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24(1):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202
摘要:2024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疫苗减少微生物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报告》,通过量化评估的方式首次报道了疫苗对于遏制微生物耐药(AMR)这一全球重大公共卫生和发展威胁的巨大潜力,呼吁各界加强关注相关疫苗的使用及开发。本文就《疫苗减少微生物耐药及抗菌药物使用评估报告》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超级细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2025, 24(1):6-1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33
摘要:提升抗菌药物科学管理水平是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议题。研究概述国内外抗菌药物应用现状,梳理抗菌药物管理历史沿革,厘清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重视病原检测工作、完善耐药菌感染防控策略、建立多级别服务机制、组成多学科核心团队、健全管理体系等措施,为积极应对细菌耐药带来的挑战提供参考。
•2025, 24(1):15-2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51
摘要:目的 比较高剂量替加环素(TGC)与多黏菌素B(PMB)治疗肺部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O)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月—2022年3月 肺部CRO感染并接受以PMB或高剂量TGC为基础联合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础情况、病原学结果、抗菌药物使用方案、临床疗效、30天病死率、细菌清除率等。结果 共纳入173例患者,其中TGC组103例,PMB组70例。与TGC组相比, PMB组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 Ⅱ)评分较高(25.0 VS 20.0, P<0.001),但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1% VS 52.4%, P=0.054)。分层分析发现,APACHE Ⅱ评分≥15分时,与TGC组(n=78)相比, PMB组(n=66)的APACHE Ⅱ评分较高(27.0 VS 22.0, P=0.005),临床有效率较高 (66.7% VS 47.4%, P=0.020)。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发现,与TGC治疗相比,PMB治疗是临床有效率的保护因素。结论 在肺部CRO感染患者治疗中,与以高剂量TGC为基础的治疗方案相比,以PMB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临床有效率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2025, 24(1):23-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333
摘要:目的 探索格氏乳球菌SHAMU-LG6所分泌的细菌素(初步命名为garvicin LG6)对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分离自2021—2023年安徽某医院临床患者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三点接种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溶血表型,并根据药敏检测结果将各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进一步划分为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格氏乳球菌SHAMU-LG6对不同溶血表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拮抗活性。对格氏乳球菌SHAMU-LG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antiSMASH 7.0和BAGEL4在线数据库,寻找garvicin LG6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经过大孔树脂吸附、梯度乙醇洗脱、旋转蒸发干燥和旋干物复溶,牛津杯法抑菌试验检测garvicin LG6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结果 格氏乳球菌SHAMU-LG6能够明显拮抗不同溶血表型的MSSA和MRSA。格氏乳球菌SHAMU-LG6的染色体基因组上存在garvicin LG6生物合成基因簇。格氏乳球菌SHAMU-LG6单个菌落或6 mL发酵液所分泌的garvicin LG6抗菌活性至少相当于30 μg头孢西丁药敏纸片。结论 Garvicin LG6能够高效杀伤不同溶血表型MSSA和MRSA,具有开发成新型抗菌药物的潜力,临床应用前景很大。
•2025, 24(1):30-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45
摘要:目的 探究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菌株的临床特征、耐药现状、毒力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18—2021年临床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通过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筛选出ST11型CR-hvKP,分析其基本临床信息、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随机选取其中23株ST11型CR-hvKP菌株进行毒力表型分析;随机选取其中45株CR-hvK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 2018—2021年临床分离ST11型CR-hvKP菌株共124株,主要来自神经外科(33.87%),标本以痰为主(56.45%),感染患者平均年龄为(55.2±16.4)岁,男性为主(77.4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大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毒力试验结果显示菌株毒力存在差异,但多为高毒力毒株;PFGE分析结果显示菌株以A1亚型为主(63.4%)。结论 ST11型CR-hvKP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和高毒力特征,部分菌株在该院存在克隆性传播现象,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及防控带来巨大挑战,需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和管理。
•2025, 24(1):37-4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85
摘要: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临床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分子流行病学及黏菌素耐药基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1—2023年安徽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临床标本分离的57株CRKP,对所有菌株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全基因测序技术分析CRKP菌株多位点序列分型、荚膜血清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并对所有菌株序列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扩增与黏菌素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57株CRKP对除替加环素外的14种抗菌药物均为耐药。测序结果显示,93.0%(53/57)的CRKP携带blaKPC-2,ST11型CRKP菌株检出率最高(51/57,89.5%)。单核苷酸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57株CRKP分为11个克隆群,其中有4个克隆群均为ST11-KL64型CRKP。40株(70.2%)CRKP携带多种毒力基因。5株黏菌素耐药CRKP,其耐药机制是在mgrB基因70位点处插入一个ISKpn26元件。结论 CRKP菌株以产KPC-2 ST11-KL64型为主要流行型,在重症监护病房有播散性流行。ISKpn26元件插入引起mgrB基因突变与该地区CRKP黏菌素耐药有关。
•2025, 24(1):45-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79
摘要:目的 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对替加环素不敏感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4月—2023年5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分离的替加环素不敏感MDR-AB(TIS-MDR-AB)及替加环素敏感MDR-AB(TS-MDR-AB)各22株。应用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物间氯苯腙(CCCP)进行外排泵表型抑制试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主要外排泵基因(adeB、adeG、adeJ)和替加环素耐药基因tet(X)进行筛选,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其mRNA表达水平; Sanger测序分析外排泵调控基因adeRS的突变。结果 两组MDR-AB外排泵基因 adeB、adeG、adeJ的检出率均>95%,未检测到tet(X)基因。外排泵抑制剂试验显示,TIS-MDR-AB菌株在加入CCCP后最低抑菌浓度(MIC)下降,且有3株菌株外排泵表型阳性。TIS-MDR-AB组MDR-AB adeB的mRNA表达水平高于TS-MDR-AB组(P<0.01),adeG和adeJ基因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eR基因和adeS基因中发现多个突变,且有2株菌株adeS基因中插入ISAba1,3株菌株插入ISAba13。结论 外排泵系统adeABC过度表达可能在MDR-AB对替加环素敏感性下降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且其过度表达可能与外排泵调控基因adeRS中出现插入序列或突变有关。
• 李瑾,张秀月
•2025, 24(1):52-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56
摘要:目的 了解黏质沙雷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性,为该菌感染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7—2023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检出黏质沙雷菌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信息,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7—2023年共检出黏质沙雷菌388株,238株(61.34%)来自男性患者,150株(38.66%)来自女性患者;其中95株(24.49%)分离自14岁以下儿童,144株(37.11%)来自60岁以下的成年人, 149株(38.40%)来自60岁以上的老年人。33株来自新生儿,占总体的8.51%,占儿童中的34.74%。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检出率基本保持平稳的小幅度波动趋势(0.52%~0.60%),检出标本以痰为主(38.92%),科室分布以外科最多(39.69%), 妇产科最少(1.55%)。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97.42%), 其次为头孢呋辛(71.13%)、四环素(59.02%)、头孢孟多(57.47%)、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4.59%)、氨苄西林/舒巴坦(42.53%)、头孢西丁(34.02%)、氯霉素(15.21%)、呋喃妥因(14.18%)。2017—2023年黏质沙雷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率为0.52%~8.25%,2022年出现了对多黏菌素耐药的黏质沙雷菌,2023年出现了对替加环素耐药的黏质沙雷菌。结论 临床应针对黏质沙雷菌感染的治疗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有针对性地将黏质沙雷菌列为监测、感染预防管理的重点,预防和控制黏质沙雷菌感染的发生。
•2025, 24(1):58-6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29
摘要:目的 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 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 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 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 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2025, 24(1):67-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94
摘要:目的 研究临床上耐利奈唑胺粪肠球菌(LREf)携带的optrA基因通过质粒介导在粪肠球菌间的水平转移机制。方法 收集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22年8月—2023年8月留取的非重复LREf,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仪进行鉴定,VITEK 2 Compact、纸片扩散法、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optrA基因,全基因组测序(WGS)分析LREf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以LREf为供体菌、临床来源粪肠球菌为受体菌进行接合实验。结果 共收集17株LREf,12株LREf的质粒检测出optrA基因,检测出多种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12株LREf菌株以ST16 (50.0%)为主要分型。接合试验的24株接合子中有8株接合成功,接合率为33.3%,进一步分析发现,菌株接合前后位于质粒上的optrA基因上下游均存在IS1216E插入序列,且形成IS1216E-fexA-optrA-erm(A)-IS1216E样的转座单元。结论 optrA基因可通过同时携带erm(A)、fexA基因的质粒介导在临床粪肠球菌间进行水平转移,而插入序列IS1216E在其水平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陈翔,高晓东,周春妹,黄声雷,潘文彦,刘霄,梅静骅,史庆丰
•2025, 24(1):77-8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49
摘要:目的 探讨和分析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特征与传播途径。方法 选取2023年1—10月某院肝外科监护病房CRKP临床感染株17株(临床感染组)、主动筛查株5株(主动筛查组)、环境分离株7株(环境组)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并比较其耐药基因、毒力基因、ST分型差异,根据系统发育树分析其传播途径。结果 29株CRKP分别携带4~18种耐药基因,52~98个毒力基因,3组CRKP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的数量及基因型别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T分型显示,29株CRKP主要包含ST11和ST15两大类,基于核心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共有7组不同的CRKP高度同源,其中4组有较为明确的流行病学关联。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的CRKP携带较多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部分菌株ST分型和系统发育树高度同源,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今后应加强防控措施以减少CRKP的传播。
•2025, 24(1):85-9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016
摘要:目的 探讨一起手术部位感染(SSI)聚集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17年6—7月某医院骨科发生的SSI患者进行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感染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医务人员、环境及手术器械进行微生物采样,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患者与环境分离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从4名医务人员鼻腔分泌物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1名医生D1额及手也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PFGE分析发现,2例患者切口分泌物与医生D1鼻腔、额与手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同源性。针对性采用综合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暂停医生D1手术与换药等无菌操作;对包括医生D1在内的所有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务人员进行去定植,要求医生D1定期修剪鼻毛;加强无菌操作与手卫生的宣教与监管;将SSI患者集中隔离等。及时施行以上综合干预措施后,这起SSI聚集事件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结论 外科医生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可能会导致患者SSI,可考虑对参与特定手术的外科医生定期进行主动筛查与去定植,必要时要求鼻毛茂盛的鼻腔定植者定期修剪鼻毛,以减少SSI的发生。
•2025, 24(1):93-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107
摘要:目的 对某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的一起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聚集事件进行调查,为医院内多重耐药菌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2023年1—7月,某中医院ICU出现多例CRKP感染患者,检出水平超过历年同期水平。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监测,对所分离的CRKP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查找可能传播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结果 研究期间共确认13例患者发生CRKP感染,主要为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以及腹腔感染。环境监测显示,131份环境物体表面和工作人员手标本仅有2份标本检出CRKP,经PFGE鉴定显示2株分离自洗手池水槽标本的CRKP与2例近期住院患者检出的菌株高度同源。另有部分患者分离菌株同源性较高,存在交叉传播的可能。结论 CRKP容易在ICU患者之间交叉传播并污染环境,应早期对其进行预警和调查,以防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出现。
•2025, 24(1):99-10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49
摘要:目的 探讨耳念珠菌感染/定植患者临床特点及防控策略。方法 分析2023年9月—2024年3月某综合医院检出耳念珠菌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控措施,评估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共9例患者检出耳念珠菌,标本来源为尿5例(55.56%),痰3例(33.33%),腹腔引流液1例(11.11%);社区感染5例(55.56%),社区定植3例(33.33%),医院定植1例(11.11%);死亡5例(55.56%),出院3例(33.33%),转院1例(11.11%)。通过培训、纳入预警、单间隔离、个人防护、手卫生、环境清洁消毒并加强过程采样督促、督促送检和排查、终末消毒并采样合格方收治新患者等措施,患者环境采样均未检出耳念珠菌,未发生医院交叉传播。结论 重视耳念珠菌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能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交叉传播。
• 吴泽华,陈君宇,许林勇,明煜鑫,周宇松,黄勋,付陈超,王朝晖,刘世坤,李佐军
•2025, 24(1):105-11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42
摘要:目的 探索抗菌药物带量采购和分级管理政策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利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各级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用药频度(DDDs)、采购金额(Cost)、药品日均费用(DDDc)、每天每1 000居民用药频度(DID)的变化趋势,以2020年5月1日为带量采购政策的干预分界点,以2021年9月作为分级管理目录的干预分界点,采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法研究带量采购和分级管理政策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临床用药的影响。结果 在带量采购政策执行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DDDs、DID明显上升,但长期趋势变化不显著;与政策执行前相比,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Cost和DDDc瞬时下降,DDDc长期趋势变化显著,但Cost长期趋势变化不显著。分级管理目录更新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DDDs、Cost瞬时下降,但长期下降趋势不显著,并且DDDc呈长期上升趋势。结论 带量采购政策降低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DDDc,短期内降低了Cost;但对DDDs、Cost、DID的长期影响有限;分级管理对医疗机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利用影响有限。
• 李兵兵,陈大伟,刘靓,孙敏,李双姝,李洁,杨鹏飞,邢亚东
•2025, 24(1):113-12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142
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分离高黏液肺炎克雷伯菌(hmKp)的耐药情况及基因组特征。方法 收集2019—2023年分离自淮安市国家致病菌识别网哨点医院临床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使用VITEK 2 Compact对菌株进行鉴定,拉丝试验判断黏液表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hmKp的耐药性。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进行分子分型, 并对菌株携带的毒力和耐药基因进行注释。结果 共收集hmKp 60株,主要分离自痰标本(33.33%)和血标本 (28.33%)。60株菌株基因组平均大小为5.6 Mb,平均GC含量为57.09%。多位点序列分型(ST)显示,有28种ST型,优势ST型为ST11(11.67%)、ST15(11.67%)和ST412(10.00%)。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发现,部分菌株高度同源,未发现暴发菌株。多重耐药菌株占60.00%,耐亚胺培南菌株占28.33%。共携带64种耐药基因,其中84.38%的耐药基因位于可移动原件上,磷霉素相关耐药基因、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在菌株中携带率较高,分别为100%、98.33%。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blaKPC-2,21.67%由ST11、ST1和ST15菌株携带;blaNDM-5基因3.33%由ST76菌株携带。共携带101种毒力基因,其中Colibactin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毒力基因种类最多。所有菌株均携带荚膜合成调节相关基因(rcsA、rcsB)、外排泵相关基因(acrA、acrB)和肠杆菌素相关基因(entABCEF、fepABCDFG、fes)。结论 淮安地区临床分离的hmKp呈现多重耐药,优势ST型为ST11、ST15和ST412,携带多种能够进行水平转移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应加强防控措施。
•2025, 24(1):121-12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71
摘要:目的 比较两种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方法,选择更适合的AUD纳入监控及管理,实现AUD合理化考核。方法 利用信息系统建立实时监控AUD和出院患者AUD的计算模型,统计某院2023年1—5月13个住院科室和全院分别用两种计算方法产生的AUD,比较离散度,评估适用性,测算两种计算方法对科室考核影响。从2023年6月开始利用实时监控AUD系统实现对科室、医生、药物的三重监控,7月开始纳入考核,比较管控后两种计算方法2023年AUD的趋势变化。结果 实时监控AUD较出院患者AUD科室月度离散度更小,全院无明显差异,考核更合理。利用实时监控AUD管理后,2023年6月下降了4.54限定日剂量数(DDDs),2023全年下降了2.75 DDDs。结论 实时监控AUD更能体现实际用药水平,更具适用性,有利于科学管理AUD。
•2025, 24(1):127-13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87
摘要:目的 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3年12月柳州市人民医院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预后结果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2019—2023年共有3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平均年龄(51.8±22.6)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91.7%),其次为呼吸道症状(25.0%)。33例(91.7%)患者存在基础疾病,31例(86.1%)为医院感染,23例(63.9%)发病前实施过侵入性操作。36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中预后不良12例(33.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粒细胞缺乏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预后不良有关(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粒细胞缺乏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血液基础疾病、住院时间≥30 d、粒细胞缺乏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2025, 24(1):133-14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52
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呼吸道定植对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患者28天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2年12月9日—2023年12月9日某三级中医医院3个综合ICU和呼吸科ICU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入住ICU期间痰培养CRAB检出情况将患者分为呼吸道CRAB定植组和非CRAB定植组。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入住ICU后28天病死率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患者呼吸道CRAB定植与28天病死率的关系,并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88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27例发生呼吸道CRAB定植(CRAB定植组),61例未发生呼吸道CRAB定植(非CRAB定植组);37例(42.0%)患者入住ICU后28天内死亡。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CRAB定植组患者28天病死率高于非CRAB定植组(66.7% VS 31.1%, P<0.001)。Cox单因素分析显示,CRAB定植组患者28天死亡风险为非CRAB定植组的2.91倍(HR=2.91,95%CI:1.52~5.58;P<0.05);经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超敏C反应蛋白、呼吸频率、氧合指数、乳酸脱氢酶、尿素氮、肌酐、乳酸、D-二聚体协变量调整后,CRAB定植组患者死亡风险仍然高于非CRAB定植组(HR=2.54,95%CI:1.15~5.58;P<0.05)。亚组分析表明,ICU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呼吸道CRAB定植与28天病死率一定程度受性别、血清清蛋白、肌酐、D-二聚体水平影响(均交互P<0.05)。结论 ICU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继发呼吸道CRAB定植后短期病死率明显升高,有效防控多重耐药菌定植及感染对保障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2025, 24(1):143-14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69
摘要:水槽相关多重耐药菌感染主要由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导致,采用无水护理可以降低其感染发病率、定植率,终止感染暴发和减少抗菌药物使用量。本文介绍了水槽相关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机制、水槽设置及使用状况、相关的干预措施,阐述了无水护理相关程序、实施效果及启示,以期为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