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0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消毒与灭菌专题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耐消毒剂基因及四种消毒剂最低抑菌浓度检测

      2023(5):497-5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80

      摘要 (110) HTML (343) PDF 1.09 M (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耐消毒剂基因qacE、qacE△1、qacE△1-SUL1携带情况, 以及四种常用消毒剂最低抑菌浓度(MIC), 为医院做好科学消毒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某院2021年10月—2022年3月所有临床送检标本分离的CRE非重复菌93株, 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菌株耐消毒剂基因qacE、qacE△1和qacE△1-SUL1携带情况, 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戊二醛、碘伏、84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和乙醇对CRE的MIC值。 结果 93株CRE以肺炎克雷伯菌(52株)和阴沟肠杆菌(25株)为主; CRE菌株耐药率较高, 对大部分抗菌药物耐药率达100%;耐消毒剂基因qacE、qacE△1和qacE△1-SUL1携带率分别为72.0%(67株)、81.7%(76株)、89.2%(83株)。四种消毒剂对CRE的MIC值, 戊二醛为500 mg/L, 碘伏为625~2 500 mg/L, 84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250~500 mg/L, 乙醇为75%;碘伏中有4株CRE MIC值(2 500 mg/L)高于标准菌株, 84消毒剂中有24株CRE MIC值(有效氯500 mg/L)高于标准菌株。 结论 该院临床分离的CRE耐消毒剂基因携带率较高, 部分CRE菌株对碘伏和84消毒剂有抗性, 临床工作中需科学、规范地使用消毒剂, 防止耐药菌医院内传播。

    • 不同类型医院空气净化方式应用情况调查

      2023(5):504-5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11

      摘要 (145) HTML (401) PDF 943.07 K (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医院空气净化方式应用情况。 方法 在中国7个地区7个省选取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院进行调查, 调查《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颁布后各医院空气净化方式应用现况, 包括不同空气净化方式的应用、空气净化方式组合使用情况, 以及不同区域空气净化方式应用情况。 结果 共收到340所医院的调研结果, 38.53%(131所)的医院有负压隔离病房, 81.47%(277所)的医院有洁净手术间, 97.35%(331所)的医院有空气消毒器。70.00%(238所)的医院在某一空间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空气净化方式,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疾病科、发热门诊多采取三种及以上空气净化方式, 所占比率分别为55.93%、43.01%和38.49%;最常见的组合方式为自然/机械通风+空气消毒器(83.19%, 198/238), 20.59%(49/238)的医院在洁净技术房间辅以紫外线灯进行消毒。各区域除非洁净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消毒供应中心外, 80%以上均有通风系统。 结论 空气净化方式的选择多元化, 建筑设计更加注重通风, 但空气净化方式的选择仍存在过度及不规范的现象。

    • 河南省170所医院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管理现状调查

      2023(5):512-52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261

      摘要 (74) HTML (273) PDF 958.24 K (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河南省医院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管理现状, 分析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有效对策, 为提高低温灭菌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7—8月便利选取河南省170所医院,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器的基本使用情况、管理制度、灭菌操作、灭菌效果监测、维护保养、操作人员知识与技能培训进行调查。 结果 170所接受调查的医院中, 147所(86.47%)医院制定了操作人员岗位职责和灭菌器维护保养制度, 146所(85.88%)医院建立了灭菌器故障应急预案。152所(89.41%)医院做到了装载物与电极网之间预留至少25 mm的距离, 167所(98.24%)医院灭菌器、灭菌剂及监测产品取得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原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137所(80.59%)医院使用灭菌剂前检查外包装的泄露监测指示条及有效期, 126所(74.12%)医院灭菌物品装载时遮挡了紫外线灯。110所(64.71%)医院灭菌后查看及确认过氧化氢浓度, 71所(41.76%)医院使用管腔生物灭菌过程验证装置(PCD)对管腔器械进行监测。156所(91.76%)医院操作人员上岗前经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152所(89.41%)医院操作人员能正确处理灭菌器常见故障。 结论 河南省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管理尚存在灭菌操作欠规范、灭菌效果监测执行不到位、操作人员知识与技能培训缺失等问题。应建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质量管理体系, 规范灭菌操作, 严格落实灭菌效果监测, 细化维护保养内容, 强化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 保障低温灭菌质量安全。

    • 复方过氧化物消毒剂低温消毒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3(5):522-52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63

      摘要 (79) HTML (207) PDF 909.82 K (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以甘油、丙醇为防冻剂的复方过氧化物消毒剂低温消毒效果。 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和物体表面模拟现场消毒试验, 分析该复方消毒剂在低温下的消毒效果与安全性。 结果 在-20、-10、20℃恒温条件下, 该复方过氧化物消毒剂对载体上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杀灭对数值均>3;在-20、10℃冷库中该复方过氧化物消毒剂对不同位置染菌载体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杀灭对数值均>3。安全性评价试验显示该复方过氧化物消毒剂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值大于5 000 mg/kg, 对家兔皮肤无刺激, 对小鼠体内染色体无损伤作用。 结论 以甘油、丙醇为防冻剂的复方过氧化物消毒剂在低温下对细菌繁殖体、病毒具有较强的杀灭效果, 且安全、无毒性。

    • 论著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骨关节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

      2023(5):527-53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041

      摘要 (98) HTML (305) PDF 949.50 K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骨关节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6月广东省某医院就诊的疑似骨关节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骨关节感染部位标本进行mNGS检测及微生物培养, 并对骨关节感染部位进行影像学CT检查, 比较三种方法诊断骨关节感染的效能。 结果 共纳入108例疑似骨关节感染患者, 采集骨关节感染部位标本126份。mNGS检测的灵敏度为84.38%, 高于微生物培养(48.44%)、影像学CT检查(62.5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mNGS检测的阴性预测值为85.51%, 高于微生物培养(64.89%)、影像学CT检查(68.42%); 微生物培养特异度为98.39%, 高于mNGS检测(95.16%)、影像学CT检查(83.87%); 微生物培养阳性预测值为96.88%, 高于mNGS检测(94.74%)、影像学CT检查(81.6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mNGS较微生物培养检出更多病原体, 尤其是结核分枝杆菌(9.52% VS 2.38%;χ2=5.742, P < 0.05)。其中, 56例高人源背景的标本去宿主前后的mNGS测序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7.50%(49/56)和78.57%(44/5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 结论 mNGS诊断骨关节感染病原体的灵敏度高, 检测周期短, 可检出更多的病原体,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管理现状调查

      2023(5):532-5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700

      摘要 (176) HTML (554) PDF 936.06 K (4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管理现状, 为进一步提高送检率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调查问卷, 选取江苏省38所三级综合医院, 调查内容包括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及管理情况、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等。 结果 38所三级医院中, 78.95%(30所)的医院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送检率监测; 100%的医院执行标准等于或高于全部类(30%)、限制类(50%)、特殊类(80%)的标准; 病原学送检纳入降钙素原(PCT)、1, 3-β-D葡聚糖试验(G试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白介素(IL)-6的医院均在50%以上, 其中纳入PCT的医院达到73.68%;用药目的中15.79%(6所)医院不只抓取治疗用药; 用药途径中31.58%(12所)的医院纳入局部用药; 抗菌药物使用抓取时间方面, 52.63%的医院(20所)抓取医嘱开具时间; 病原学送检抓取时间方面, 31.58%(12所)的医院抓取医嘱开具时间。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平均数据达到相关要求, 重点抗菌药物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和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平均数据未达到相关要求, 各医院之间差距较大。 结论 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管理上, 各医院在较多方面执行不统一。各医疗机构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 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的同质化监测。

    • 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特点及死亡风险

      2023(5):539-5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265

      摘要 (134) HTML (255) PDF 948.42 K (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1年内感染病原菌分布规律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受异体肾移植术及随访的肾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感染情况。分析术后1年内发生感染的患者不同时间段感染发生及病原菌分布情况, 根据1年内的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及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纳入的326例肾移植受者中119例在术后一年内至少有一次感染, 共发生感染145例次, 共分离细菌71株、真菌31株、病毒26株。感染类型以肺部感染为主(53.1%), 早期以细菌感染为主(86.1%), 中晚期真菌和病毒感染增加。生存组104例, 死亡组15例, 肺部感染、机会性感染是导致肾移植术后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与生存组相比, 死亡组患者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比例较高; 术后28天血清清蛋白水平较低; FK506血药浓度较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是感染相关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4.479, P<0.05), 高血清清蛋白水平为(OR=0.266, P<0.05)保护性因素。 结论 肾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术后肺部感染和机会性感染, 临床医务人员需重点关注发生肾功能延迟恢复的患者并监测患者术后血清清蛋白水平变化。

    •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与TST在学校结核潜伏感染筛查中的比较

      2023(5):547-5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724

      摘要 (110) HTML (502) PDF 981.60 K (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C)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两种检测方法的筛查效能及成本效益, 探讨更适合学校结核潜伏感染的筛查方法。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重庆市某中学高一新生共计283名,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为EC组(138名)和TST组(145名), 分别于左前臂皮内注射0.1 mL EC或0.1 mL TST, 观察注射72 h后皮肤反应。皮肤试验前采集283名学生的静脉血, 进行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 以IGRA检测结果为标准, 分别计算EC、TST试验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一致率, 并分析三者的成本效益。 结果 EC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一致率分别为54.55%、93.70%、45.45%、90.58%;TST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一致率分别为61.11%、81.10%、38.89%、78.62%。每检出1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TST、EC、IGRA的检测成本分别为124.29、492.86、4 879.31元。 结论 EC与IGR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 较TST的特异度和一致率更高, 检测成本效益较高, 简便易行, 有望成为学校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新的筛查方法。

    • 2017—2022年中国HIV感染者高危性行为发生率的Meta分析

      2023(5):552-5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83

      摘要 (103) HTML (290) PDF 1.27 M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中国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的高危性行为发生率进行系统评价, 为减少HIV传播和促进该人群健康, 制定针对性干预对策提供参考。 方法 以艾滋病、高危性行为、HIV、unsafe sex等为主要检索词,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INAHL共8个数据库进行检索, 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 发表时间限定为2017年1月1日—2022年3月31日。计算各类高危性行为的合并发生率及95%置信区间, 对无保护性行为进行亚组分析, 采用χ2检验推断组间差异。 结果 共纳入22篇中文文献, 8篇英文文献, 总样本量19 764例, 覆盖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中国HIV感染者各类高危性行为的发生率及95%置信区间为: 无保护性行为39.7%(33.8%~45.5%)、多性伴43.3%(24.4%~62.2%)、临时性行为27.2%(15.3%~39.1%)、商业性行为14.7%(9.1%~20.2%)。基于数据对该人群无保护性行为进行亚组分析, 发现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性行为类型、地区、调查时间, 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 固定性伴是否感染, 各组HIV感染者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中国HIV感染者高危性行为发生率较高, 需对包括中老年、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等无保护性行为发生率较高的感染者进行重点干预, 同时探索地域差异的原因, 以便制定更具针对性的预防策略。

    • 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现状调查

      2023(5):563-5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25

      摘要 (100) HTML (310) PDF 917.66 K (2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控意识提供依据。 方法 设计《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调查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的认知现状, 并统计分析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60 636份。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 女性占78.89%;年龄30~39岁的人员最多, 占39.64%;护理人员占53.05%。57 440名医务人员对结核病认知程度得分为合格(总分≥14分), 占94.73%;3 196名为不合格(总分≤13分), 占5.2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在医疗机构不同等级、类型、是否设有传染病科室,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参与职业防护培训次数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合格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影响甘肃省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的因素较多, 可通过增加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次数、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以及加强护理或医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等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

    • 神经内科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疑似暴发调查与控制

      2023(5):569-57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710

      摘要 (145) HTML (528) PDF 1007.32 K (3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调查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暴发原因, 为有效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提供依据。 方法 对2021年6—7月某院神经内科ICU检出CRKP的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 并采取控制措施, 评价防控效果。 结果 共发生CRKP医院感染7例, 罹患率为12.28%(7/57), 与2019、2020年同期罹患率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环境卫生学监测显示: 手标本CRKP检出率为6.67%(1/15), 为1名保洁员手; 环境物体表面CRKP检出率为5.45%(3/55), 分别为19床床头柜、19床输液泵、1号床手持电脑(PDA)。在采取集中隔离CRKP感染患者, 严格限制人员流动, 病区清洁与消毒, 加强手卫生监管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后, 此次事件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此次可判定为一起CRKP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推测CRKP感染患者未采取集中隔离措施、环境消毒不彻底及手卫生执行不到位是此次暴发事件的主要原因。早期识别感染暴发, 调查原因, 及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是控制感染暴发的关键。

    • 15例肺诺卡菌病的临床特征

      2023(5):574-5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012

      摘要 (90) HTML (230) PDF 1007.27 K (1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肺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9年9月—2022年12月经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确诊为肺诺卡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 结果 15例肺诺卡菌病患者中, 男性14例, 女性1例, 年龄36~83岁。14例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 其中3例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单纯肺诺卡菌病11例, 两个部位同时受侵犯的4例, 其中在肺诺卡菌病基础上播散至血液2例、肝脏1例、中枢神经系统1例。咳嗽、咳痰是最常见症状(73.33%), 可出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 CD4+T细胞计数和清蛋白降低。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单侧肺部病变多见, 多发生在右肺, 主要表现为空洞、斑片影、支气管扩张、结节影、树芽征和实变影。15例患者中仅用磺胺类治疗1例, 在磺胺类基础上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12例, 其他抗菌药物联合治疗2例。14例患者治疗好转, 1例患者死亡。 结论 肺诺卡菌病好发于合并基础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临床特征不典型, 容易误诊, 对患者标本进行mNGS检测能快速、准确诊断。早期、足量、足疗程给予磺胺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治疗, 一般预后良好。

    • 2021年江苏省某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土疫情中疑似采样点继发感染情况及采样策略评价

      2023(5):581-58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41

      摘要 (66) HTML (169) PDF 906.19 K (1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中疑似采样活动引发的新冠病毒继发感染等相关问题。 方法 2021年7—8月江苏省某市暴发新冠病毒Delta变异株本土疫情, 以此期间江苏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系统中的检测信息为依据, 结合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实验室基因测序结果等, 筛选出疑似因采样活动引发继发新冠病毒感染的案例, 分析继发病例单次暴露与关联病例发病/首次检测阳性的时间间隔, 评估不同采样模式发生采样点继发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 结果 共有8个采样点疑似发生新冠病毒继发感染, 涉及病例42例, 其中L村开展的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活动涉及32例病例。42例继发新冠病毒感染病例中, 25例有明确感染来源并属于单次暴露感染, 分别在与关联病例发病前3、7 d, 关联病例首次检测阳性前0、1、3、4 d, 以及首次检测阳性后1 d发生单次暴露, 其中在关联病例首次检测阳性后1 d发生单次暴露的继发感染病例较多, 占64.0%(16/25)。不同采样模式发生采样点继发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为: 大规模人群集中采样>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的采样>入户采样。 结论 大规模人群集中采样发生采样点继发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较大, 其引起后续疫情传播和扩散的风险较大, 选择以街道或社区为单元的采样和入户采样的模式较优, 但做好采样现场秩序维护和个人防护仍是避免采样点继发新冠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

    • 医疗机构内新冠疫情精准流行病学调查实践研究

      2023(5):586-5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55

      摘要 (85) HTML (202) PDF 900.23 K (2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快速、精准的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是落实我国"科学精准, 动态清零"政策的制胜法宝之一。与普通场所相比, 医疗机构人流量大、布局复杂, 排查困难, 加之涉疫人员多为患者和医务人员, 对流行病学调查精准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本土疫情流行时, 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资源异常紧缺, 如何同时利用医疗机构资源实现大规模、多场所的精准流行病学调查, 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要课题。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以来, 华西医院感控团队对医疗机构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展开了积极、深入的探索, 逐步形成了具有华西特色的精准流行病学调查管理模式。本文结合华西医院感控团队经验, 阐述医疗机构内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建设机制、人才选拔、培训制度和组内分工等内容, 同时提出当前形势下医疗机构建设专业流行病学调查人才队伍面临的挑战, 以及未来感控人才专业化道路的发展方向。

    • 医疗机构保洁人员“一前五后”手卫生干预效果研究

      2023(5):591-5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308

      摘要 (174) HTML (459) PDF 970.98 K (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一前五后"手卫生指征在医疗机构保洁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月,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保洁人员为研究对象, 并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试验组Ⅰ、试验组Ⅱ)。对照组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两前三后"手卫生指征进行培训, 试验组Ⅰ采用"一前五后"手卫生指征进行广泛培训, 试验组Ⅱ采用"一前五后"手卫生指征进行精准化培训。比较三组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不同指征手卫生依从率和手卫生时刻分布趋势。 结果 共调查保洁人员对照组26名, 试验组Ⅰ24名, 试验组Ⅱ18名。对照组、试验组Ⅰ和试验组Ⅱ培训前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31.30%、27.18%和30.30%;培训后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为43.11%、59.26%和83.62%。培训后, 试验组Ⅱ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较培训前明显上升, 增加了53.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培训后试验组Ⅱ的手卫生依从率最高, 为83.62%。培训后, 试验组Ⅰ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最高时刻发生在脱卸个人防护用品后, 为64.77%, 最低时刻发生在清洁消毒前, 为54.55%。除准备工具后, 培训后试验组Ⅱ其他不同时刻的手卫生依从率均高于试验组Ⅰ,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训后试验组Ⅱ手卫生依从率最高时刻发生在处置医疗废物后, 为90.72%, 最低时刻发生在准备工具后, 为78.33%。上午6点至上午9点和下午3点至下午4点是保洁人员进行手卫生行为的高频次时段。 结论 "一前五后"比"两前三后"手卫生指征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保洁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和培训, "一前五后"手卫生精准化培训可有效提高医疗机构内保洁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病例报告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诊断兽类衣原体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衰竭1例

      2023(5):597-60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74

      摘要 (62) HTML (234) PDF 931.71 K (2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兽类衣原体是一种革兰阴性专性细胞内病原体, 属于衣原体科, 可广泛感染动物, 包括绵羊、山羊、牛和野生动物。人感染兽类衣原体是罕见病, 临床症状无特异。本报告中的患者, 男性, 75岁, 因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伴发热、呼吸短促, 被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呼吸衰竭、休克和急性肾损伤。有羊密切接触史, 胸部CT提示炎性渗出, 右肺斑片影, 左肺实变。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从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测出兽类衣原体, 结合临床表现、病史, 确诊为兽类衣原体重症肺炎合并多器官衰竭。经针对性抗感染及综合治疗后, 患者病情无明显改善, 自动出院。通过报告此病例的诊疗经过, 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兽类衣原体感染的认识, 早期采取针对性治疗, 降低其死亡风险。

    • 内陆山区务农人员创伤弧菌感染报告1例

      2023(5):601-6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00

      摘要 (72) HTML (246) PDF 934.95 K (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创伤弧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弯曲杆状细菌, 存在于温暖的海水中, 属嗜盐弧菌群。创伤弧菌可引起坏死性筋膜炎, 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临床急症, 早期很难准确诊断。从患者血、渗出液、水疱和脑脊液中分离出创伤弧菌, 是临床诊断该菌感染的金标准。创伤弧菌感染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发热、寒战、出血性大疱性皮损和脓毒性休克, 应立即予以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 尽早手术干预。本文就1例创伤弧菌感染病例进行报告, 旨在提高临床对非沿海地区创伤弧菌感染的认识,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 综述&#183;消毒与灭菌专题
    • 紫外线照射去除管道内空气微生物的原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2023(5):604-6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098

      摘要 (80) HTML (326) PDF 956.58 K (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外线照射技术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控制管道内微生物污染。本文对紫外线杀灭空气微生物的原理(DNA损伤、脂质变化和蛋白质损伤)、影响管道内紫外线去除微生物效果的因素、管道内紫外线强度分布计算模型, 以及紫外线杀灭微生物理论模型进行综述, 并对紫外线照射去除管道内空气微生物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综述
    • 人腺病毒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2023(5):612-6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2782

      摘要 (71) HTML (254) PDF 1.12 M (2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腺病毒(AdV)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全球各国家或地区均有AdV感染出现。科学家于1953年初分离出AdV至今, 已发现100多种血清型, 可分成哺乳动物AdV和禽类AdV两属。依据AdV抗血清中和的能力, 可将人腺病毒(HAdV)分成71种不同的血清型; 结合生物学和免疫学特性又将其划分为A~G 7个亚群。AdV可感染上呼吸道、肺、结膜、泌尿道和胃肠道, 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 少数则表现为肝炎、胰腺炎、肾炎、出血性结肠炎、出血性膀胱炎、脑膜脑炎, 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常可引起严重甚至致死性感染, 因此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本文以HAdV对机体的致病展开综述, 讨论了AdV对人体致病的多种作用机制, 并提出对HAdV未来致病机制与免疫逃逸研究的展望, 并根据其新兴研究提出对新型抗HAdV药物开发的展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