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23(9):1061-106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55
摘要:目的 了解中国云南2022年分离到的一株柯萨奇病毒A组4型(Coxsackievirus A4, CVA4)病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特征,探讨CVA4系统发育特征。方法 对CVA4分离株194R3/YN/CHN/2022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扩增测序,并应用Mega 7.0、Geneious 9.1.4及Simplot 3.5.1等软件拼接比对,构建CVA4分离株系统进化树,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结果 194R3/YN/CHN/2022分离株为CVA4,属于C2基因亚型,与我国近年的优势基因亚型一致。重组分析显示,在P2、P3非结构编码区,CVA4病毒分离株可能与EVA114原型株V13-0285、CVA16原型株G-10、CVA14原型株G-14发生过重组。结论 云南分离的194R3/YN/CHN/2022属于CVA4中国流行的C2基因亚型,但发生了一定变异。
• 缪小菊,罗弦,付中敏,王钧,赵舜君,丁丽,伍卿青,陈波,肖顺武
•2024, 23(9):1070-10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123
摘要:目的 检索并提取预防脑脊液外引流相关颅内感染的最佳证据,为降低脑脊液外引流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根据PIPOST确定循证护理问题,自上而下依次检索关于脑脊液外引流管相关颅内感染的最佳证据。文献检索年限为2013—2023年,由两名经过培训的研究生评估文献质量,提取和综合证据。结果 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3篇指南,5篇专家共识,8篇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试验;获得3个维度(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的管理策略,共20条证据,包括脑脊液外引流管置管前准备、置管中注意事项及置管后处理等预防颅内感染的策略。结论 临床上对脑脊液外引流管的管理存在一定差异,需制定统一、规范、合理的预防颅内感染的集束化策略,以降低导管相关颅内感染的发生率。
•2024, 23(9):1077-10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81
摘要:目的 研究匹维溴铵(PVB)对表皮葡萄球菌(表葡)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长沙市某医院2022年1—12月住院患者血液分离的表葡。采用微量肉汤稀释试验和纸片扩散法检测表葡对PVB的敏感性,通过时间—杀菌曲线检测PVB抗菌效果的时间和浓度依赖性,透射电镜观察PVB处理后细菌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晶紫染色试验检测PVB对表葡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效果,采用棋盘稀释法研究PVB与抗菌药物的联合抗菌效果。构建皮肤脓肿感染模型,检测PVB的体内抗菌活性。结果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PVB对表葡标准菌株RP62A、ATCC 12228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均分别为8、16 μg/mL; 对表葡临床菌株的MIC、MBC分别为4~8 μg/mL、8~16 μg/mL。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与未加药的对照组(0.60±0) cm相比, 0.2 mg PVB出现明显抑菌圈[(2.26±0.09)cm;t=45.34, P<0.001],且抑菌圈直径随着PVB药量增加而增大。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提示,PVB具有杀菌活性,且随着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增加而增强。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VB可明显破坏表葡的正常结构,导致细菌水肿和裂解。此外,1×MIC的PVB还可显著抑制表葡生物膜的形成,使其生物膜的形成量(A570 nm)从(2.30±0.18)减少到(0.47±0.11;t=14.85, P<0.001)。同时,1×MIC的PVB还可有效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使生物膜的量从(2.64±0.10)减少到(1.77±0.30;t=4.76, P=0.009)。PVB与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联用具有协同抗菌活性,其协同抑菌指数分别为0.50、0.31。动物模型发现10 mg/kg体重的PVB可使脓肿面积从(68.83±10.68) mm2减少到(35.50±10.58) mm2(t=6.52, P<0.001),且使脓肿中的活菌量从(6.11±0.55)lg (CFU/脓肿)减少到(3.60±0.34)lg (CFU/脓肿)(t=3.08, P=0.014)。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PVB用药组皮肤脓肿中的炎性细胞浸润相比对照组明显减少,趋于正常。结论 PVB对表葡具有明显的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有望成为表葡相关感染的替代治疗途径。
• 朱冬菊,李瑞丰
•2024, 23(9):1084-10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81
摘要:目的 回顾性分析老年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RP)革兰阴性(G-)菌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变化及相关临床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22年12月某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就诊治疗的老年PDRP患者,对G-菌PDRP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PDRP发病率、临床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247例老年腹膜透析(PD)患者发生PDRP 406例次;PD老年患者PDRP总发病率和革兰阳性(G+)菌PDRP的发病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均P<0.05),而G-菌PDRP发病率随年份变化无明显下降趋势(P>0.05)。PD老年患者共发生G-菌PDRP 96例(106例次),以大肠埃希菌为主(38.68%)。与2015—2018年相比,2019—2022年老年PDRP患者分离的G-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无明显变化,均高度敏感;对头孢噻肟的耐药率增加(P=0.0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反应蛋白高、腹膜透析液第1天白细胞计数高、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降至正常的时间长是老年PD患者发生G-菌PDRP的危险因素(均P<0.05)。G-菌组老年PDRP患者的治愈率(83.96%)低于G+菌组(9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老年患者G-菌PDRP发病率无明显下降趋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作为G-菌PDRP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 石洁,郑丹薇,徐吉英,马晓光,苏茹月,朱岩昆,王少华,常文静,孙定勇
•2024, 23(9):1091-10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21
摘要:目的 体外评估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活性的影响,以期发现针对耐多药结核病最有效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方法 选取2021年河南省耐药监测项目收集的MDR-TB菌株,使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测定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临床MDR-TB的MIC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法分析菌株的blaC突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105株MDR-TB,MIC检测结果显示,多尼培南对MDR-TB抗菌活性最高,其MIC50值为16 μg/mL。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后,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明显下降。共有13.33%(14株)的菌株存在blaC基因的突变,主要为3种核苷酸替代突变,分别为AGT333AGG、AAC638ACC、ATC786ATT。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与同义单核苷酸突变相比,增强了克拉维酸/舒巴坦与美罗培南对MDR-TB的协同作用。结论 多尼培南和舒巴坦组合对MDR-TB具有最强的抗菌活性。而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的替代突变使MDR-TB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在克拉维酸/舒巴坦协同时增强。
•2024, 23(9):1098-110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41
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慢性活动性EB病毒(EBV)感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收集甘肃省某医院2017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8例成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EBV相关检测结果,以及患者治疗、预后情况。结果 8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5例;中位年龄21.5岁,自起病至确诊中位时间为7个月;以发热、血细胞(累及外周血两系或三系)减少、淋巴结及肝脾大为主要表现。血浆EBV核酸(DNA)定量均>1.0×103。EBV感染细胞分选结果显示,3例为T淋巴细胞感染,2例为NK细胞感染,3例为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共同感染。8例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未见异型淋巴细胞,6例可见噬血细胞。流式细胞术(FCM)分型结果显示,8例患者均未检出异常细胞群,不表达髓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及NK细胞标记,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阳性率为37.5%(3例),病理组化显示大部分病例(6例,75.0%)表达CD3,部分病例表达CD4、CD8、CD56、TIA-1,EBER均为阳性。患者经治疗后生存率为50.0%(4例),随访时间为6~51个月,1年生存率为85.7%,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结论 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多变,可出现致死性并发症,应尽早诊断,个体化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2024, 23(9):1106-111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447
摘要:目的 探讨奥马环素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接受奥马环素单药或联合治疗的住院患者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纳入160例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为69.4%(111例)。经奥马环素治疗后,观察到治疗有效组患者体温好转[(36.83±0.52)℃ VS (37.85±0.92)℃,P<0.001],白细胞计数[(7.78±4.07)×109/L VS (10.06±6.49)×109/L,P<0.001]、降钙素原[(0.63±1.19)ng/mL VS (4.43±10.14)ng/mL,P=0.001)]、C反应蛋白[(35.16±37.82) mg/L VS (105.08±99.47)mg/L,P<0.001]和天冬氨酸转氨酶[(50.50±40.04) U/L VS (77.17±91.43)U/L,P=0.004)]均显著下降。仅有1例患者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但未中断治疗。 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无效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Ⅱ)[17.0(9.5~22.0) VS 12.0(9.0~19.0),P=0.046]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7.0(4.5~10.0) VS 4.0(2.0~9.0),P=0.019]更高。多因素分析显示:终末期肝病(OR=77.691,95%CI:5.448~1 107.880,P=0.001)、机械通气(OR=6.686,95%CI:1.628~27.452,P=0.008)及联合万古霉素治疗(OR=6.432,95%CI:1.891~21.874,P=0.003)是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而奥马环素疗程(OR=0.905,95%CI:0.825~0.994,P=0.037)是治疗有效的保护因素。结论 奥马环素可作为难治性严重感染的替代疗法,不良反应较少,终末期肝病、机械通气、联合万古霉素治疗是感染患者奥马环素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足够的奥马环素疗程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亟待大样本的病例研究来证实该结论。
•2024, 23(9):1114-111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23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清洗频率下医院病床隔帘携带病原菌情况及成本效应。方法 选取某院2023年1—6月感染相对高发且发病率波动较小的14个科室,每个科室抽取9个病室,每个病室2片隔帘,按照清洗频率将病室划分为低频、中频、高频组。比较6个月后床旁隔帘表面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率、菌株污染等情况,并进行成本效应分析。结果 高频组床旁隔帘环境卫生学检测合格率最高,为88.10%。高频组床旁隔帘上、中、下位置表面菌落数均最低(P<0.05)。6个月内,高频组、中频组对应的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16%、0.25%)均低于低频组的0.85%(χ2值分别为5.653、3.915,均P<0.05)。成本效益分析显示高频组、中频组每增加1个单位的合格率,费用分别增加124.51、44.10元。结论 清洗频率的增加可有效减轻普通病房床旁隔帘的细菌污染,降低医院感染风险,提高病床隔帘环境卫生学合格率,间隔2个月清洗一次可获得较佳的成本效益。
•2024, 23(9):1119-11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23
摘要:目的 了解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为临床个性化诊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 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邯郸市某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发生医院感染的24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组,按1 ∶3 的比例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720例非医院感染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分析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分布特点、病原学特点,以及不同生产方式对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影响。结果 胎龄<28 W、体重<1 000 g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分别为19.48%、20.41%。胎龄<28 W新生儿以不明部位感染最多见(占37.50%),28~36+6 W各胎龄层均以血液系统感染和呼吸系统感染为主,≥37 W的新生儿以血液系统感染和不明部位感染多见;各体重新生儿均以血液系统感染最常见,其次是呼吸系统。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不同部位感染的病原菌有所不同。在胎龄28~31+6 W和体重1 000~1 499 g的新生儿中,发生医院感染和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相应的出生方式构成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胎龄、不同体重新生儿医院感染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医院感染防控工作中应针对不同个体制定特异性诊疗方案,精准防控,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提高新生儿整体救治水平。
•2024, 23(9):1126-113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284
摘要:目的 分析烧伤患者创面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烧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创面病原体进行培养、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共收治烧伤住院患者588例,共检出病原体7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15株(56.54%),革兰阳性菌306株(41.69%),真菌13株(1.77%)。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耐药率较高(93.02%~97.37%),对苯唑西林的耐药率由11.63%上升至21.92%;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表现为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左氧氟沙星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5.00%~38.10%、10.00%~33.33%;肠杆菌目细菌对头孢类抗生素敏感性随头孢类代数的增加而增高,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3年间该院烧伤患者创面检出主要病原体和耐药情况变化不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杆菌目细菌的耐药形势较为严峻,有必要开展相应地区的烧伤创面病原体监测。
• 周子筌,覃金爱,黄娟,叶永康,郭群秀,李兰兰,牙晶晶,张影华
•2024, 23(9):1135-114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42
摘要:目的 描述某三级医院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及相关因素在10年间的变化趋势,分析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2022年开展连续10年(每年选择一天作为调查日)的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并收集数据,采用趋势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对医院感染现患率和相关因素分布进行趋势分析,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层感知器模型(multilayer perceptron, MLP)分析因素的独立效应和重要性。结果 该医院2013—202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66%~8.07%,呈线性上升趋势。ICU患者比例、调查日前近2 d内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呈线性上升趋势,而调查日前近2 d内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比例、近30 d内接受手术的患者比例下降。MLP显示医院感染患病前三位重要因素分别是住院时间>10 d、入住ICU和近2 d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住院时间>10 d、调查日近2 d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导尿管、近30 d内手术史、入住ICU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 该医院近10年来医院感染现患率呈线性上升趋势,应通过目标性监测进一步分析原因并确定干预方向。运用趋势检验统计分析方法和logistic回归、MLP等多因素模型,能进一步发掘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的数据价值。
•2024, 23(9):1142-114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03
摘要:目的 了解2020—2022年云南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为优化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通过云南省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心监测系统收集2020—2022年 云南地区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横断面调查)上报的数据,汇总后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20—2022年分别调查患者117 695、 109 691、137 188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1.58%、1.47%、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53,P<0.00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2 526例次,43.60%)和泌尿道(785例次,13.55%)为主;三次现患率调查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均是医院感染现患率最高的科室(10.95%~16.47%);医院感染病原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均居首位,肺炎克雷伯菌次之,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96%~33.91%,呈上升趋势(χ2=257.586,P<0.001);抗菌药物使用目的以治疗为主(占76.46%~78.62%);抗菌药物使用以一联用药为主, 三联及以上用药略有升高,从0.66%上升至0.98%;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呈上升趋势 (χ2=94.823,P<0.001)。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为0.77%~1.22%,三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分别为19.40%、19.11%、20.9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94.823、10.179,均P=0.006)。结论 云南地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虽有所下降,但医院感染病原体的防控和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024, 23(9):1150-11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04
摘要:目的 了解湖北省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情况及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能力,为全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基础。方法 2023年7月,由湖北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向该省地市县区质控中心发布调研通知,对湖北省各地市州辖区内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情况及医院感染监测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476所医疗机构,其中328所(68.91%)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配备达标。214所(44.96%)医疗机构采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开展监测。13项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获取能力调查中,采用医院感染信息系统开展监测的医疗机构高于手工监测方式。结论 湖北省医院感染专职人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已实现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的医疗机构应注重医院感染监测系统的更新迭代,不断完善监测功能。
•2024, 23(9):1157-11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86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三级医院内镜超声微探头清洗消毒现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北京市51所三级医院,对内镜中心护士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内镜超声微探头预处理、清洗、消毒、灭菌、生物学检测、消毒追溯、储存维修等情况。结果 51所三级医院中甲等医院33所,乙等医院18所。76.47%(39所)的医院对使用后的超声微探头进行床旁预清洗,内镜超声微探头床旁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酶液湿巾擦拭(38.47%,15/39)和乙醇湿巾擦拭(30.77%,12/39);96.08%(49所)的医院对超声微探头进行手工清洗,手工清洗方法以"酶洗—擦洗—擦干"为主(58.82%,30所)。96.08%(49所)的医院对使用后的微探头进行消毒,以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为主要方法(65.31%,32所);43.14%(22所)的医院对微探头进行灭菌,灭菌方法主要为0.2%~0.35%过氧乙酸浸泡10~15 min(77.27%,17/22);41.18%(21所)的医院定期对微探头进行生物学监测;37.25%(19所)的医院对微探头的清洗消毒流程进行追溯;88.24%(45所)的医院定期对微探头进行检查、保养、维修。结论 北京市51所三级医院对内镜超声微探头的预处理、清洗、消毒、灭菌及生物学监测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建议尽快制定相关专家共识或指南,从而规范内镜超声微探头的清洗消毒工作。
•2024, 23(9):1163-116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202
摘要:目的 了解隐蔽式观察法调查手卫生依从性的现况,比较医务人员隐蔽式观察法与直接观察法及监控观察法获取的手卫生依从率,为进一步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提供有效监测方法及手段。方法 收集某院监控观察法、隐蔽式观察法、直接观察法获取的手卫生依从性数据及手卫生用品消耗量,观察人员均经统一培训,探讨3种方法与手卫生消耗量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观察法获取的手卫生依从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01,P<0.001);直接观察法手卫生依从率最高,为95.08%;隐蔽式观察法手卫生依从率最低,为50.83%。新生儿科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最高,为119.14 mL/床日,儿科手卫生用品消耗量最低,为10.39 mL/床日。监控观察法(r=0.975,P=0.005)与隐蔽式观察法(r=0.949,P=0.012)与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具有较好相关性,隐蔽式观察法显示手卫生依从率最高的科室为新生儿科,为90.00%。结论 可采用综合监控观察法及手卫生用品每床日消耗量的方法,间接反映真实的手卫生依从性。
•2024, 23(9):1167-11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553
摘要:目的 调查某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疑似脓肿分枝杆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为精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该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经纤维支气管镜(简称支纤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后发生脓肿分枝杆菌感染患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检测,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结果 2022年9月7日—10月20日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支纤镜室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患者共344例次,其中10例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出脓肿分枝杆菌,经现场调查及后续追踪排查,首例检出患者为社区感染,其余9例均为标本污染。共采集33份环境卫生学标本,均未检出脓肿分枝杆菌。采取规范支纤镜洗消流程、加强病区和支纤镜室感染管理及严格落实支纤镜清洗消毒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等控制措施后,及时有效地控制了此次事件。结论 本次假暴发是由支纤镜污染脓肿分枝杆菌引起,及时识别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可有效控制脓肿分枝杆菌感染的扩散与流行。
•2024, 23(9):1173-117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85
摘要: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呼吸科住院患者91例,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和细菌性肺炎患者46例(肺炎组),均进行双因子联合检测,比对分析双因子联合检测与C反应蛋白(CRP)对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的效果。结果 使用双因子联合检测对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进行鉴别诊断,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8(95%CI:0.870~0.986),与CRP的鉴别诊断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联合检测在鉴别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2024, 23(9):1178-11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56
摘要:真菌性足菌肿是一种长期存在于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常见于田间工作者被土壤中、植物或荆棘上的刺扎伤皮下组织而引起的真菌感染。真菌性足菌肿的病例国内少见。本文报告2例分别由灰色马杜拉菌和黄曲霉感染导致的真菌性足菌肿,予以手术清创及抗真菌药物治疗后好转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真菌性足菌肿的认识,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2024, 23(9):1184-119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63
摘要: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降低实体器官移植后发生的排斥反应,从而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然而,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也会严重影响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进而增加患者感染病毒类疾病以及术后并发症导致移植失败的风险。因此,患者需要在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同时也服用抗病毒药物。若发现一些具有抗病毒效果的免疫抑制剂,将大大减轻患者服用药物的负担。目前,具有抗病毒效果的免疫抑制剂已被研究人员关注。这些免疫抑制剂抗病毒机制的逐步揭示,有助于优化器官移植受者术后康复的治疗方案。基于机体对移植器官产生排异反应的机制,本文系统阐述了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密切相关的病毒种类以及一些免疫抑制剂在抗病毒方面的分子机制,进一步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器官移植引发病毒性感染提供新的思路。
•2024, 23(9):1192-11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04
摘要:丁酸是短链脂肪酸的一种,是肠道上皮细胞中的重要营养物质。除了对肠道健康有重要作用外,其在抗肿瘤、治疗神经炎和糖尿病等方面都有应用价值。同时基于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需求,其抗炎作用可以避免抗菌药物的滥用,作为绿色、无污染、无残留的新型饲料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主要从肠道丁酸生成,对人和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消化能力,以及对炎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且阐述其在人类健康以及动物生产方面的应用。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