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荣猛
•2020, 19(6):487-49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157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自2019年底暴发以来,已造成全球大流行。随着对新型冠状病毒特性及其疾病谱认识地深入,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有关的概念也不断涌现,有的甚至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传染病的一些认知。结合目前研究的进展,本文就当前人们关注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热点概念进行解读。
• 叶莹 , 范威 , 王文华 , 王海峰 , 潘静静 , 聂轶飞 , 尤爱国 , 黄学勇
•2020, 19(6):492-4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755
摘要:目的 探讨无症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无症状感染者)流行特征。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收集、汇总河南省含有无症状感染者的聚集性疫情,描述其流行特征,分析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特征的差异。结果 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57起,其中41起有无症状感染者,包含84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省无症状感染者的74.34%(84/113)。无症状感染者聚集性疫情分布在11个地市,涉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208例,平均每起波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07(2~19)例,16起(39.0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5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现以聚集性疫情调查为主,确诊时间晚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河南省各地市无症状感染者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比率,以商丘市最高,为26.02%。无症状感染者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比较,性别分布流行病学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及职业的分布构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症状感染者≤40岁者占58.33%,学生、儿童占28.57%,确认者分别占21.77%、4.03%。结论 无症状感染者在年龄和职业分布上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存在差异。聚集性疫情调查是发现无症状感染者的主要途径,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有效的隔离管理是正确有效的防控措施。
• 佘宇奇 , 刘琼 , 周俭辉 , 戴立忠 , 邓勇 , 李宁
•2020, 19(6):498-5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436
摘要:目的 探讨热灭活对血清和全血两种不同类型标本中输血相关感染标志物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和丙型肝炎病毒(HCV) RNA阳性血清标本共57份,HBsAg、抗-HCV、抗-TP和HBV DNA阳性全血标本共38份。将标本56℃水浴加热30 min灭活(可有效灭活冠状病毒)处理后,采用化学发光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检测相应的项目,比较热灭活前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血清灭活后HBsAg、抗-HCV、抗-HIV、抗-TP、HBV DNA和HCV RNA检测结果与灭活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血灭活后HBsAg、抗-HCV、抗-TP和HBV DNA检测值与灭活前相比,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land-Altman散点图显示 所有的差值数据均位于95%一致性界限(95%LoA)内,各指标灭活后与灭活前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56℃水浴加热 30 min的处理方法对输血相关感染标志物的检测无明显影响,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可考虑推广使用。
• 朱仕超 , 向钱 , 杨翠 , 郑岚 , 程良平 , 张坤 , 张洪川 , 黎晓容 , 肖亚雄 , 王德明 , 吴学鸿 , 陈兰 , 乔甫
•2020, 19(6):504-5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370
摘要: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医疗队驰援湖北进行医疗救援,感染控制(感控)人员是援鄂医疗队不可或缺的力量。做好感控工作,可以有效地降低医疗队员被感染的风险。本文基于实践,总结援鄂医疗队中感控人员开展感控工作的经验,包括成立感控小组、进行感控培训、制定驻地感控措施、感染和暴露的监测处置、优化三区布局和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流程、督导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指导清洁消毒、制定各项疫情时期的感控制度,以及督导临床感控问题等方面。
• 陈雪琴 , 郭晓华 , 谭明伟 , 闫小娟 , 饶俊莉 , 李晓蕾 , 李兴挺 , 刘晞照
•2020, 19(6):510-51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786
摘要:目的 了解某区域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隔离病区手触式速干手消毒剂(以下简称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状况,为指导隔离病区消毒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对该隔离区内5个区域(确诊病房、病区内走廊、第一缓冲间、第二缓冲间、清洁区)手触式手消按钮进行采样,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污染情况。结果 共采集76份手消按钮标本,隔离区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率为10.53%,其中确诊病房内污染率14.29%,病区内走廊污染率12.50%;第一缓冲、第二缓冲区、清洁区污染率均为0。结论 该隔离病区病房内手消按钮新型冠状病毒污染严重,需要加强清洁消毒,并建议隔离病区使用手背按压,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使用感应式手消出液器或洗手感应监测仪。
•2020, 19(6):513-5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812
摘要:目的 探讨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培训的有效形式。方法 将医务人员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视频培训;第二组:现场演示培训;第三组:一对一实操培训)进行个人防护用品穿脱培训,培训结束后对三组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培训效果。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步骤考核采用评分表评分和定性的方法(脱防护服之前涂荧光粉以判断脱时荧光粉是否沾染衣服或皮肤的定性方法)考核。结果 每组考核169人,第三组考核合格率为85.21%,高于第二组(56.21%)、第一组(34.32%);护理、医技、医疗三类岗位中,以护理人员考核合格率最高(71.57%,141/197),医技人员合格率最低(42.11%,64/152);在穿脱个人防护用品步骤考核中,以佩戴医用口罩的密合性试验、脱连体防护服+手卫生合格率最低(分别为64.69%、60.95%)。三组培训成员、三类不同岗位类别,以及穿、脱个人防护用品各步骤考核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荧光定性检测合格率为69.43%。结论 一对一实操的培训优于现场演示和视频培训,培训时应着重强调医用防护口罩的密合性试验,脱防护服时避免其污染衣服或皮肤。
•2020, 19(6):518-5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396
摘要:目的 比较成人家庭肠外营养(HPN)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中心静脉导管(CVC)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HPN患者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通路装置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JBI图书馆、Pubmed、Embase、Ovid、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及中国知网建库至2019年3月关于HPN患者CRBSI发病率的研究,应用Stata 13.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队列研究文献,1 40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PICC的HPN患者CRBSI发病率低于CVC (12.14% VS 37.18%,RR=0.42,95%CI:0.34~0.52)。有6篇文献报道CRBSI日发病率,结果显示PICC的CRBSI发病率低于CVC(12.97% VS 37.21%,RR=0.37,95%CI:0.23~0.6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PICC置管方式组(超声引导、X线检查、未报道组)、报道CRBSI的诊断方法组、不同血管导管使用日数组(报道和未报道组)、报道感染菌群种类组PICC患者CRBSI发病率均低于CV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CVC相比,成人HPN患者选择PICC进行治疗时CRBSI的发生风险较低。
• 周鹏鹏 , 陈娜 , 朱柯蕙 , 贾晨冉 , 张峰波 , 季萍
•2020, 19(6):526-5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944
摘要:目的 探讨某三甲医院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及同源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共40株CRAB,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同时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40株CRAB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在90%左右,对替加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为2.9%(未包括中介)。耐药基因ADC检出率为100%,其他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OXA-51(36株,90.0%)、qacE△1-sull(32株,80.0%),未检测出KPC基因。每株CRAB菌株检出2~8种耐药基因,以检出6种耐药基因的菌株最多(15株,37.5%);检出的耐药基因组合中,以同时检出ADC+OXA-23+OXA-51基因最多(29株,72.5%),其次为ADC+intl1+qacE△1-sull基因(26株,65.0%)、ADC+qacE△1-sull+ant(3″)-Ⅰ基因(19株,47.5%),11株(27.5%)同时检出ADC+ant(3″)-Ⅰ+aac(3)-Ⅰ基因。PFGE同源性检测分出19种不同型别,每种型别1~9株不等,其中A5型有9株,A18型有8株,主要来自重症监护病房。结论 该院CRAB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呈高度耐药,OXA-23和OXA-51两种基因最有可能是引起该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主要因素,同源性分析显示该院不同病区存在CRAB医院感染传播。
• 贺文芳 , 周柯 , 周磊 , 刘家云 , 马越云 , 闫沛 , 徐修礼 , 郝晓柯
•2020, 19(6):533-5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59
摘要:目的 探讨某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环境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的同源性,为医院感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9—12月某三甲医院ICU患者、环境中连续分离的CRKP菌株,进行耐药表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同源性分析。结果 共收集10株CRKP菌株,其中9株分离自5例患者的临床感染标本,1株分离自气压治疗仪面板。10株菌均携带产KPC酶基因;MLST分型均为ST11型;共有5种PFGE带型,其中5株带型完全一致,为流行菌株,1株菌株与流行菌株带型仅相差1条条带,其余4株菌带型相近,但与流行株带型差异较大。气压治疗仪面板分离的1株CRKP菌株与患者来源的4株CRKP菌株耐药表型、PFGE型别及ST型别完全一致,考虑为仪器共用造成的医院感染。分离自同一重症胰腺炎患者腹腔引流液、血标本的CRKP菌株PFGE带型完全一致,推测CRKP可能通过腹腔感染入血。结论 PFGE和MLST对明确医院感染细菌传播路径,个体细菌感染路径以及遗传变异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从切断感染途径方面入手指导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 漆敏 , 刘晓晓 , 陈君 , 廖承瑾 , 黄泽炳 , 范学工 , 黄燕
•2020, 19(6):539-54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09
摘要:目的 了解感染性心内膜炎(IE)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为IE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湘雅医院2009年1月—2017年12月确诊的IE患者临床资料、分离病原微生物、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 共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IE患者430例,男性多见(289例,占比67.2%),平均年龄在(40.3±15.1)岁。无基础心脏病患者284例(66.0%),有基础心脏病患者146例(34.0%);基础心脏病中先天性心脏病115例(26.7%),风湿性心脏病23例(5.3%),非风湿性心瓣膜病8例(1.9%)。IE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336例(78.1%)、贫血381例(88.6%)及心脏杂音383例(89.1%);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栓塞(21.4%),其次为心力衰竭(18.8%)。IE患者中瓣膜脱垂151例,瓣膜狭窄88例,瓣膜关闭不全347例,最常见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34例),有两个或以上瓣膜关闭不全者72例;血培养阳性率44.9%,其中链球菌属为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119株,61.7%),其次为葡萄球菌属(41株,21.2%)。IE患者手术治疗319例(74.2%),住院病死率10.2%,药物治疗联合手术治疗患者治愈好转率高于单纯药物治疗患者(95.3% VS 64.9%,P<0.001)。结论 目前IE患者以无基础心脏病患者较常见,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属,抗感染治疗是IE的治疗基础,尽早联合手术治疗可降低患者住院病死率。
•2020, 19(6):546-5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477
摘要:目的 了解 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的影响,为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2018年某院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病例资料,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比较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前后(2014年—2016年10月 VS 2016年11月—2018年)住院患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病原学变化。结果 共收治手足口病住院患儿7 099例,其中普通型6 339例,重症1 570例。与 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前比较,接种后手足口病住院患儿数减少,重症病例所占比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7,P<0.001)。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发病年龄仍然以5岁以下婴幼儿为主,但每个年龄段重症病例均有下降;全年发病呈现两个高峰,分别在5—7月、9—11月;普通型病例以非EV71/CoxA16肠道病毒感染为主,重症病例仍以EV71型病毒感染为主。结论 EV71型病毒疫苗接种后手足口病优势病原体较前发生了明显变化,且重症病例所占比率明显下降,EV71型病毒疫苗值得推广应用。需进一步开展非EV71/CoxA16肠道病毒的分型检测,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更加有力的依据。
• 姚希 , 巩玉秀 , 张宇 , 周嘉祥 , 叶青 , 陆群 , 杨怀 , 李卫光 , 杨芸 , 林玲 , 张浩军 , 张冰丽 , 李六亿
•2020, 19(6):553-55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62
摘要:目的 了解本国医疗机构环境消毒的实施情况,为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贯彻落实与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全国6个省份共168所医疗机构,由其医疗机构感染管理专职人员调查填写,并网络上报其普通病区和重点部门空气与物体表面消毒方式、频次及消毒效果监测情况。结果 共163所医疗机构参与调查,其中2所医疗机构未开设普通病区。75所(46.58%)医疗机构对普通病区进行空气消毒,其中42所(56.00%)医疗机构采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消毒,31所(41.33%)医疗机构只在终末或必要时消毒;98所(60.87%)医疗机构对普通病区物体表面定期进行消毒,其中 94所(95.92%)医疗机构每天消毒1~2次;73所(45.34%)医疗机构对普通病区进行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其中47所(64.38%)医疗机构每季度至少监测1次。141所(86.50%)医疗机构对重点部门空气进行消毒,其中122所(86.52%)每天消毒2次;163所(100%)医疗机构均对重点部门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其中134所(82.21%)每天消毒≥2次;161所(98.77%)医疗机构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消毒效果监测,其中111所(68.94%)医疗机构为每季度监测1次。结论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颁布促进了各级医疗机构环境清洁与消毒工作,但医疗机构对普通病区存在消毒与监测过度与不足并存的现象,需进一步改进。
•2020, 19(6):559-56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922
摘要:目的 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为临床医生防控及治疗此类患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9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破伤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AP分为两组,统计病原菌分布,分析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危险因素。结果 75例破伤风患者,发生HAP者44例(58.7%),死亡11例患者均合并HAP。破伤风患者合并HAP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HAP组患者年龄≥60岁、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气管切开的比例均高于非HAP组患者(均P<0.05);log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吸烟(OR=7.00,95%CI:1.17~41.91)、合并慢性肺疾病(OR=9.84,95%CI: 1.37~70.52)、Ablett分级≥Ⅲ级(OR=24.53,95%CI:3.81~157.76)是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44例患者分离出病原菌24株,以铜绿假单胞菌(8株)、肺炎克雷伯菌(7株)等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 破伤风患者合并HAP的发生率高,H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长期吸烟、合并慢性肺疾病、Ablett分级≥Ⅲ级的破伤风患者易发生HAP。
• 谭善娟 , 宋俊颖 , 李玲 , 张磊 , 张晓 , 吕维红
•2020, 19(6):564-5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98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s)医院感染的归因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方法 选取某三级医院2017年10月—2018年12月入住ICU的1 3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MDROs医院感染者167例(MDROs组),其余患者1 211例(非MDROs组)。采用倾向指数匹配法(PSM)对MDROs组和非MDROs组进行1∶1匹配,对匹配后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PSM成功匹配166对,成功匹配率99.40%,匹配后MDROs组和非MDROs组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4、16 d,中位数差值为18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住院总费用分别为220 205.83、93 380.81元,差值为126 825.02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除影像诊断费用外,MDROs组医疗服务费用、治疗操作费用、护理费用、实验诊断费用、临床诊断费用、西药费用和抗菌药物费用均高于非MDROs组(均P<0.05),其中两组间西药费用差值最大,为63 828.46元。结论 ICU患者发生MDROs医院感染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2020, 19(6):569-5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542
摘要:目的 探讨根因分析法在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暴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某三甲综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35名护士,47名工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根因分析法分析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事件,找出根因,并制定改进措施。2017年4月—2018年3月为改进前,2018年4月—2019年3月为改进后,比较改进措施实施前后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情况。结果 根因分析结果表明,网篮老旧、每年参加培训次数少、操作流程不规范是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根本原因。不同网篮新旧程度组护士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中老旧组高于新增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培训次数护士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人的职业暴露发生率中培训次数<5次的高于≥5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流程不规范组护士、工人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均高于操作流程规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进前共有10名(28.57%)护士,19名(40.43%)工人发生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次数为护士26例次,工人44例次。改进后共有5名(14.29%) 护士,9名(19.15%)工人发生职业暴露,职业暴露次数为护士6例次,工人 13例次。改进前后护士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改进前后工人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 利用根因分析法可找出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根本原因,管理人员可通过新增网篮、加强培训及规范流程等措施减少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