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
    殷小基
    2002, 1(1):33-35.
    摘要:
    [摘要](21)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2  全国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研究
    任南 文细毛 吴安华
    2007, 6(1):16-18.
    摘要:
    [摘要](140)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3  159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
    吴安华 任南 文细毛 易霞云 黄勋 徐秀华
    2005, 4(1):12-16.
    摘要:
    [摘要](5)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4  178所医院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任南 文细毛 吴安华 徐秀华 易霞云 巩玉秀
    2003, 2(1):6-10.
    摘要:
    [摘要](31)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5  25例小儿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并发静脉炎原因分析与防治
    周雪贞 李利华 何展文
    2005, 4(1):46-48.
    摘要: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6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
    胡国龄
    2003, 2(2):81-85.
    摘要:
    [摘要](26)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7  术前术野剃毛与术后切口感染关系的Meta分析
    左爱英 林媛 孙巧妹
    2005, 4(4):315-317.
    摘要: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8  医院真菌感染及研究进展
    陈世平
    2003, 2(4):241-245.
    摘要:
    [摘要](6)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9  中国大陆细菌耐药性监测研究
    申正义
    2002, 1(1):1-3.
    摘要: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0  
    宫庆月 矫玲
    , 5:11-13,16.
    摘要:
    [摘要](14)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1  新医护人员锐器伤调查及预防措施
    李希兰 王云琼 周刚
    2005, 4(3):240-241,248.
    摘要:
    目的了解新医护人员诊疗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及其防护意识和处理措施。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某校3所附属医院工作3年以内的668名新医护人员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被调查的新医护人员中发生锐器伤人数为639人(95.66%),共发生4476次,受伤2次以上者占90.87%。锐器伤种类以注射器针头刺伤为主,占63.43%,其次为手术时缝针刺伤和刀片划伤(32.77%)。发生锐器伤后上报者仅占7.67%。结论临床新医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高,受伤后汇报率低;加强全面性防护意识教育,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是当前职业防护的重要课题。
    [摘要](10)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2  综合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丘美娇
    2004, 3(1):22-23,28.
    摘要:
    目的 了解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状况,探讨其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某院2000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的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院ICU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9.69%,例次感染率为28.19%。病种感染率以脑出血,脑梗死,大脑撕裂和挫伤为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占首位,为60.32%,其次是血液(菌血症)。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83%,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34.78%)为多,其次是真菌(17.39%);革兰阳性菌占14.78%。结论 ICU年度平均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普通病房,其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与患者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免疫力,是否实施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消毒灭菌质量等相关。
    [摘要](13)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3  重症监护室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及其耐药性分析
    赵虎 周庭银 陈险峰 何铭君 邵敏伟
    2004, 3(1):39-42.
    摘要:
    目的 了解某院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非发酵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情况。方法 用VITEK—AMS仪鉴定细菌,K—B纸片扩散法做体外药敏试验,统计、分析非发酵菌的检出率和药敏结果。结果 ICU医院感染非发酵菌的阳性检出率为38.3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最为常见(18.75%),其次为鲍曼不动杆菌(11.18%)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38%)。不同感染部位非发酵菌的感染率(不同感染部位标本的阳性检出率)各不相同,以呼吸系统和皮肤切口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65.40%和51.23%。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为较高的耐药性。结论 ICU医院感染病原菌中非发酵菌的检出率较高且耐药性强;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应根据体外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摘要](9)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4  不动杆菌β-内酰胺酶的分类和分布研究
    明德松 吴一波 谢尊金
    2003, 2(1):17-18,24.
    摘要:
    目的 了解不动杆菌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s)分布情况。方法 采用多底物纸片协同法、ESBLs确认试验、纸片拮抗法、AmpC酶检测法检测42株不动杆菌所产各种β—内酰胺酶。结果 42株不动杆菌总β-内酰胺酶检出率为100%,其中产头抱菌素酶2株(4.8%)、诱导型AmpC酶5株(11.9%)、单独产AmpC菌及ESBLs各7株(16、7%),产AmpC酶及ESBLs2l株(50.0%),未检出单独青霉素酶、广谱酶和碳青霉烯酶;28株产ESBLs菌株中,纸片协同法阳性仅7株,占25.0%(7/28),ESBLs确认试验阳性26株,2l株产ESBLs菌株的超广谱β-内酰胺抗生素抑菌环直径为6mm。结论 本组不动杆菌产β-内酰胺酶总检出率很高,以AmpC酶、ESBLs为主,未检出青霉素酶和碳青霉烯酶;本组不动杆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产量高。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5  2 406例老年患者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
    王江桥 李玉娟 王箭 巫雪平
    2003, 2(1):33-35.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患医院感染的特征和相关因素,为控制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某院2001年2406例60岁以上住院病人中发生医院感染的152例患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 老年病患医院感染率为6.32%;脑梗死、肝硬化、脑出血、恶性肿瘤、糖尿病患医院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感染部位中呼吸道占45.96%,胃肠道占21.74%,泌尿道占14.28%,皮肤占9.94%;病原送捡率为21.05%,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6株,占35.29%,肺炎克雷伯菌4株,占23.53%,表皮葡萄球菌3株,占17.65%;泌尿道插管、使用化疗药物和激素的老年病人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平均延长住院时间20.72天。结论 老年病患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积极治疗基础病、缩短住院天数、提高病原学送捡率,对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7)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6  胎膜早破导致母婴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王兆莉 郭晓玲
    2005, 4(1):33-35.
    摘要: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产妇及其新生儿感染的高危因素 ,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控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某院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的胎膜早破产妇病历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4 16例患者发生感染 4 9例 (3.4 6 % ) ,5 2例次 (3.6 7% )。产妇感染部位构成比中以生殖道占首位 ,为 32 .2 6 % ,手术部位次之 ,占 2 2 .5 8% ;新生儿感染部位构成中以下呼吸道占首位 ,为 5 7.14 % ,皮肤次之 ,占 2 3.81%。结论 胎膜早破至分娩时间长、分娩孕周小、剖宫产是母婴感染的高危因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尽早发现感染征兆、及时终止妊娠是减少胎膜早破感染的有效措施。
    [摘要](11)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7  医务人员洗手效果观察
    文珊 陈爱娟 黄杰山
    2005, 4(4):362-363.
    摘要:
    医务人员的手由于频繁接触患者而污染严重,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正确的洗手方法对降低医院感染起着重要的作用.2004年,我们在医院内大力推广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并对医务人员的洗手效果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摘要](2)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8  肝病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防治
    林敏西
    2003, 2(1):74-77.
    摘要: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患肝病时增加 ,内毒素血症引起细胞因子反应 ,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 ,后者又反过来使肝病加重。本文对内毒素导致肝损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在各种肝病类型中 ,慢性重型肝炎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率高达 84 %。此外 ,患乙型肝炎的孕妇有 5 7%可以检出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对妊娠可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可引起流产或早产。益生菌制剂和肠道选择性去污染 ,有助于防止肝病患者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近年来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intestinaloriginat edendotoxemia ,IETM )与肝病…
    [摘要](17)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19  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病原学及其变迁
    吴安华 文细毛 任南 徐秀华
    2003, 2(4):252-255.
    摘要:
    目的 了解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报告的医院内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的病原学及其变迁。方法 收集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医院1999年7月~2001年12月报告的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的病原学资料。结果 在不同部位感染中,排前5位的病原体分别是:下呼吸道为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泌尿道为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肠球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胃肠道以真菌为主。结论 医院内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胃肠道感染以真菌为主。1999~2001年,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感染的部分病原体构成发生明显变化。
    [摘要](4)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20  剖宫产切口感染预防措施探讨
    王俐萍 黄云英
    2006, 5(2):167-168.
    摘要:
    [摘要](8) [HTML](0) [PDF 0.00 Byte](0) 收藏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点击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