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性疾病防控分会
•2021(6):487-49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97
摘要: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尚无预防丙型肝炎病毒(HCV)的疫苗,但直接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可以治愈95%以上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加强HCV感染者的筛查,针对确诊HCV感染者尽早进行有效的治疗,是消除传染源,阻断HCV传播的有效措施。本指南在2012年版《中国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防控指南》基础上进行修订和更新,主要内容包括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及医院感染现状,HCV感染的实验室检测方法与临床意义,以及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等,为预防和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医院感染提供帮助。
• 蔡玲,张映华,胡兰文,杨亚红,令娟,张肖红,樊玉清,张浩军
•2021(6):494-4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055
摘要:目的 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筛选出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及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高风险事件,为ICU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风险识别确定20个风险因素,采用FMEA风险评估筛选出高、中高风险因素,制定相对应的感染防控措施并监督落实,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情况。 结果 筛选出4个高风险因素,分别为感染多重耐药菌患者未遵循有效隔离措施、大剂量使用抗菌药物、床单元清洁消毒不合格、诊疗物品交叉使用;筛选出4个中高风险因素,分别为在拔管或气囊放气操作之前忽略气囊上分泌物的清除工作、手卫生依从性差、非本科室人员流通多、探视人员探视制度执行不到位。针对高、中高风险因素,实施对应的防控措施,VAP、CLABSI、CAUTI日发病率分别由2018年的7.62‰、2.99‰、1.90‰降至2019年的3.93‰、1.01‰、0.62‰;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分别由4.98%、6.89%降至2.37%、3.14%。 结论 基于FMEA法的风险评估能够发现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薄弱点,为防控ICU医院感染提供科学有力的证据。
•2021(6):499-5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722
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ICU)物体表面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效果。 方法 2018年9—11月为基线调查期;2018年12月—2019年8月为干预期,干预期每季度进行常规筛查,及时反馈,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及相关知识培训;比较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MRSA、CRAB的检出情况。 结果 基线调查共采集标本896份,干预后共采集标本2 880份,其中MRSA检出率由18.08%下降至0,CRAB检出率由4.46%下降至0.83%;基线调查时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48.86%、36.08%,干预后住院患者MRSA、CRAB检出率分别为37.42%、27.27%;干预前后环境物体表面、住院患者的MRSA、CRAB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每季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环境中检出MRSA、CRAB最常见的位置分别为:床周地面(34/168,20.24%)、头部垫巾(19/168,11.31%)、呼吸机面板(13/168,7.74%)、床头柜(12/168,7.14%)、吊塔(12/168,7.14%)。基线调查时呼吸内科ICU MRSA、CRAB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75.00%(24/32)、25.00%(8/32),干预后呼吸内科ICU未检出MRSA,CRAB检出率干预后为3.13%(3/96)。 结论 对重点部门进行常规多重耐药菌环境筛查可以有效降低ICU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的定植,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2021(6):505-5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160
摘要:目的 探讨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感染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感染且应用替加环素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替加环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利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疗效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182例患者,85例(46.7%)患者原发疾病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粒细胞缺乏者116例(63.7%),感染部位主要为肺部(72.0%)。分离病原菌62株,其中8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113例(62.1%)患者使用高剂量替加环素,疗程为(11.6±6.5)d,临床总有效率为55.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获得性肺炎、粒细胞缺乏时间>14 d和替加环素疗程 < 7 d是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效果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替加环素剂量、联合用药及感染病原菌无关。 结论 替加环素对血液恶性肿瘤并发感染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社区获得性肺炎、粒细胞缺乏时间>14 d和替加环素疗程 < 7 d会明显影响其疗效。
• 刘彩红,李俊艳,李福琴,任志平,宋丹丹,郭俊爽,徐璐,苗旺
•2021(6):512-5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883
摘要:目的 分析重型、危重型(以下简称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省某定点医院2020年1—4月重症隔离病区危重症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病例组,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62例危重症COVID-19患者。其中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10例,未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52例。62例患者中14例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感染率为22.6%;10例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感染率为16.1%,分别为耐碳氢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4例,耐碳氢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6例;合并非多重耐药菌或真菌感染共9例(11株)。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例组中心静脉置管比例、抗菌药物使用种类、使用抗菌药物种类≥4种比例均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清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为抗菌药物使用种类≥4种(OR=17.104,95%CI:1.805~162.033),清蛋白为保护因素(OR=0.834,95%CI:0.709~0.982)。 结论 危重症COVID-19患者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清蛋白水平,有利于预防与控制危重症COVID-19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
•2021(6):518-52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885
摘要:目的 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为疫情期间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时点现患率调查方法,通过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调查某医院2020年3月24日所有在院COVID-19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侵入性操作使用情况等。 结果 共调查323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58.33±14.30)岁;平均住院日数(13.13±7.23)d。医院感染现患率为3.10%,其中危重型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为33.33%);感染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30.00%);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分别为5.88%、7.69%、0;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3.44%,其中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2.41%;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84.26%)以及口服给药方式为主(68.52%);使用率最高的抗菌药物为莫西沙星(23.84%)。 结论 COVID-19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略高于2014年全国平均水平,应特别注意危重型患者继发肺部细菌感染的防控,不推荐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感染。
• 孙红娟,吕庆排,黄敏,徐琨琳,阮理翠,胡松杉,计婷,赵娅,沈亚萍,陈所仙
•2021(6):524-53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875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常见肠杆菌目细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0—2019年某院临床标本中检出的所有肠杆菌目细菌非重复菌株,分析不同种类细菌检出情况、临床分布、标本分布及耐药情况等。 结果 共收集19 384株肠杆菌目细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占45.32%(8 784株),肺炎克雷伯菌占25.11%(4 867株),阴沟肠杆菌占5.67%(1 099株),黏质沙雷菌占3.67%(711株),产酸克雷伯菌占3.29%(638株),其他肠杆菌目细菌占16.95%(3 285株)。大肠埃希菌以尿标本分离最多(占42.53%),其次为呼吸道标本(21.63%)、全血标本(16.33%)等;肺炎克雷伯菌以呼吸道标本分离最多(占69.37%),其次为尿(9.33%)、全血标本(8.73%)等。大肠埃希菌主要来源于泌尿外科(29.16%),其次是儿内科(8.86%)等;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来源于神经外科(22.52%),其次是儿内科(13.71%)等。2018—2019年肠杆菌目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上升明显,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检出率逐年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肠杆菌目细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临床医生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预防CRE的产生,同时预防与控制医院交叉感染也至关重要。
•2021(6):532-5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690
摘要:目的 探讨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能否改善重症监护病房(ICU)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IPA)危重症患者的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6月—2019年6月ICU临床诊断及确诊为IP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伏立康唑单药治疗组(单药组)及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组(联合组)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急性肾损伤情况、抗真菌治疗42 d生存状况的差异,分析IPA危重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IPA危重症患者35例,其中单药组25例(71.4%),联合组10例(28.6%)。联合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对肾功能的影响以及治疗42 d生存状况,与单药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联合治疗(HR=0.664,95%CI:0.222~1.984,P=0.464)不是IPA危重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伏立康唑联合卡泊芬净治疗ICU危重症IPA患者未能改善其预后。
•2021(6):537-5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548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BM、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0年1月31日公开发表的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前瞻性研究和回顾性研究。两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所获文献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采用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5项研究,样本量2 7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93,95%CI(1.24~3.00),P=0.003]、糖尿病[OR=2.83,95%CI(2.34~3.44),P < 0.001]、手术时间[OR=3.22,95%CI(1.39~7.44),P=0.006]、术前使用抗菌药物[OR=2.14,95%CI(1.12~4.12),P=0.022]、术前行导尿术[OR=4.06,95%CI(2.81~5.85),P < 0.001]、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OR=4.08,95%CI(3.34~4.99),P < 0.001]、术者初学经验[OR=2.17,95%CI(1.69~2.77),P < 0.001]、一般常规护理干预[OR=2.66,95%CI(1.31~5.42),P=0.007]、尿液密闭引流系统断开[OR=24.17,95%CI(8.28~70.62),P < 0.001]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后尿路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术前评估,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医生应提高技术水平,注意把控手术时间;术后护理人员应重视导尿管留置的适应证,做好有效的护理干预,以预防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 王艳,闫秋菊
•2021(6):544-54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172
摘要:目的 基于单中心数据构建预测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某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临床资料,分别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相关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妊娠期生殖道炎性感染(OR=3.457,95%CI:1.205~9.917)、妊娠期糖尿病(OR=4.901,95%CI:1.247~19.259)、胎膜早破(OR=8.513,95%CI:3.041~23.830)、产后阴道反复出血(OR=10.000,95%CI:3.404~29.373)、血红蛋白 < 90 g/L(OR=4.657,95%CI:1.689~12.840)及清蛋白 < 40 g/L(OR=5.163,95%CI:2.062~12.926)是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基于以上6项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列线图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均较好,预测值同实测值基本一致,C指数分别为0.774(95%CI:0.739~0.809)、0.765(95%CI:0.734~0.796),该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结论 孕妇行剖宫产术后发生产褥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此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区分度,可为临床筛查高风险孕妇和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参考。
•2021(6):550-5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809
摘要:目的 探讨多学科协作(MDT)管理在儿童多重耐药菌(MDRO)医院感染防控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某省三级甲等儿童医院住院患者送检微生物培养分离出MDRO的患儿为研究对象。2017年1月1日—12月31日干预前采用常规MDRO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MDT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儿各项防控措施依从率、MDRO检出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MDRO感染科室分布及感染构成比。 结果 实施MDT管理后,医生开具隔离医嘱、病历夹及患者一览表贴接触隔离标识、床头悬挂隔离标识、床旁速干手消毒剂配置、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医疗废物正确处置、可复用医疗器械专用、医务人员知晓MDRO患儿、消毒剂正确配置、转科通知相关部门、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的依从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DRO总检出率由22.09%下降至16.50%,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A)的检出率分别由19.25%、10.38%、27.42%、36.39%、15.37%下降至15.29%、6.01%、23.64%、21.99%、11.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实施MDT管理前后均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实施MDT管理前后MDRO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由0.19%下降至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00,P=0.028)。 结论 实施MDT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MDRO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率,有效减少儿童MDRO医院感染的发生。
•2021(6):557-56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776
摘要: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2019年1—12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资料。其中发生VAP的患者为VAP组,非VAP组以1∶3进行匹配,分析VAP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19年1—12月共收治16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发生VAP 28例次,例次感染率17.39%。呼吸机使用总日数734 d,VAP日感染率38.1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AP组患者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奥美拉唑使用日数、血肌酐值均高于非V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VAP组患者术后重度低氧血症、术后肾衰竭比率均高于非VA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重度低氧血症、血肌酐水平、使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是VAP的独立危险因素。血中性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以及体温ROC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0、0.73、0.77、0.70,血白细胞、降钙素原和体温升高可辅助诊断VAP发生。VAP主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23株),其中22株为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 结论 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术后重度低氧血症、减少术后肾衰竭可降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VAP的发生率。血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以及体温可早期辅助诊断VAP。
•2021(6):562-5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193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网底管理模式下医院感染监控医生、护士队伍建设及其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 方法 采取科室推荐与个人自荐相结合方式选拔出医院感染监控医生与护士,通过明确职责、构建系统化培训、量化履职考核标准,以及月度200元专项津贴、职称晋升优先等激励待遇强化监控人员队伍的管理,比较2014—2018年医院感染监控队伍建立前后医院感染管理监测指标情况,评价成效。 结果 全院设立医院感染监控医生54名,护士64名。随着管理的不断深入和精细化,监控医护人员得分显著提高,全院医院感染发生率由设立前的2.41%下降至1.17%,医院感染漏报率由20.67%下降至8.40%,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由0.27%下降至0.12%,手卫生依从率由38.70%提高至58.25%,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1.18%提高至74.08%,呼吸机相关肺炎及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发病率分别由10.47‰、3.11‰下降至2.42‰、1.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基于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网络网底组织实施创新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医院感染监控医生与护士的积极性,对于带动全院做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升医院感染管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2021(6):568-5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209
摘要:目的 评价荧光标记法和微生物法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高频接触表面环境清洁卫生质量的准确性。 方法 选取某院综合ICU和呼吸科ICU,采用荧光标记法和微生物法自2017年第3季度—2019年第2季度每季度最后一个月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进行监测与采样,比较同时间段两种方法的监测合格率。 结果 2017年第3季度—2019年第2季度共进行8次监测,结果显示荧光标记清除合格率呼吸科ICU为41.62%,综合ICU为71.45%。微生物法检测合格率呼吸科ICU为45.58%,综合ICU为45.18%。呼吸科ICU荧光标记法合格率随时间逐渐增高,2017年第3季度最低,比微生物法低28.42%,2019年第1季度最高,比微生物法高24.90%;综合ICU荧光标记法合格率均高于微生物法,两种方法合格率差值为2.86%~44.66%。 结论 荧光标记法可以作为环境卫生清洁质量的评估标准,但需结合微生物法监测才能做到更准确,更有意义。
•2021(6):573-5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508
摘要:动脉留置导管常应用于重症医学科及心胸外科,作为监测患者有创血压及采集动脉血气的通道。尽管动脉留置导管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等特点,但不良操作或维护不到位也易引发相关并发症,包括暂时性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本文讨论由动脉导管引起的相关血流感染,从循证的角度总结不同因素对动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影响,以期为开展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 陈美恋,高燕
•2021(6):577-58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6640
摘要:新发再发呼吸道传染病的不断发生和出现,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2019冠状病毒病(COVID-2019)、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同时还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空气消毒对于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至关重要,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暴发期间。此文梳理防控呼吸道传染病时空气消毒的必要性和常用消毒方法及其效果,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以防止呼吸道传染病因空气消毒不当导致疾病的传播和蔓延。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