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真菌感染专题
    •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感染的调查与防控

      2023(3):249-25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96

      摘要 (106) HTML (384) PDF 967.24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某院重症医学科(ICU)耳念珠菌患者感染/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效果。 方法 2022年6月某院ICU 1例长期住院患者血培养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科住院患者不同体表部位及病区环境进行多次采样和细菌培养(频率为每间隔一周采样一次),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进行分析。对检出耳念珠菌的患者采取单间隔离、温水冲浴、洗必泰擦洗等措施,对病区环境采取擦洗、消毒等措施,采取主动筛查的方法评估防控措施效果。 结果 第一次主动筛查ICU 14例在院患者,其中8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9株;首次检出耳念珠菌前一周内转出ICU的3例患者,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第二次主动筛查ICU 13例在院患者,其中2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2株;第三次主动筛查ICU 8例在院患者,仅在1例患者的腹股沟和腋下检出耳念珠菌,余患者筛查均为阴性;第四、五次主动筛查均未再检出耳念珠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第一次主动筛查采集80份环境标本,分别在地面、医疗设备检出耳念珠菌6株,第二、三次筛查均未检出耳念珠菌。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14例在院患者仅1例发生耳念珠菌败血症医院感染,其余患者均确定为耳念珠菌定植病例且后期均去定植。 结论 耳念珠菌易在病区内传播,但通过采取积极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耳念珠菌感染仍可防可控。

    • 成人灰色小克银汉霉侵袭性毛霉菌病1例并文献复习

      2023(3):254-26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51

      摘要 (89) HTML (195) PDF 1017.82 K (1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导致成人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方法 总结某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例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致成人侵袭性毛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54岁,因"反复乏力1年余,加重伴发热1周"入院,肺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宽大、不规则、无分隔的菌丝,形态学鉴定为毛霉菌,肺泡灌洗液及外周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示灰色小克银汉霉,诊断为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致侵袭性毛霉菌病,给予脂质体两性霉素B联合泊沙康唑、卡泊芬净治疗后感染获得控制。检索出符合条件的文献37篇,加上本病例,共纳入44例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52.5(18~79)岁;基础疾病主要为血液系统疾病(65.9%,29例),进行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者14例;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肺、脑及皮肤,分别为36、9、9例;组织病理学、真菌培养、直接镜检及分子学检测阳性者分别为28、37、29、17例。41例患者接受了抗真菌治疗,其中8例联合手术治疗;30例死亡,病死率为68.2%,抗真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62.5%,5/8)高于单独抗真菌治疗者(24.2%,7/33)。 结论 灰色小克银汉霉感染所致成人毛霉菌病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中最常见,造血干细胞或实体脏器移植为高危因素,常见感染部位为肺部,并可侵犯全身多脏器,病死率高,病原学诊断十分重要,抗真菌联合手术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 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1例及文献综述

      2023(3):262-26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84

      摘要 (68) HTML (119) PDF 959.67 K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报告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诊断、治疗情况。 方法 总结1例拟康宁木霉引起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发热伴腰膝痛半月余"入院,依据检查结果,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更昔洛韦治疗无明显好转。外周血第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为拟康宁木霉,考虑木霉菌血流感染,给予伏立康唑口服后患者发作间期逐渐延长,由每2~3 d发作一次延长至每4~5 d发作一次,体温峰值有所下降,腰及膝关节疼痛程度减轻;出院后继续口服伏立康唑,随访1个月余患者逐渐退热,腰膝痛随之缓解,但出院2个月后猝死。检索外文文献报道病例38例(中国1例),中文文献报道病例2例,共计40例。文献检索统计木霉感染患者基础疾病以器官移植(12例)、血液病(9例)、腹膜透析(6例)为主,患者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8例)、腹膜炎(6例)、播散感染(5例)为主,地区分布以欧美国家居多(26例),亚洲5例,非洲2例,南美洲1例,地区不详6例。检出病原体以长梗木霉为主(24例)。 结论 木霉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误诊,建议尽早送检NGS明确病原体,以争取救治时机,降低病死率。

    • 论著
    • 三种表面活性剂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渗透性及成膜关键基因agr表达的影响

      2023(3):267-27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82

      摘要 (69) HTML (117) PDF 1.16 M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探究三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分别对表皮葡萄球菌(Se)生物膜渗透性及成膜关键基因——附属基因调节子(agr)表达的影响,为临床利用表面活性剂控制由Se生物膜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建立Se生物膜渗透模型,检测经表面活性剂处理后对生物膜渗透性的影响;选择在不同时间段,观察三种表面活性剂对悬浮状态下产膜Se的agr转录水平的影响,从分子水平评估表面活性剂对产膜Se黏附及毒力等可能的作用。 结果 三种类型表面活性剂在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1、1/2浓度时,均明显影响Se生物膜的渗透性(P < 0.001),增强药物对生物膜的渗透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十二烷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在0.5、4、12 h时间段,对agr表达有显著上调作用(P < 0.00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在0.5、4、24 h时间段,对agr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P < 0.001),在12 h时间段对agr表达有显著上调作用(P < 0.001);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在0.5 h时间段对agr表达有显著上调作用(P < 0.01),在12、24 h时间段,对agr表达有显著下调作用(P < 0.001)。 结论 三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Se生物膜渗透作用均有较强的影响,在不同时间段对agr表达有显著调节作用,因而可能在Se生物膜的形成、防止感染的扩散并导致细菌毒力减弱等方面发挥作用。

    • 44株HIV/MAV双重感染者MAV基因分型和药敏结果分析

      2023(3):275-27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13

      摘要 (57) HTML (99) PDF 964.60 K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南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鸟结核分枝杆菌(MAV)双重感染者MAV的基因型和耐药情况。 方法 选取12个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特异性位点,采用分枝杆菌串联重复序列(MATR-VNTR)基因分型法对MAV进行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菌株DNA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获得MAV的DNA指纹图谱,再应用Quantity One和BioNumerics 6.7软件对电泳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通过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采用比例法测试44株MAV对10种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 各位点VNTR基因分型的Hunter-Gaston指数(HGDI)存在差异,其中MATR-5最高,为0.68,MATR-1、2、3、4、6、7、9、13、15位点的HGDI值均≥0.5;通过聚类分析,44株MAV分为6个集群。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福布丁对MAV的体外抗菌活性最好(耐药率为0),其次是乙胺丁醇(耐药率86.4%,38/44),所有菌株对其余8种药物均耐药。 结论 选取的12个位点VNTR基因分型法在云南省西南地区具有较高分辨率,来自云南省不同地区的MAV分离株耐药情况严峻。

    • 广西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2023(3):280-28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43

      摘要 (56) HTML (117) PDF 927.81 K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INH)耐药基因的突变特征,为耐药结核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广西30个结核病耐药监测点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库中122株耐INH菌株和530株全敏感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结果 652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127株(19.48%)发生INH耐药基因突变,分别为katG(15.64%,102株)、fabG1(1.69%,11株)、ahpC(1.07%,7株)、kasA(0.61%,4株)和inhA(0.46%,3株)基因突变。INH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的符合率为90.03%,比例法药敏检测INH耐药与基因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吻合度不高(Kappa=0.677)。突变类型共有19种,单位点突变占96.85%,联合位点突变占3.15%。突变比率最高的位点为katG315(71.65%),碱基变化以AGC-ACC形式占比最高(12.13%)。katG、ahpC和kasA基因突变比例在INH耐药株中高于敏感株(均P < 0.05),INH耐药株和敏感株inhA、fabG1基因突变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北京株、非北京株中katG315突变率最高,分别为18.75%(81/432)、4.55%(10/220),两种基因型菌株katG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3,P=0.039)。 结论 广西地区INH耐药基因突变以katG315位点突变为主,INH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吻合度不高。katG、ahpC与kasA基因突变与INH表型耐药有相关性。北京基因型与katG基因的突变有相关性。

    • 11种联合方案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的体外联合药敏试验

      2023(3):287-29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84

      摘要 (125) HTML (246) PDF 927.25 K (1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头孢他啶/阿维巴坦(CZA)联合氨曲南(ATM),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分别联合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舒巴坦(SCF)、阿米卡星(AK)、左氧氟沙星(LEV)和磷霉素(FOS)对产KPC、NDM和IMP的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体外联合药物敏感性。 方法 选取从临床标本中分离的38株非重复CRE,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抗菌药物对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进行联合药敏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果。 结果 CZA对22株产KPC菌株的MIC均≤4 μg/mL,对16株产B类金属酶NDM、IMP菌株的MIC均>128 μg/mL,联合ATM后协同率为100%;IPM与MEM分别联合SCF协同率最强,分别为63.2%、68.4%,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40.5%。在肺炎克雷伯菌(KP)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均为68%,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24%;大肠埃希菌(ECO)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44.4%、77.8%,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66.7%。基因型KPC菌株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72.7%、63.6%,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22.7%;基因型NDM菌株中,IPM与MEM联合SCF协同率分别为46.7%、80.0%,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为100%,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为64.3%。所有联合方案均无拮抗作用。 结论 CZA单独或联合ATM对CRE菌株有效。IPM与MEM分别联合其他抗菌药物中,IPM与MEM联合SCF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高,IPM联合FOS的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最低。不是所有联合方案都有效,同一菌株不同联合方案的效果不同,同一联合方案对不同菌株效果也不同,两药间的剂量配比也很重要。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中病人的分诊管理

      2023(3):295-3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307

      摘要 (58) HTML (148) PDF 1.72 M (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论著
    • 高强度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对多重耐药菌的消毒效果

      2023(3):304-30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054

      摘要 (89) HTML (331) PDF 901.69 K (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不同条件下,一种自主移动直射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对环境物体表面多重耐药菌消毒效果。 方法 制备0.5×106 CFU/mL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染菌载玻片,消毒机器人在不同时间、距离、角度、遮挡及移动状态下对染菌载体进行照射消毒。消毒后使用无菌棉签刮洗染菌载玻片并涂抹至血平板,35℃培养48 h后进行细菌计数,计算不同状态下的杀灭率和杀灭对数值。 结果 静置状态下,距离1 m处,照射5、10 min时,CRKP和MRSA的杀灭率均为100%,杀灭对数值均≥3;距离1 m处,在保鲜膜遮挡和无遮挡条件下,照射5、10 min的CRKP和MRSA杀灭率均为100%,杀灭对数值均≥3,消毒效果达标。移动状态下,对CRKP和MRSA各角度照射时杀灭率均为100%,杀灭对数值均≥3,消毒效果达标。 结论 高强度紫外线消毒机器人可在短时间内对多重耐药菌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且某些穿透率较高的材质仍维持较佳的消毒结果。

    • 2012—2022年肠道绦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特征

      2023(3):309-31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262

      摘要 (84) HTML (113) PDF 971.28 K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肠道绦虫病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对北京市某医院2012年1月—2022年7月就诊的35例肠道绦虫病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患者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35例肠道绦虫病患者均有绦虫节片排出,经鉴定牛带绦虫病18例(51.43%),阔节裂头绦虫病17例(48.57%)。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症状11例(31.43%),肛周瘙痒及头晕各2例(各占5.71%),恶心及呕吐、腹泻、发热、体重下降各1例(各占2.86%),无症状16例(45.71%)。21例(60.00%)北京市本地病例,其余患者来自北京市以外省份。31例(88.57%)患者有食用生或半生可疑食物病史。 结论 肠道绦虫病患者多无临床症状或有轻微消化道症状,易被误诊、漏诊,重视流行病学史的询问可提高该疾病的诊断率。

    •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与肝硬化患者细菌感染和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2023(3):315-32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30

      摘要 (60) HTML (68) PDF 1.23 M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对肝硬化患者预后预测的价值。 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某院2020年9月—2022年5月住院治疗的肝硬化患者,根据Child-Pugh评分对患者进行分层,随访时间12个月,以评估其生存及细菌感染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患者入院血清I-FABP水平。两变量间相关性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多因素Cox回归模型预测随访期间细菌感染和死亡的危险因素。时间依赖性ROC曲线评估I-FABP对肝硬化相关死亡的预测性能。 结果 共纳入131例肝硬化患者,随访期间有45例患者因细菌感染或感染发展住院治疗。感染住院中位时间为115(42,251)d,平均住院时间15 d。最常见的感染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占20.6%(27例)。I-FABP与血清IL-6(r=0.270,P < 0.001)和MELD评分(r=0.364,P < 0.001)相关,并随疾病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Child-Pugh A级=1.18 μg/L,Child-Pugh B级=1.51 μg/L和C级=2.29 μg/L)。随访期间有45例(34.4%)患者因细菌感染累积住院71次,27例合并SBP患者的I-FABP中位数高于未合并者(2.26 VS 1.25,P=0.001)。此外,观察期累计死亡患者29例,3、6、9、12个月的病死率分别为4.6%、13.7%、19.8%、22.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线I-FABP可以预测SBP和1年生存率,且I-FABP四分位数显示出良好的预后区分能力。时间依赖性AUC显示I-FABP在不同时间点对肝相关死亡的预测能力与MELD评分相近,上述两种参数的联合模型显示出较高的预测价值。 结论 I-FABP能较好地预测肝硬化相关SBP发生及长期生存方面的预后。

    • 肝包虫病手术部位感染直接经济损失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

      2023(3):322-32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07

      摘要 (56) HTML (99) PDF 898.55 K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肝包虫病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感染防控措施的有效落实及制定卫生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青海省某三甲医院681例肝包虫病外科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59例发生SSI的患者纳入SSI组,其余622例非SSI患者与SSI组患者进行1 ∶1匹配后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类型SSI患者间的平均住院日数和人均各项住院费用。 结果 相较对照组,肝包虫病SSI组人均总住院费用增加38 630.00元,平均住院日数延长21.87 d;腹腔感染的人均总住院费用增加43 045.11元,平均住院日数延长22.98 d;切口感染人均总住院费用增加34 117.69元,平均住院日数延长20.97 d。 结论 肝包虫病手术患者术后SSI延长患者住院日数,增加住院费用,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落实有效的SSI干预措施对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升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效果

      2023(3):328-33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71

      摘要 (78) HTML (215) PDF 910.53 K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中心静脉导管封管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采用颈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对中心静脉导管封管,对照组患者采用肝素钠封管液封管,分析两组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生及导管通畅情况、导管封管费用、冲管时间及封管时针刺伤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患者85例,其中观察组42例,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者CRBSI发生率(0.79‰,1/1 260)低于对照组(5.43‰,7/1 290),观察组患者导管冲管时间[(6.44±1.11)s]短于对照组[(220.04±5.98)s],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患者导管堵塞3例,对照组导管堵塞4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8)。观察组封管时未发生针刺伤,对照组发生针刺伤5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封管费用人均11.40元,对照组患者封管费用人均15.14元。 结论 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能有效降低采用颈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CRBSI发生率,节约成本,减少针刺伤,提高工作效率。

    •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水平干预效果评价

      2023(3):334-3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303

      摘要 (163) HTML (405) PDF 888.24 K (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某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情况,并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该医院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方法 选取山西省长治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1年10—12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1日起采取综合干预措施,2022年4—6月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作为干预组,比较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重点科室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无菌标本送检率和重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的差异。 结果 干预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53.06%)高于对照组(3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5个重点科室的病原学送检率干预后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干预组无菌标本送检率(15.58%)高于对照组(7.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组重要多重耐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64.94%)低于对照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组与对照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该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和无菌标本送检率,但未能有效降低重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该改进措施有待完善。

    •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基层感染预防与控制专职人员岗位培训实践及效果

      2023(3):339-34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305

      摘要 (85) HTML (211) PDF 905.26 K (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基层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简称感控)专职人员岗位培训模式,为管理者完善岗位培训方案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参加宿迁市基层感控专职人员两期岗位培训班的109名学员为研究对象,采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岗位培训模式,即传统培训(2~3 d理论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全景式案例教学、临床感染防控操作技能培训、临床实践等多元化培训形式,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后进行理论、技能等考核,并采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核心能力量表进行自评。 结果 109名学员分别来自31所乡镇卫生院和10所社区卫生保健服务中心。专职或兼职从事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年限≥6个月。采用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基层感控人员培训后,感控专职人员的岗位核心能力、理论成绩、应急综合能力成绩均高于培训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感控专职人员培训后核心能力总分较培训前高(11.16±4.96)分。基层感控人员的培训效果总满意度为94.50%(103/109)。 结论 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基层感控专职人员岗位培训模式,实现了按岗位需求抓好培训,按岗位胜任落实考核准入,可提高基层感控专职人员岗位工作能力。

    • 某三甲中医院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调查

      2023(3):346-3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233

      摘要 (133) HTML (317) PDF 880.34 K (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发生现状及原因。 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回顾性调查某三甲中医院涉及针灸针操作的27个临床科室医务人员3年内发生针灸针职业暴露相关情况,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结果 本次调查1 585名医务人员中共有164名发生231次针灸针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0.35%。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业类别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发生针灸针职业暴露的主要为学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及规培生)、 < 25岁、工作年限1年以内的医务人员。231次针灸针锐器伤涉及的针具主要为毫针(106次,45.88%);刺伤环节主要是拔针过程中(68次,29.44%);暴露场所主要是病房(82次,35.50%)。按原则规范处理的176次,占76.19%,及时上报148次,上报率为64.07%。 结论 中医医院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应加强学员、新进员工的职业防护培训及考核,规范针具使用过程中的操作行为,进一步预防及降低医务人员针灸针职业暴露的发生。

    • 病例报告
    • 粪类圆线虫合并真菌感染1例报告

      2023(3):351-35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145

      摘要 (66) HTML (98) PDF 993.20 K (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粪类圆线虫感染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患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感染后易发展成重症。本文分析近期某院收治的1例粪类圆线虫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及治疗过程,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及检验人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 综述&#183;真菌感染专题
    • 真菌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现状

      2023(3):355-36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995

      摘要 (88) HTML (108) PDF 976.20 K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骨关节真菌感染是较为罕见的疾病,但近年来,由于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滥用,此类感染的风险也在逐年增加。骨关节真菌感染对于骨科医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基于国内外文献,将真菌性关节炎的临床特征以及目前诊疗现状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生对真菌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对真菌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 唾液富组蛋白5——治疗白念珠菌感染的一种新策略

      2023(3):362-3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88

      摘要 (61) HTML (92) PDF 988.73 K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病原体,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真菌感染。目前,白念珠菌治疗药物单一,且随着临床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白念珠菌耐药问题日益加剧。富组蛋白5(Hst-5)是口腔唾液中分泌最丰富的抗菌肽,作为宿主第一道防御线,对白念珠菌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其作用机制与传统抗真菌药物和其他抗菌肽不同,其中涉及白念珠菌表面的多种转运蛋白、MAPK途径、体外多种金属离子等,且随着对Hst-5的深入研究,发现Hst-5的多种衍生肽(K11R-K17R、P-113Tri等),在抗菌效力上能发挥更大杀伤力。因此,对Hst-5及其衍生肽在白念珠菌中的抗菌机制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将为目前临床治疗真菌感染提供新策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