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萍,韩梦鸽,沈国锋,李娜,张鑫,潘玥玮,史庆丰,高晓东,孙伟
•2022(7):617-62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55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性次氯酸灌注对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消毒效果。 方法 基线采集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水样,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引入微酸性次氯酸水发生机后,在安装后的特定时间收集水样进行培养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 结果 安装前共采集水样27份,其中10份合格,合格率为37.03%。不合格水样可检出放线根瘤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黄色微杆菌、贪铜菌、藤泽甲基杆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水源性细菌; 安装后共采集水样54份,均为合格。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分析显示,安装前的样本中可检测出大量皮氏罗尔斯顿菌、耐金属贪铜菌、奥斯陆莫拉菌、日本慢生根瘤菌、水生甲基杆菌、戈登分枝杆菌、新鞘氨醇杆菌等细菌序列,消毒后主要为宏基因测序分析常见的背景细菌。 结论 持续性次氯酸灌注消毒可有效清除水管路中的细菌,并降低水管路中生物膜的形成,提升内镜终末漂洗水的质量。
•2022(7):623-63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12
摘要:目的 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 方法 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 结果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 结论 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 关宁笑,崔倩,彭怡馨,李漫春,詹朦,王俊锋,丁丽娜,刘芳丽,姚卓娅
•2022(7):631-64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26
摘要:目的 评估中国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为规范管理CSSD、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检索2012年1月1日—2022年1月31日发表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中国各地区医院CSSD质量管理现状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应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1 435所医院。Meta分析结果显示,根据医院级别进行亚组分析:CSSD集中管理落实率三级医院(81%,95%CI:65%~97%)高于二级医院(61%,95%CI:30%~92%),专业人员配置与管理三级医院(86%,95%CI:76%~97%)优于二级医院(74%,95%CI:59%~89%); 在建筑布局设计方面:医院CSSD建筑位置选择合理三级医院(85%,95%CI:75%~95%)优于二级医院(62%,95%CI:34%,91%); 在重要设备配置方面:全自动清洗消毒器配置率三级医院(79%,95%CI:64%~94%)高于二级医院(48%,95%CI:20%~76%),医用绝缘检测仪配置率三级医院(44%,95%CI:30%~58%)高于二级医院(18%,95%CI:8%~28%),压力蒸汽灭菌器配置率三级医院(86%,95%CI:68%~105%)高于二级医院(80%,95%CI:67%~94%),信息化质量追溯系统落实率三级医院(47%,95%CI:34%~61%)高于二级医院(23%,95%CI:14%~32%)。 结论 中国医院CSSD在质量管理方面,存在集中管理落实不到位、专业人员配置不足及管理不规范、建筑布局设计欠合理、设备设施配置不完善以及未全面采用信息化质量追溯系统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医院应认真落实卫生行业标准要求,加强CSSD科学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生命安全。
•2022(7):642-6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825
摘要:目的 调查吉林省各级医疗机构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制备、设备维护、水质监测等管理现状,为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规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0年1—5月基于吉林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内镜护理与感染控制专业委员会平台选取吉林省9个地级市开展软式内镜诊疗项目的医疗机构,采用自制软式内镜调查问卷对医疗机构负责内镜中心(科)终末漂洗用水管理且自愿参与项目的负责人进行调查。 结果 共发放问卷75份,有效回收72份,有效回收率96.0%。72所医疗机构中,64所(88.9%)内镜中心(科)由科室独立供水。漂洗用水生产设备配置方面,22所(45.8%)医疗机构安装原水预处理装置,19所(26.4%)医疗机构配置反渗透系统。终末漂洗用水生产设备维护方面,19所(26.4%)医疗机构制定了设备相关质检、维护及保养制度,34所(47.2%)医疗机构对设备维护、耗材更换等情况进行记录; 在安装原水预处理及滤膜等设备的医疗机构中,18所(54.5%)医疗机构会定期更换预处理耗材,50所(75.8%)医疗机构会定期更换滤膜; 35所(48.6%)医疗机构会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管路及储水罐进行消毒。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监测方面,26所(36.1%)医疗机构具备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相关监测制度及相应记录,59所(81.9%)医疗机构定期对终末漂洗用水进行微生物检测。 结论 各级医疗机构对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管理科学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制水设备、相关制度配置率低,设备维护、用水质量监测、记录等工作执行率低。应提高对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控制的重视,加大科研力度,制定并完善相关规范,统一行业标准及行为,从而确保终末漂洗用水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2022(7):651-65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17
摘要:目的 研究手术衣关键区域阻干态微生物穿透性能,确定关键区域评价阻干态微生物穿透性能的必要性。 方法 选取一次性使用手术衣(面料为聚丙烯SMS非织造布)和可重复使用手术衣(面料为100%纯棉机织物、99%聚酯纤维+1%碳纤维机织物),各取5组样本,依据标准YY/T 0506.5—2009和YY/T 0506.6—2009的试验方法分别进行阻干态微生物穿透检测和阻湿态微生物穿透检测。 结果 一次性使用手术衣关键区域阻干态微生物穿透试验结果为1~4 CFU,阻湿态微生物穿透试验有2个结果(A1、A2)<2.8 IB,不符合标准要求。可重复使用手术衣关键区域阻湿态微生物穿透试验结果均>2.8 IB,阻干态微生物穿透试验有3个结果(B1、B2、C1)>300 CFU。 结论 一次性使用手术衣关键区域阻干态微生物穿透性能良好,可重复使用手术衣关键区域阻干态微生物穿透性能较差,建议手术衣关键区域应评价阻干态微生物穿透性能。
•2022(7):656-6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68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外来管腔型脊柱手术器械清洗的难点,为改进和完善清洗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某院外来脊柱手术器械中的管腔型器械291件,采用腔镜通道检查系统, 检查器械在接收时和手工清洗后其管腔内清洗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接收时管腔器械污染物污染率为89.69%,清洗后污染物污染率为59.45%,主要污染物为组织、污渍、锈渍。带有盲端的器械比两端开口的器械更难清洗,两者组织和污渍的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外来管腔型脊柱手术器械较难清洗,应优化清洗流程,并将管腔内表面清洗质量纳入考核体系。
•2022(7):661-6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41
摘要:目的 分析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诺卡菌病的诊疗提供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11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诊断为诺卡菌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共收治10例诺卡菌病患者,男性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9.1±15.4)岁,≥60岁3例,职业类型以农民为主(5例,50.0%)。肺诺卡菌病5例,皮肤诺卡菌病4例,播散性诺卡菌病1例。菌株分型主要为星形诺卡菌(5株)。80.0%患者有基础疾病,主要为支气管扩张症(3例)、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3例)。肺诺卡菌病患者均有咳嗽、咳痰,查体均可闻及啰音; 皮肤诺卡菌病主要为病灶处红肿、流脓; 1例脑诺卡菌病系播散性感染,有意识丧失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患者C反应蛋白为72.75(39.25~96.74)mg/L,均有所升高。肺部CT检查主要为大小不等的小结节影和斑片影(6例)、双肺多发索条影(4例)、大片磨玻璃阴影(3例)、胸腔积液(3例)。所有患者经积极抗感染治疗,9例好转出院,1例病情加重放弃治疗。 结论 对有肺部基础疾病及抵抗力差的中老年人,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考虑诺卡菌感染,积极送病原学检查是关键。
• 韩云港,韩俊垒,陈会会,李铮,赵悦,夏爽,程美锦,王伟,马冰
•2022(7):668-67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03
摘要:目的 了解肺诺卡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诺卡菌的耐药性,为临床规范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6—2021年河南省胸科医院临床诊断为肺诺卡菌病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仪(MALDI-TOF MS)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IC)进行药敏试验,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敏结果。 结果 共有42例诺卡菌感染患者,男性24例,女性18例。88.1%的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包括支气管扩张、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42例患者中有50.0%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其中合并曲霉菌、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各5例。41例进行肺部CT检查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以结节影(78.0%)和斑片影(58.5%)为主,24.4%的患者伴有胸腔积液。实验室检查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者占66.7%,75.0%的患者出现C反应蛋白升高和血沉增快,低蛋白血症患者占54.8%。肺诺卡病患者分离最多的为盖尔森基兴诺卡菌(11株),不同诺卡菌种药敏试验结果不同,但所有分离株对复方磺胺甲
•2022(7):675-6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83
摘要:目的 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2年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经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mNGS)诊断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12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该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要点。 结果 12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多数有鸟类、鸽或家禽接触史(8例),以高热(12例)、全身乏力(12例)、咳嗽(10例)、呼吸困难(9例)、头痛(7例)为起病主要表现,病情可迅速进展为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实验室检测12例患者C反应蛋白均升高,9例降钙素原升高,血常规淋巴细胞均下降,10例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9例白细胞正常。胸部CT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肺叶炎症渗出和实变。呼吸道标本或血标本mNGS检出鹦鹉热衣原体,结合接触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喹诺酮类对其中10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治疗有效,1例患者使用喹诺酮类无效患者,改用四环素类治疗,病情短期内仍可好转。 结论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肺部症状明显,肺外症状常见,病情进展快,mNGS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检测技术,可减少诊断延迟。及时启动靶向抗菌药物治疗,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患者愈后良好。
•2022(7):681-68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544
摘要:目的 分析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收治的4例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疗效情况。 结果 4例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2岁,最大6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乏力,可伴有寒战、多汗、腰痛、背部伴双侧肋部疼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所有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均为阳性,1例患者血和胸腔积液均培养出布鲁菌。所有患者均出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或弱阳性。行胸腔穿刺术抽出胸腔积液黄色液体3例,抽出脓性1例,积液均在中等量及以上,均为渗出液。患者给予12周及以上足疗程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近期疗效有效率达100%。 结论 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发病率较低,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多汗以及呼吸系统不适时,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考虑布鲁菌病可能,早诊断、早治疗,可预后良好。
•2022(7):686-68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22
摘要:EB病毒作为一种以人为宿主的病毒长期潜伏于人体,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现报告一例某院收治的成人EB病毒性肺炎合并EB病毒性脑炎患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及脑脊液病原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明确诊断,予以抗病毒治疗后完全好转。
• 蔡杨,凌保东
•2022(7):690-6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63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的耐药状况, 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和整合子的分布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整合子与耐药性的关系。 方法 2019—2020年成都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59株AB,采用微量肉汤法检测17种抗菌药物对AB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扩增17个生物被膜相关基因及Ⅰ、Ⅱ、Ⅲ类整合酶基因,同时对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可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 结果 59株AB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69%,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7.80%、71.19%,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9.32%~84.75%。59株AB中XDR-AB 40株(67.80%),多重耐药菌株(MDR-AB)5株(8.47%),敏感菌株14株(23.73%)。59株AB 17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中, 6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bfmR、bfmS、csuC、csuD、csuE、pgaD检出率为100%,其他11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检出率为74.58%~98.31%。XDR-AB 4种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检出率分别为100%、95.00%、87.50%、100%,高于敏感AB的64.29%、7.14%、42.86%、50.00%(均P<0.05)。intI-1整合酶基因检出率:AB为66.10%(39/59),XDR-AB为90.00%(36/40), 敏感AB菌株未检出。39株Ⅰ类整合酶阳性菌株38株检测到Ⅰ类整合子可变区,其中XDR-AB 35株,MDR-AB 3株。 结论 AB中XDR-AB检出率高,推测XDR-AB携带的生物被膜相关基因abaI、epsA、pglC、ompA及Ⅰ类整合子与耐药性密切相关。
•2022(7):697-7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08
摘要:目的 评价万古霉素在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为特重度烧伤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例特重度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烧伤患者烧伤等级评估、感染指标及血药谷浓度监测结果。采用谷浓度预测和贝叶斯反馈的方法比较目前公开发表的重症患者群体药动学模型,筛选出特重度烧伤患者万古霉素治疗的最适模型,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对特重度烧伤患者万古霉素的给药方案进行优化。 结果 15例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均采用持续静脉滴注或泵入方式给药,万古霉素平均用药时间为(11.07±1.71)d,79.31%的稳态血药谷浓度达标(10~20 μg/mL),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肾毒性。经筛选,选取文献报道的重症患者二房室模型作为特重度烧伤患者万古霉素治疗的最适模型。蒙特卡罗模拟结果显示,24 h持续静脉滴注或泵入给药是万古霉素治疗特重度烧伤患者的最佳给药方式,首剂1.5倍负荷剂量给药可使患者体内万古霉素快速达到有效浓度范围。 结论 特重度烧伤患者早期应用万古霉素可有效控制脓毒症。万古霉素持续静脉滴注或泵入,以及足够的负荷剂量,对获得万古霉素最佳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2022(7):704-7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06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科技创新竞争态势,揭示该领域技术、产品研发趋势和方向,以推动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科技创新。 方法 基于权威专利检索数据库和产业智库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2012—2021年中国医院感染防控领域的专利技术,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创新产品竞争态势。 结果 2012—2021年中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共申请专利22 475件,其中发明专利6 320件(28.12%),实用新型专利16 155件(71.88%)。2021年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数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5.1、2.6倍,但发明专利总体有效率仅占16.72%。公司和个人发明专利持有率分别为44.17%、34.57%,高校和医院实用新型专利持有率分别为43.08%、24.23%;材料或物体的灭菌或消毒的方法或装置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占比分别为42.52%、45.47%;海外市场布局低于1%;近年创新产品研发仅千万人民币级规模。 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科技创新竞争力亟待加强,需多管齐下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感染控制学科建设,推动创新应用转化,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 吴可心,张玉婷
•2022(7):712-7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214
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易侵犯儿童手、足、口腔等皮肤黏膜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成人感染报道并不鲜见。成人手足口病在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面与儿童有一定差异。国内外学者对成人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临床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就成人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22(7):718-72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820
摘要: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的问题持续存在,但抗菌药物的作用逐渐弱化。在诸多新型抗菌药物中,纳米硒相对低毒性,具有较强抗菌效能。因此,本文从纳米硒的抗菌活性及其影响因素、抗菌机制、改良纳米硒材料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对纳米硒材料进行综述,并对纳米硒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与展望,以期为其在抗菌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4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