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对传染源定义的讨论和新冠病毒“物传人”理论基础的分析

      2023(7):743-7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052

      摘要 (160) HTML (264) PDF 987.78 K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被病原体污染的器物和环境可否认定为传染源,分析新型冠状病毒“物传人”的理论基础。 方法 分析中、西方学术界对传染源定义的差异,回顾甲型肝炎、禽流感,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等多种病毒性传染病“环境传人”和“物传人”的实例,运用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遇到的“进口冷链”“边贸或口岸作业”“国际邮件”等多种渠道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案例。 结果 阐明我国对传染源定义严谨,强调可增殖性,只认可被病原体感染的人和动物为传染源;而西方的定义较宽泛,强调传染性,被病原体污染的器物和环境也可认定为传染源。通过理论分析和多方面实例证实新型冠状病毒在常温环境中存活期较长可至数天,在低温冷冻条件下存活期可延长至数月,被新型冠状病毒污染的器物可以引发间接接触感染,只是这种“物传人”的概率相对较低。 结论 我国的传染源定义严谨、科学、实用,已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形成惯例,不宜改动。随着核酸检测技术的普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病毒性传染病筛查的目标可以从“快查传染源”转变为“快查病毒来源”,包括环境中的病毒。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物传人”理论基础,就理解了坚持“人物同防”等积极策略的必要性。

    • 中国肺结核病的季节性特征、循环周期及长短期预测

      2023(7):751-7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107

      摘要 (106) HTML (192) PDF 1.13 M (1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中国肺结核病的季节性特征和循环周期并进行长短期预测,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CensusX-13季节调整法剖析中国肺结核发病的季节特征,采用Hodrick-Prescott(HP)滤波法分析发病的循环周期,基于分解后的长期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长期预测,采用Holt-Winter季节指数平滑模型进行短期预测。 结果 2010—2021年中国肺结核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肺结核报告发病数集中在第二季度,每年3—7月是报告发病高峰期。循环周期大致有6个,周期平均长度为21个月,整体呈现下降的长期趋势,长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 应针对肺结核病的季节性特征和循环周期,结合其病理特点,在发病高峰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 上海嘉定区某医院2018—2022年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

      2023(7):758-76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057

      摘要 (22) HTML (62) PDF 907.79 K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某医院环境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污染状况及耐药性,探讨环境菌株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情况及耐药性特点。 方法 采集该医院环境标本并分离鉴定SA,采用肉汤稀释法对分离的SA进行15种常见抗菌药物耐药性检测,并检测菌株mecA基因。 结果 936份医院环境标本中,60份标本检出SA,检出率为6.41%,SA中MRSA的检出率为25.00%。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内科SA的检出率分别为7.35%、5.94%,MRSA的检出率分别为3.51%、0.64%。医院环境中鼠标键盘SA的检出率最高(17.14%),其次是患者的病号服、枕头被褥和床头柜(均为16.67%)。环境标本中肥皂(盒)、洗手(消毒)瓶的MRSA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69%、6.25%。医院环境标本中的SA对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唑、替考拉宁、万古霉素7种抗菌药物均敏感,MRSA对其余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 结论 该医院综合ICU环境检出的SA中MRSA的占比高于呼吸内科,环境标本中高MRSA检出率和高SA检出率的标本不一致,MRSA的耐药率高于MSSA,需加强医院,特别是ICU中SA及MRSA的消毒与控制,避免SA耐药性升高。

    • 产ESBLs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与尿路感染复发的研究

      2023(7):765-77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94

      摘要 (101) HTML (158) PDF 972.07 K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尿源性大肠埃希菌(ESBLs-UPEC)毒力因子与尿路感染复发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大足区人民医院的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469株ESBLs-UPEC,采用多重RCR扩增技术检测毒力因子,并随访患者6个月内尿路感染复发情况。 结果 469株ESBLs-UPEC对替加环素、厄他培南、阿米卡星敏感性较好,对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唑和氨苄西林高度耐药。尿路感染复发前后ESBLs-UPEC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69株ESBLs-UPEC中90.4%的菌株携带毒力因子fimH,毒力因子sfaDE检出率最低,为8.3%;不同的毒力因子数量、组合方式与尿路感染复发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复发≥3次组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iucD携带率较高(P=0.008);相同性别、年龄阶段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患者尿路感染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携带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后女性患者,复发组ESBLs-UPEC毒力因子kps MT Ⅱ携带率高于未复发组(61.7% VS 45.6%,P=0.037)。 结论 ESBLs-UPEC菌株耐药较严重。ESBLs-UPEC携带最多的毒力因子为fimH,尿路感染复发≥3次患者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iucD携带率较高,而绝经后女性复发尿路感染患者分离的ESBLs-UPEC毒力因子kps MT Ⅱ携带率较高。

    • 中国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患病率Meta分析

      2023(7):775-78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171

      摘要 (75) HTML (152) PDF 1.03 M (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艾滋病隐球菌性脑膜炎(CM)患病率及不同地区的疾病负担。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截至2022年10月10日发表的相关文献,使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随机效应模型显示,中国艾滋病CM总体患病率为2.8%(95%CI:1.9%~3.8%),南方地区患病率(3.3%)高于北方地区(1.8%);西南地区患病率最高(3.5%),华北地区最低(2.0%);广泛抗逆转录治疗(ART)时期艾滋病CM患病率(2.7%)较有限ART时期(2.9%)有所下降。 结论 中国艾滋病患者CM疾病负担较重,且患病率呈南高北低态势,ART广泛开展后艾滋病CM总体患病率有所下降。

    • 2016—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学校肺结核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2023(7):782-78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011

      摘要 (26) HTML (77) PDF 1022.26 K (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2016—2021年学校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开展本辖区学校肺结核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及北京市学校肺结核疫情监测月报表收集2016—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内学校相关肺结核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共计报告446例学校相关病例,以学生病例为主(386例,86.55%);报告发病数由2016年的192例下降至2021年的37例,报告病例数及学生病例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男女比例为2.72 ∶1,发病高峰期主要分布在4—5月或9—10月。低年龄组学校(幼儿园、小学)病例以教职工为主,分别占87.50%、54.55%;病例主要集中在技校及大学,占78.48%;病原学阴性者占比较高(63.90%),2018年后病原学阳性者明显增加。共发生3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和1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发现181例病例。 结论 2016—2021年大兴区学校肺结核疫情整体平稳下降,幼儿园及小学病例以教职工为主,技校及大学阶段的学生为学校肺结核防控的重点人群,应提高主动监测能力,及早发现疫情,有效避免学校结核病疫情扩散。

    •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肺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评价

      2023(7):788-79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94

      摘要 (95) HTML (207) PDF 1.22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患者术后肺炎的危险因素,构建AAAD患者术后肺炎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1月—2020年6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进行AAAD紧急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全子集回归筛选预测因子,以及约登指数确定连续型资料的截断值,基于二分类logistic回归构建AAAD患者术后肺炎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性能。 结果 共纳入210例AAAD患者,53例(25.24%)发生术后肺炎。采用全子集回归共筛选出6个预测因子并根据约登指数确定截断值:男性(OR=2.21,95%CI:0.88~5.54)、慢性肺部疾病(OR=2.53,95%CI:1.12~5.74)、血小板分布宽度17.5%(OR=3.27,95%CI:1.57~6.78)、手术时长9 h(OR=2.76,95%CI:1.25~6.06)、机械通气时长99 h(OR=3.87,95%CI:1.63~9.18)和红细胞输注9单位(OR=1.69,95%CI:0.80~3.60)。构建的AAAD术后肺炎风险预测模型AUC为0.789(95%CI:0.718~0.860),最佳风险阈值为0.21。校准曲线和Hosmer-Lemeshow检验(P=0.48)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决策曲线显示在术后肺炎预测风险为0~69%的患者使用本模型能够获益。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模型可以较好地预测AAAD患者发生术后肺炎的风险,临床可对高风险患者实施早期干预。

    • 纹带棒状杆菌的特征分析及耐药基因检测

      2023(7):796-80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46

      摘要 (86) HTML (179) PDF 905.99 K (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临床治疗纹带棒状杆菌合理用药和防止其医院内传播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福建省某医院临床分离的49株纹带棒状杆菌,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检测12种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和7种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结果 49株纹带棒状杆菌的标本来源以痰最多(63.27%),其次为尿(16.33%);患者主要分布于重症医学科(36.73%)、干部特诊科(26.53%)和神经科(16.33%)。该菌对头孢曲松、红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00%,对青霉素、克林霉素、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95.92%、95.92%、93.88%;对庆大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2.24%、8.16%,未检出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ermX基因、tetL基因的阳性率均为100%,tetW基因的阳性率为69.39%,aph(3’’)-Ib基因、aac(6’)-Ib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18.37%、6.12%,未检出aadA基因和blaIMP基因。 结论 纹带棒状杆菌主要引起免疫力低下人群和老年患者的呼吸道、泌尿道感染。该菌耐药严重,但对庆大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万古霉素耐药率较低,可用于该菌所致感染的治疗。

    • 西北某三甲医院连续10年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

      2023(7):802-80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134

      摘要 (144) HTML (327) PDF 897.75 K (1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综合ICU连续10年医院感染相关特点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医院感染防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目标性监测方法,分析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2022年12月综合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 结果 共监测患者15 189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27%,例次发病率为4.73%。连续10年综合ICU医院感染发病率和例次发病率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并趋于平稳,波动范围分别在2.73%~5.55%和2.83%~6.48%,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71.34%)、血液系统(14.46%)和泌尿系统(11.96%)为主;发生器械相关感染543例,占比为75.5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病率分别为1.198‰、0.603‰和9.266‰。连续10年综合ICU器械相关感染总发病率为3.531‰;2014年最高,为5.572‰;2022年最低,为2.226‰。649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6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7.82%),其中检出鲍曼不动杆菌居多(48.39%);共检出多重耐药菌365株,占比58.68%,其中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居多(80.27%)。 结论 该院连续10年综合ICU医院感染相关的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器械相关感染和多重耐药菌管理仍是综合ICU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的重点。

    • 论著·病原学送检专题
    • 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病原学送检率

      2023(7):809-8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148

      摘要 (151) HTML (357) PDF 892.25 K (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提高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 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2022年1—12月份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6月份为对照组,7—12月份为干预组。干预组运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处理,包括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控、收尾5个阶段实施,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病原学送检相关监测指标。 结果 共调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5 488例,其中对照组15 536例,干预组19 952例。病原学送检率干预组较对照组提高(69.52% VS 4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430.85%,进步率为57.64%。两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除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C)、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标志物检查的送检率干预后较干预前提高(53.61% VS 25.01%),增长率达114.35%,高于微生物培养及显微镜检查、免疫学检测及其他检测项目的增长。干预后抽查的87例送检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IL)-6的病例中,在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3 d送检的占17.24%;干预后68例送检微生物培养的病例中,在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3 d送检的占20.59%。 结论 通过应用项目化管理模式,可以提高住院患者病原学送检率,但同时应关注病原学送检的内涵质量管理。

    • 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及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

      2023(7):816-82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125

      摘要 (115) HTML (247) PDF 885.38 K (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及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0年1—12月感染管理重点内科送检血培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血培养送检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2020年1—6月为对照组,7—12月为干预组。2020年7月开始对血培养的送检模式实施干预措施。通过设置血培养标本平均送检时间等10个血培养相关质控指标,每月对重点科室进行考核,观察10个指标的改善情况。比较多部门协作管理模式干预前后,住院患者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前血标本送检率、血培养送检方式、标本污染率及阳性率、抗菌药物使用率等情况。 结果 共送检血培养标本16 246瓶,其中对照组7 512瓶,干预组8 734瓶。干预组2套及以上送检比率(24.91%)高于对照组(1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组平均送检时间18.56 min(达到质控目标),平均上机时间18.83 min(达到质控目标),报阳结果平均报告临床科室时间148.28 min,未达到质控目标(≤1 h)。干预组的平均送检时间、上机时间、报阳结果报告临床科室时间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血培养采集时机正确率(98.33% VS 74.67%)、采集方法正确率(82.67% VS 67.67%)、报阳临床科室处理正确率(70.67% VS 62.00%)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血培养阳性率较对照组高(9.43% VS 6.56%);污染率较对照组低(0.77% VS 1.28%);不合格率较对照组低(1.19% VS 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重症医学科、血液科、感染科、神经内科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环比分别下降2.78%、42.36%、27.82%、39.47%,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环比上升8.10%。 结论 多部门协作模式对提高血培养阳性率、降低内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有较好作用。

    • 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的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

      2023(7):822-82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346

      摘要 (201) HTML (447) PDF 878.54 K (2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二级综合医院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的干预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取2021—2022年某二级综合医院的所有住院患者中上报的医院感染病例作为研究对象,2021年为干预前组,2022为干预后组,比较实施干预改进措施前后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指标。 结果 2021年全年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为66.07%,实施干预改进措施后,2022年全年送检率达91.55%,符合规范要求的≥9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5,P<0.01)。实施干预改进措施后,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实施有效的干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但质控指标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

    • 论著&#183; 临床病例讨论
    • 以胆道梗阻伴胆管炎为首发表现的播散性隐球菌病1例

      2023(7):828-8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19

      摘要 (80) HTML (129) PDF 1.74 M (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播散性隐球菌病主要是由隐球菌引起的全身不连续的两个及以上部位感染的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诊断困难。某院收治1例因“腹胀、间断低热2个月,身目黄染1个月,高热伴头痛11 d”入院的34岁女性患者,该患者无免疫力低下情况,病程中患者最先表现为腹胀、身目黄染、间断低热,继而出现高热、头痛,辅助检查发现胆管壁增厚并胆道梗阻,肺部渗出性病变,心内膜赘生物,纵膈、肝门、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腰穿脑脊液压力>400 mmH2O,脑脊液感染病原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及培养均发现新生隐球菌,腹膜后淋巴结及肝脏病理检查均提示隐球菌感染,患者最终诊断为播散性隐球菌病。本文就该例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对播散性隐球菌感染的认识。

    • 病例报告
    • 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肝脓肿和严重溶血性贫血1例及文献复习

      2023(7):839-84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96

      摘要 (71) HTML (118) PDF 1.02 M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糖尿病患者产气荚膜梭菌(Cp)感染导致肝脓肿、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过,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分析某院2022年8月收治的1例Cp感染引起肝脓肿、溶血性贫血、血流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检索到19篇外文文献,结合本研究1例,共纳入20例患者。男性、女性各10例,平均年龄70.7岁,合并糖尿病12例。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贫血。死亡17例(85.0%),从就诊到死亡平均时间23.84 h,其中14例(82.4%)患者在明确病原菌诊断前已死亡,11例(64.7%)患者在入院≤8 h因抢救无效死亡;存活患者仅3例,均在疾病早期得到病原学结果, 2例患者早期行肝脓肿穿刺引流术,另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肝脓肿自行破溃至肝包膜下,肿块缩小。Cp感染肝脓肿合并溶血性贫血进展迅速,早期病死率极高,故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怀疑Cp感染时,应立即行穿刺液/血液革兰染色,或经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等检测手段明确病原诊断,以期通过早期调整敏感抗菌药物和清除感染病灶改变患者生存结局。

    • 微小脲原体致早产儿脑膜炎两例

      2023(7):845-84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10

      摘要 (55) HTML (94) PDF 914.68 K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回顾性分析某院两例早产儿微小脲原体(UP)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两例早产儿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提示UP感染,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后,两例早产儿病情改善,分别随访至14、18月龄,神经行为发育与正常同龄儿童相仿。早产儿UP脑膜炎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当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脑脊液mNGS可明确病原,阿奇霉素用药效果佳,UP脑膜炎早产儿预后良好。

    • 猫立克次体病1例报道

      2023(7):849-85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551

      摘要 (79) HTML (279) PDF 1.03 M (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是一种新出现的立克次体病原体,与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体等同,属于立克次体属。本文分析1例老年患者感染猫立克次体的临床病历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猫立克次体现有的检测技术及方法进行进一步总结,目的在于提升临床医务工作者对猫立克次体感染早期诊断的水平。

    • 综述
    • 感染性疾病抢先预防研究进展

      2023(7):853-85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40

      摘要 (82) HTML (135) PDF 846.46 K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出现了一些新的医疗理念,衍生出新的医学术语,如抢先预防。本文介绍抢先预防的概念、内涵、方法等,着重阐述抢先预防在感染性疾病领域的应用。分析抢先预防与其他相似术语如普通预防、靶向预防的区别和联系,为广大医务人员临床应用该理论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金黄色葡萄球菌去定植在预防骨与关节手术感染的作用分析

      2023(7):856-86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180

      摘要 (107) HTML (207) PDF 916.12 K (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起骨与关节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可通过分泌毒素、生物膜形成等多种方式致病。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可在宿主鼻腔及其他部位长期定植,显著增加住院患者骨与关节感染风险。去定植已被证实可降低住院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骨与关节感染的发生率,既往常用的去定植药物(如莫匹罗星等)效果好,但由于诱导耐药、过敏反应等原因,临床上需要不断研发其他新型替代药物。本文将从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机制、定植,以及骨与关节感染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骨与关节感染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结核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2023(7):864-8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81

      摘要 (67) HTML (130) PDF 874.33 K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核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结核病防控意义重大。近年来,新冠肺炎大流行严重破坏了全球结核病防治进程,再度引发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担忧。传播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揭示结核病传播规律及流行动态,并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在结核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五种结核病传播动力学模型:“仓室”模型、集合种群模型、智能体模型、网络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而为结核病的防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 标准&#183; 规范&#183; 指南
    • 人偏肺病毒感染诊疗方案(2023年版)

      2023(7):869-8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813

      摘要 (93) HTML (169) PDF 816.18 K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