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19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COVID-19专栏
    • COVID-19患者淋巴细胞数及Th/Tc值预测病情进展研究

      2020, 19(7):579-58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820

      摘要 (176) HTML (209) PDF 1.19 K (3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病情进展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TLC)、CD4+T(Th)与CD8+T(Tc)比值变化情况,以及TLC和Th/Tc值作为新冠肺炎病情进展监测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8日—2月10日某院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的实验室检测资料,根据临床症状分为重型/危重型组、轻型/普通型组两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TLC,比较不同病情患者TLC、Th/Tc值。结果 COVID-19患者TLC占比低于正常值范围,重型/危重型组较轻型/普通型组更低;COVID-19患者Th细胞占比、Th/Tc值高于正常范围,重型/危重型组比轻型/普通型组患者更高。流式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Th细胞、Tc细胞绝对值均降低,轻型/普通型组、重型/危重型组T淋巴细胞[(913±275)μL VS(526±228)μL]、Th细胞[(530±99)μL VS(351±41)μL]、Tc细胞[(255±84)μL VS(128±70)μL]绝对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通过TLC、Th/Tc的值判断COVID-19患者免疫状态,预测炎症水平,可为监测COVID-19患者疾病进展和确定抗"炎症因子风暴"治疗时机提供依据。

    • 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

      2020, 19(7):585-5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562

      摘要 (142) HTML (168) PDF 935.00 Byte (3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咽拭子检查结果,评价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检测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断COVID-19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20年1月23日—2月18日经SARS-CoV-2核酸检测确诊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病毒核酸检测的取样次数、取样方法、标本类型、检测手段等信息。结果 28例确诊患者平均年龄(43.78±14.46)岁,男女比例为2.5∶1,46.42%的患者有武汉/湖北旅居史,14.29%的患者与确诊COVID-19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78.57%)、咳嗽(53.57%)为主,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71.43%),淋巴细胞计数下降(53.57%),肺部CT呈多发磨玻璃影(92.59%)及斑片影(70.37%)。28例确诊病例中,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5 d。首次采集标本SARS-CoV-2检测阳性者18例(64.29%),首次可疑阳性1例;首次阴性(包括可疑阳性),第二次采集阳性者5例(17.86%);前两次采集阴性,第三次采集阳性者2例(7.14%);经四次检测阳性者1例(3.57%);经五次检测后阳性者2例(7.14%)。鼻/口咽拭子采样26例(92.86%),诱导排痰2例(7.14%),经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标本RT-PCR确诊27例(96.43%),痰标本NGS测序确诊1例(3.57%)。结论 COVID-19临床常表现有发热及干咳,但无特异性,仍需依赖SARS-CoV-2核酸检测才能确诊。咽拭子作为发热门诊首选的SARS-CoV-2核酸采集方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势,但检测结果呈阴性并不能排除SARS-CoV-2感染。

    • 3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返院患者的病例特点

      2020, 19(7):591-5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748

      摘要 (124) HTML (182) PDF 807.00 Byte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复阳患者的临床特点,为疫情防控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30例因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而再次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复阳前后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患者复阳返院时临床症状少,复阳后无一例出现发热;发热、咳嗽、咽干咽痛临床症状,患者复阳前后首诊主要临床症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阳患者再次入院后的实验室指标大多正常,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D-二聚体、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LAC)患者复阳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复阳后胸部CT正常者无变化,有肺炎者均较前吸收、改善。复阳后再次住院时间短于首次住院时间[(6.93±3.84)d VS(17.73±7.2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复阳者病情继续改善,复阳并不等于再次发病,未见人传人现象,未引起严重公共危害,但复阳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 不发热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及胸部薄层CT筛查价值评估

      2020, 19(7):597-60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732

      摘要 (87) HTML (209) PDF 1.03 K (2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20例不发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胸部薄层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不发热患者首次入院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等症状及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试验室指标,同时对胸部薄层CT扫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症状分为完全无症状、不发热有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后者症状均轻微,主要症状为干咳,实验室以白细胞计数及淋巴结细胞计数减少多见。不发热COVID-19患者胸部薄层CT以早期、恢复期影像表现为主,少数表现为进展期:(1)早期呈单肺段或多肺段斑片状、结节状、不规则形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常见血管增粗穿行,部分出现长短不一细线状高密度影;(2)进展期病灶融合成不规则片状,可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可见小叶间隔增厚或呈"铺路石"征,部分可见局灶性实变影;(3)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变淡,通常吸收较完全,少见纤维残留灶。结论 不发热COVID-19患者临床特征隐匿,但胸部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胸部薄层CT对COVID-19的早期诊断和评估有重要价值。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内防控规范比较分析

      2020, 19(7):603-61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450

      摘要 (161) HTML (163) PDF 806.00 Byte (3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好地指导全国各地做好感染防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组织陆续发布有关规范,但各规范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难免让医务人员感到困惑。为此,本文从规范的起源、环境清洁消毒规定、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等几个方面对目前国内防控规范作一比较分析,旨在便于医务人员合理应用规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 经鼻高流量氧疗联合俯卧位通气成功救治1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

      2020, 19(7):611-6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681

      摘要 (83) HTML (168) PDF 1.05 K (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性分析1例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成功的救治过程,提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发病初期及时给予抗病毒、抗炎等治疗,在氧合下降时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治疗。当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氧合指数进行性下降,经鼻高流量氧疗效果不佳时,及早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对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同时可避免机械通气,降低病死率。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与防控对策

      2020, 19(7):616-6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819

      摘要 (187) HTML (319) PDF 768.00 Byte (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全球卫生安全造成强烈的冲击。隔离病区医护人员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者,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和心理因素。如何做好隔离病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使之有信心、有能力为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成为医疗队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武汉疫区工作经验,本文对隔离病区医务人员职业损伤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降阶梯式职业安全防护培训模式,设立个人防护用品指导岗位,制定职业暴露及躯体不适时的应急预案,旨在保障新冠肺炎隔离病区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消除恐惧,增强工作信心。

    • 论著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3—2017年细菌耐药性监测

      2020, 19(7):620-6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252

      摘要 (172) HTML (180) PDF 852.00 Byte (4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南大学湘雅医院2013—2017年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门诊和住院患者培养标本分离的菌株,采用标准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检测法进行药敏试验,对细菌耐药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38 075株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3 184株,占34.6%,革兰阴性菌24 891株,占65.4%。居前五位的细菌分别是大肠埃希菌(5 158株,13.5%)、不动杆菌属(4 740株,12.4%)、克雷伯菌属(4 470株,11.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 008株,10.5%)、铜绿假单胞菌(3 577株,9.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1.7%(980/3 096)和77.7%(3 113/4 008),MRSA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1);葡萄球菌对绝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耐甲氧西林株高于甲氧西林敏感株;未检测出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属细菌以及耐利奈唑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高浓度庆大霉素、高浓度链霉素、红霉素、呋喃妥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均P<0.01),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3.5%。未检测出耐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链球菌属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6%~3.9%、6.3%~24.9%。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5%~34.7%、69.9%~85.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均P<0.01)。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迅速上升。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及传播。

    • 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2020, 19(7):630-63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68

      摘要 (135) HTML (220) PDF 834.00 Byte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将146例诊断为肺结核继发TBM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按入院时间以1∶4的比例分层抽取584例肺结核未继发TB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发热症状指标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临界点。结果 30条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未清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911.5,合格率为16.7%;酶洗后机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234.0,合格率为43.3%。每组30条纤维支气管镜经消毒剂分别浸泡消毒5、3 min后的气管镜外表面RLU中位值分别为25.0、23.5,合格率均为100.0%。血钠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肺结核继发TBM患者的临界点分别为135.30 mmol/L、73.40%。发热、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AUC(95%CI)分别为0.732(0.688~0.776)、0.768(0.719~0.818)、0.727(0.679~0.776)、0.845(0.807~0.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敏感度分别为80.82%、56.85%、65.07%、63.70%,特异度分别为65.58%、87.50%、73.46%、89.38%,前三者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发热、血钠<135.30 mmol/L或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40%对肺结核继发TBM均有诊断意义,三者无明显优劣之分,但三者联合对肺结核继发TBM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 基于Python语言的ARIMA模型在天津市结核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2020, 19(7):634-64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07

      摘要 (105) HTML (268) PDF 1.91 K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在结核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可行性。方法 基于Python语言的statsmodels模块,以天津市2004年1月—2015年12月结核病月发病率数据作为训练集建立最优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SARIMA)模型,以2016年1—12月数据对SARIMA模型进行效果评价,并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04年1月—2015年12月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2008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2009年后大幅度下降,随后趋于平稳。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与往年相比平稳下降。建立的最佳模型为SARIMA(1,1,1)×(3,1,1)12,该模型残差BOX-Ljung统计量P值为0.493,提示残差为白噪声序列,模型拟合良好。预测结果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结论 SARIMA(1,1,1)×(3,1,1)12模型可对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应用TB-LAMP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2020, 19(7):643-64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39

      摘要 (114) HTML (263) PDF 789.00 Byte (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应用结核分枝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TB-LAMP)对菌阴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临床确诊为菌阴肺结核(3次痰涂片阴性且痰培养阴性)的254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行支气管检查取支气管镜刷检物或BALF标本,同时分为LAMP组(进行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TB-LAMP检测)、GeneXpert组(进行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结果 LAMP组和GeneXpert组分别纳入96例、158例菌阴肺结核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MP组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TB-LAM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17%(4例)、18.75%(18例)、52.08%(50例);GeneXpert组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80%(6例)、12.66%(20例)、54.43%(86例)。TB-LAMP、GeneXpert MTB/RIF分别与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LAMP与GeneXpert MTB/RIF对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LF应用TB-LAMP对菌阴肺结核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且具有快速、简单、准确及经济等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2014—2018年沈阳地区手足口病病原分布及流行特征

      2020, 19(7):648-6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996

      摘要 (108) HTML (258) PDF 1008.00 Byte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沈阳地区手足口病病原体分布及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4—2018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手足口病患儿病例信息及病原学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接诊临床诊断手足口病患儿25 571例,17 263例(67.51%)肠道病毒检测阳性,其中男患儿阳性检出率为69.72%(10 305/14 780),女患儿阳性检出率为64.48%(6 958/10 791),男女患儿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67,P<0.001)。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检测阳性患儿中,<6岁者占92.59%,其中3~岁年龄组占比最高(24.53%)。手足口病全年均有发病,但季节分布明显,呈单峰状分布,每年7、8月份最高,占比为29.94%~52.30%。手足口病分离病原体EV-71占12.71%,CV-A16占24.38%,其他肠道病毒占62.91%。结论 除EV-71和CV-A16外沈阳地区手足口病患儿感染其他肠道病毒所占比例较高,每年7、8月份为手足口病高发期,以<6岁的儿童发病为主,男孩发病居多。

    • 胃癌腔镜手术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

      2020, 19(7):653-6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553

      摘要 (120) HTML (158) PDF 772.00 Byte (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腔镜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某院收治的胃癌腔镜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分析。结果 共纳入胃癌腔镜手术患者856例,发生手术后肺部感染113例,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为13.2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性别、吸烟、胃癌分期、基础疾病数目、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术后留置胃管时间是胃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是胃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812、3.578、2.719、2.115,均P<0.05)。结论 高龄、吸烟史、合并肺功能不全、术前化学治疗是胃癌腔镜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手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

    • 一起疑似母乳污染相关新生儿败血症事件的调查与控制

      2020, 19(7):657-66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984

      摘要 (149) HTML (189) PDF 780.00 Byte (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新生儿科新生儿败血症聚集事件发生的原因,评价相关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方法 对2019年4月23—25日该院新生儿科发生医院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的早产三胞胎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母乳及医院环境标本进行卫生学监测,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结果 新生儿科除三胞胎新生儿外,无其他新生儿发生新生儿败血症。三胞胎新生儿均在开始母乳喂养约48 h发病,其中2例新生儿血培养均为阴沟肠杆菌。采集37份标本,4份标本细菌菌落数超标,仅母乳培养出阴沟肠杆菌,且菌落数>1 000 CFU/mL。暂停三胞胎新生儿母乳喂养,采取抗菌药物治疗,加强各项感染防控措施的管理,三胞胎新生儿均治愈出院,无新发病例出现。结论 母乳污染可能是此次聚集事件发生的原因。母乳采集过程中的污染不容忽视,新生儿科应实施母乳喂养规范化管理,将医院感染风险降至最低。

    • 一种新型次氯酸消毒剂对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

      2020, 19(7):662-66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081

      摘要 (138) HTML (185) PDF 829.00 Byte (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一种新型次氯酸消毒剂对纤维支气管镜的消毒效果。方法 60条使用后的纤维支气管镜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流程清洗后,使用次氯酸消毒剂分别进行机洗消毒3、5 min,采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和滤膜法对纤维支气管镜的外表面和内腔表面进行消毒效果的监测和评价,并与未清洗前、酶洗前进行比较。结果 30条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未清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911.5,合格率为16.7%;酶洗后机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234.0,合格率为43.3%。每组30条纤维支气管镜经消毒剂分别浸泡消毒5、3 min后,气管镜外表面RLU中位值分别为25.0、23.5,合格率均为100.0%。连续使用7 d后,有效浓度仍维持在80 mg/L以上。结论 该新型次氯酸消毒剂作用3 min即可对纤维支气管镜产生良好的消毒效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综述
    •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降低肾移植受者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研究进展

      2020, 19(7):666-6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46

      摘要 (104) HTML (186) PDF 782.00 Byte (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感染人类的八大疱疹病毒之一,常感染免疫力低下者,尤其是移植术后患者、晚期艾滋病患者以及新生儿。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是酸肌醇-3-激酶(PI3K)家族下游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该激酶可影响HCMV感染的所有阶段。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mTORi)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肾移植术后患者,可降低HCMV感染事件。本文就mTORi降低肾移植受者HCMV感染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