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细毛,任南,李福琴,战榕,方旭,孟庆兰,杨怀,李卫光,刘丁,郭凤玲,鲜于舒铭,赖晓全,逄崇杰,黄勋,吴安华
•2024, 23(1):1-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273
摘要:目的 了解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情况及变化趋势, 为制定HCV感染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2020年上报至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资料中HCV感染监测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HCV阳性为血清抗-HCV阳性或HCV RNA阳性, 并与2003年调查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2020年1 573所医院调查住院患者1 071 368例, 其中738 535例患者进行了HCV相关检测, 4 014例存在HCV感染, 检测率为68.93%, HCV阳性率为0.54%。男性患者HCV阳性率为0.60%, 女性患者为0.48%, 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8, P<0.001)。年龄段以50~<60岁组HCV阳性率最高(0.76%), 其次为40~<50岁组, HCV阳性率为0.71%, 各年龄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6.74, P<0.001)。2003年调查住院患者91 113例, 35 145例进行HCV相关检测, 检测率为38.57%, 775例存在HCV感染, HCV阳性率为2.21%。2020年不同规模医院HCV阳性率为0.46%~0.63%, 以医院床位数600~899张者最高, 不同规模医院患者HCV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34, P<0.001)。2020年有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HCV相关检测患者人数>10 000例, HCV阳性率为0.19%~0.81%, 以海南省最高; 不同科室HCV阳性率为0.06%~0.82%, 以儿科HCV阳性率最低, 内科HCV阳性率最高。2003、2020年HCV阳性率均以感染病科最高, 分别为7.95%、3.48%, 2003年其次为整形科(7.72%)、消化科(3.77%)、肾病科(3.57%)、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 3.10%), 2020年其次为消化科(1.35%)、肾病科(1.18%)、内分泌科(0.91%)、综合ICU(0.79%)。 结论 与2003年相比, 2020年HCV阳性率明显下降。HCV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感染病科, 其次为消化科、肾病科及综合ICU, HCV感染阳性率存在性别、年龄、地域的差异。
• 王新雨,李刚,毛文健,杨洁,张敬柱,柯路,李维勤,童智慧
•2024, 23(1):9-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39
摘要:目的 探讨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疑似血流感染(BSI)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2年7—9月某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SAP患者, 在疑似BSI发作时同步采集静脉血进行ddPCR检测和血培养(BC)及药敏试验(AST), 记录两种检测方法的耗时, 比较ddPCR与BC的检测结果, 计算ddPCR的病原学诊断效能, 并探讨ddPCR检测病原菌载量值与感染指标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22例患者, 采集52份静脉血标本进行检测, BC阳性17份(32.7%), 检出病原体29株; ddPCR阳性41份(78.8%), 检测出病原体73株。ddPCR耗时低于BC[(0.16±0.03)d VS (5.92±1.20)d, P<0.001]。在ddPCR检测范围内, 以BC为金标准, ddPCR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28.6%;联合检测前1周内非血标本微生物证据综合判定BSI, ddPCR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高至91.9%、76.9%。ddPCR耐药基因检测中, 19份检出blaKPC, 9份检出blaNDM/IMP, 6份检出VanA/VanM, 5份检出mecA。相关性分析显示病原菌载量值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7、0.414, 均P<0.05)。 结论 ddPCR作为一种辅助BC诊断BSI的检测方法具有灵敏度高、耗时低等优势, 值得进一步探讨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2024, 23(1):16-2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362
摘要:目的 比较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毒力相关因子天冬氨酸蛋白酶和生物膜形成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 方法 采用基因测序及微卫星分型方法, 对临床真菌感染患者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进行鉴定, 检测各菌株产生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及生物膜形成的能力, 比较各菌株生物膜形成相关基因BCR1、EFG1、HWP1及天冬氨酸蛋白酶毒力基因SAPP1、SAPP2、SAPP3表达的差异。 结果 共收集8株临床分离的近平滑念珠菌, 经基因鉴定均为基因Ⅰ型。微卫星分型结果显示, 8株临床菌株分为4个微卫星型别, G1、G2、G3菌株为不同型别, 分别分离自甲患者的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血; J1、J2、J3、J4、J5菌株为同一型别, 分离自乙患者不同时期血标本。8株临床菌株均能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形成能力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22019, 其中G1、G3和J5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强, J1、J2、J3、J4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中等, G2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弱。8株临床分离菌株均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 酶体外表达水平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标准菌株ATCC 22019, G3、G1、G2菌株分别为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 酶体外表达水平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J1、J5菌株为中表达, J2、J3、J4菌株为高表达, 中表达菌株与高表达菌株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患者分离的各菌株生物膜形成基因BCR1、EFG1、HWP1表达水平均增加, 其中甲患者G1菌株EFG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G2菌株(P<0.05), 乙患者分离的菌株BCR1、EFG1、HWP1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乙患者分离的各菌株天冬氨酸蛋白基因SAPP1、SAPP2、SAPP3表达水平均增加, 其中G1菌株的SAPP1和SAPP2表达水平高于G2、G3(均P<0.05), 乙患者SAPP1、SAPP2、SAPP3基因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近平滑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和天冬氨酸蛋白酶产生能力均高于标准菌株, 分离自不同标本的菌株毒力因子表达具有差异性, 不同时期分离的菌株毒力因子表达差异不明显。患者可能存在同一时期多部位感染不同MT型别近平滑念珠菌的情况。
• 贾会学,姚希,胡美华,张冰丽,孙昕霙,李子涵,邓明卓,卢联合,李杰,宋丽红,路简羽,宋雪梅,高航,李六亿
•2024, 23(1):25-3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606
摘要:目的 了解医院工作人员呼吸道防护能力。 方法 选取北京市6所不同级别、性质的医院不同风险级别的工作人员, 包括医生、护士、医技、工勤人员进行呼吸道防护能力知识测评。根据呼吸道传染病暴露风险, 以实际案例及日常工作场景出发, 从呼吸道传染病的识别、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相应防护要求和口罩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三个方面设计呼吸道防护能力测评内容, 分别包括6、6、8个知识点, 共20个知识点, 均为选择题。多选题全选对为满分, 部分选正确且无错误选项为部分得分, 有错误选项不得分。根据经典测评理论对每个知识点题目进行难度、区分度分析。 结果 对6所医院326名不同风险级别的工作人员呼吸道防护能力知识测评结果显示, 20个知识点中, 得满分比率在60%以上的有6个, 其他题目得满分比例较低, 其中空气传播疾病种类、飞沫传播疾病种类、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防控常规措施、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指征和医用外科口罩的佩戴指征5个知识点得满分比率在10%以下。在20道知识题中, 难度分析较为容易、难度中等和较难的题目分别有5、1、14道; 区分度在≥0.4、0.30~0.39、0.20~0.29、≤0.19的题目分别为6、1、4、9道。 结论 医院工作人员呼吸道防护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尤其在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种类的认知和不同类型口罩佩戴指征的掌握方面。
•2024, 23(1):32-4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248
摘要:目的 评估静脉注射维生素C对脓毒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和Clinical Trials数据库, 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收集静脉注射维生素C治疗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英文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 采用RevMan 5.3软件和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6项RCT研究, 包括3 301例患者。主要结局方面, 维生素C治疗组患者28天病死率略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6, 95%CI(0.72~1.03), P=0.10; I2=44%, P=0.10]。次要结局方面, 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MD=-23.44, 95%CI(-30.53~-16.35), P<0.01;I2=0, P=0.97], 但对患者90天病死率、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死率、医院病死率、机械通气持续时间、72 h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差值(△SOFA)、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P>0.05)。 结论 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明显缩短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 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以支持静脉注射维生素C可改善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的RCT研究提供更多关于维生素C治疗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疗效的实质性证据。
• 何磊,姜道彬,刘丁,郑小芳,邱荷语,吴淑梅,吴晓英,崔金兰,谢首佳,夏琴,何莉,刘晞照,舒昌惠,李荣琴,陶红英,陈泽芬
•2024, 23(1):42-4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007
摘要:目的 调查重症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后的归因危险度(AR)。 方法 围绕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开展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以各中心从无菌体液中分离出AB且确认AB感染患者为感染组, 以同期、同一ICU、相似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 Ⅱ)评分(±5分)和入住ICU的主要诊断为匹配条件, 按1 ∶2比例选取未感染AB患者作为非感染组, 计算AR。 结果 AB无菌体液感染患者住院病死率为33.3%, 非感染组患者为23.1%, 两组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9), AR为10.2%(95%CI: -2.3%~22.8%)。血、脑脊液等标本来源的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诊断为肺部感染的重症患者感染AB后AR最高, 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病死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诊断分类同样如此。 结论 重症患者AB感染预后被严重高估, 但ICU仍应针对AB进行积极医院感染控制。
• 唐佩娟,欧阳鹏文,龙晟,彭娜,王子涵,刘琼,徐文,谢良伊
•2024, 23(1):49-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319
摘要:目的 探讨血液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性及患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12月在某院住院并从血液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KP)的383例KP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耐药情况分为CRKP组(114例)和non-CRKP组(269例), 根据预后情况将114例CRKP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 死亡组(30例)和存活组(84例), 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基础疾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感染结局等, 并分析患者感染及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KP对替加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8)。CRKP组对阿米卡星、氨曲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头孢他啶、妥布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及患者住院病死率均高于non-CRKP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感染前患有急性胰腺炎(OR=16.564, P<0.001)、低蛋白血症(OR=8.588, P<0.001)、感染前入住重症监护病房(OR=2.733, P=0.017)、输血(OR=3.968, P=0.001)、支气管镜检查(OR=5.194, P=0.014)、感染前30 d内手术(OR=2.603, P=0.010)和接受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OR=2.663, P=0.011)是发生CRKP血流感染(BSI)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前患有心功能不全(OR=11.094, P=0.001)、合并肺部感染(OR=20.801, P=0.010)、感染性休克(OR=9.783, P=0.002)、意识障碍(OR=11.648, P=0.001)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OR=5.333, P=0.018)是BSI CRK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BSI分离的KP对替加环素和复方磺胺甲口恶唑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 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和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与CRKP BSI密切相关, 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意识障碍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可导致BSI CRKP患者死亡。
•2024, 23(1):58-6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321
摘要:目的 了解贵州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感染现状, 为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2022年7—12月贵州省124所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血液透析中心MHD患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血液透析相关情况、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及其他感染相关情况。 结果 共调查MHD患者15 114例, 年龄以36~<60岁年龄段为主(55.83%)。血液透析龄以1~<5年为主(59.37%), 血液透析频率主要是3次/周(73.91%)。透析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为主, 共12 948例(85.77%)。原发疾病以慢性肾衰竭为主(99.89%)。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5.29%,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0.6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率0.24%, 梅毒螺旋体(TP)感染率1.70%。不同年龄、透析医院数、透析机构规模的MHD患者HBV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透析时间、透析机构规模的MHD患者HCV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年龄、不同透析医院数MHD患者TP感染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年龄为36~<60岁MHD患者HBV、HCV感染率较高, 分别为6.10%、0.84%。透析时间≥10年的患者HCV感染率(1.64%)较高。透析床位数≥90张的医疗机构患者HCV、HIV和TP感染率均较高, 分别为0.74%、0.28%、1.94%。HBV感染率最高的是透析床位数<30张的医疗机构, 为18.64%。发生血管穿刺部位感染9例(0.06%), 血流感染12例(0.08%), 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7例(0.05%), 肺部感染30例(0.20%)。不同血管通路类型MHD患者的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肺部感染发病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管通路类型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患者的血管通路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0.37%)和肺部感染发病率(1.10%)均较其他类型高。 结论 贵州省MHD患者以中青年为主, 男性多于女性, 透析频率多为3次/周, 以AVF为主要血管通路。MHD患者容易合并HBV、HCV、HIV、TP、血流感染和肺部感染。
•2024, 23(1):66-7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74
摘要:目的 了解某市5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2017—2022年连续6年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变化趋势。 方法 连续6年收集该市5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医院感染监测指标, 比较医院感染监测指标变化趋势。 结果 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数量由2017年的91人增加至2022年的165人; 医院感染信息化使用率由2017年的17.00%上升至2022年的54.00%。2017—2022年连续6年50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0.91% VS 0.59%)、医院感染现患率(2.36% VS 1.08%)、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33% VS 0.16%)均呈下降趋势,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呈上升趋势(61.03% VS 85.04%)。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医院感染现患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均高于二级医院, 二级医院的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高于三级医院,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 结论 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完善医院感染防控制度及措施, 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
•2024, 23(1):72-7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19
摘要:目的 了解某三级甲等医院病区治疗室冰箱的微生物污染及管理情况, 为加强病区治疗室医用冰箱清洁消毒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该医院不同病区治疗室使用中的冰箱共计40台行微生物采样、培养及菌种鉴定, 并从相应病区中随机选取40名治疗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冰箱的日常管理情况。 结果 共采集223份标本, 阳性标本142份, 阳性率为63.68%, 共检出细菌247株, 其中革兰阳性菌占41.30%(102株), 革兰阴性菌占10.93%(27株), 真菌占47.77%(118株)。检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株, 分别来自Ⅲ类环境的同一个冰箱的底壁和排水槽, 重点监测多重耐药菌检出率为0.90%(2/223)。各病区对冰箱常规清洁消毒频次和清洁消毒方法各不相同。 结论 医疗机构病区治疗室冰箱清洁消毒管理工作存在欠缺, 病区应加强冰箱的清洁与消毒工作, 同时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也应加强相应的监督与管理。
•2024, 23(1):78-8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29
摘要:目的 探讨胸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与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中部分指标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上海市某三级专科医院胸外科ICU及肺外科组、食管外科组、纵膈组(胸腺手术为主)、气管组4个亚专科病例的DRGs分组情况、病例组合指数(CMI)、相对权重(RW)以及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 并通过DRGs指标分组比较。 结果 共纳入1 429例胸外科ICU患者, 发生医院感染59例, 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13%。肺外科组、食管外科组、纵膈组、气管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4%(30/803)、5.84%(25/428)、1.27%(2/157)、4.88%(2/41), 各亚专科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涉及DRGs组数35个, 肺外科组、食管外科组、纵膈组、气管组CMI分别为2.75, 3.41, 2.35、1.25, RW为0.53~12.62。肺外科组患者中男性医院感染发生率较女性高; RW分值级别越高, 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管外科组患者中医院感染组年龄高于非医院感染组(P<0.05);RW分值级别越高, 其医院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纵膈组中感染组患者年龄较非感染组高(P<0.05)。5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 31例为MDRO感染。 结论 聚焦DRGs指标体系中CMI和RW, 从收治疾病的疑难复杂程度和医疗服务的整体技术难度的角度来分析医院感染, 可为新时期精准化医院感染管理模式提供参考。
• 王翀,杨义,李代君,范华华,鄢家强,王瑞春,蔡小军,蔡玉强,孙厚杰
•2024, 23(1):86-9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84
摘要:目的 探讨中间普雷沃菌引起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 方法 总结某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例中间普雷沃菌引起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 并检索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复习。 结果 患者男性, 50岁, 因"腰痛伴双下肢疼痛2个月"入院, 取病变组织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检测示中间普雷沃菌, 诊断为中间普雷沃菌脊柱炎, 经开放病灶清除、置管冲洗+自体骨移植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给予头孢曲松钠和甲硝唑静脉滴注, 奥硝唑冲洗治疗后感染获得控制。共检索出符合条件文献16篇, 加上本病例, 共纳入17例患者, 其中男性7例, 女性10例; 危险因素主要为糖尿病和使用皮质类固醇病史(占35.3%); 最常见的侵犯部位为腰椎(12例)、胸椎(6例)等; 病原学培养阳性13例; 分子学检测阳性3例, 染色镜检阳性1例。17例患者均接受了抗厌氧菌治疗, 其中14例联合手术治疗; 1例死亡, 病死率为5.9%, 5例存在部分神经功能损伤, 致残率为29.4%。抗厌氧菌治疗联合手术者生存率为92.8%, 3例单独抗厌氧菌治疗未行手术者均治愈。 结论 中间普雷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 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者, 易误诊, 建议尽早送检mNGS明确病原体, 以争取救治时机, 降低病死率。
•2024, 23(1):95-9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77
摘要:目的 了解保定市不同学校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及患病情况, 为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3月保定市不同地区156所学校入学新生结核病及结核菌素(PPD)试验筛查资料, 分析、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PPD筛查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6所学校68 177名入学新生肺结核疑似症状及密切接触史, 对63 939名学生进行PPD试验筛查。其中, PPD试验阳性学生13 821人, 阳性率21.62%;强阳性学生3 083人, 强阳性率4.82%;发现结核病病例15例, 报告发病率为23.46/10万。不同教育阶段学生PPD试验阳性率、强阳性率及结核病发病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不同教育阶段学生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平原区与山区学校学生PPD试验阳性率(22.28% VS 17.89%)和强阳性率(4.85% VS 3.62%)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寄宿制初中与非寄宿制初中PPD试验阳性率(23.94% VS 21.60%)和强阳性率(5.07% VS 3.56%)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应加强初中年级及以上新生的结核病筛查和健康教育, 尤其是平原地区寄宿制学校, 及早发现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
•2024, 23(1):100-1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24
摘要:目的 分析医院获得性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血流感染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三级综合医院发生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56例病例为CRE组, 按1 ∶1选择同期56例碳青霉烯类敏感肠菌目细菌(CSE)血流感染患者为CSE组, 分析感染菌株和科室分布, 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E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 结果 CRE血流感染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 23例, 41.07%)) 和血液科(17例, 30.36%)为主; 感染菌株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32例, 57.14%)和大肠埃希菌(16例, 28.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恶性肿瘤、60 d内住院史、感染前入住ICU>48 h、机械通气、留置中央静脉导管、使用二联及以上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均与CRE血流感染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感染前入住ICU>48 h、感染前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是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临床尤其是ICU应关注患者的流行病学史, 尽早识别CRE血流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 同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规范有创操作, 以减少医院获得性CRE血流感染的发生。
•2024, 23(1):104-1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75
摘要:目的 评估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 MS)分析鲍曼不动杆菌(AB)同源性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剔除同一患者或环境多次送检标本中的重复菌株, 收集某三甲综合医院2020年5月—2021年2月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患者痰标本及环境标本分离的46株AB, 使用VITEK-MS质谱仪检测菌株, 应用SARAMIS Premium软件进行聚类分析, 并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进行验证。 结果 通过MALDI-TOF MS和MLST聚类分析和比较, 46株AB中, 39株为MALDI-TOF MS的MS-a型, 其中, 22株为MLST的MT-A簇, 包括ST208型3株, ST540型3株, ST195型8株, ST369型5株, 以及ST136、ST436、ST1893型各1株; 16株为MT-B簇, 包括ST381型4株、ST469型11株和ST938型1株; 1株为MT-C簇(ST1821);MS-b型1株为ST381;MS-c型2株为ST369;MS-d型1株为ST195;MS-e型2株分别为ST540、ST369;MS-f型1株为STN1。 结论 作为AB同源性分析工具, MALDI-TOF MS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其菌株同源性分析结果与MLST结果一致性低, 分辨特异性低, 不可取代MLST技术。
•2024, 23(1):112-11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81
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ARS-CoV-2)感染引起的肺炎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威胁, 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病毒的结构蛋白刺突蛋白(S蛋白)一直被认为主要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S蛋白可独立于病毒引起多种细胞产生炎症反应, 因此, 了解S蛋白本身对呼吸道的影响能够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提供新视角。本文对SARS-CoV-2结构蛋白S蛋白引起呼吸道上皮细胞炎症反应的可能机制、临床表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 以期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2024, 23(1):119-1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481
摘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导致静脉导管置管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导管封管液的选择成为维护静脉导管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化学成分的封管液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效果存在差异。因此, 选择适合有效的溶液进行封管, 是降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重要方法。现就国内外单一化学成分及其复合成分的不同类型封管液对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现状进行综述, 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封管液的选择及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024, 23(1):126-1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543
摘要:巨细胞病毒(CMV)肺炎是常见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CMV肺炎预后高度不良, 需行必要的干预手段以防止CMV再激活进展至CMV肺炎。目前临床上主要依据抢先治疗策略用药, 其用药时机取决于早期诊断的时效性, 而CMV肺炎的早期诊断在临床上现有可行方法学及手段较为有限, 诊断金标准的操作具有一定创伤性和侵入性, 且检出时效较差。本综述总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CMV肺炎的诊断及药物预防治疗的临床现状与进展, 探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