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5):409-41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77
摘要:目的 探讨层流洁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实施床旁手术的效果与可行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军队三甲综合医院2017年9月—2020年10月NICU住院并进行床旁动脉导管扎闭术(PDA)及腹部探查术的危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在NICU行床旁手术者列为NICU组,转入手术室进行手术者列为手术室(OR)组,比较两组新生儿术后体温、切口感染率及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 共计纳入258例新生儿,其中NICU组166例,OR组92例。NICU组新生儿出生胎龄、出生体质量、手术时体质量、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均低于OR组;NICU组新生儿术前应用呼吸机通气比例高于O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ICU组与OR组新生儿术中抽检空气培养微生物菌落数、术前体温、PDA与剖腹探查术的构成比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手术后OR组新生儿平均体温低于NIC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层流洁净NICU早产儿行床旁PDA和腹部手术临床可行,且床旁手术更有利于减少术后低体温的发生。对层流洁净病房进行日常规范化维护,可以有效保障危重早产儿床旁手术的安全。
•2022(5):414-4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397
摘要:目的 评估新型标志物PEG-344在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以及经典肺炎克雷伯菌毒力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20—2021年某院血流感染患者血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采用大蜡螟毒力试验结果作为金标准进行分组,将菌株分为高毒力组和经典组;进一步进行黏液丝试验、wzi基因测序和毒力基因检测(prmpA、prmpA2、PEG-1631、PEG-589、PEG-344)。 结果 共收集肺炎克雷伯菌36株,根据大蜡螟毒力试验结果将其分为高毒力组16株,经典组20株;高毒力组黏液丝阳性菌株占87.50%(14株),经典组黏液丝阳性菌株占15.00%(3株);毒力基因PEG-344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高于经典的独立标志物prmpA、prmpA2。除1株经典组wxwh3(wzi-2)菌株PEG-344阳性以外,其余菌株PEG-344结果与毒力分组完全一致。 结论 内膜转运蛋白编码基因PEG-344能更准确地鉴别高毒力菌株,及时提醒临床合理用药,为临床医生优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2022(5):420-4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79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规范(WS 310—2016)三项标准实施以后湖北省医疗机构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管理情况。 方法 根据WS 310.1—2016要求,设计问卷调查表,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湖北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作为调查对象,对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处理现状及说明书提供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 参与调查的医院中,75.76%的医院实现了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集中供应,76.36%的医院按照厂家要求的方法对外来器械进行清洗、消毒,75.15%的医院灭菌方法与参数符合说明书要求,56.97%的医院会将使用后的外来器械送回CSSD进行再次清洗、消毒,仅28.48%的医院表示可以收到所有外来器械的产品说明书。三级医院与三级以下医院在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集中供应、使用后再次清洗消毒、说明书提供情况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湖北省医疗机构外来医疗器械与植入物的清洗、消毒、灭菌未完全符合相关标准规定,且外来器械供应商提供产品说明书的比例偏低,三级医院的执行率较三级以下医院更好。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外来医疗器械的管理,以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
•2022(5):430-4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994
摘要:目的 评估中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处置与管理现状,为规范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处置与管理, 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风险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检索2008年1月—2021年8月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中国各医院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处置与管理现状的文献,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2 769所医院。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管理与处置制度落实率为90%(95%CI:84%~96%),专业人员培训落实率为68%(95%CI:48%~89%),接收地点为CSSD落实率为58%(95%CI:42%~75%),术前1 d送达落实率为68%(95%CI:54%~82%),术后于CSSD清洗消毒落实率为48%(95%CI:20%~75%),厂商提供正确的灭菌程序与参数落实率为54%(95%CI:27%~81%),专岗负责落实率为63%(95%CI:41%~86%)。 结论 中国医院对外来医疗器械及植入物的处置与管理尚存在专岗负责制落实率低,专业人员培训不到位,术后在CSSD清洗消毒实施率较低,部分厂家未提供正确灭菌程序与参数等问题,仍需要规范处置与管理制度,细化处置流程及质量控制细节,强化专业人员培训。
•2022(5):439-4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269
摘要:目的 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某院神经外科2019年1月-2021年6月行开颅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共纳入778例开颅手术患者,121例发生术后颅内感染,发病率为15.5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5.408+0.833×(幕下手术)+0.083×(脑室引流时间)+1.059×(使用明胶海绵)+0.456×(出血量)+2.821×(切口脑脊液漏);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颅内感染的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验证准确率为86.00%,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为0.814~0.878。 结论 幕下手术、脑室引流时间≥3 d、使用明胶海绵≥3片、出血量≥300 mL、切口脑脊液漏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术后颅内感染的预测效果较好。
•2022(5):447-45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421
摘要:目的 建立国家早期预警评分(NEWS)联合相关指标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预测模型,改善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某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和内科重症监护病房(M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对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采用其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验证准确性。 结果 最终纳入330例患者,训练组和验证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中死亡组与存活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EWS评分(OR=1.70, 95%CI: 1.36~2.14)、合并呼吸衰竭(OR=3.82, 95%CI: 1.13~12.92)、病程中使用呼吸机(OR=0.26, 95%CI: 0.09~0.80)、红细胞分布宽度(OR=1.25, 95%CI: 1.05~1.50)、乳酸值(OR=1.55, 95%CI: 1.27~1.91)是影响脓毒症患者3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评估与验证预后列线图模型显示,训练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0.903、0.905。两组间的校准曲线均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899,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在训练组与验证组有极高的临床获益性。 结论 影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较多,联合最具价值的影响因素,构建基于NEWS评分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性能较好,可进一步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评估方式,提高预测准确度。
•2022(5):455-46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22
摘要:目的 探讨开颅手术手术部位感染(SSI)情况及影响因素,提出干预措施,并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0年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患者,分析开颅手术SSI影响因素,建立预测模型,使用2021年上半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 结果 203例开颅手术患者中SSI发病率为17.7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5项因素是开颅手术SSI的独立影响因素:围手术期使用H2受体阻断剂、使用糖皮质激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患有糖尿病,手术时间≥180 min。建立SSI风险预测模型(AUC=0.818),其评分截点值为3.5,≥3.5分时SSI发病率高,验证准确率为85.19%,验证效果好(χ2=24.279,P<0.001)。 结论 开颅手术患者SSI发病率较高,围手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保护性使用H2受体阻断剂能降低SSI;手术时间长、患有糖尿病和围手术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SSI独立的危险因素。以其SSI独立影响因素建立的开颅手术SSI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高。
• 陈美利,景照峰,黄合田,成蕾,耿粹,吕玉凤,高佳,孟梅,陈冬梅,郎庆华,张建英,陈小羽,蒋石艳,吴桦洁
•2022(5):462-4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414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风险评估联合PDCA循环法改善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以及对医院感染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 根据2017年风险评估的结果和分析,利用PDCA循环法落实针对某院各临床科室的共性及个性干预措施,2019年再次进行风险评估,并比较两次风险评估结果。 结果 2019年风险评估显示,绝大部分科室都处于中等风险水平,高风险科室为产科、神经外科、新生儿科。2019年极高风险科室减少1个,中风险科室增加1个;神经外科由极高风险降为高风险,产科升为高风险科室,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外科ICU仍然为极高风险科室。与2017年各项监测数据相比,2019年手卫生依从率及正确率明显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MDRO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联合PDCA循环法,关注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及因素,持续有效推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2022(5):469-47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904
摘要:目的 观察透析用水中细菌存活及内毒素含量在两种消毒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情况。利用数据模型拟合消毒过程中微生物指标变化规律, 为日常感染监控及管路消毒维护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方法 分析消毒程序模式的时间和温度参数, 采集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前后输水管路回水口或混合室入口处的透析用水, 检测内毒素, 同时平行水样经薄膜过滤法富集, 在20℃下TGEA培养7 d, 计数细菌菌落。通过Origin软件的数据拟合, 描述细菌和内毒素含量与温度、时间变化的特征关系。 结果 细菌存活率随着消毒程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在50~160 min时, 细菌存活情况变化幅度大, 热消毒细菌含量减少的变化比化学消毒平缓。热消毒中内毒素含量随着温度不断上升而增加, 随着冷却温度下降而减少。在70、80℃时内毒素含量最高, 首机处内毒素含量整体水平高于中间机和尾机。化学消毒内毒素含量集中升高在消毒剂浸泡冲洗时间段, 之后下降而趋于平稳。热消毒和化学消毒完内毒素持续情况均为先下降到较低值, 在热消毒后15 h、化学消毒后12 h, 内毒素略呈现上升趋势, 出现小峰值。 结论 温度和时间是影响透析用水微生物指标决定性的参数, 可利用微生物数据建立拟合数据描述两种消毒全过程透析用水中细菌失活和内毒素变化规律的异同。同时模型工具补充了透析用水监测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实现透析用水消毒控制及效果。
•2022(5):476-48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025
摘要:目的 了解跟骨骨髓炎的致病原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跟骨骨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174例跟骨骨髓炎, 其中136例由外伤所致(78.2%), 32例(18.4%)由糖尿病足感染所致。分离致病菌126株, 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阳性菌(70株, 60.3%), 金黄色葡萄菌和肠球菌分别占36.5%(46株)、11.1%(14株); 革兰阴性杆菌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19株, 14.3%); 50例跟骨骨髓炎骨组织标本分离出多重耐药菌, 占28.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身体质量指数(BMI)、年龄、致病原因、病原菌种类、手术次数是跟骨骨髓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 与跟骨骨髓炎患者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比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糖尿病足合并感染、厌氧菌感染、手术次数>5次是跟骨骨髓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BMI为18.5~24 kg/m2是跟骨骨髓炎患者多重耐药感染的独立保护因素。 结论 跟骨骨髓炎多由跟骨外伤和糖尿病足导致, 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多重耐药菌感染较多, 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022(5):483-48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452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某幼儿园手足口病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为有效控制疫情暴发提供策略。 方法 通过多渠道搜索2021年6月8日—7月8日该幼儿园的手足口病病例, 对病例特征进行分析, 同时进行环境卫生学调查和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可能造成本次疫情传播及暴发的因素。 结果 本次疫情病例集中分布在大一班、中一班、中二班, 共搜索到病例25例(确诊5例), 其中男性14例, 女性11例, 总罹患率9.12%(25/274)。临床表现以手、足和口部疱疹或皮疹症状为主, 症状典型。采集5例病例鼻咽拭子标本, 检测均为柯萨奇A16阳性。流行曲线提示疫情基本符合"人传人"的发病特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 接触手足口病疑似患者(OR=6.50, 95%CI: 2.73~45.44)、在学校不洗手(OR=4.92, 95%CI: 1.56~22.52)、有触摸口唇/吃手指的习惯(OR=6.20, 95%CI: 1.74~38.33)、手和指甲不干净(OR=2.92, 95%CI: 1.23~6.92)是该起疫情暴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该起疫情由柯萨奇A16型引起, 接触手足口病患儿是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接触未消毒的公共设施是造成本次疫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2022(5):488-49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052
摘要:目的 对一起由人细小病毒B19(HPV-B19)引发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 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对2021年5月12—19日某三甲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护理人员发生的皮疹事件进行调查, 分析其发生的可能因素, 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结果 在HPV-B19感染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 ICU共有50名医护人员, 其中医生11名, 护理人员39名。11名护理人员(22.0%)于患者出院后第5天开始相继出现皮疹。皮疹部位主要为双下肢(100.0%), 皮疹多为红色丘疹(45.5%), 同时伴有关节痛(72.7%)、浅表淋巴结肿大(63.6%)、乏力(54.5%), 肌肉酸痛(45.5%)等。11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平均年龄(27.82±2.6)岁。9名进行了HPV-B19 DNA和(或)特异性抗体IgM检测, 结果均阳性。均予复方甘草酸苷片、氯雷他定、岗梅感冒颗粒口服等对症治疗, 皮疹持续时间5~60 d。其中1例妊娠者未发生流产, 定期产检监测, 未发现胎儿异常。自5月19日采取控制措施后未发现相关病例。 结论 此次事件是ICU疑似HPV-B19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临床医生需加强对该病毒的正确认识, 落实感染防控措施, 以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2022(5):494-4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51
摘要:对1株从人感染创面分泌物分离的特殊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收集该患者的创面分泌物标本, 采用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为鲍特菌属(置信度为97%), VITEK MS全自动快速微生物质谱检测系统和16S rRNA分析鉴定结果均为创口鲍特菌(置信度均为99.9%)。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创口鲍特菌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 王娇,商临萍
•2022(5):499-5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439
摘要:以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框架)为理论基础, 旨在分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风险特征、风险管理现状, 全面构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风险管理体系, 以期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风险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022(5):505-51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947
摘要:脊柱内固定术常用于治疗椎管狭窄、脊柱侧弯以及椎体滑脱等各类脊柱疾病。随着脊柱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内固定材料的发展, 脊柱内固定术的手术量逐年增加。目前尽管手术无菌条件有了很大进步, 但脊柱术后感染仍是脊柱内固定术后影响患者治愈率和生存率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尤其是脊柱内固定术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 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及患者身心负担, 而且可能导致内固定术的失败,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本文对脊柱内固定术后MRSA感染的治疗及预防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综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