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9):829-8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122
摘要:目的 对全院各临床科室进行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明确感染风险控制优先项目,应用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COSO-ERM)构建极高风险科室优化管理体系。 方法 根据2021年4—6月监测数据,2021年7月对某院37个临床科室进行风险识别、确立风险指标、赋予权重系数,从三个方面(即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后果严重程度、当前管理体系)对科室医院感染进行风险评估,再采用百分位数按普通科室和重症监护病房(ICU)系列科室分层进行风险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对极高风险科室和项目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构建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评价风险评估前后效果。 结果 普通科室和ICU系列科室各评出极高风险科室1个,分别为神经外科和综合ICU。构建神经外科和综合ICU COSO-ERM优化管理体系,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显示,与2021年4—6月风险指标值比较,2022年4—6月手卫生指标中的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均有所提高,各器械使用率有所降低,住院患者VAP发生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神经外科和综合ICU为医院感染极高风险科室,应优先进行风险控制,构建风险优化管理体系有助于控制感染风险。
• 王嘉钰,刘蕾,吴薇,李春景,边露,贺庆磊,曲志鑫,胡寒朔
•2022(9):837-8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93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决策树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某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以一定比例分配为训练组与验证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预测因子,基于CHAID算法构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相关感染的决策树模型。内部验证采用随机拆分验证法,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共收治693例AIS患者,训练组484例,验证组209例。训练组卒中相关感染发病率为17.8%(86例),验证组卒中相关感染发病率为20.1%(42例)。年龄、空腹血糖、糖尿病史、甘油三酯、吸烟、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意识障碍、住院时长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将以上因素纳入并构建决策树模型,决策树模型包含3层,共7个节点。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史、吸烟是发生卒中相关感染的预测指标。验证组决策树模型ROC的AUC为0.980,灵敏度为97.0%,特异度为97.6%,Youden指数为0.946,Kappa值为0.914。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感染的风险,可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风险预测的评估工具。
•2022(9):844-8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26
摘要:目的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建立一套全面、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方法 以山东省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全院整体层面的风险评估,由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采用头脑风暴的方法确定风险点和风险指标,通过风险评估矩阵计算出临床科室的风险分值,使用百分位数法对其进行风险等级评定,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比较不同风险组的差异,根据风险点的风险分值差异对临床科室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再由评估出的极高风险科室使用失效模型和效应分析进行内部风险评估,最终根据两轮风险评估的结果进行风险应对。 结果 共61个临床科室参与评定。临床科室通过风险评估最终评定出8个风险点,24项风险指标。风险等级评估结果显示,神经外一科、神经外二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呼吸重症监护病房、重症医学科属于极高风险组,占8.20%;6个风险组的管理指标、过程指标和结局指标风险分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层次聚类分析将临床科室分为3类,根据其特点分别定义为普通科室聚类组、重点科室聚类组和神经外科聚类组。极高风险科室通过内部风险评估评出7个高风险优先级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风险评估体系可以对临床科室的风险等级进行有效的评定和分析,对极高风险科室的高风险优先级问题能进行有效风险应对,能明确下一步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
•2022(9):853-8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10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种类口罩防血液穿透性能的差异,研究口罩形状对血液穿透的影响,评估口罩的防血液穿透性能。 方法 选择三种类型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KN95口罩(拱形)、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面),对口罩表面拒水层进行测试,通过高速摄影分析血液喷射与流动的形态轨迹,计算不同条件(压力、距离、时间)下口罩表面血液面积。 结果 口罩表面均具有疏水性(接触角>130°)。标准条件下(120 mmHg, 30 cm),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KN95口罩(拱形)、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面)血液附着面积分别为1.79、2.53、4.72 cm2;高压条件下(160 mmHg, 30 cm),血液附着面积均上升;短距离条件下(120 mmHg, 15 cm),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KN95口罩(拱形)表面血液面积减少,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面)血液面积变大;长时间的高压喷射下(60 s,160 mmHg),KN95口罩(拱形)内层出现血液穿透现象。 结论 三种口罩合成血液穿透性能均达到国内外最高等级标准。KN95口罩(拱形)排液能力与阻隔性能表现最优,其次为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但在极限条件下KN95口罩(拱形)因出现血液渗透而失效。
•2022(9):861-86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78
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种类口罩防血液穿透性能的差异,研究口罩形状对血液穿透的影响,评估口罩的防血液穿透性能。 方法 选择三种类型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KN95口罩(拱形)、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面),对口罩表面拒水层进行测试,通过高速摄影分析血液喷射与流动的形态轨迹,计算不同条件(压力、距离、时间)下口罩表面血液面积。 结果 口罩表面均具有疏水性(接触角>130°)。标准条件下(120 mmHg, 30 cm),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KN95口罩(拱形)、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面)血液附着面积分别为1.79、2.53、4.72 cm2;高压条件下(160 mmHg, 30 cm),血液附着面积均上升;短距离条件下(120 mmHg, 15 cm),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KN95口罩(拱形)表面血液面积减少,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平面)血液面积变大;长时间的高压喷射下(60 s,160 mmHg),KN95口罩(拱形)内层出现血液穿透现象。 结论 三种口罩合成血液穿透性能均达到国内外最高等级标准。KN95口罩(拱形)排液能力与阻隔性能表现最优,其次为医用防护口罩(折叠式),但在极限条件下KN95口罩(拱形)因出现血液渗透而失效。
•2022(9):870-8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80
摘要: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以及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 (SOCS3) mRNA的表达状况,探索CHB患者SOCS3 mRNA表达与Th17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21年2—8月于某院门诊就诊的30例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同期正常体检者15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频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17A和IL-23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法测定外周血SOCS3、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ORγt) mRNA表达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 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频数及其效应分子IL-17A、IL-23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Th17细胞频数、IL-17A与HBV DNA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70、0.563,均P<0.005)。CHB患者外周血SOCS3、RORγt 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者与HBV DNA水平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2、0.561,均P<0.05)。CHB患者SOCS3 mRNA与RORγt mRNA、Th17细胞频数、IL-17A之间存在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2、0.626、0.826,均P<0.05)。 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SOCS3 mRNA的异常高表达,可能通过调节RORγt mRNA的表达来影响Th17的分化及其效应分子的分泌。
•2022(9):877-88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3332
摘要:目的 调查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设计中医学生的教育需求及教师的课程设计建议。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全国5个地区10所医学院校师生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育需求和课程设计意见,参考塔巴目标模式课程设计步骤,论证课程设计方案。 结果 584名学生中,仅11.8%(69名)的学生认为当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育能完全满足其需求,需求得分居前四位的为手卫生、消毒灭菌隔离、医院感染概论和职业防护。352名教师中,72.7%(256名)建议设必修课;86.4%(304名)选择总学时8~24学时,12.5%(44名)选择24学时以上,被调查教师建议10个章节学时平均总和为19.5;需重点掌握13项、熟悉9项知识和技能;86.4%(304名)教师建议理论与见习学时比为1 ∶0.5及以上;53.4%(188名)教师建议采取理论大课+小组见习(含技能操作)+线上学习的形式;63.7%(224名)教师建议师资团队由医院感染管理科+感染病科+护理部教师共同组成。 结论 当前医学生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教育远未完全满足需求,单独开课很有必要,建议设置16~24学时必修课,理论联系实践,多学科师资实施多元化教学,按照必修课考核。
•2022(9):885-8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43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肺泡灌洗液辛普森菌群多样性指数(SDI)比值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内细菌性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调查扬州大学附属医院ICU 2019年10月—2021年7月选择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的56例细菌性肺炎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其入ICU 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分为非危重症组21例和危重症组35例。以细菌性肺炎造成死亡为终点事件,记录28天转归,并将患者分为生存组38例和死亡组18例。对各组患者的SDI、PCT、C-反应蛋白(CRP)、PCT/SDI、CRP/SDI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与非危重症组比较,危重症组患者血清PCT/SDI、PCT水平均升高,且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更长,28天病死率更高(均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SDI较低,PCT/SDI、PCT水平均较高(均P<0.05);SDI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呈负相关(r值为-0.655,P<0.001),PCT水平、PCT/SDI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0、0.734,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PCT/SDI预测患者28天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其次为PCT+SDI(0.845)、PCT(0.808)、SDI(0.785)、CRP/SDI(0.731),PCT/SDI的最佳截断值为11.56时预判患者28天死亡的灵敏度为89.5%,特异度为66.7%。Cox回归分析显示,PCT/SDI值高(HR=1.562,95%CI:1.271~1.920,P=0.031)、PCT水平高(HR=1.106,95%CI:1.021~1.198,P=0.024)是ICU细菌性肺炎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PCT/SDI、PCT、PCT+SDI、SDI、CRP/SDI均可作为ICU细菌性肺炎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指标。与其他指标相比,PCT/SDI预测患者短期预后更有价值。
•2022(9):891-8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08
摘要:目的 分析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5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的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发生血流感染30 d内的治疗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分析患者的病原学特征及预后情况, 并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预后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85例患者, 基础疾病以急性白血病为主(125例, 67.6%)。共分离197株病原菌, 革兰阴性菌109株(55.3%), 其中大肠埃希菌55株(27.9%); 革兰阳性菌86株(43.7%), 其中人葡萄球菌24株(12.2%); 真菌2株(1.0%)。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BSLs)菌株28株(50.9%); 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BSLs菌株2株(10.0%); 耐甲氧西林的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8%、71.4%、36.4%。单因素分析表明, 年龄≥70岁、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未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并心功能不全、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肺部感染患者的30天病死率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 d[OR=3.306, 95%CI(1.224~8.927)]、合并心功能不全[OR=6.291, 95%CI(1.930~20.508)]、合并急性肾功能不全[OR=8.419, 95%CI(2.198~32.241)]、感染性休克[OR=22.150, 95%CI(3.639~134.806)]均为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中, 革兰阴性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 革兰阳性菌以人葡萄球菌为主。影响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较多, 缩短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 改善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 积极控制感染性休克是减少恶性血液病合并血流感染患者30天内死亡的有效措施。
• 李连红,成晨,饶友花,李霞,孙玥,宋林霞,沈会红,王冬梅
•2022(9):899-9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51
摘要:目的 调查复数菌与单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2017年1月-2021年12月临床和病原学确诊的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 依据检出病原菌种数分为单菌组和复数菌组, 研究结局为住院期间全因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复数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有430例患者血培养阳性。单菌血流感染367例(85.3%), 复数菌血流感染63例(14.7%)。复数菌组患者医院感染所占比率较单菌组高(76.2% VS 5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复数菌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比率较单菌组高(44.4% VS 29.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复数菌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单菌组高[24(16~39) VS 19(13~26)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复数菌组患者病死率高于单菌组(12.7% VS 3.8%), 且住院时间延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 复数菌感染(OR=3.24, 95%CI: 1.20~8.75)、消化道肿瘤(OR=3.28, 95%CI=1.21~8.84)、有创机械通气(OR=3.40, 95%CI=1.22~9.42)、深静脉置管(OR=2.76, 95%CI=1.00~7.64)、留置导尿管(OR=3.28, 95%CI=1.04~10.40)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单菌组, 复数菌组送检时间至出院时间间隔显著延长[20(15~36) d VS 16(10~22) d, P < 0.001]。单菌组与复数菌组患者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构成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住院患者复数菌血流感染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消化道肿瘤、有创机械通气、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管是血流感染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应引起临床的重要关注。
•2022(9):905-91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572
摘要:目的 探讨孕母胎膜早破(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与极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发生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胎龄 < 32周新生儿病历资料, 根据孕母是否发生PROM分为对照组和PROM组, PROM组再根据孕母是否被确诊为绒毛膜羊膜炎分为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组(PROM感染组)和PROM未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组(PROM无感染组), 比较三组极早产儿临床资料, 探讨孕母发生PROM后是否并发绒毛膜羊膜炎对新生儿NRDS发生、发展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284例, 对照组136例, NRDS发病率74.3%(101例); PROM无感染组97例, NRDS发病率68.0%(66例); PROM感染组51例, NRDS发病率82.4%(42例); PROM无感染组与对照组极早产儿NRDS发病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0, P=0.299);PROM感染组与PROM无感染组极早产儿NRDS发病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1, P=0.062)。通过胃液泡沫试验、肺表面活性物质(PS)使用次数、使用呼吸机情况及PS使用后复查胸片情况来比较NRDS疾病的严重程度, 结果发现PROM无感染组极早产儿NRDS发病程度较轻, 有创呼吸机使用率(26.0%)较低; 使用PS后PROM无感染组极早产儿复查胸片未见NRDS表现者比率(88.0%)较高, 无重度NRDS者; 而PROM感染组极早产儿复查胸片仍可见重度NRDS表现者比率(9.5%)较高, 需多次使用PS, 且有创呼吸机使用率(73.8%)最高。 结论 PROM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可能是NRDS发病的危险因素, 且影响NRDS发病的进展与预后。
•2022(9):911-9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32
摘要:目的 分析消毒后肠镜菌落数超标原因, 进一步提高软式内镜的再处理水平。 方法 分析2021年8月某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的第3季度常规环境卫生学监测资料, 查找引起消毒后肠镜二次污染的原因, 进行整改。 结果 监测的4条胃镜、2份纯化水、2份使用中消毒剂、3份环境物体表面和2份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本均合格; 而4条肠镜可见大量细菌生长, 染菌量分别为252、315、273、268 CFU/件, 均检出放射根瘤菌、藤黄微球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对引起肠镜监测不合格的可能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进一步对气源喷枪喷出的气体、空气过滤器内部及过滤器出口端送气管道进行采样, 检出大量的上述微生物。在更换空压机、空气过滤器及气路管道后, 气源喷枪气体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对4条不合格的肠镜重新清洗、消毒、干燥, 并进行染菌量检测, 结果均合格。 结论 消化内镜清洗工作站气路污染是此次消毒后肠镜管腔内部菌落数超标的主要原因。建议应将气路维护及生物学监测纳入相应指南中, 减少由此引起的医院感染。
•2022(9):916-9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37
摘要: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VIP、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自建库至2021年6月文献, 由两名评价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进行质量评价后, 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12篇文献, 共10 037例患者, 其中切口感染560例, 感染发病率为5.58%。Meta分析结果显示, 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MD=4.70, 95%CI: 3.05~6.34)、身体质量指数(MD=0.82, 95%CI: 0.36~1.29)、术前清蛋白 < 35 g/L (OR=2.30, 95%CI: 1.26~4.22)、糖尿病(OR=1.71, 95%CI: 1.26~2.30)、合并心脏病(OR=2.92, 95%CI: 1.74~4.91)、吸烟(OR=1.51, 95%CI: 1.05~2.16)、饮酒(OR=1.56, 95%CI: 1.19~2.05)、开放性骨折(OR=5.59, 95%CI: 4.05~7.73)、伴有骨折脱位(OR=1.72, 95%CI: 1.35~2.18)、手术时间(MD=24.56, 95%CI: 17.59~31.53)、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3级(OR=2.05, 95%CI: 1.51~2.78)、Ⅱ~Ⅳ级污染切口(OR=4.66, 95%CI: 2.93~7.43)。 结论 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多, 医务人员应重视踝关节骨折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切口感染率。
•2022(9):926-9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964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发生的一起疑似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暴发事件, 并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对2022年2月9-14日该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院感监测软件预警的6例检出CRAB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对可能污染的环境样本进行微生物采样、培养、鉴定及药敏检测, 同时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并持续监测干预后患者及环境CRAB检出情况。 结果 6例检出CRAB的患者, 其中医院感染4例, 定植2例。病例1、3、4、5来源CRAB, 除对替加环素和左氧氟沙星中介外, 其他全耐药, 耐药谱一致。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 暴发时CRAB检出率为20.00%(40/200), 分别从床单元、设备仪器、医务人员及保洁员手中检出CRAB, 且药敏结果与患者来源菌株一致。采用提高接触隔离落实率, 严格执行手卫生, 采取全院多科室联合的感染防控培训及督导等针对性干预措施, 持续3个月对该科室进行CRAB目标监测, 结果发现3-5月CRAB感染率分别为25.00%(12/48)、18.75%(9/48)、12.50%(6/48), 呈下降趋势(χ趋势2=56.00, P < 0.05);连续环境卫生学采样, 均未分离出CRAB, 此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接触隔离落实不足、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手卫生执行不到位, 以及环境清洁不彻底可能是导致此次CRAB感染暴发的主要原因, 及时识别, 调查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是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2022(9):933-9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795
摘要:目的 评价荧光标记法对改善医护人员个人防护用品(PPE)脱摘时污染的效果。 方法 在成都市8所三级医院招募69名医护人员进行PPE穿脱培训, 并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当日、培训后半个月及培训后一个月采用紫外线-荧光标记法考核PPE脱摘效果, 记录脱摘后内层衣物及皮肤表面残留荧光污染点数及部位, 比较污染点数及污染率的变化情况。 结果 与培训前相比, 所有医护人员在培训后当日、培训后半个月及培训后一个月脱摘PPE后残留荧光污染点数均减少(Z值分别为5.306、5.813、6.641, 均P < 0.001), 其中女性、护士、初级与中级职称医护人员在培训后污染率较培训前明显下降(均P < 0.05)。随时间推移, 3次考核医务人员荧光污染点数逐渐减少(均P < 0.05)。工作鞋在PPE脱摘过程中最容易受到污染。 结论 医护人员在脱摘PPE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 经过实操培训可以降低脱摘PPE后污染率, 改善污染情况, 荧光标记法可以用于观察PPE脱摘过程中的污染情况。
•2022(9):937-9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073
摘要:短链脂肪酸是肠道菌群发酵食物中膳食纤维产生的代谢产物, 主要为含有1~6个碳原子的有机脂肪酸及其盐类化合物。肠道菌群失调与腹泻的发生相关。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引起肠道短链脂肪酸含量改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短链脂肪酸在腹泻的发生和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介绍短链脂肪酸的来源和组成, 从肠道能量代谢、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肠道免疫功能, 以及肠道电解质和水的吸收角度综述短链脂肪酸对腹泻的影响, 为临床腹泻的诊治提供策略。
• 李贤煌,周梦娇,毕正琴,张云,田信,黄子怡,张洋洋,黄茜,马久红
•2022(9):944-9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85
摘要:内镜诊疗操作的侵入性和清洗消毒操作的开放性等特点, 使内镜中心已成为气溶胶产生的重点区域, 医务人员长期气溶胶暴露后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 对消化内镜中心的气溶胶来源、医务人员暴露风险以及防控策略等多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为内镜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 保障人体健康提供借鉴意见。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