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第1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耐药性

      2022(11):1053-105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149

      摘要 (94) HTML (201) PDF 1.02 M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研究CRE耐药特点及同源性。 方法 收集宁夏某医院2018年1月—2021年5月临床分离的158株非重复CRE,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耐药基因, 应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联合EDTA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eCIM)进行表型确证, 采用质粒接合试验分析blaNDM水平转移情况, 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同源性分析。 结果 158株CRE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61株, 38.61%), 其次是阴沟肠杆菌(37株, 23.42%)和大肠埃希菌(23株, 14.56%), 检出CRE最多的科室为ICU和烧伤整形科, CRE标本来源排名前四的分别是痰、脓性分泌物、引流液和无菌中段尿, 检出耐药基因以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为主。23株大肠埃希菌mCIM联合eCIM试验阳性率达95.65%, 质粒接合试验成功将20株大肠埃希菌中15株菌株的blaNDM基因转移到大肠埃希菌J53AZR, 接合子菌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受体菌增强。MLST结果显示, 2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14种ST型, 以ST10和ST410为主。 结论 该院CRE多来源于ICU, 以携带blaNDM基因为主, 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较高耐药性, 医院应当加大抗菌药物使用监管力度,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该地区NDM酶亚型逐渐变化, 应持续监测以及时发现新亚型。

    • 临床分离CRKP耐药和毒力基因检测及分子进化分析

      2022(11):1060-10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78

      摘要 (55) HTML (158) PDF 1.10 M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 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某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临床标本分离的CRKP 36株, 对菌株进行药敏鉴定,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检测耐药基因、荚膜血清型基因、毒力基因,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菌株进行序列分型(ST分型), 基于wzi测序结果进行血清型分型和分子进化分析。 结果 36株CRKP均检出blaKPC基因, 未检出blaIMPblaVIMblaOXA-48基因。黏液丝试验均为阴性, 未检出K1、K2、K5、K20、K57五种常见荚膜血清型, 36株CRKP rmpA2、wcaG、ybtS、aerobactin、iutA、iroN、ycfmrkD、mrkA、silS、uge、PlvpkfimH、wzi基因检出率为100%;TerW为86.11%;fimA、magA均为阴性。MLST结果分析显示, 36株均为ST11型。仅32株成功测序wzi基因, wzi分型结果为K14.K64 96.88%(31/32), K24 3.12%(1/32)。基于测序结果构建分子进化树, 结果显示32株菌中31株100%同源, 1株与浙江菌株KP18069 99%同源。 结论 该院CRKP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主要机制是携带blaKPC基因, 优势ST分型为ST11, wzi分型以K14.K64为主, 且携带了大量的毒力基因。分子进化树提示存在同源性感染, 怀疑有输入性传播, 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防止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医院传播。

    • 两性霉素B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2(11):1068-107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072

      摘要 (66) HTML (115) PDF 831.12 K (1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住院患者两性霉素B的临床用药情况, 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21年1—12月血液病科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罹患恶性血液病合并IFD并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影像学检查、真菌实验室检查、两性霉素B药品的用法用量等资料。 结果 共纳入131例患者, 其中临床诊断26例(19.85%), 拟诊52例(39.69%), 未确定53例(40.46%)。28.57%(34/119)患者(1, 3)-β-D葡聚糖试验阳性, 13.45%(16/119)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阳性, 44.64%(50/112)患者真菌培养阳性。共培养64株真菌, 以念珠菌属居多(55株)。两性霉素B用法用量情况: 111例(84.73%)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d-AmB), 61例(46.56%)患者以静脉滴注途径给药, 13例(9.92%)患者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媒, 55例(41.98%)患者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作为治疗前用药。109例(83.21%)患者采用抗真菌联合用药方案, 以d-AmB联合伏立康唑居多。用于静脉滴注和雾化吸入的d-AmB药物利用指数(DUI)值均<1.00, 用于静脉滴注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DUI值为1.04。 结论 该院两性霉素B使用合理, 在溶媒的选择上还需要提高, 以期获得更高的临床效益。

    •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2022(11):1075-108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227

      摘要 (51) HTML (113) PDF 947.90 K (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河北省细菌耐药监测网75所医院2016—2021年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特征及耐药状况。 方法 应用WHONET 5.6和SPSS 24.0软件对2016年1月—2021年12月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迁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共检出1 739株鲍曼不动杆菌。患者中位年龄为64岁, 男女比例为1.7 ∶1。重症医学科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数量位居第一(769株, 占44.2%), 其对头孢菌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75%;门急诊分离株对上述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超过65%, 耐药率仅次于重症医学科, 位居第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检出率由2016年的55.9%上升至2019年的69.6%, 在随后的两年中下降了9.0%, 截至2021年检出率为60.6%, 6年间CRAB检出率累积增加了4.7%。除米诺环素、多粘菌素B以外, 不同年龄组患者对其他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成人患者(≥15岁)血培养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新生儿及儿童患者(≤14岁)。 结论 2016—2021年河北省血标本分离鲍曼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重症医学科与急诊科耐药情况尤为严重。CRAB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应继续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 不同医保支付模式下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对直接医疗费用的影响

      2022(11):1082-108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40

      摘要 (65) HTML (163) PDF 824.38 K (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医保支付模式下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医院感染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某三甲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CRO医院感染患者为感染组, 按条件1 ∶1配比后筛选出对照组, 采用中位数描述两组患者住院日数和住院费用等, 采用秩和检验, 分析不同支付模式下CRO医院感染的直接医疗费用。 结果 共有75例CRO医院感染患者, 为感染组; 成功配对75例为对照组。感染组患者较对照组住院日数延长24.4 d, 住院均次费用高10.4万元, 日均住院费用高0.6万元, 自费金额高7.1万元, 抗菌药物费用高0.5万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支付类型的感染组患者与其对照组的住院均次费用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 市级城镇职工组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的住院均次费用最多, 为14.5万元; 全自费组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住院均次费用12.2万元。城镇居民医保、省级城镇职工医保患者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的自付费用分别为5.5万、1.4万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省级城镇职工因感染较对照组增加日均住院费用0.3万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不同医保支付模式下, CRO感染患者的均次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数、日均住院费用、人均自付金额均高于非感染患者, 对市级城镇职工、农村合作医疗及全自费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 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2022(11):1090-109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151

      摘要 (52) HTML (92) PDF 797.84 K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某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血培养病原学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效果。 结果 共有8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血培养阴性61例(阴性组), 阳性27例(阳性组), 阳性率为30.7%。83例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有阳性发现, 包括赘生物、瓣膜毁损、人工瓣瓣周漏、脓肿、腱索断裂等, 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阴性组患者发热的比率较阳性组低(36.1% VS 81.5%), 胸闷气促的比率较阳性组高(80.3% VS 74.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1例阴性组患者的基础心脏病以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为主(16.4%); 累及主动脉瓣(37例)、二尖瓣(20例)、三尖瓣(2例), 2例同时累及主动脉和二尖瓣; 阴性组患者瓣膜毁损(78.7% VS 63.0%)和腱索断裂(47.5% VS 22.2%)比率较阳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以心功能不全及栓塞为主要并发症, 心功能不全者阴性组18例, 发生率29.5%, 阳性组7例, 发生率25.9%。阴性组患者病死率为8.2%, 阳性组为7.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 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案, 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 泉州市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普通型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核酸转阴时间的因素

      2022(11):1096-11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080

      摘要 (79) HTML (139) PDF 835.29 K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泉州市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19)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影响核酸转阴时间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22年3月13日—4月5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67例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普通型COVID -19患者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入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1.03, 年龄为9~97(41.45±17.51)岁, 35.82%患有基础疾病, 83.58%接种了新冠疫苗。初诊时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咳嗽(62.69%), 其次为发热(32.84%)。白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和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的比率分别为11.94%、7.46%、29.85%,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的比率分别为8.95%、10.45%、25.37%、14.93%、14.93%, 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血沉、降钙素原升高的比率分别为35.82%、71.64%、56.72%、4.48%, D -二聚体、肌酐、铁蛋白升高的比率分别为8.95%、28.36%、13.43%, 46.27%的患者IgG抗体阳性。肺部CT以双下肺外周多发、散在病灶为主, 斑片状高密度影及磨玻璃影多见, 1.49% 的患者出现少量双侧胸腔积液。10.45%的患者出现并发症, 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平均(18.12±5.37)d, 住院时间平均(19.45±5.41)d, 所有患者均未进展为重型/危重型, 全部治愈出院。有呼吸系统疾病、CRP升高为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泉州市Omicron变异株BA.2感染普通型COVID -19患者初诊临床症状较轻, 咳嗽为最常见症状, 部分合并基础疾病, 绝大部分完成新冠疫苗接种, 经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SARS-CoV-2核酸转阴时间较长, 与呼吸系统疾病、CRP升高明显相关。

    •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母婴垂直传播风险研究

      2022(11):1105-11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091

      摘要 (79) HTML (169) PDF 791.00 K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感染预防与控制。 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于某三甲医院分娩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结果 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平均年龄29岁, 平均孕周38+4周。初始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1例, 其余2例患者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 对产妇乳汁、阴道分泌物、脐血、羊水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 其中2例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病室单间治疗, 住院期间每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另1例间隔24 h连续2次核酸结果阴性, 转至隔离点隔离观察。产妇和新生儿均预后良好。 结论 本研究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孕晚期产妇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对于孕周足月或呼吸道症状加重产妇, 建议及时终止妊娠,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并严格隔离, 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 恩替卡韦序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与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系统评价与分析

      2022(11):1110-11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864

      摘要 (53) HTML (88) PDF 1.12 M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与分析恩替卡韦(ETV)序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Peg-IFN-α)与单用ETV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搜索有关ETV及ETV序贯Peg-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应用Stata 16.0软件对符合纳入条件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评价与分析。 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1 250例患者,其中553例患者采用ETV序贯Peg-IFN-α治疗,697例患者单用ETV治疗,两组患者组间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TV序贯Peg-IFN-α试验组的HBsAg转换率、HBsAg清除率、HBeAg转换率、HBeAg清除率均高于ETV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总体上ETV序贯Peg-IFN-α治疗疗效优于单用ETV。

    • 河南省感染监控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影响因素

      2022(11):1118-112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067

      摘要 (80) HTML (141) PDF 816.26 K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河南省感染监控(感控)护士核心能力现况及影响因素,为提升感控护士核心能力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22年3—4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5所河南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感控护士共374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和感控护士核心能力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结果 感控护士核心能力总分为(279.90±29.28)分,各维度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感控知识技能培训能力(4.35±0.47)分、组织协作能力(4.26±0.47)分、医院感染防控能力(4.18±0.44)分、医院感染风险预测能力(4.01±0.49)分、感控专业发展能力(3.94±0.53)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工作单位等级、学历、职称、从事感染管理工作年限、每年是否参加省内外感控学术会议的感控护士核心能力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单位等级、职称、从事感染管理工作年限,以及每年是否参加省内外感控学术会议进入回归方程,可解释核心能力13.8%的变异度。 结论 河南省感控护士核心能力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医院感染风险预测能力、感控专业发展能力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加强对其上述能力的训练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 中医水蛭疗法相关皮肤及软组织感染风险

      2022(11):1125-11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15

      摘要 (68) HTML (139) PDF 788.63 K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接受中医水蛭疗法的患者发生皮肤及软组织医院感染的风险。 方法 回顾性收集某院风湿病科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接受中医水蛭疗法(治疗组)的住院患者100例与同期未接受水蛭疗法(非治疗组)患者666例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皮肤与软组织感染发生率,通过病原学培养寻找水蛭携带的潜在病原菌。 结果 治疗组和非治疗组患者各发生皮肤及软组织医院感染1例,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1.0%、0.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采集30份水蛭体表和营养液标本,29份(96.7%)检出粪产碱菌和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结论 中医水蛭疗法导致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的风险较低,但水蛭体表及营养液常被条件致病菌污染,加强治疗后的感染控制及监测感染情况依然重要。

    • 26所基层民营口腔诊所医务人员手卫生现况调查

      2022(11):1130-113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6360

      摘要 (108) HTML (99) PDF 851.63 K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十堰市区基层民营口腔诊所医务人员手卫生现况。 方法 2019年9—1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十堰市区民营口腔诊所医务人员手卫生现况进行隐蔽式调查,分析并比较不同岗位类别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 结果 共调查民营口腔诊所26所,设有专用洗手设施的仅17所(占65.38%),配有快速手消毒剂的12所(46.15%)。隐蔽式观察102名医务人员,观察有效手卫生时机2 183次,医务人员实际执行572次,手卫生依从率26.20%,正确率25.52%(146次)。不同岗位类别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30.80%)、正确率(31.85%)较其他岗位人员高。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体液后的依从率(76.24%)和正确率(40.26%)较其他手卫生时刻高,接触患者前后的手卫生依从率最低,仅为15.38%、24.72%。医务人员不同手卫生时刻的依从率、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基层民营口腔诊所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均较低,急需相关部门加强对基层民营口腔诊所的手卫生管理。

    • 病例报告
    • 急性Q热并横纹肌溶解1例

      2022(11):1135-11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79

      摘要 (71) HTML (95) PDF 847.14 K (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Q热是由贝纳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 临床表现可引起肺炎、肝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 但合并横纹肌溶解病例相对少见。贝纳柯克斯体感染诊断相对困难, 而高通量测序, 包括纳米孔三代测序(ONT)在内, 可作为诊断Q热较为敏感的检测方法,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一般Q热预后良好。本文报告1例经ONT检测确诊为急性Q热合并横纹肌溶解的病例, 该病例经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

    • mNGS协助诊断无焦痂型丛林斑疹伤寒1例

      2022(11):1139-114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075

      摘要 (58) HTML (144) PDF 904.03 K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被叮咬部位出现特异性焦痂和溃疡是该病诊断的最主要依据, 没有焦痂和溃疡的患者往往很难识别。本文报告1例54岁男性患者, 以发热、淋巴结肿大及全身多个脏器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 因无特征性焦痂, 且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效果不佳, 给诊疗带来困难。病例标本送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明确病原体为恙虫病东方体。换用左氧氟沙星及阿奇霉素治疗后患者症状很快好转, 最终痊愈出院。mNGS已被证明比传统培养方法更敏感, 在早期诊断恙虫病方面优于传统临床方法, 尤其是对于没有典型焦痂的患者。

    • 综述
    • 钙卫蛋白S100A8/A9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022(11):1143-11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490

      摘要 (57) HTML (174) PDF 1.08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脓毒症是由感染引发的机体反应失控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钙卫蛋白(S100A8/A9), 又称髓相关蛋白MRP8/14, 是在炎症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警报素, 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 发挥抗微生物、调节炎症和免疫、参与细胞间信号传递以及抗增殖等作用, 其有成为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治疗干预靶点的巨大潜力。本文对S100A8/A9的分布、结构、生物学功能进行归纳概括, 探讨其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机制, 并对未来研究设计的优化和应用革新进行展望。

    • 肠道产甲烷菌与肠道疾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2022(11):1151-11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553

      摘要 (69) HTML (260) PDF 840.68 K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道产甲烷菌是一类将氢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甲烷的厌氧菌, 研究证实其与人体肠道疾病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探索肠道产甲烷菌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肠道产甲烷菌的特点、种类、定植特征, 及其与肥胖、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结直肠癌、憩室病等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着重梳理肠道产甲烷菌在这些疾病中可能发生的机制, 为人体肠道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