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晓平
•2025, 24(3):295-30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380
摘要: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s)依然是全球患者安全的重大挑战。近十年来,被污染的无生命的环境表面已被确认为易感患者感染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医务人员手污染的主要途径。医疗保健环境卫生在感染预防与控制(IPC)中的关键作用得到了重新审视,成为医疗保健机构患者安全和HAIs防控中重要的非药物性干预措施(NPIs)之一。改善医疗保健机构环境卫生,不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HAIs发病率和病原体的定植率,还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益。这些观点已在业内形成广泛共识。本文旨在探讨医疗保健机构环境清洁的历史演变,已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以及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 姚希,陈路增,吴安华,张流波,马春燕,王莉,贾会学,黄勋,蔡虻,张青,陈涛,费洪文,刘运喜,陈贵秋,高晓东,李鑫,李保华,胡国庆,梁萍,李六亿
•2025, 24(3):301-30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2129
摘要:医用超声技术作为临床广泛应用的诊疗手段,其探头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关键部件,存在病原体传播的潜在风险。本共识由多学科专家团队依据国际指南、国内标准及全国现状调研结果联合制定,旨在通过规范化医用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流程,降低医院感染风险,并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形成共识性推荐意见。共识针对三类不同感染风险的超声探头——体表超声探头、经皮超声引导下有创操作的超声探头、体内超声探头,分别明确了复用处理原则;同时对超声探头隔离膜与耦合剂的使用规范和消毒水平、超声探头复用处理操作流程和方法,以及复用处理的建筑布局与管理提出系统性建议,为保障超声诊疗安全提供科学防控框架。
•2025, 24(3):308-31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00
摘要:目的 了解WS/T 508—2016执行情况及我国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现状,为标准修订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国323所医疗机构和31所洗涤机构医用织物的医疗机构管理、洗涤消毒作业场所管理、建筑布局、人员防护、设备用品、洗涤消毒原则、卫生质量监测等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湖北、山西、上海、四川4地9所医疗机构和8所洗涤机构洗涤消毒前后共234件医用织物进行微生物指标抽检。结果 医疗机构和洗涤机构对WS/T 508—2016知晓率分别为96.90%、96.77%,执行率分别为94.12%、96.77%。47.99%的医疗机构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医用织物洗涤消毒,且级别越高购买服务的比例越高(χ2=15.312,P<0.001)。85.16%的医疗机构对提供服务方进行过风险评估,52.99%由医疗机构方负责或参与岗前培训。洗涤机构在制度健全率,岗前培训率,质量管理负责人和专(兼)职质检员配备率,区域、通道、隔离屏障及更衣(缓冲)间和卫生间的洗手设施设置率,卫生隔离式洗涤设备、隧道式洗涤机组、有加热功能的洗涤设备、烘干设备及机械通风设施配置率及专机洗涤率等方面均较医疗机构高。234件医用织物样本中,11.97%检出真菌,5件清洁织物真菌总数超过100 CFU/100 cm2。结论 WS/T 508—2016可从加强机构管理,提高对提供服务方的监管水平,完善硬件设施与布局,引入新技术,增加清洁织物真菌监测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全国医用织物洗涤消毒工作。
•2025, 24(3):316-32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33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连续紫外线和脉冲紫外激光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方法 采用254 nm紫外汞灯和紫外激光对大肠埃希菌和萎缩芽孢杆菌芽孢染菌玻片进行照射消毒处理,采用载体定量杀灭试验测定在不同辐照剂量下的消毒效果。结果 紫外汞灯辐照剂量为245.52 mJ/cm2时, 大肠埃希菌和萎缩芽孢杆菌芽孢的杀灭对数值分别为5.00、2.92,平均对数杀灭剂量分别为49.10、84.08 mJ/cm2; 而紫外激光辐照剂量分别为208.39、206.80 mJ/cm2时, 对两种微生物的杀灭对数值分别为6.29、3.32,平均对数杀灭剂量分别为33.13、62.29 mJ/cm2。结论 相较于连续紫外线,脉冲紫外激光具有更强的穿透能力,在相同的辐射剂量下对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更好,可以对物体表面进行定向消杀。
• 张新月,丁静,武大伟,陈双凤,靳苏香,王文龙,张永祥,陈文森,张卫红,李占结
•2025, 24(3):323-32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5
摘要:目的 研究点过滤器对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的提升效果和持续时间。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中心胃镜手工清洗工作站终末漂洗用水端,安装水龙头终端点过滤器,在安装前、安装后即时、安装后1~11周分别连续采集5份终末漂洗用水标本,并在每次采样时询问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出水流速是否可以满足工作需求;采用滤膜法将终末漂洗用水接种于R2A培养基,于30℃培养5 d后统计细菌数。结果 点过滤器安装前内镜终末漂洗用水的合格率为0,安装后即时和安装后1~9周终末漂洗用水的合格率均为100%, 安装后10、11周的合格率分别为80.0%、20.0%;点过滤器安装前内镜终末漂洗用水的单位菌落数中位数为102 CFU/100 mL, 安装后即时和安装后1~9周终末漂洗用水的单位菌落数中位数均≤2 CFU/100 mL,安装后10、11周的单位菌落数中位数分别为8、18 CFU/100 mL;安装前、安装后即时和安装后1~11周清洗消毒工作人员对出水流速的反馈表示会随着时间的延长相对逐渐减慢,但可以满足工作需求。结论 点过滤器可以快速有效提升内镜终末漂洗用水质量,持续使用时间在安装后9周内;其最大优势是可以作为所有综合措施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前端任一环节出现问题时起到补位作用,最大程度保证终末漂洗用水的微生物质量。
•2025, 24(3):329-33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9
摘要:目的 了解全国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超声诊疗感染防控相关指南和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抽样调查国内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62所医疗机构,设计统一的调查问卷,采用现场调查的方法,对各医院TEE检查室进行实地调查,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填写问卷。结果 调查162所医疗机构,其中114所医疗机构开展TEE检查,开展率为70.4%,大部分医疗机构由超声医学科(66.7%)和心内科(36.0%)承担TEE检查工作,91.0%的医疗机构感染控制部门安排了专人负责该项检查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32.4%(36所)的 TEE检查时会使用超声探头隔离膜,以灭菌级隔离膜为主。整体TEE探头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率为79.3%,19.8%选择中水平消毒,但据配备的探头数、患者检查的间隔时间和探头消毒方法推断,有效高水平消毒的比率仅有67.6%。最常使用的探头灭菌、高水平消毒和中低水平消毒方法分别是过氧化氢低温灭菌、邻苯二甲醛浸泡消毒和季铵盐湿巾擦拭消毒。92.8%的检查室探头消毒后会储存在专用储存柜(箱)中。32.4%的检查室能做到每例患者之间对TEE探头以外其他超声设备进行清洁与消毒,都为中水平消毒。大部分检查室的手卫生设施和通风设施齐全,59.5%的操作者手卫生依从率>90%,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的佩戴和每例患者之间更换的情况较理想,但是每例患者之间更换床上用品以及诊疗操作者工作服的更换情况并不理想。结论 全国大型医疗机构普遍开展了TEE检查,TEE探头高水平消毒率仍有待提升,适用的消毒方法仍需进一步讨论和研究。TEE探头以外其他超声设备消毒意识仍需提升,操作者的手卫生依从性、患者检查床床上用品和诊疗操作者工作服及时更换的意识有待提高。
•2025, 24(3):336-34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62
摘要:目的 在新建内镜中心纯化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前开展微生物学监测,综合分析终末漂洗水微生物检测结果超标的原因并给予解决方案,为今后处置该类事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监测2024年4—7月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新建消化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的微生物检测数据,分别从内镜中心纯化水处理系统设备维护管理和纯化水给水管路清洗消毒方法改进等角度逐步分析终末漂洗水微生物检测超标的潜在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结果 2024年4月该新建消化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微生物监测结果为1 400 CFU/100 mL,主要细菌类型为少见贪铜菌,经过五轮措施改进和复查之后,新建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微生物监测结果为0 CFU/100 mL,合格率为100%。经分析,RO反渗透膜损坏、纯水储水罐使用前未清洁和纯水给水管路清洗消毒流程不规范是此次新建消化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微生物检测超标的主要原因,针对性改进后问题得到解决。结论 医疗机构应持续对内镜用水进行周期性监测,定期执行纯化水处理系统的清洗和消毒,规范清洁消毒流程,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025, 24(3):343-35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3
摘要: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体系建设与监测开展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由广西妇幼保健协会医院感染防控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讨论后统一设计《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体系建设与监测开展情况调查表》,以"问卷星"的形式向区域内所有妇幼保健机构下发问卷,并组建微信群负责对问卷中的内容进行答疑。结果 共纳入104所妇幼保健机构,其中一级6所,二级74所,三级24所。所有妇幼保健机构均设置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95.19%(99所)至少半年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201名专职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以女性(90.55%)、护理专业(72.64%)、本科学历(66.17%),年龄31~50岁(73.13%)人员居多。仅有30.77%的妇幼保健机构拥有医院感染监测系统。70所(67.30%)已开展提高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专项行动,其中55所(78.57%)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牵头。97所(92.27%)妇幼保健机构展开了手术相关监测,其中50.96%的妇幼保健机构采用纯手工监测,目前已开展"夯实围手术期感染防控,保障手术质量安全"专项行动的仅有30.77%。结论 广西地区妇幼保健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基本已构建完成并能开展监测工作,但人员构成较单一,人才储备后劲不足。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化建设较差,专项行动滞后。上级行政部门应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感染防控工作加强指导和扶持,同时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多沟通交流,交换工作经验。医院应加大对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医院感染监测水平和防控能力。
•2025, 24(3):354-36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80
摘要:目的 了解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岗位胜任力现状,为专业培训、能力提升及职业规划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域医疗机构的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包括被调查人员基本信息、 胜任日常工作情况评价、工作满意程度和对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四个部分。胜任日常工作情况评价分为13个维度,按照非常不胜任到非常胜任5个程度进行评价。比较分析不同专业背景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得分情况。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 8 709份,被调查人员来自三级医疗机构3 475名,二级医疗机构3 697名,一级及未定级医疗机构1 537名。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胜任力评价总均分为(4.17±0.80)分。不同专业背景人员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4.12±0.81)分,医疗(4.07±0.86)分,预防医学(3.93±0.92)分,检验(3.88±0.93)分,药学(3.86±0.94)分,卫生管理(3.85±0.95)分。对于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核心能力,如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分析、识别和调查医院感染暴发两项对医疗专业背景人员评价得分最高(均P<0.05);对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基础工作,如检查指导规章制度落实、指导职业防护、管理与沟通、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培训等,护理专业背景人员评价得分最高(均P<0.05)。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接受培训情况比较满意,预防医学专业背景人员在接受培训情况、职业发展、岗位待遇方面满意度较低(均P<0.05)。结论 不同专业背景医院感染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差异较大,需优化分工,发挥所长,为推进专业化、职业化的医院感染管理队伍建设提供思路与模式。
•2025, 24(3):361-37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65
摘要:目的 总结与分析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肠道菌群特征及组成变化,并进一步探究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肠道特征与重症肺炎病原学之间的潜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长沙市某三级教学医院呼吸危重症监护病房中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65岁为老年重症肺炎组,<65岁为非老年重症肺炎组。通过临床特征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学检测,将老年重症肺炎组进一步分为肺部细菌感染组与肺部真菌感染组,肺部细菌感染组根据革兰染色结果细分为革兰阳性菌组与革兰阴性菌组。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集其入院后24 h内的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测序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差异,分析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临床特征与两组差异菌群丰度的相关性。随后,分析感染不同类型病原体的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结果 肠道菌群分析结果提示,老年重症肺炎组与非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肠道微生物α和β多样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线性判别分析(LEFSe)结果发现,与非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相比,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肠道菌群中机会性致病菌假单胞菌目、莫拉氏菌科以及不动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增高(均P<0.05);两组患者部分肠道差异菌群与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临床指标具有相关性(均P<0.05)。β多样性分析(主坐标分析)结合Anosim分析发现,老年重症肺炎组患者中,真菌感染组与细菌感染组患者肠道菌群群落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149,P=0.02);相比于真菌感染组,细菌感染组患者中疣微菌目、柯林斯菌属以及阿克曼菌属等益生菌及机会致病菌克雷伯菌属的丰度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与非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相比,老年重症肺炎患者肠道菌群处于失调状态,肠道内致病菌丰度增加。两组患者肠道差异菌群与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部分感染指标以及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老年重症细菌性肺炎患者与老年重症真菌性肺炎患者相比,肠道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且肠道益生菌丰度显著减少。
•2025, 24(3):372-38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45
摘要:目的 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探讨胃癌术后肺炎(POP)与非POP患者口咽代谢物特征,为揭示其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患者的口咽拭子,采用巢式病例对照,最终纳入胃癌POP组和非POP组各30例,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UHPLC-MS/MS)技术进行检测,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结果 POP组与非POP组术前与术后、POP组术前与术后、非POP组术前与术后的代谢物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分图上未显示出明显的分离趋势,但差异代谢物筛选发现,POP组术前抗坏血酸、硫辛酸相对丰度较非POP组术前低;POP组术前5’-腺嘌呤核苷酸等相对丰度较术后低,丁二酸、苯乙醛等相对丰度高;苯丙氨酸等代谢通路存在差异。结论 胃癌POP发生发展过程中存在具体代谢通路异常所致的代谢物含量改变,可能与POP的发病有关。
•2025, 24(3):381-38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327
摘要:目的 分析铜绿假单胞菌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aeP)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2月某院肾脏内科门诊随访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DAP)患者,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PaeP组和非PaeP组,分析Pae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腹膜透析患者124例,发生腹膜炎164例次,PaeP组16例,非PaeP组148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1例,16例次,占PDAP患者的8.9%,其中4例患者伴腹膜透析置管隧道口感染,重现5例次,1例治愈,1例死亡,9例拔管。拔管患者中,1例停止透析,3例血液透析过渡后再次置管,5例永久转为血液透析(HD),技术失败率为54.5%。与非PaeP组比较,PaeP组患者透析时间较短(13.83±4.92 VS 38.53±35.77个月);感染期间C 反应蛋白较高(96.61±66.17 VS 45.87±44.65 mg/L),清蛋白水平较低(25.62±4.42 VS 29.46 ±8.25 g/L);起始感染时腹膜透析液多核细胞比例较高;治疗第5天腹膜透析液白细胞计数转阴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aeP组患者治愈率低于非PaeP组,技术失败率高于非Pae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aeP患者临床表现较重,临床治疗效果差,重现率及拔管率高。对于反复重现的患者,拔管后重置并更换隧道,是降低技术失败的有效手段。
• 高敏,袁慧
•2025, 24(3):388-39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72
摘要:目的 总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感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SARS-CoV-2感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并探讨其发病机制。结果 前驱症状主要为发热(80.0%),首发症状主要为意识障碍(56.0%)、癫痫发作(52.0%)、精神症状(36.0%),后发症状主要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88.0%)、癫痫发作(68.0%)、认知功能障碍(68.0%)、运动障碍(64.0%)、语言功能障碍(52.0%)。辅助检查主要为脑脊液(CSF)蛋白定量增高、C反应蛋白(CRP)升高;脑电图(EEG)呈非特异性背景节律减慢,其次为异常放电;磁共振成像(MRI)最常表现为岛叶皮质、内侧颞叶异常高信号,其次为弥漫性或局灶性微出血。治疗上一线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合并免疫疗法,二线药物为单抗。预后较差。结论 对于有SARS-CoV-2感染接触史、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精神症状的患者,应警惕脑炎可能,辅助CSF、EEG、MRI检查,一旦确诊及早干预。发病机制主要为直接侵袭、细胞因子风暴、过度免疫炎性、特异性T淋巴细胞反应等。
• 胡涛,孙伟,沈燕,陈翔,林佳冰,崔一忻,韩梦鸽,高晓东,胡必杰,史庆丰
•2025, 24(3):396-40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60
摘要:目的 调查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规范该类手术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市2017—2022年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上报的眼科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并对预防性使用率、用药类型、选择合理性及使用时机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17—2022年,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共上报54 868例眼科Ⅰ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三级综合医院、三级专科医院、三级中医医院、二级综合医院分别为4.72%、1.79%、3.22%、6.63%。总体预防性使用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7年的6.39%下降至2021年的2.31%。不同类别医院中,二级综合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率由2017年的12.72%下降至2022年的0.53%,下降最显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类型以第一代、二代、三代头孢菌素及喹诺酮类为主,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三级综合医院最高(17.13%),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08%)。全身静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前0.5~1 h给药率以三级专科医院最高(88.17%), 三级综合医院最低(71.53%)。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三级中医医院最高(80.87%),三级专科医院最低(13.26%)。结论 上海市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眼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在用药品种和用药途径方面仍存在一定不合理现象,术前0.5~1 h给药率及术后24 h内抗菌药物停药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加强管理,促进其更加合理应用。
•2025, 24(3):402-40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14
摘要:目的 分析2017—2022年毕节市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患者的流行分布特征及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为制定PTB-DM的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结核病监测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收集2017—2022年毕节市PTB-DM患者登记管理病案;采用Joint-point回归模型分析年登记率及成功治疗率的变化趋势;对比分析PTB-DM与单纯性肺结核(PTB)患者间不同特征;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2年毕节市共登记679例PTB-DM患者,占总PTB的1.53%,年登记率从2017年的1.11/10万上升到2022年的3.08/10万,年度变化百分比呈上升趋势(APC=26.67%,95%CI:5.36%~52.29%,t=3.564,P=0.024)。在特征分析中,PTB-DM患者男性占比、年龄≥45岁占比、农民占比、直接就诊和转诊的比例、病原学阳性率、复治占比、就诊延迟率均高于单纯性PTB;成功治疗率和流动人口比例均低于单纯性PTB,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P<0.05);2017—2022年毕节市PTB-DM患者的成功治疗率为87.80%;年龄、职业、病原学诊断结果是PTB-DM患者治疗转归的影响因素,其中职业为农民(OR=3.68,95%CI:1.22~11.09)、病原学阳性(OR=2.84,95%CI:1.24~6.50)、无病原学结果+结核性胸膜炎(OR=11.35,95%CI:2.16~59.74)是成功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 2017—2022年毕节市PTB-DM患者占总PTB的比例虽然不高,但呈上升趋势;应高度重视毕节市男性、复治、农民、病原学阳性共病患者;并加强高危人群中PTB-DM的双向筛查工作。
•2025, 24(3):410-41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246
摘要:目的 分析骨与关节科手术部位感染(SSI)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某医院骨与关节科3 348例住院患者,依据是否发生SSI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将两组患者进行1 ∶1 匹配,比较不同类型SSI患者与对照组的住院日数和各项住院费用。结果 3 348例住院患者发生SSI共259例,发病率为7.74%,其中表浅切口感染例数最多(177例,68.34%),其次是深部切口感染(65例,25.10%),器官/腔隙感染最少(17例,6.56%)。经PSM匹配,成功匹配257对,匹配成功比率为99.23%。感染组较对照组延长住院日数18 d(P<0.001),感染组住院总费用及其他各项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各项费用中药物费差值最大,其中西药费增加5 067.83元(P<0.001),抗菌药物费增加957.30元(P<0.001)。不同类型SSI患者住院日数均较对照组延长,深部切口感染患者住院日数延长26 d,浅表切口感染延长18 d,器官/腔隙感染延长13 d(均P<0.05);不同类型SSI患者住院总费用、西药费、抗菌药物费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骨与关节科住院患者发生SSI会延长患者住院日数,为患者和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对于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2025, 24(3):417-42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7
摘要:目的 了解心脏移植术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点,为心脏移植术后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8年4月—2023年12月某医院259例心脏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59例心脏移植患者,术后首次住院期间发生感染55例、68例次,感染发病率为21.24%,感染例次发病率为26.25%。主要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30例,44.12%)、血液系统(21例,30.88%)、泌尿系统(8例,11.76%)。68例次感染发生时间主要为术后10 d内(37例,54.41%),其次为11~20 d内(14例,占20.59%)。从受者感染部位共检出病原体74株,主要为革兰阴性(G-)菌(37株,50.00%),其次为真菌(19株,25.68%)、革兰阳性(G+)菌(12株,16.22%),病毒占8.11%(6株)。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属多重耐药率较高(57.1%~100%)。受者出院至术后一年期间,发生感染31例、39例次,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29例,74.36%)。结论 心脏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率高,下呼吸道为主要感染部位,病原体耐药率高,术后10 d内是感染防控的关键时期。
•2025, 24(3):422-4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09
摘要:患者男性,70岁,因"四肢肌肉酸痛1月余"于2024年3月1日入住某院。诊断考虑:风湿性多肌痛(可能性大,肿瘤待排除),予甲泼尼龙治疗。出院后患者因自行停药后症状加重(甲泼尼龙疗程20 d),且出现发热、咳嗽,再次就诊该院,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宏基因测序证实为马赛军团菌感染(提取感染标本中全部微生物的核酸在PMDB数据库中比对,获得疑似致病微生物的种属信息)。遂予以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75 g静脉滴注qd+多西环素肠溶胶囊0.1 g口服bid联合抗感染治疗。患者经抗炎、抗感染治疗后咳嗽、肌痛等症状明显好转,于3月18日出院。作为国内首例被报告的马赛军团菌肺部感染病例, 意味着军团菌众多细菌中,又出现了一种可以感染人体并致病的细菌,本病例报告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马赛军团菌的认知,为以后马赛军团菌感染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2025, 24(3):426-42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202
摘要:巴斯德菌属细菌为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健康或患病动物体内,野生动物咬伤后导致人类感染的报道较为少见。本文报告国内首例雪豹咬伤后感染多杀巴斯德菌病例。菌株鉴定使用DL-96Ⅱ细菌鉴定系统和BRUKER全自动微生物质谱鉴定仪、Autof ms 1000质谱仪,药敏试验使用DL-96Ⅱ细菌测定系统。患者经伤口清创处理、手术切开引流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痊愈出院。本文旨在提高广大基层临床医务工作人员对此细菌的认识。
•2025, 24(3):430-4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88
摘要:泛连接蛋白1(pannexin 1, PANX1)通过调节免疫反应、三磷酸腺苷(ATP)释放及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信号通路等途径,与嘌呤能受体相互作用,影响免疫细胞激活,促进活性氧(ROS)的产生,引发炎症和组织损伤,导致感染加剧。笔者课题组合成新的多肽,命名为QE20和EE20,这些多肽能特异性抑制炎症刺激下PANX1门控通道开放,具有减少细胞ATP释放、抑制炎症因子分泌和肝细胞焦亡等优势功能。本文就感染性疾病中PANX1的作用和机制进行综述,并预测PANX1作为未来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行性。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