结果2014年6月26日—11月30日共监测192例脊柱手术患者,其中7例(3.6%)发生了SSI。通过双变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切口类型(污染/感染切口)、外科引流、输血与增加SSI风险的密切相关。在192例脊柱手术患者中,120例(62.5%)给予静脉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周期为2.2 (1~9)d,139例(72.4%)使用中成药。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了解该教学医院脊柱手术后患者SSI发病率,亦为今后进行脊柱手术后患者发生SSI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2017, 16(1):23-2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5
摘要:
目的了解贵州省医疗机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与社区感染现状,以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2014年9月对贵州省174所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感染情况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共调查68 419例住院患者,实查率为99.65%。发生医院感染1 581例、1 684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1%、例次现患率为2.46%,发生社区感染18 571例、19 191例次,社区感染现患率为27.14%、例次现患率为 28.05%;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分别为综合ICU、儿科非新生儿组。医院感染部位和社区感染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 325.44,P<0.01);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的病原菌均以大肠埃希菌为主。调查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82%,使用率最高的为综合ICU(80.47%)和儿科(76.67%)。用药目的以治疗用药为主[18 386例(67.48%)],联合用药以单一用药为主[21 672例(79.55%)]。治疗使用抗菌药物者病原菌培养送检率为31.76%。结论此次调查有助于了解贵州省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以及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为进一步的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 朱仕超,宗志勇,乔甫,张慧,李婧闻,蔡琳,邓宇骅,尹维佳
•2017, 16(1):28-3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6
摘要:
目的在我国重症监护病房(ICU)首次监测呼吸机相关事件(VAE),了解VAE在我国的适用性、发生率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9月某院中心ICU年龄≥18岁、机械通气(MV)>2 d的患者进行VAE目标性监测,统计VAE发生率,并根据是否发生VAE分组,对预后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患者1 004例,使用呼吸机患者住院日为13 795 d,发生VAE 307例次,例次发生率为30.58%,日发生率为22.25‰。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VAE患者较无VAE的MV患者:住ICU时间和MV时间延长,出ICU时病死率更高(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AE分别是住ICU时间、MV时间和出ICU时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VAE的判断指标基于MV参数,更客观、准确。VAE在ICU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很可能带来更差的临床预后,在我国大型医院综合ICU患者中具有较高的监测价值。
•2017, 16(1):32-3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7
摘要:
目的评价泊沙康唑作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侵袭性真菌病(IFD)预防用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北京某院2014—2015年18例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应用泊沙康唑单药预防IFD的病历,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8例患者中,预防用药期间无1例出现临床诊断或确诊IFD,无1例因严重不良反应停用泊沙康唑。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因肺部感染死亡,其中1例在预防用药第12天痰培养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另1例在预防用药第14天痰培养出大肠埃希菌。其余患者均坚持预防用药至粒细胞计数恢复,随访至预防用药100 d后无死亡。预防用药期间最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为(0.00~0.27) ×109/L,中位数为0.02×109/L;泊沙康唑预防用药持续时间为8~27 d,中位数为16 d;无IFD突破以及合并全身性使用其他抗真菌药者,100日内全因死亡2例(11.1%);未出现2级及以上肝功能异常、2级及以上肾功能异常以及QTc延长等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泊沙康唑预防该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粒细胞缺乏期IFD有效,也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2017, 16(1):36-4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8
摘要: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对半年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及医院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HASA)耐药率的影响。方法以半年为单位,统计 2012—2015 年各类AUD、MRSA检出率和HASA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采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HASA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同期上半年度各类AUD的相关性。结果2012 年上半年—2015 年下半年,总 AUD 从 128.2 下降至 49.0,除碳青霉烯类 AUD 上升外,其他类别 AUD 均下降。2012 年下半年—2015 年下半年,收治住院患者104 249例,从 40 884份病原学标本中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SA)1 008株,其中社区感染 857 株(85.02%),医院感染 151株(14.98%)。HAMRSA分离率从2012年下半年的31.25% 下降至2015 年下半年的12.50%;社区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分离率从7.08% 上升至16.08%,HASA的耐药率普遍高于 CASA。HASA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持平,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上升,对其他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下降;CASA 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庆大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上升,对其他药物的耐药率下降;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 SA。HASA 对阿奇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率与大环内酯类 AUD 相关,对克林霉素的耐药率与氨基糖苷类 AUD 相关,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与大环内酯类 AUD 和总 AUD 相关。结论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仍然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降低 AUD 可减少 HAMRSA 检出,降低 HASA耐药率。
•2017, 16(1):41-4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09
摘要: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EOW)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机制。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作为研究对象,从蛋白质渗漏,核酸和细胞膜钙离子通透性等方面对EOW的杀菌机制进行研究,同时以2%戊二醛作为阳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NS)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以EOW、2%戊二醛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30 s杀灭率>99.99%,作用60 s杀灭率可达100.00%。EOW、NS、2%戊二醛作用铜绿假单胞菌60 s后,经BCA法检测蛋白渗漏,分别为(96.00±7.42)、(94.15±7.49)、(216.97±10.35)μg/m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3.20,P<0.01),2%戊二醛组高于EOW组、NS组;蛋白渗漏量不随作用时间增加而改变(均P>0.05)。随机多态性扩增DNA电泳图谱显示,EOW组与NS组均在500~1 000 kb间显示亮度较高的密集条带,2%戊二醛组无扩增条带。EOW及2%戊二醛作用后钙离子荧光强度均低于NS组。结论EOW可能的杀菌机制是使铜绿假单胞菌细胞膜通透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致使 Ca2+ 泄漏,但未能造成蛋白质泄漏,对其核酸损伤作用不明显,DNA可能并非EOW杀菌靶点。
•2017, 16(1):46-4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0
摘要: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患儿血培养分离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重症患儿血流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该院2011—2015年PICU患儿血培养标本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3 215份血标本分离病原菌180株,阳性率为5.60%,其中革兰阳性菌153株(85.00%),革兰阴性菌27株(15.00%)。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6.67%、25.00%、11.66%、5.55%和3.89%。葡萄球菌属细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及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均为0;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分别为70.18%、42.86%;大肠埃希菌仅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及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较高(50.00%~80.00%)。结论PICU患儿血培养病原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和大肠埃希菌为主,不同种类CNS的耐药率存在一定差异。
•2017, 16(1):50-5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1
摘要:
目的了解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现状。方法随机抽取湖北省55所基层医疗机构,采用问卷调查基层医疗机构安全注射工作现状。结果共发放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1%。50所有效问卷的回答单位均为湖北省各市区一级及以下的医疗机构,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各17所。50所基层医疗机构均未重复使用注射器、采血器,全部采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仅7所(14.00%)医疗机构使用了回缩自毁型安全注射器。所有手卫生设施和锐器盒均配置的医疗机构仅5所(10.00%),32所(64.00%)医院机构治疗车上未配备锐器盒,21所(42.00%)注射室未配备干手设施,18所(36.00%)治疗车上未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和治疗室未配备干手设施。2015年医护人员上报的锐器伤中,有114人发生了117次锐器伤,其中由安瓿引起的锐器伤74人次(63.25%)。医疗废物处置中,仍存锐器盒渗漏、重复使用、满3/4未及时封闭和未做到每个可能产生锐器的场所均配备锐器盒的现象。结论基层医疗机构中仍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医疗废物处置监管不规范等安全注射隐患。
• 张焱 , 黄新玲 , 孙洁 , 杨晓燕 , 张红梅 , 何文英
•2017, 16(1):54-5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2
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医学科(ICU)鲍曼不动杆菌(AB)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化,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某院2010—2014年分离自ICU住院患者的病原菌资料,统计分析其构成与耐药性。结果2010—2014年综合ICU共分离病原菌3 807株,其中AB 488株,AB总检出率为12.82%,检出率由2010年的6.94%逐年增加至2014年的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8,P<0.01)。检出AB以痰标本为主,占72.13%,其次是伤口分泌物、血、导管及尿等。AB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最低(<3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逐年上升明显(趋势χ2值分别为42.99、53.91,均P<0.001);AB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0%。结论ICU AB检出率及耐药率逐年增加,临床上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测工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隔离患者,预防和控制AB在ICU内的聚集流行。
•2017, 16(1):58-61.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3
摘要: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多重耐药菌(MDRO)的感染现状,评价目标性监测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4—2015年入住ICU的患者,2014年1—12月为干预前阶段,2015年1—12月为干预阶段,对比分析干预前后MDRO 感染趋势。结果干预前检出MDRO 297株,干预后检出217株,除CRPA外,干预后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检出株数均较干预前减少。ICU MDRO感染率由干预前的7.17‰降至3.88‰,其中CRAB、CRE干预后感染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综合、内科ICU MDRO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8.75‰、7.84‰,降至干预后的4.39‰、2.2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取干预措施后,接触隔离医嘱24 h下达率、手卫生依从率、医护人员知晓率等防控措施的依从性较干预前显著提高(均P<0.05)。结论采取目标性监测和干预措施,可降低ICU MDRO检出率。
• 程丽峰 , 阿依古丽,李军,朱敏,魏育涛
•2017, 16(1):62-6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4
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心脏外科收治的215例心脏手术患者,对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心脏外科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为16.28%(35/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手术时间>5 h、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7 d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较高。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接台手术、术前住院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患基础疾病是心脏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较高,应针对手术时间等可控因素采取防控措施,减少手术部位感染。
•2017, 16(1):66-6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5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1—2015年该院医院感染病例,统计分析其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共分离病原菌8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58株(53.75%),真菌259株(30.40%),革兰阳性菌135株(15.85%),居前4位的病原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159株,18.66%)、白假丝酵母菌(119株,13.97%)、鲍曼不动杆菌(81株,9.51%)、大肠埃希菌(74株,8.69%)。革兰阴性菌从2012年的47.41%上升至2015年的61.57%,真菌从2011年的24.78%上升至2014年的34.45%,2015年为27.95%,革兰阳性菌则从2011年的26.55%下降至2015年的10.48%。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为8.11%~12.58%;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23.46%),白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达59.66%,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革兰阳性菌。结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多为条件致病菌,但耐药情况严峻,在不同年份其病原菌种类和构成均有所区别,需加大力度提高送检率,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017, 16(1):70-7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6
摘要:
目的分析某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的高危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VAP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该医院ICU使用有创呼吸机>48 h的患者进行监测,分析其VAP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监测期间共有483例患者接受呼吸机辅助呼吸且使用>48 h,其中76例发生VAP,VAP发病率为15.73%;使用呼吸机总日数为5 347 d,VAP发病率为14.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及人工气道留置时间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患者VAP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χ2=9.838,P<0.01);年龄在41~70岁的患者VAP发病率最高(χ2=10.242,P<0.01),其次为≥71岁患者;住院时间越长的患者相应VAP发病率越高(χ2=59.533,P<0.01);人工气道留置时间越长的患者相应VAP发病率越高(χ2=74.215,P<0.01)。结论该医院ICU VAP发病率较高,且男性、年龄在41~70岁、住院时间长、人工气道留置时间长的患者VAP感染率更高。
•2017, 16(1):73-7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7
摘要:
目的了解某医学院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认知现状,为我国高校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基本资料。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900名全日制在校本科二、三年级医学生,以自填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放调查问卷900份,获得有效问卷877份,有效率为98.21%,其中二年级430名(49.03%),三年级447名(50.97%),148名(16.88%)学生曾参与大学生科研。实验室生物安全概念的总体知晓率为58.72%,了解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具体内容的仅占32.16%,仅8.21%的学生接受过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柜的知晓率仅为14.14%,仅7.75%的学生清楚哪些操作需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28.28%的学生能按照规定处理废弃物,68.19%的学生能识别生物危害警示标志;92.82%的学生认为应开设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课程。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总体知晓率偏低,分别为42.65%和41.96%,且三年级知晓率高于二年级(P<0.05);化学性危害和生物性危害方面:有过科研经历的学生得分高于未参加过大学生科研的学生(均P<0.05)。结论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应切实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管理和宣传工作,提高学生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认知水平。
•2017, 16(1):78-8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8
摘要:
目的比较洁净手术室使用前后主要卫生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找出改进措施。方法2015年对成都市内部分洁净手术室进行检测,根据不同使用年限及维护情况将调查的手术室分为新建组、更换组与非更换组,分析3组洁净手术室指标合格率变化情况。结果共检测洁净手术室111间,包括新建组56间,使用超过1年手术室55间,其中更换组24间,非更换组31间。新建组、更换组、非更换组空气洁净度合格率分别为98.21%、100.00%、74.1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新建组、更换组空气洁净度合格率高于非更换组,新建组与更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3组洁净手术室空气细菌浓度、静压差、换气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洁净手术室使用1年后,空气洁净度会降低,静压差、换气次数未发生明显变化,提示在空气细菌浓度指标合格时,仍需留意洁净度超标带来的感染风险,更换洁净手术室高效过滤器能明显改善手术室洁净度状况。
•2017, 16(1):81-8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19
摘要: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手污染情况,评估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而制定手卫生管理对策。方法2015年石家庄市7个县区各随机选取1所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和2所乡级医疗机构,统计分析内科系统医护人员诊疗操作前和手卫生后手卫生合格率。结果共监测诊疗操作前医护人员118名,手卫生后医护人员130名。其中诊疗操作前医生手合格率为44.26%(27/61),护士合格率为40.35%(23/57);乡级医疗机构护士诊疗操作前的手卫生合格率高于县级医疗机构(χ2=6.447,P=0.011);手卫生后医生手合格率为98.41%(62/63),护士手合格率为98.51%(66/67);不同级别、不同类型医护人员在诊疗操作前与手卫生后的手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石家庄市基层医护人员诊疗操作前手卫生合格率较低,基层医疗机构应从多方面提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2017, 16(1):84-8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20
摘要:
目的采用荧光标记法评价医院环境卫生清洁效果。方法2015年1—2月选择7所医院312间病房高频接触面进行荧光标记,保洁员清洁后,计算荧光标记清除率(作为基线调查资料),对保洁员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的清除效果。结果共对110间病房进行基线调查,2 856个接触清洁面的清除率仅为50.81%,量化评估值为45.70;干预后,202间病房3 992个接触清洁面的清除率提高至79.23%,量化评估值为76.30;干预前后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2.14,P<0.05)。医疗器械表面、病床和卫生间接触面基线调查清除率分别为46.07%、37.80%、25.20%,干预后分别为80.59%、75.90%、51.70%。干预前后呼叫器、坐便器盖、卫生间电器开关和椅子四类高频接触面的清除率较低,基线调查清除率均<30%,干预后清除率为47.03%~68.32%;干预后其余高频接触面清除率均>75%。结论荧光标记法可直观反映保洁员操作的质量,又可改善病房环境清洁水平,是一种国际流行的简捷、低廉、客观的医院环境清洁水平评估方法。
•2017, 16(1):87-8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21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提出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对该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检验科发生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年共有217名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72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18%,其中实习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达46.23%,工作年限<1年的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49.56%。发生职业暴露的检验人员岗位主要是门诊采血室(占38.89%),暴露类型以采血针头刺伤、血液和体液污染皮肤黏膜为主,占76.39%。2011—2014年该院检验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分别为53.66%(22/41)、41.67%(20/48)、26.23%(16/61)、20.90%(14/67),呈下降趋势(χ2 =12.286,P<0.01)。发生职业暴露后按感染管理科要求上报仅23例,漏报率达68.06%(49/72),正确规范处理率达80.56%(58/72)。结论应加强检验人员医院感染管理教育培训,提高安全防护意识,规范处理流程,强化上报意识,减少检验人员的职业暴露和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2017, 16(1):89-9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22
摘要:
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CD)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芽孢杆菌,1935年首次在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中被分离出来。1978年起人们发现该细菌是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医院性腹泻及假膜性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有资料显示,25%~30%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及90%以上的假膜性肠炎均是由CD引起的,美国由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difficile infection,CDI)所致的病死率可达7.1%[1]。但是,不是所有的CD均会产生典型的临床症状,CD致病主要是因为产生A、B两种毒素。有研究认为,毒素B对于CDI感染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2]。因此,对于CDI的诊断应当基于毒素的检测,而不仅仅是细菌的鉴定。
•2017, 16(1):94-9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1.023
摘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