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3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论著
    • 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疗建筑自然通风的建议及思考

      2024, 23(5):547-55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15

      摘要 (277) HTML (353) PDF 1.16 M (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医疗建筑中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是阻断传染病传播的重要一环。自然通风作为最为常见的一种通风形式可以降低医疗建筑中医务人员、患者及探视者被感染的风险。本研究梳理了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疫情期间(2003—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医疗建筑自然通风的建议, 对本国此类问题的现状进行归纳并提出前述建议所带来的启示。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建议较为明确和具体, 值得本国相关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重视和学习。部分经验可为本国《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和《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等规范或标准未来的修订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 产NDM-1和产KPC-2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2024, 23(5):556-5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67

      摘要 (77) HTML (249) PDF 1.15 M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产NDM-1和产KPC-2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2020年某儿童医院非重复儿童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的CRKP, 查阅菌株来源患者的病历资料获得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对CRKP进行药敏试验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 比较产NDM-1和产KPC-2的CRKP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2017—2020年共收集164株CRKP菌株, 其中96株携带blaNDM-1, 68株携带blaKPC-2, 产NDM-1的CRKP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科室, 产KPC-2的CRKP以非新生儿科室居多, 两组在标本来源、患者年龄、科室分布和预后情况方面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NDM-1的CRKP菌株以ST 17型和ST 278型为主, 分别为40.63%、18.75%;而产KPC-2的CRKP菌株以ST 11为主, 达73.53%。产KPC-2的CRKP分离株对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呋喃妥因和磷霉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产NDM-1的CRKP分离株,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产NDM-1和产KPC-2的CRKP菌株在临床及分子流行病学方面均存在差异, 产KPC-2的CRKP菌株表现出更严重的耐药性, 感染KPC-2 CRKP的患者预后较差, 应引起临床和感控的重视。

    • 格卡瑞韦/哌仑他韦治疗HCV/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研究

      2024, 23(5):563-5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68

      摘要 (36) HTML (177) PDF 864.93 K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格卡瑞韦/哌仑他韦治疗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月凉山州布拖县某医院收治的89例HCV/HIV合并感染无肝硬化的初治患者, 均予以8周的格卡瑞韦/哌仑他韦治疗, 随访12周。观察并记录治疗结束时的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12周后的持续病毒性应答率(SVR1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89例HCV/HIV合并感染无肝硬化的初治患者多为中青年已婚男性(79例, 88.8%), HIV感染主要经性接触传播(62例, 69.7%) 和静脉注射毒品传播(27例, 30.3%)。HCV基因型最常见的是基因1b型(33例, 37.1%) 和基因3b型(25例, 28.1%)。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8周治疗, 且治疗结束时HCV RNA载量均低于检测值下限(<25 IU/mL)。其中, 8例患者未能完成随访, 余81例(100%)患者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患者观察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但有11例患者发生轻度不良反应。 结论 格卡瑞韦/哌仑他韦8周方案治疗基因1、3、6型HCV/HIV合并感染无肝硬化的初治患者SVR12达100%, 且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较好, 可以作为此类患者临床治疗的优先选择。

    • 穿心莲内酯减轻脂多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铁死亡机制

      2024, 23(5):568-57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36

      摘要 (39) HTML (112) PDF 1.18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穿心莲内酯(AG)对脂多糖(LPS)诱导的脓毒症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铁死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LPS处理HK-2细胞, 模拟脓毒症HK-2损伤体外模型, 进一步用5、10、20、40 μmol/L的AG进行干预, 将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LPS组、LPS+二甲亚砜(DMSO)组、AG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 筛选出最适LPS和AG浓度; 比较各组中细胞形态变化, 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M-1)、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活性氧(ROS)水平, 以及铁死亡调控蛋白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LC7A1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铁蛋白(Ferritin)的表达水平, 评估AG处理对细胞的保护作用。 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 10 μg/mL LPS诱导的HK-2细胞中细胞活力及GSH含量下降, 细胞皱缩、贴壁能力差, 氧化产物MDA和ROS含量以及肾损伤标志物NGAL和KIM-1水平明显升高, SLC7A11、GPX4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Ferritin蛋白表达水平增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使用AG干预后, 与LPS组相比, 细胞活力升高, GSH含量、SLC7A11和GPX4蛋白表达水平升高, 而Ferrit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A含量和ROS荧光强度以及肾损伤标志物NGAL和KIM-1水平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AG对LPS诱导的HK-2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激活SLC7A11/GPX4通路, 减少氧化应激, 上调抗氧化酶活性, 减轻细胞铁死亡。

    • 虾青素改善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及其作用机制初探

      2024, 23(5):574-58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195

      摘要 (35) HTML (78) PDF 1.09 M (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虾青素对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的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所致脓毒症小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溶剂对照组(Sham+Vehi组, n=11)、假手术+虾青素组(Sham+Asta组, n=11)、脓毒症模型+溶剂对照组(CLP+Vehi组, n=20)、脓毒症模型+虾青素组(CLP+Asta组, n=20)。含虾青素组中, 虾青素溶于食用橄榄油(40 mg/mL), 术前连续7 d 100 mg/(kg·d)灌胃; 含溶剂组中, 溶剂采用等量橄榄油灌胃处理(2.5 mL/kg)。假手术组随机选取5只小鼠、脓毒症模型组随机选取12只小鼠, 观察术后7 d生存情况; 剩余小鼠于术后18 h采用FD-40灌胃, 术后24 h检测小鼠肠道组织形态学、肠道功能损伤指标、肠组织氧化应激指标、炎症因子表达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Kappa B (NF-κB)通路关键蛋白表达的变化。 结果 Sham+Vehi组及Sham+Asta组小鼠生存率、各肠道损伤指标、肠道炎症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肠组织损伤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Sham+Vehi组比较, CLP+Vehi组小鼠生存率明显降低, 血清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及I-FABP、D-乳酸、FD-40水平均明显上升, 肠组织中TNF-α、IL-1β、IL-6、丙二醛(MDA)水平均明显升高,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 肠道形态学损伤评分更高, 肠道组织中PPARγ表达增加, p-IκBα/IκBα及p-p65/p65比值均增加(均P<0.05);与CLP+Vehi组相比, CLP+Asta组小鼠生存率提升, 血清DAO活性及I-FABP、D-乳酸、FD-40水平均明显降低, 肠组织中TNF-α、IL-1β、IL-6、MDA水平均明显下降, SOD活性增加, 肠道形态学损伤评分降低, 肠道组织中PPARγ表达进一步增加, p-IκBα/IκBα、p-p65/p65比值均下降(均P<0.05)。 结论 虾青素减轻CLP所致脓毒症小鼠肠道损伤, 其机制可能与其调控PPARγ/NF-κB信号通路, 抑制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有关。

    • 流行性感冒患儿外周血MAIT细胞的免疫生物学特性

      2024, 23(5):582-58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00

      摘要 (43) HTML (234) PDF 851.08 K (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流行性感冒患儿外周血黏膜相关恒定T(MAIT)细胞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23年1—5月就诊于某儿童医院感染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流行性感冒患儿, 分为普通型组和重症型组, 同时选择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患儿入院24 h内抽血送检,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MAIT细胞(CD3+CD161+TCRVα7.2+细胞)比例, 表达PD-1、CD69、穿孔素、CD107α的MAIT细胞比例, 比较各组差异。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普通型、重症型患儿外周血MAIT细胞比例逐步下降, 表达CD69和穿孔素阳性的MAIT细胞比例逐步升高, 三者间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达CD107α的MAIT细胞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D-1阳性的MAIT细胞比例升高(P<0.05), 但普通型、重症型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血MAIT细胞减少伴免疫活化在流行性感冒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

      2024, 23(5):586-59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48

      摘要 (56) HTML (252) PDF 875.43 K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情况, 为临床预防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某院收治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病原菌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 结果 共纳入105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 其中, 髋关节置换67例, 膝关节置换38例。共检出病原菌124株, 以革兰阳性菌株为主, 占74.19% (92株); 其次是革兰阴性菌, 占16.13%(20株); 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7.90%, 47株)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58%, 28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革兰阳性球菌中,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26.67%、73.08%, 对万古霉素均敏感; 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曲松耐药率分别为33.33%、41.18%、55.56%, 对美罗培南敏感。 结论 关节置换术后, 假体周围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后者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较高。经验性治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体周围感染可能有效, 但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假体周围感染可能效果差。

    • 成人肠道CRE定植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的Meta分析

      2024, 23(5):592-59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644

      摘要 (62) HTML (146) PDF 1.02 M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系统评价成人肠道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定植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 为CRE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Cochrane、PubMed、Web of Science、CNKI、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8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6月CRE肠道定植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相关文献, 应用Stata 17.0软件进行Meta分析, 采用敏感性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的稳定性, 采用Egger’s检验评价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 其中英文11篇, 中文5篇, 总样本量2 1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成人肠道CRE定植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3.1%(95%CI: 14.8%~32.5%)。以不同研究设计类型、发表年份, 以及研究调查的地域、科室和感染部位分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 亚组间的合并效应量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CRE定植发展为医院感染中,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占比96.0%(95%CI: 86.8%~100%), 定植病例中血流感染发病率为18.2%(95%CI: 10.3%~27.6%)。CRE定植病例30天病死率为32.6%(95%CI: 20.5%~45.9%), CRE感染病例30天病死率为36.9%(95%CI: 16.0%~60.2%)。 结论 近年来CRE定植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 需对高危科室进行主动筛查和重点干预, 以降低CRE定植病例医院感染发病率。

    •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效果评价

      2024, 23(5):600-6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832

      摘要 (53) HTML (286) PDF 855.32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某三甲医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2021年1月开始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比较干预前组(2020年1—12月)和干预后组(2021年1—12月)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送检分类和重点监管科室送检率。 结果 共纳入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10 239例, 其中干预前组4 526例, 干预后组5 713例。干预后的抗菌药物治疗前、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94.56%、94.72%、96.03%, 高于干预前的83.74%、84.47%、84.9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的指向性病原体送检率为64.87%, 高于干预前的28.0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的重症医学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儿科、神经外科和普通外科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93.20%、91.17%、92.20%、94.12%、91.15%, 高于干预前的85.00%、82.19%、83.20%、83.33%、83.03%,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应用综合干预措施可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 应密切关注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指标和无菌体液送检指标。

    • 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24, 23(5):605-61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19

      摘要 (61) HTML (118) PDF 945.49 K (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总结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分布特点, 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为减少食管癌术后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12月某院收治的患食管癌且进行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汇总其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和分布情况。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对患者的基本特征、手术相关影响因素、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住院期间相关危险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发生进行关联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40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 其中发生医院感染102例, 118例次, 医院感染发病率为25.25%, 例次率为29.21%。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57例次, 48.31%)、胸膜腔(31例次, 26.27%)和器官腔隙(16例次, 13.5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年龄≥60岁(OR=2.115, 95%CI: 1.150~3.890)、住院时长≥25 d(OR=8.388, 95%CI: 4.491~15.667)、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长≥10 d(OR=2.885, 95%CI: 1.506~5.527)为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主要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 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年龄≥60岁、住院时间≥25 d、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10 d的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为提高食管癌手术患者的生命质量, 建议进一步强化围手术期管理, 优化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水平,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情况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4, 23(5):613-6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861

      摘要 (49) HTML (166) PDF 1.09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职业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自然清除情况及其列线图预测模型, 并进行验证。 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某院进行职业体检且经检测确诊为高危型HPV感染并排除宫颈癌及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有固定正式职业的女性进行研究。以7 ∶3比例将患者分为模型组和验证组, 模型组患者根据随访结果分为自然清除组与持续感染组,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生殖相关治疗、性伴侣相关情况及检查情况。以LASSO回归筛选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的潜在因素后,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 筛选出独立影响因素, 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以R语言建立列线图模型并进行验证。 结果 共纳入病例329例, 其中模型组230例, 验证组99例,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型组230例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 165例在随访结束转阴, 自然清除率为71.74%。LASSO回归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避孕方式、性伴侣数、性伴侣包皮过长、初始病毒载荷量、HPV感染类型及生殖道炎症均为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模型组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34(95%CI: 0.776~0.893), 验证组AUC为0.817(95%CI: 0.755~0.879)。H-L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与理想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 提示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模型组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当该列线图模型预测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的概率阈值为0.15~0.95时, 患者的净受益率>0。 结论 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率较高, 主要受患者年龄、避孕方式、性伴侣数等因素影响, 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预测职业女性高危型HPV感染自然清除率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与区分度。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CRE感染经济负担增量研究

      2024, 23(5):621-62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592

      摘要 (63) HTML (203) PDF 946.93 K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发生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CRE)感染归因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 方法 选取某三甲医院2017—2022年入住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依据是否发生CRE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进行1 ∶1匹配, 统计分析匹配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建立广义线性模型再次计算匹配后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病死率的比值比(OR值)。 结果 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 感染组较非感染组患者住院日数延长10.56 d(P<0.001), 住院费用增加36 021.02元(P<0.001), 病死率增加6.70%(P=0.035)。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 CRE感染患者相较于非感染患者, 住院日数、住院费用和病死率OR值分别为1.187(95%CI: 1.013~1.393)、1.134(95%CI: 0.975~1.318)和1.130(95%CI: 1.049~1.218), 除住院费用外, 两组住院日数和病死率比较, 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ICU患者发生CRE感染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 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增加病死率, 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控。

    • 病例报告
    •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辅助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感染性血管炎1例

      2024, 23(5):628-63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786

      摘要 (62) HTML (151) PDF 837.99 K (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Q热是由贝氏柯克斯体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罕见,经常被误诊和漏诊,导致部分患者预后不佳。此文报告1例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辅助诊断的中枢神经系统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性血管炎病例,提示mNGS技术在Q热快速诊断中起到重要作用,通过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在此基础上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贝氏柯克斯体颅内感染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经验,供国内外同行参考。

    • 综述
    • 肠道黏膜、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群在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2024, 23(5):631-6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298

      摘要 (54) HTML (95) PDF 896.75 K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是指肠道内定植的白念珠菌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易位,突破肠道,造成组织感染,甚至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肠道黏膜作为念珠菌第一接触位点,是抵抗白念珠菌定植或侵入的第一道防线,常通过物理屏障和激活宿主免疫抑制感染。作为另一种防御机制,肠道内微生物群则通过调节pH, 分泌抗菌肽和竞争黏附点共同抵抗白念珠菌侵袭感染。本综述总结肠道黏膜、肠道免疫和微生物群这三个关键因素在肠源性白念珠菌感染中的作用, 为肠道定植引发侵袭性白念珠菌病的科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 CC及CXC趋化因子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调控不同免疫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2024, 23(5):638-64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3459

      摘要 (36) HTML (99) PDF 901.09 K (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经呼吸道侵袭人体后,呼吸道上皮细胞首先作出反应,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导机体发挥免疫应答,其中CC趋化因子及CXC趋化因子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调控多种免疫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早期控制炎症反应,维持机体稳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宿主体内趋化因子调控免疫细胞在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治疗流感提供新的策略。本文主要针对流感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的CC趋化因子、CXC趋化因子及其相关受体对各类型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 急性白血病患者实验室证实的黏膜屏障损伤所致血流感染发生机制与研究进展

      2024, 23(5):646-6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055

      摘要 (42) HTML (124) PDF 1.03 M (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血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感染并发症是临床白血病顺利治疗的主要障碍。白血病本身肿瘤特点和高强度化学治疗导致肠道屏障完整性损伤,肠道菌群易位是血流感染(BSI)的重要原因。实验室证实的黏膜屏障损伤所致血流感染(MBI-LCBI)是急性白血病患者BSI的重要组成,但相关研究非常有限。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综述黏膜屏障损伤、细菌易位,以及MBI-LCBI定义、诊断、流行情况, 分析肠道微生态调节黏膜屏障完整性及MBI-LCBI的作用机制,以期为化学治疗介导黏膜炎及MBI-LCBI的防治及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 编译
    • SHEA/IDSA/APIC实践建议:预防医院感染策略纲要(2022年更新版)

      2024, 23(5):652-6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31

      摘要 (79) HTML (467) PDF 874.18 K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标准&#183;规范&#183;指南
    • 布鲁氏菌病诊疗方案(2023年版)

      2024, 23(5):661-66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29

      摘要 (49) HTML (279) PDF 836.64 K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