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防治相关论文合集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检测入伍新兵结核潜伏感染
    梁艳,吴雪琼,王兰,王志耘,张翠英,阳幼荣,张俊仙
    2011, 10(4):244-247.
    [摘要](1594) [HTML](0) [PDF 863.00 Byte](1867)
    摘要:

    目的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入伍新兵结核潜伏感染情况,评价ELISPOT在检测结核潜伏感染中的价值。方法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PPD) 皮肤试验为对照,应用ELISPOT试剂盒检测366例2009年驻京部队入伍新兵外周血中分泌结核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的T淋巴细胞数。对PPD和ELISPOT均为阴性的入伍新兵接种卡介苗,10个月后再做PPD 皮肤试验和ELISPOT,比较结果。结果366例入伍新兵中,PPD皮肤试验和ELISPOT阳性率分别为44.81%和31.69%。202例PPD皮肤试验阴性和164例PPD皮肤试验阳性者中,分别有53例 (26.24%)和63例(38.41%)ELISPOT阳性,两者的一致率为57.92%(212/366), 两者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P<0.001)。在接种过卡介苗者中,PPD皮肤试验阳性率为58.53%(127/217),ELISPOT阳性率为29.03%(63/217),斑点形成细胞数为32.44±26.52 ;在未接种卡介苗者中,PPD皮肤试验阳性率为24.83%(37/149),ELISPOT阳性率为35.57%(53/149),斑点形成细胞数为41.81±30.48。110例PPD和ELISPOT均为阴性的入伍新兵接种卡介苗10个月后, PPD 皮肤试验阳转率为78.18%,而ELISPOT检测均为阴性。结论ELISPO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真实反映入伍新兵的结核潜伏感染情况,可推广应用。

    2  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结核感染状况
    赵鲜丽,李小龙,周枫,刘建民,任伟,张霞
    2016, 15(2):93-9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2.005
    [摘要](356) [HTML](0) [PDF 700.00 Byte](836)
    摘要:

    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结核(TB)感染现况,探讨其感染TB的危险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某传染病医院的全体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和TB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检测。结果该传染病医院全体职工TB感染发病率为48.18%。不同科室医务工作者的TB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医务工作者TB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职称、目前居住情况、在结核感染门诊或病区的工作时间是TB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70(1.03~2.80)、1.95(1.10~3.45)、1.84(1.03~3.28)、2.38(1.40~4.04);个人防护是TB感染的保护因素[OR及OR95%CI为0.92(0.85~0.99)]。结论传染病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是TB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及早采取防护措施。

    3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NO及NOS表达水平的研究
    刘成刚 谢恬 张坤江 陈卫军 张义军 李国昌
    2018, 17(4):283-28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4.002
    [摘要](157) [HTML](0) [PDF 832.00 Byte](408)
    摘要:

    目的探讨汉族、维吾尔族人群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DLI)患者血清NO及NOS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确诊的ATDLI患者,按民族分为汉族组和维吾尔族组。通过检测ATDLI患者血清中NO及NOS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肝功能损伤程度ATDLI患者的NO及NOS表达水平。结果共收集ATDLI汉族组患者100例,维吾尔族组患者135例。NO、TNOS的表达水平汉族组患者分别为(134.24±27.60)μmol/L、(33.01±4.23)U/mL ,维吾尔族组患者分别为(97.10±17.41)μmol/L、(27.41±3.95)U/mL,汉族组患者血清NO、TNOS、iNOS、eNOS含量均高于维吾尔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TDLI汉族组患者血清NO、TNOS含量男性高于女性(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血清NO、TNOS、iNOS含量男性高于女性(P<0.01)。血清NO、TNOS、iNOS表达量同性别相比汉族组均高于维吾尔族组患者(P<0.001)。汉族组、维吾尔族组不同BMI组间患者NO、TNOS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民族中偏胖组患者NO、TNOS含量均高于偏瘦组和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汉族组、维吾尔族组NO含量均与BMI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4、0.677,P<0.01)。汉族组、维吾尔族组不同肝损伤程度患者血清NO、NOS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民族中轻度肝损伤组患者均低于中度与重度肝损伤组(P<0.001)。结论ATDLI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患者血清NO及NOS含量在两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血清NO含量与BMI相关,且可随着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4  新疆维吾尔族、汉族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患者IL-10分泌水平的研究
    刘向 杨丽 郑甜 陈伟岚 李国昌
    2019, 18(1):37-4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3594
    [摘要](115) [HTML](311) [PDF 857.00 Byte](344)
    摘要:
    目的 探讨汉族、维吾尔族抗结核药物诱导的肝损伤(ATDLI)患者IL-10分泌量,比较两民族之间存在的差异。方法 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ATDLI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患者IL-10的分泌量。比较两个民族以及两个民族不同性别、不同肝损伤程度的患者血清IL-10的表达量。结果 共收集ATDLI汉族组患者100例,维吾尔族组患者135例。维吾尔族组ATDLI患者IL-10分泌量[(56.30±17.24)pg/mL]高于汉族组[(45.81±11.0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汉族轻度、中度及重度肝损伤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44.73±9.10)、(47.39±10.58)、(49.52±13.21)pg/mL;维吾尔族轻度、中度及重度肝损伤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分别为(52.30±15.24)、(56.84±13.71)、(58.62±14.38)pg/mL。组间比较显示,IL-10的分泌量汉族、维吾尔族中重度肝损伤组患者均高于轻度肝损伤组患者(均P<0.05)。结论 ATDLI患者IL-10分泌量随肝损伤程度的加重而升高。ATDLI患者IL-10分泌量维吾尔族高于汉族。
    5  121例二线抗结核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高利臣 曹仕鹏 鲁虹, 李玲, 李红丽 罗亚春
    2018, 17(12):1070-107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12.008
    [摘要](134) [HTML](0) [PDF 824.00 Byte](384)
    摘要:

    目的探讨二线抗结核药品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从某院2017年度ADR报告汇总表中选取二线抗结核药品所致ADR患者的病历,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ADR发生情况,ADR类型以及患者各种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主要临床表现、转归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的121例二线抗结核药品ADR患者中,男性占比较高(72例,59.50%),年龄>60岁者居多(70例,57.85%)。引发ADR的药品剂型主要是注射剂型(80例,66.12%),主要药品是莫西沙星(38例,31.40%)和左氧氟沙星(29例,23.96%)。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全身性为主(69/128,53.91%),其次是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22/128,17.19%)。严重的ADR患者 9例(7.44%),痊愈和好转的ADR患者118例(97.52%)。结论使用二线抗结核药品ADR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以喹诺酮类药品的全身性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在诊治过程中,应及时对高危人群和主要治疗药品进行ADR监测和主动干预,并作出应对处理。

    6  精细化护理干预及多学科协作对住院结核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依从性的影响
    何燕,薛秒,王珊珊,刘祥敏
    2018, 17(8):717-71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8.013
    [摘要](176) [HTML](0) [PDF 894.00 Byte](372)
    摘要: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及多学科协作对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依从性和正确性的影响。方法调查某院结核科2015年10月—2016年12月的结核病患者。2015年10—12月为干预前组,不予干预,2016年1—12月为干预后组,采取精细化护理及多学科协作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情况及对结核病防控措施的认知情况。结果共收治住院结核病患者799例,干预前组160例,干预后组639例。干预前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率为50.63%,正确率为86.42%;干预后组口罩佩戴率为95.31%,正确率为98.52%。干预前后不同季度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率、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2.94、38.512,均P=0.000)。干预后患者对结核病及防控措施的认知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精细化护理及多学科协作干预措施可提高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率及正确率,且可提高患者对结核病及防控措施的认知度。

    7  耐多药结核的诊疗与预防    FREE
    罗百灵 何白梅
    2009, 8(6):275-379.
    [摘要](1925) [HTML](0) [PDF 875.00 Byte](1793)
    摘要:

    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对至少2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其中至少包括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MDRTB具有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生率的增高以及广泛传播对结核病治疗及控制带来严峻挑战和威胁,令结核重新成为顽症。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是MDRTB的主要组成部分。

     

    8  肺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奚莹 ,王莉
    2012, 11(2):109-111.
    [摘要](1119) [HTML](0) [PDF 859.00 Byte](1987)
    摘要: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IL)12在肺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抗结核治疗前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0例有效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对比,同时依据临床常用结核检测指标分组研究IL12的临床意义。结果8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均值为(41.49±34.22)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8.12±44.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由治疗前的(12.93±12.48)pg/mL上升为(66.26±20.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05)。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水平在不同分组中:单纯肺结核/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组、空洞组/非空洞组、肺CT病变累及<3叶组/≥3叶组、痰结核菌阳性组/阴性组、结核试验阳性组/阴性组、血沉升高组/正常组、PPD强阳性组/非强阳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2与肺结核活动性密切相关,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工作中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断肺结核活动性和病情转归的临床参考指标。

    9  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抑制耐药肺结核患者机体细胞免疫研究
    尹柯,杨励,李圆菲,谢和宾,喻容,刘超群
    2012, 11(5):328-331.
    [摘要](993) [HTML](0) [PDF 798.00 Byte](1652)
    摘要:

    目的了解耐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差异,并探讨其在抑制特异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30例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39例非耐药肺结核患者(普通肺结核组)及35例耐药肺结核患者(耐药肺结核组)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组别人群外周血血清中TGFβ1、IL10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成人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17.09±5.43)%和(0.78±0.88)%;普通肺结核组外周血中上述两种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22.12±3.43)%和(2.79±1.65)%;耐药肺结核组外周血上述两种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24.01±5.65)%和(4.51±1.47)%。耐药肺结核组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所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较普通肺结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肺结核组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普通肺结核组 (P<0.05),并且耐药肺结核组TGFβ1[(4.15±1.39)ρ/ng·L-1]、IL10[(872.17±269.75)μg/L]明显高于普通肺结核组[分别为(3.03±1.42)ρ/ng·L-1、(266.83±57.09)μg/L]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12±0.77)ρ/ng·L-1、(105.21±23.56)μg/L] (P<0.05)。结论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可能削弱结核病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作用,是导致结核病感染慢性化且出现耐药的原因之一; TGFβ1、IL10可能参与抑制机体细胞免疫,与耐药结核病的形成和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10  肾病综合征并发急性粟粒型肺结核1例
    王亚平 李浩 张笑天
    2013, 12(1):76-77.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
    [摘要](1001) [HTML](0) [PDF 769.00 Byte](1646)
    摘要:

    我国结核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较多,疗效欠佳。结核病感染耐药率高达46%,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之一[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病情重,来势凶猛,难以救治,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感染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经治疗无效死亡的病例,以期引起临床关注。

    11  202例肺结核患者痰培养阳性菌株耐药性分析
    徐妍,,王莉,朱雅娟,苏新明
    2009, 8(1):14-17.
    [摘要](1649) [HTML](0) [PDF 822.00 Byte](1904)
    摘要:

    目的了解某市胸科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03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所有新发和复治的肺结核病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和利福平的敏感性。结果4年间202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9.11%(79/202),总耐多药率为10.89%(22/202)。初始耐药率为35.11%,获得性耐药率为46.48%。获得性耐多药率16.90%,明显高于初始耐多药率7.63%(χ2=4.08,P=0.049)。2004年度获得性耐多药率36.36%,明显高于初始耐多药率5.66%(χ2=5.95,P=0.02);2006年获得性耐多药率与初始耐多药率相同,均为13.51%。复治患者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均显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47.89%、46.48%、36.62%,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35.21%;初治患者单耐药率和多耐药率均为16.03%。结论耐药和耐多药肺结核病疫情严重,特别是初始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故有效控制耐药结核病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12  肺结核伴肺内及胸膜腔内多发结核性脓肿手术治疗1例
    阚奇伟,石勇,刘泗军,刘应青
    2012, 11(1):76-77.
    [摘要](1278) [HTML](0) [PDF 1.02 K](1743)
    摘要:

    肺结核并发肺脓肿、胸膜腔脓肿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手术可以很大程度清除病灶,配合抗结核治疗能够收到明显效果。2011年3月,我们实施肺结核伴肺内及胸膜腔内多发结核性脓肿手术治疗1例,疗效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13  非耐药与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何纲,丁佩佩,甄沛林,李秀娟 伍金华,汤志强,胡长征,吴兴柳,陈晓华
    2013, 12(5):326-329.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5.002
    [摘要](897) [HTML](0) [PDF 757.00 Byte](1570)
    摘要:

    目的对非耐药(DS)及耐多药(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对某医院及某结核病防治所2011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肺结核患者(其中DS肺结核患者20例,MDR肺结核患者15例)以及医院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DS肺结核组、MDR肺结核组及对照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CD3+[(1 426±485)/μL]、CD4+[(825±306)/μL]、CD8+T淋巴细胞[(516±213)/μL]绝对值最高,MDR肺结核组最低[分别为(746±358)/μL、(461±204)/μL、(213±101)/μL]。3组间IFNγ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浓度 [(65.04±36.31)pg/mL]最高,MDR肺结核组 [(23.32±14.04)pg/mL]最低。3组间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痰菌阳性肺结核及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清IFN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可能促进了结核病情进展,且可能为耐药肺结核形成的原因之一。

    14  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感染防护现状
    张永强,张雁,张喆,刘兰瑞,张原,王焕弟,石荣亚
    2013, 12(6):442-44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06.013
    [摘要](775) [HTML](0) [PDF 779.00 Byte](1297)
    摘要:

    目的对痰涂片阳性(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防护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做好结核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12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家属、同事和同学对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平均总知晓率分别为65.80%、74.05%、70.53%,不同密切接触者的平均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 P=0.151)。125名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环境控制(环境通风、环境物品消毒、患者痰液消毒)及个人防护实施人数百分率分别为96.00%、64.80%、59.20%,措施合格率分别为80.00%、74.90%、31.08%;不同类型接触者防护措施实施人数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2,P=0.002);实施防护措施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416)。结论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感染风险,应加强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及措施的健康教育。

    15  北京地区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知晓率现状调查
    蒋艳 郭丽萍 ,曹彬
    2017, 16(5):434-43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5.009
    [摘要](168) [HTML](0) [PDF 884.00 Byte](524)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肺结核防控知识宣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地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为主,同时增加肺结核防治知识核心信息和疑似肺结核症状相关问题。结果共收集居民调查问卷520份,其中合格问卷503份,有效率为96.73%。调查对象中,5条肺结核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40.87%,78.93%知道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48.51%知道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仅19.68%知道在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可以识别4种及以上肺结核疑似症状的居民占53.48%,能全部识别出8种症状的居民仅占7.36%。结论北京市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水平相对较低。患者在罹患肺结核的早期若不能够识别症状,不仅延误治疗,增加开放性肺结核传播概率,甚至诱导多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产生,给肺结核防治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16  运用品管圈活动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
    文艳 鄢秀英
    2015, 14(5):332-33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5.012
    [摘要](393) [HTML](0) [PDF 1.06 K](997)
    摘要: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结核科9名护士组成一个“圈”,确立“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活动主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87.50%(147/168),高于活动前的65.54%(116/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总平均分由活动前的23.78分,提高至活动后的33.78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还提升了圈员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17  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研究    FREE
    郭皓宇 刘洪波 张成国
    2010, 9(1):19-21.
    [摘要](2223) [HTML](0) [PDF 829.00 Byte](2205)
    摘要:

    目的研究结核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及Th1、Th2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对21例肺结核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3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Th2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肺结核及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单纯肺结核组IFNγ、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IFNγ、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均P<0.01)。单纯肺结核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 0.05,P<0.01);细胞内Th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分别P< 0.05,P< 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而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的患者则进一步致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

    18  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联合方案治疗耐多药和可疑耐多药肺结核疗效分析    FREE
    尹怡平,蒋明彦
    2009, 8(5):311-314.
    [摘要](1895) [HTML](0) [PDF 863.00 Byte](1882)
    摘要:

    目的评价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联合化疗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MDRPTB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方案:治疗组以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为主,联合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治疗;对照组用阿米卡星、乙胺丁醇,联合用药同治疗组,疗程均为16个月。结果120例患者均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χ2=5.26,P=0.02);治疗组病灶吸收率为90.00%,空洞闭合率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病灶吸收率66.67%,空洞闭合率31.25%(分别χ2=9.62,P=0.00;χ2=10.82,P=0.00);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35.00%,对照组为3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04,P=0.85)。结论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DRPTB,痰菌阴转和病灶吸收好转较优,药物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9  湖南省2012—2017年学生肺结核登记情况及流行特征
    张传芳 唐益 徐祖辉 肖涛 王巧智
    2018, 17(11):1008-1012.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11.013
    [摘要](176) [HTML](0) [PDF 867.00 Byte](456)
    摘要:

    目的分析湖南省学生肺结核患者登记情况,了解流行特征,为完善全省学校结核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2017年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资料,统计分析湖南省学生结核病患者登记率及其流行特征。结果2012—2017年湖南省发现学生肺结核患者7 940例,登记发病率为13.23/10万,涂阳肺结核患者2 203例,登记发病率为3.67/10万。2012—2017年学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79,P<0.001);2012—2017年学生涂阳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13,P<0.001)。二季度学生肺结核登记人数最多(占32.2%),以男性为主(占60.8%),年龄以15~19岁为主(占61.8%)。2012—2017年各市州学生肺结核登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432,P<0.001),累计登记总数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长沙市、湘西州、衡阳市。2012—2017年登记学生肺结核患者来源以转诊为主(占38.8%),99.8%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诊断治疗以涂阴患者、非重症、非耐药、初治患者为主,分别占67.9%、95.2%、99.5%、99.3%。结论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对高中和大学入学新生的结核病筛查,定期开展学校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提高学校结核病防治的意识。

    20  中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研究进展
    肖洁,田华,张怡瑞
    2012, 11(2):158-160.
    [摘要](1166) [HTML](0) [PDF 817.00 Byte](1984)
    摘要:

    近20年来,不合理、不规律化学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株逐渐增加。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引起全球结核病急剧上升的四大原因之一,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发生对结核病控制计划的实施构成严重威胁[1]。我国是世界上第二高发结核病大国,约有500万肺结核患者,具有耐药率高,继发耐多药者逐年增多的特点,近几年甚至有初始耐多药肺结核病(initial MDRTB)的局部流行[2]。耐多药和多耐药肺结核已成为结核治疗的难点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合理的化学药物仍是治疗MDRTB的最有效武器[3]。但由于肺结核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个体身体营养状况不同,化学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疗效或继发再感染。而且有些患者因长期抗结核化学治疗产生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治疗,此外医患的依从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影响药物剂量,从而导致最终治疗失败。因此,更新治疗观念和研制有效、低毒的创新药物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分别在中药对结核菌体外抑菌作用、对结核病的治疗作用、对结核菌感染免疫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甚至已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现对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肺结核,尤其是耐多药肺结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1  血清降钙素原在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陈振华,谭笑,余艳艳,谭云洪
    2014, 13(8):482-48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8.009
    [摘要](645) [HTML](0) [PDF 789.00 Byte](1363)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肺结核(PTB)合并肺部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3年8—12月收治的确诊活动性PTB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PTB患者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n=104)和合并真菌感染组(n=37),同期该院确诊的活动性PTB未合并感染者作为对照组(n=95),比较3组患者血清PCT浓度,并进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结果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组患者PCT中位浓度分别是0.44 ng/mL和0.30 ng/mL,均明显高于未合并感染组的0.16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9、3.51,均P<0.001)。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组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4~0.93)和0.69(0.61~0.77);临界值分别为0.31 ng/mL、0.27 ng/mL;灵敏度分别为79.81%(70.57%~86.80%)、59.46%(42.19%~74.80%);特异度分别为83.16%(73.79%~89.78%)、73.68%(63.48%~81.95%)。结论血清PCT对早期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有一定价值,并且能为临床合理、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22  86例多耐药空洞型肺结核介入辅助治疗的成效分析
    贾育红,刘新
    2009, 8(1):10-13.
    [摘要](1702) [HTML](0) [PDF 812.00 Byte](1515)
    摘要: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结核空洞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在X线透视下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注入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异烟肼、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加全身化学治疗(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6例(治疗组),并与单纯化疗的9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痰菌转阴率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为17.44%、65.11%、87.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30.85%及55.32%(两两比较,均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病灶显效(显著吸收+吸收)率为95.35%,空洞闭合率为3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51%及13.83%(两两比较,均P<0.01)。结论全身化疗加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内局部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全身化疗。
     

    23  河北省五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耐多药菌株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
    许怡,张志,田岳飏,李雅楠,高会霞
    2018, 17(3):191-19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3.002
    [摘要](202) [HTML](0) [PDF 818.00 Byte](573)
    摘要:

    目的了解河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以及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指导临床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方法收集河北省五市六所医院2016年1—12月974例结核病患者分离菌株及患者临床信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氧氟沙星(OFX)、卡那霉素(KM)的敏感性,采用分层随机法选取10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其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结果结核病初治患者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26.6%(200/753)和13.5%(102/753),复治患者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59.7%(132/221)和53.4(118/221),复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χ2值分别为83.7、93.5,均P<0.01)。一线抗结核药物INH、RFP、SM和EMB的耐药率分别为25.8%、23.7%、16.7%和7.1%;二线抗结核药物OFX和KM的耐药率为4.7%(37/782)和4.0%(31/782);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80.8%(59/73)。 结论结核病复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于初治患者,利奈唑胺体外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24  剖宫产术后27年迟发性线结排异反应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1例
    孙建玲 王清妍 徐启革 赵明伟
    2017, 16(7):675-67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7.021
    [摘要](131) [HTML](0) [PDF 976.00 Byte](381)
    摘要:

    术后线结排异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1]。2015年11月医院收治了1例剖宫产术后迟发性线结排异反应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现报告如下。

    25  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光密度值与菌落计数的关联性
    秦云贺,王艺红,郭庆龙,王洪海,张雪莲
    2016, 15(3):150-15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3.002
    [摘要](480) [HTML](0) [PDF 911.00 Byte](1113)
    摘要: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光密度值计算结核分枝杆菌菌落数的可靠方法。方法利用低频超声和玻璃珠研磨两种方法制备H37Ra菌悬液,菌悬液2倍梯度稀释后,分别测定各个稀释度菌悬液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OD600值),并分析OD600值与稀释倍数曲线,确定最佳的菌悬液制备方法,OD600线性范围,以及OD600值与CFU关联曲线。结果OD600值为0.1~0.6,线性范围内OD600值与稀释倍数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珠研磨法和低频超声法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1.00,均呈良好的相关性,且低频超声法比玻璃珠研磨法的相关性好,其菌液分散更均匀。OD600值与CFU值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珠研磨法和低频超声法回归方程分别是:CFU=2.35×107×OD600+4.42×105、CFU=3.26×107×OD600+6.89×105。结论低频超声法是一种较好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制备方法,结合OD600值测定,可成为一种可靠、快速的结核分枝杆菌定量方法。

    26  湖南省涂阳肺结核患者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谱及其影响因素
    刘彬彬,胡培磊,龚道方,易松林,刘丰平,谭云洪
    2016, 15(2):73-7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02.001
    [摘要](358) [HTML](0) [PDF 873.00 Byte](888)
    摘要:

    目的了解湖南省涂阳肺结核耐药的基本状况、耐药危险因素,为耐药结核病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湖南省20个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确证的1 935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结果分析,同时对耐药产生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935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1 207株(占62.38%)对6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728株耐药株,总耐药率为37.62%;耐多药(MDR)菌467株,MDR率为24.13%,其中广泛耐药(XDR)菌64株,XDR率为3.31%,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异烟肼(INH)29.32%、利福平(RFP) 25.84%、链霉素(SM)20.73%、乙胺丁醇(EMB)9.00%、氧氟沙星(OFX)7.83%和卡那霉素(KM)2.2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治疗史、20~39岁和40~60岁组是影响肺结核耐药和MDR的危险因素。复治失败患者INH、RFP、SM、EMB、OFX、KM耐药以及MDR的OR(95%CI)分别为:13.5(9.9~18.4)、21.2(15.2~29.5)、5.3(3.9~7.2)、11.9(7.6~18.7)、7.6(4.6~12.6)、7.9(3.6~17.5)、25.0(17.7~35.1);复发患者INH、RFP、SM、EMB、OFX耐药以及MDR的OR(95%CI)分别为:7.4(5.5~10.0)、10.3(7.4~14.2)、3.5(2.5~4.8)、7.3(4.5~11.9)、4.1(2.5~6.8)、12.2(8.7~17.1);初治失败患者INH、RFP、SM、EMB耐药以及MDR的OR(95%CI)分别为: 7.6(4.7~12.3)、9.8(5.9~16.0)、4.1(2.5~6.8)、12.1(6.5~22.7)、11.4(6.9~18.9)。20~39岁组患者INH、RFP、SM耐药及MDR的OR(95%CI)分别为:2.5(1.8~3.4)、3.6(2.5~5.2)、2.9(2.0~4.1)、4.1(2.8~6.1);40~60岁组INH、RFP、SM耐药及MDR的OR(95%CI)分别为:2.2(1.6~3.0)、3.1(2.2~4.4)、2.3(1.6~3.2)、3.3(2.3~4.7)。结论湖南省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状况比较严重,进行过抗结核治疗会增加患者产生耐药和MDR的风险,20~60岁的患者产生耐药和MDR的风险较高。

    27  结核分枝杆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陈珊 刘厚明 单万水
    2016, 15(11):883-88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1.021
    [摘要](152) [HTML](0) [PDF 795.00 Byte](1026)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tuberculosis,TB)疫情呈全球性回升趋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TB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随着全球耐药结核病(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DRTB)的出现和传播,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B,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XDRTB),以及全耐药结核病(totally drugresistant TB,TDRTB)发生率的增高,全球TB的有效治疗和控制受到严重威胁。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耐药分子机制,发现基因突变是MTB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现就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28  利福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rpoB突变与利福布丁耐药水平的关系
    胡族琼,蔡杏珊,罗春明,谭耀驹
    2011, 10(6):401-404.
    [摘要](1390) [HTML](0) [PDF 1021.00 Byte](1976)
    摘要:

    目的研究利福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rpoB基因突变与利福布丁耐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倍比稀释法测定64株利福霉素耐药及6株敏感菌株对利福布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分析其对异烟肼的耐药情况。同时对rpoB全基因扩增后测序,分析rpoB突变位点和突变性质与利福布丁MICs高低及多重耐药的关系。结果6株敏感株rpoB未突变,MICs为 0.25~0.50 mg/L。64株耐药株rpoB突变率为100%。37株利福布丁高度耐药(MICs≥4 mg/L)株中,S531L突变27株,H526R突变和Y389C突变各2株,S531W、H526Y、Q513K、V176F、D516Y联合Q253R突变与D516G联合L511P突变各1株。17株中度耐药 (MICs 2~4 mg/L) 株中,S531L突变16株,D516G联合L511P和S509R突变1株。10株低度耐药(MICs 0.25~1 mg/L)株中,L533P、H526L、H526S、D516V、D516Y单点突变各2株。93.75%(60/64)的利福霉素耐药株对异烟肼耐药。结论检测rpoB突变即可初步筛选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高水平利福布丁耐药株以S531L突变占绝对优势,rpoB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与利福布丁耐药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29  潜伏性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王应辉,,王洪海,曹健.,张雪莲
    2011, 10(4):312-315.
    [摘要](1358) [HTML](0) [PDF 861.00 Byte](1918)
    摘要:

    全球1/3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其中大部分为潜伏感染[1]。研究人员对MTB潜伏感染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笔者针对当前研究MTB潜伏感染所使用的各种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小鼠、豚鼠、兔以及非人灵长类的动物模型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研究人员正确选择合适的MTB潜伏感染动物模型以及深入开展潜伏感染的研究提供帮助。

    30  西安市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线调查
    李于于 曾令城 柳巍
    2016, 15(12):952-95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6.12.014
    [摘要](127) [HTML](0) [PDF 943.00 Byte](458)
    摘要:

    目的了解西安市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疫情及初始耐药与获得性耐药的耐药情况,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以及控制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2015年西安市14个区(县)结核病门诊和西安市胸科医院所有初治及复治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西安市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1.9%,耐多药(MDR)率为7.0%。初治组耐药率为27.3%,MDR率为3.5%。复治组耐药率为59.5%,MDR率为28.6%,复治组耐药率与MDR率均明显高于初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西安市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MDR率略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西安市结核病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要加强初治患者的管理以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

    31  某县级综合医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及院内暴露科室分布
    沈春明 吴巧珍 吴文英 倪晓燕 沈昊
    2015, 14(6):386-388.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6.007
    [摘要](431) [HTML](0) [PDF 736.00 Byte](1020)
    摘要:

    目的了解某县级综合医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耐多药(MDR)结核分枝杆菌院内暴露情况,为加强医院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级综合医院2010年肺结核痰菌涂片阳性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耐药检测,并回顾调查MDR结核病患者隔离前院内暴露科室分布情况。结果488例结核病患者中,254例痰涂片阳性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122株,对其中120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86株为耐药菌株,其中单耐药46株,MDR 40株,MDR中有16株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全耐药;单耐药、MDR、全耐药分别占总监测患者数的9.43%、8.20%和3.28%。影像科、超声科、呼吸科等科室发生暴露的频次较高。结论MDR结核分枝杆菌所占比例较高,医疗机构应加强监控,防止其在医院内传播。

    32  某院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基因特征
    刘厚明,陈珊,黄莎莎,单万水
    2018, 17(6):490-49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6.006
    [摘要](181) [HTML](0) [PDF 822.00 Byte](469)
    摘要:

    目的了解某院结核分枝杆菌(MTB)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及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的突变特征,为耐药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83例结核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培养MTB,采用BD960液体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耐药性,提取菌株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rpoB、katG、inhA全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83株样本中,39株对利福平耐药,51株对异烟肼耐药。耐利福平菌株rpoB基因突变率为97.44%(38/39),531位点突变率60.53%(23/38),526位点突变率23.68%(9/38),32株出现多位点联合突变。耐异烟肼菌株katG基因突变率为98.04%(50/51),共发现16种突变类型,其中以katG 315位点突变为主,占70.00%(35/50),1株为katG与inhA联合突变。结论该院耐多药MTB产生耐药性与rpoB和katG基因突变相关,检测MTB耐多药相关基因突变可为早期快速诊断耐药结核病提供参考依据。

    33  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重组融合蛋白抗原血清学诊断价值
    阳幼荣,吴雪琼,张俊仙,梁艳,张翠英,王兰,李洪敏
    2011, 10(4):241-243.
    [摘要](1734) [HTML](0) [PDF 982.00 Byte](1920)
    摘要:

    目的研究重组CFP10ESAT6蛋白的抗原性,评价其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探寻更有效的结核病诊断试剂。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纯化rCFP10ESAT6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92例健康者和210例结核病患者血清与纯化rCFP10ESAT6的抗体反应。结果 rCFP10ESAT6蛋白在大肠埃希菌细胞内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5%,分子量约为28 kD,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在210例结核病患者血清中,103例菌阳患者和107例菌阴患者抗rCFP10ESAT6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0.10%(31/103)和28.97%(31/107),总的灵敏度为29.52%(62/210);在192例健康者血清中,95例PPD阴性者和97例PPD阳性者抗rCFP10ESAT6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11%(2/95)和6.19%(6/97),总的特异性为95.83%(184/192)。结论rCFP10ESAT6蛋白可能成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组合抗原之一。

    34  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FREE
    胡志东 张雪莲 王洪海
    2010, 9(4):294-296.
    [摘要](1709) [HTML](0) [PDF 874.00 Byte](2484)
    摘要:

    结核病自古以来就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每年导致约200万人死亡。特别是近年来,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分枝杆菌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的出现,给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困难。耐多药结核病是耐受2种抗结核病一线药物的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是在耐多药的基础上至少耐受3种二线药物的结核病。耐药结核病的蔓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2009年度报告,2007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病例927万例,死亡175万例,现有的1 370万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耐多药者达50万[1]。外排泵系统的泵出作用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及其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35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感染控制现况调查
    熊勇超,,何广学,赵建忠,侯月云,,洪峰,贺晓新,张炜敏,,张忠顺,崔振玲,任育麟,任利平 郭晖,赵飞,李萌
    2012, 11(4):247-251.
    [摘要](1087) [HTML](0) [PDF 787.00 Byte](1870)
    摘要: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情况。方法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监控和评价表》对北京、上海和内蒙古的22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结核感染控制情况的相关数据。结果被调查的22所医疗卫生机构中有20所制定了结核感染控制制度,但只有7所机构定期开展结核感染控制监控和评价;大多数机构能将门诊确诊和住院确诊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诊治,但将咳嗽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的只有5所机构;18所机构有常规的紫外线灯维护计划,但是候诊区、门诊区布局设计不尽合理;有14所机构为工作人员提供医用防护口罩,而工作人员接受医用防护口罩佩戴适合实验培训的只有5所。结论被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结核感染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需要加强结核感染控制的监控与评价,落实好分诊、隔离、布局设计及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降低结核感染和患病的风险。

    36  2013—2016年湖南省耐多药结核病疫情特征
    龚德华 李艳红 万燕萍 范江静 唐益
    2017, 16(8):708-71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8.004
    [摘要](175) [HTML](0) [PDF 1.08 K](497)
    摘要: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湖南省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流行特征,为结核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湖南省结核病患者相关信息。结果2013—2016年湖南省总耐药登记率为5.53/100万(1 496/270 330 000),耐多药登记率为5.40/100万(1 459/270 330 000),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分别为113.605、96.590,均P<0.001)。 MDRTB患者中男性(74.09%)多于女性(25.91%),25岁以上患者较多,尤以45~岁组患者所占比率最高(27.07%);MDRTB复治患者所占比率(69.91%)较初治患者(30.09%)高。2013—2016年不同地区耐多药登记率分布范围为4.07/100万~7.23/100万。结论2013—2016年湖南省MDRTB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0岁以上中青年患者为主,男性、复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应加强重点人群的正规治疗及预防,提升发现和诊治MDRTB患者的能力,减少MDRTB的传播。

    37  结核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曾小敏,刘鹤群,王一任,席明霞,汤慧 ,彭小宁
    2017, 16(6):511-515.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6.005
    [摘要](152) [HTML](0) [PDF 1003.00 Byte](494)
    摘要: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对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省某三级甲等综合肺科医院结核病区住院的所有结核病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分析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02例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20.4±4.2)分,其中14 例(3.5%)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得分等级为偏低(10~)、中等(20~)、较高(30~)等级的患者分别为163例(40.5%)、225例(56.0%)、14例(3.5%)。对结核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患者的病程(P<0.001)、居住地(P=0.012)、是否参加结核病教育讲座(P=0.034)、是否体育锻炼(P=0.053,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17)和职业状态(P=0.027),以及因结核病住院次数(P=0.002)、家庭经济状况(P=0.027)和文化程度(P=0.020)。结论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医护人员对患者随访时应评估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38  医务人员结核病相关知识与实施防护措施调查
    王晓南,郝义彬,屈卫东,姜梦香,王兆霞,侯慧峰,李亚平,刘佳佳,周枫
    2014, 13(1):24-2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1.005
    [摘要](858) [HTML](0) [PDF 690.00 Byte](1073)
    摘要: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对某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33份,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为62.84%~93.09%;国家针对结核病政策方面的内容,医务人员正确应答率为59.52%~77.27%。医务人员中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组与不知晓组职业防护措施实施率[(10.74%~79.34%)vs(10.38%~82.55%)]无明显差异(P>0.05),但知晓组每次参加医院组织的定期体检的实施率(92.56%)高于不知晓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强化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落实职业防护措施。

    39  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李艳红,吴江贵,周桂芝,徐进红,胡知灵,罗亚军,白丽琼
    2015, 14(9):593-596.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9.004
    [摘要](364) [HTML](0) [PDF 728.00 Byte](950)
    摘要:

    目的探讨耐多药结核(MDRTB)病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月到某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的MDRTB病患者,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服药、复查等情况,分析影响MDRTB病患者治疗管理依从性的因素。结果299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总依从率为81.94%(245例);规律服药者249例(83.28%),服药不规律者50例(16.72%);按时复查者254例(84.95%),未按时复查者45例(15.05%);中断治疗者37例(12.37%),调查截止日仍在继续治疗者260(86.9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依从性(包括规律服药率、按时复查率、中断治疗率和总依从率)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治疗时间,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的MDRTB病患者中存在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RTB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时间(β=-1.47,Wald χ2=24.28,P<0.05)和不良反应(β=-2.02,Wald χ2=24.24,P<0.05)呈负相关,而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β=0.79,Wald χ2=6.50,P<0.05)。结论治疗时间延长和发生不良反应会降低MDRTB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文化程度越高的MDRTB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越好。

    40  Xpert MTB/RIF试验快速诊断结核病的研究进展
    付沛文,李世宝 ,李洪春 ,顾兵
    2017, 16(8):779-783.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08.022
    [摘要](261) [HTML](0) [PDF 883.00 Byte](469)
    摘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仍然是全世界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2],我国2014年的新发肺结核人数位居全球第三位,是22个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目前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痰涂片抗酸染色,但由于痰涂片对标本的含菌量要求高,导致其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较低。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是MTB培养[3],由于MTB生长缓慢的习性,导致培养所需时间较长(2~6周),仅用MTB培养诊断结核病可能延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传统诊断方法是药物敏感试验[4],该方法有对实验室要求高及耗时长的缺点。因此,寻求快速诊断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的方法成为控制结核病的重点。近些年涌现出许多基于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的方法,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 MTB /RIF)就是其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本文就Xpert MTB /RIF的发展、应用现状以及对特殊人群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41  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姜顾礼,汤慧,,王一任 刘鹤群, 牟菁 彭小宁 曾小敏
    2018, 17(5):385-39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5.004
    [摘要](194) [HTML](0) [PDF 811.00 Byte](421)
    摘要: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中文版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长沙市某三甲综合医院结核病区402例住院结核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核病患者面对、回避、屈服维度得分分别为(18.91±3.05)、(15.49±2.62)、(10.00±3.01)分,与国内常模相比,结核病患者面对维度得分较低(P<0.05),回避、屈服维度得分较高(P<0.01)。对结核病患者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有影响的因素有:居住地(城镇居住者得分较高,b=1.01,P=0.036)、是否参加结核病教育讲座(参加者得分较高,b=1.71,P=0.001)、对病情了解程度(对病情了解程度越高者得分越高,b=0.55,P<0.001);对回避维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居住方式(独居者得分较高,b=1.19,P=0.004);对屈服维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结核病病程(病程长者得分高,b=0.53,P=0.008)、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者得分较低,b=-0.35,P=0.047)、因结核病住院次数(住院次数多得分高,b=0.58,P=0.002)等。结论结核病患者趋向于选择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受居住地、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和结核病病程、住院次数等疾病因素的影响。

    42  2005—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基于传染病动力学结核病流行状况定量研究
    李虎玲,张学良,王凯
    2018, 17(11):945-950.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11.001
    [摘要](190) [HTML](0) [PDF 1.46 K](512)
    摘要:

    目的对新疆 14个地(州、市)结核病发病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定量给出新疆各地(州、市)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并对新疆各地(州、市)结核病新发病数进行预测。方法采用动力学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5—2014年的结核病数据进行拟合,利用2015—2017年结核病数据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得到各地区参数的估计值和基本再生数(R0),并对各地(州、市)2018—2022年新发结核病数据进行预测。结果2015—2017年结核病数据验证结果显示,实际值均落在预测值曲线95%置信区间内,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南疆喀什地区R0为11.38 (95%CI:11.33~11.50),东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和北疆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R0分别为5.46 (95%CI:5.28~5.50)、2.22 (95%CI:2.18~2.28),南疆地区结核病疫情远高于北疆和东疆地区,尤其是喀什地区结核病疫情最严重。2018—2022年预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结核病新发病数在波动中呈缓慢增长趋势。结论此结核病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具有可行性,可以用来预测结核病新发病数,同时应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对南疆地区的管理,控制结核病的流行。

    43  T-SPOT在儿童结核病诊断中的价值
    刘思景 丁邦显 游娟
    2017, 16(11):1060-1064.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7.11.016
    [摘要](172) [HTML](0) [PDF 871.00 Byte](548)
    摘要: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在儿童结核病(T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某院收治并确诊的TB患儿43例作为结核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排除结核感染的患儿及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TSPOT﹑PPD﹑结核抗体(MTBAb)及涂片抗酸染色等四种方法检测和对比分析,并对TSPOT法在结核组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阳性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TSPOT在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方面高于其余三种方法(P<0.05),特异度也高于PPD法(P<0.05);TSPOT在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中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8.9%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岁和>5岁儿童两组之间的检出率分别为70.6%和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TSPOT法和PPD法两种方法进行并联模式的结核检测时的灵敏度为95.3%,特异度为98.0%,相比于单一方法检测均有提高(P<0.05)。结论TSPOT法在儿童TB检测方面相对于传统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上均有优势,也适用于肺外结核的检测,可作为儿童结核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在5岁以下儿童存在不确定性,应合理联合PPD法检测,才能更好发挥在儿童TB诊断中的价值。

    44  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感染控制现状
    张炜敏 ,何广学,洪峰
    2011, 10(4):248-251.
    [摘要](1686) [HTML](0) [PDF 858.00 Byte](2856)
    摘要:

    目的分析我国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以及相应的危险因素,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系统综述的方法,对1995—2010年关于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我国关于医务人员结核感染预防控制方面的研究很欠缺。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PPD阳性率达60.4%~62.8%;医务人员的结核病患病率也比一般人群高,达6.7/1 000人年。对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其结核感染和患病风险主要与在工作场所暴露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不足等有关。结论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控制工作十分薄弱,相关研究不足,目前已成为我国结核病控制面临的重要问题。

    45  基于Python语言的ARIMA模型在天津市结核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张晓卉 姚婷婷 陈阳 张甜甜 马骏
    2020, 19(7):634-64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807
    [摘要](112) [HTML](497) [PDF 1.91 K](473)
    摘要:
    目的 探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在结核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可行性。方法 基于Python语言的statsmodels模块,以天津市2004年1月—2015年12月结核病月发病率数据作为训练集建立最优季节性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SARIMA)模型,以2016年1—12月数据对SARIMA模型进行效果评价,并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04年1月—2015年12月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2005—2008年出现一个发病高峰,2009年后大幅度下降,随后趋于平稳。2017年1月—2019年12月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与往年相比平稳下降。建立的最佳模型为SARIMA(1,1,1)×(3,1,1)12,该模型残差BOX-Ljung统计量P值为0.493,提示残差为白噪声序列,模型拟合良好。预测结果实际值均在预测值的95%置信区间。结论 SARIMA(1,1,1)×(3,1,1)12模型可对天津市结核病月发病率进行较准确的预测。
    46  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朱文芳 赵卉 张宜文
    2020, 19(7):630-63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68
    [摘要](141) [HTML](461) [PDF 834.00 Byte](455)
    摘要:
    目的 探讨发热、血钠联合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对肺结核继发结核性脑膜炎(TBM)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2018年10月某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将146例诊断为肺结核继发TBM的患者作为研究组,按入院时间以1∶4的比例分层抽取584例肺结核未继发TBM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临床发热症状指标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效能,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确定临界点。结果 30条纤维支气管镜使用后未清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911.5,合格率为16.7%;酶洗后机洗前,内镜外表面RLU中位值为234.0,合格率为43.3%。每组30条纤维支气管镜经消毒剂分别浸泡消毒5、3 min后的气管镜外表面RLU中位值分别为25.0、23.5,合格率均为100.0%。血钠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诊断肺结核继发TBM患者的临界点分别为135.30 mmol/L、73.40%。发热、血钠、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三者联合诊断肺结核继发TBM的AUC(95%CI)分别为0.732(0.688~0.776)、0.768(0.719~0.818)、0.727(0.679~0.776)、0.845(0.807~0.8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敏感度分别为80.82%、56.85%、65.07%、63.70%,特异度分别为65.58%、87.50%、73.46%、89.38%,前三者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者联合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发热、血钠<135.30 mmol/L或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3.40%对肺结核继发TBM均有诊断意义,三者无明显优劣之分,但三者联合对肺结核继发TBM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47  肺结核患者结核杆菌耐药情况及耐多药结核病的危险因素
    于海娟 赵梅 王佳月 符婷
    2020, 19(1):58-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260
    [摘要](173) [HTML](529) [PDF 817.00 Byte](459)
    摘要:
    目的 明确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探索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危险因素,为MDR-TB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肺结核患者468例,分为初治患者365例和复治患者103例。采用比例法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68例患者的总耐药率、耐多药率和广泛耐药率分别为25.85%、11.97%、3.21%。复治患者总耐药率(49.51%)、耐多药率(34.95%)和广泛耐药率(10.68%)高于初治患者(分别为19.18%、5.48%、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种抗结核药中,总体耐药顺位由高至低依次为:异烟肼(INH) > 利福平(RFP) > 氧氟沙星(OFX) > 乙胺丁醇(EMB) > 链霉素(SM) > 卡那霉素(KM)。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农村(OR=2.316,95% CI:1.604~5.118)、复治(OR=6.150,95% CI:4.728~13.824)、有结核空洞(OR=3.219,95% CI:2.405~8.627)、治疗过程中断(OR=5.826,95% CI:4.610~12.507)及首次治疗未联合用药(OR=2.508,95% CI:1.813~5.646)是MDR-TB的危险因素。结论 肺结核患者耐药率较高,影响MDR-TB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需积极采取干预措施,控制MDR-TB的发生。
    48  2011—2021年浙江省肺结核发病率预测:基于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
    楼润平,潘依菲,王棣楠,张允馨
    2024, 23(7):806-8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245
    [摘要](88) [HTML](926) [PDF 994.75 K](803)
    摘要:
    目的 研究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在预测肺结核发病趋势中的应用。 方法 使用浙江省2011—2021年肺结核月度发病率数据,基于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构建预测模型,并评估该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 结果 基于三体模型和三体预测法获得的预测模型1和预测模型2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分别为7.94%、8.43%,而使用自回归移动平均(ARIMA)模型获得的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8.87%,以上平均相对预测误差均处于区间(7.9%~8.9%),显示预测模型表现优秀。 结论 三体模型是表现优秀的时间序列预测模型,三体预测法是表现优秀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49  2017—2022年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时空特征分布及影响因素
    熊洁,张辉国,胡锡健,王森路
    2024, 23(7):812-81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33
    [摘要](208) [HTML](1129) [PDF 1.25 M](877)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方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2017—2022年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建立空间滞后模型探究结核病发病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筛选出结核病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 结果 2017—2022年中国大陆31省市结核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60.53/10万、59.27/10万、55.55/10万、47.76/10万、45.37/10万、39.76/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局Moran’s Ⅰ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具有时空聚集性。结核病报告发病率空间分布图及LISA聚集图分析结果显示,结核病发病率呈现出由西到东递减趋势。空间滞后模型将6个影响不明显因素的系数收缩为0,筛选出人均GDP(系数为-0.259)、城镇失业率(系数为-0.198)、全年日照时长(系数为-0.332)、年平均相对湿度(系数为-0.433)、年平均NO2浓度(系数为-0.263)、年平均PM10浓度(系数为-0.336)6个重要因素。 结论 2017—2022年中国大陆结核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呈现出西高东低中部平稳的空间差异性及空间聚集性;社会经济、气候及空气污染对结核病发病有明显的影响。相关部门应更加重视西部地区结核病的防治,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50  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的初步探讨
    解东成,陈红伟,王圣杰,郭小川
    2021(8):720-72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138
    [摘要](138) [HTML](499) [PDF 865.16 K](410)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2017年收治的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先采取改良脑室外引流术,脑室段穿刺后连接直线型连接器、腹腔段分流管从腹部皮下切口穿出,并持续脑脊液引流净化,待病情稳定后去除脑脊液引流装置或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Evan’s指数、GCS评分及GOS预后评分。 结果 共收治15例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患者,年龄19~64岁。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Evan’s指数、GCS评分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例炎症控制后拔除脑室外引流管,余14例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GOS分级,恢复良好(4~5分)13例(86.7%),恢复较差(3分)2例(13.3%)。引流时间59~335 d,平均173.3 d。引流期间无颅内感染及分流管堵塞并发症。出院随访2~5年,平均4.5年,1例因分流管脑室段置于透明隔间隙导致脑室再次扩张,经透明隔造瘘并再次分流后治愈,余病例无并发症。 结论 改良脑室外引流术可显著提高患者最终分流成功率,尤其适用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并难治性脑积水经反复治疗失败的患者。
    51  肉汤微量稀释法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敏感性检测的评价
    钟业腾,王洁莹,陈灼霖,许玉妮,邱文华,裴华
    2024, 23(7):840-84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01
    [摘要](73) [HTML](925) [PDF 999.48 K](773)
    摘要:
    目的 评价肉汤微量稀释(BMD)法在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罗氏比例法和BMD法对海南省108株MDR-MTB及11株非MDR-MTB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并对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WGS)。 结果 罗氏比例法和BMD法药敏结果平均判读时间分别为28.0、8.5 d。罗氏比例法检测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卡那霉素和卷曲霉素的耐药率高于BMD法(均P<0.001);BMD法检测丙硫异烟胺和对氨基水杨酸的耐药率高于罗氏比例法(均P<0.001)。以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为金标准,BMD法检测耐药性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0.00%~100%、95.69%~100%,除EMB(87.39%)、INH(94.96%)外,BMD法检测其他药物的耐药性符合率均≥95%。罗氏比例法药敏结果与WGS总符合率为76.19%(32/42),BMD法药敏结果与WGS总符合率为23.81%(1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3.048,P<0.001)。两种药敏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的MTB共34株,罗氏比例法耐药+BMD法敏感的26株MTB中,22株(84.62%)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罗氏比例法敏感+BMD法耐药的11株MTB中,5株(45.45%)相关耐药基因发生突变。 结论 BMD法是一种准确、快速的MDR-MTB敏感性检测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耐药性与相关耐药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52  2018—2022年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
    雷蓉蓉,陈健,石林,余雅
    2024, 23(7):847-8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33
    [摘要](83) [HTML](911) [PDF 874.33 K](778)
    摘要:
    目的 分析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及影响因素,为该市耐药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2年重庆市区县登记的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情况,采用χ2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复治肺结核患者耐药影响因素。 结果 2018—2022年该市区县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14.45%(558/3 862),总体呈下降趋势(χ2 趋势=22.739,P < 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复治肺结核患者中流动人口、居住在主城都市区、工人及民工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最高(均P < 0.05),随年龄增加利福平耐药检出率降低(P趋势 <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利福平耐药风险逐渐降低,OR值从 < 25岁组的2.778下降至45~岁组的1.654(均P < 0.001)。流动人口、居住在主城都市区、职业为工人及民工是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 结论 虽然重庆市复治肺结核患者利福平耐药检出率逐年下降,但形势依然严峻,需重点关注流动人口、低龄、居住在主城都市区和工人及民工相关人群。
    53  两种菌落形态的金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导管相关血流感染1例并文献复习
    温海楠,谢守军,陈军
    2021(4):370-37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7376
    [摘要](99) [HTML](585) [PDF 997.28 K](473)
    摘要:
    54  血清PTX3、IL-10、HBP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韩伟,潘艳静,李秀芳,黄健,高盼盼,崔俊伟
    2022(6):579-5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103
    [摘要](77) [HTML](472) [PDF 945.15 K](366)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正五聚蛋白(PTX3)、白介素-10(IL-10)、肝素结合蛋白(HBP)检测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某院2018年12月—2021年6月收治的122例肺结核患者为结核组, 依据肺部有无空洞分为有空洞组和无空洞组; 另选取该院同期行健康体检人群113例为对照组, 以及潜伏感染者109例为潜伏感染组。对比不同人群、有无肺部空洞者PTX3、IL-10、HBP表达水平; 对比治疗后空洞吸收者与未吸收者PTX3、IL-10、HBP表达水平; 对比肺结核患者治疗后1、2、3个月PTX3、IL-10、HBP表达水平, 分析PTX3、IL-10、HBP对肺结核诊断的价值。 结果 结核组PTX3、IL-10、HBP表达水平均高于潜伏感染组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空洞组PTX3、IL-10、HBP表达水平均高于无空洞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空洞吸收组PTX3、IL-10、HBP表达水平均低于空洞未吸收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PTX3、IL-10、HBP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 3个月肺结核患者PTX3、IL-10、HBP水平低于治疗后1、2个月,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X3、IL-10、HBP对肺结核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6、0.745、0.752, PTX3稍高于IL-10、HBP, 但三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TX3、IL-10、HBP在肺结核患者中均为高表达, 有望成为肺结核患者病情评估的参考指标, 为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
    55  贵州地区2017—2020年结核分枝杆菌卷曲霉素耐药与相关基因突变关系
    李秋阳,曾强林,陈小菊,陈玲
    2023(1):7-1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193
    [摘要](101) [HTML](484) [PDF 915.50 K](411)
    摘要:
    目的 检测结核分枝杆菌(M.tb)对卷曲霉素(CM)耐药相关基因突变情况, 探究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 为临床使用CM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17—2020年某院痰抗酸染色阳性的肺结核病患者痰标本, 培养获得临床分离M.tb, 药物敏感试验(DST)明确菌株耐药表型; 提取DNA送全基因组测序(WGS), 检测CM耐药相关基因tlyA、rrsrpsL、eis、Rv0194及Rv1258C的突变情况, 探索CM与利福平(RIF)表型耐药相关性。 结果 共培养123株M.tb, WGS检出6个CM耐药相关基因共23个非同义突变位点; DST结果显示52例RIF耐药, 4例CM、RIF均耐药。CM耐药菌株检出rrs基因A1401G、rpsL基因A128G以及Rv0194基因C3293T和T221C非同义突变位点; CM与RIF耐药相关性分析显示,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M.tb CM耐药可能与rrs基因A1401G、rpsL基因A128G和Rv0194基因C3293T突变有关, CM存在与RIF交叉耐药可能, 在制定抗结核治疗方案时可作参考。
    56  中国肺结核病的季节性特征、循环周期及长短期预测
    刘超,杜柳铭,聂心容,房少洁,聂海亮
    2023(7):751-75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107
    [摘要](192) [HTML](568) [PDF 1.13 M](504)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肺结核病的季节性特征和循环周期并进行长短期预测,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CensusX-13季节调整法剖析中国肺结核发病的季节特征,采用Hodrick-Prescott(HP)滤波法分析发病的循环周期,基于分解后的长期趋势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长期预测,采用Holt-Winter季节指数平滑模型进行短期预测。 结果 2010—2021年中国肺结核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特征,肺结核报告发病数集中在第二季度,每年3—7月是报告发病高峰期。循环周期大致有6个,周期平均长度为21个月,整体呈现下降的长期趋势,长短期预测效果较好。 结论 应针对肺结核病的季节性特征和循环周期,结合其病理特点,在发病高峰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
    57  2016—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学校肺结核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崔虹艳,侯文俊,田飞飞,张时雨,张鹏程,张耀文,高艳青
    2023(7):782-78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4011
    [摘要](52) [HTML](428) [PDF 1022.26 K](329)
    摘要: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2016—2021年学校肺结核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更好地开展本辖区学校肺结核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监测报告管理》及北京市学校肺结核疫情监测月报表收集2016—2021年北京市大兴区内学校相关肺结核病例,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 结果 共计报告446例学校相关病例,以学生病例为主(386例,86.55%);报告发病数由2016年的192例下降至2021年的37例,报告病例数及学生病例比例均呈下降趋势。男女比例为2.72 ∶1,发病高峰期主要分布在4—5月或9—10月。低年龄组学校(幼儿园、小学)病例以教职工为主,分别占87.50%、54.55%;病例主要集中在技校及大学,占78.48%;病原学阴性者占比较高(63.90%),2018年后病原学阳性者明显增加。共发生3起肺结核聚集性疫情和1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累计发现181例病例。 结论 2016—2021年大兴区学校肺结核疫情整体平稳下降,幼儿园及小学病例以教职工为主,技校及大学阶段的学生为学校肺结核防控的重点人群,应提高主动监测能力,及早发现疫情,有效避免学校结核病疫情扩散。
    58  结核病传播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毛俊杰,庄勋
    2023(7):864-8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381
    [摘要](110) [HTML](546) [PDF 874.33 K](491)
    摘要:
    结核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结核病防控意义重大。近年来,新冠肺炎大流行严重破坏了全球结核病防治进程,再度引发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担忧。传播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揭示结核病传播规律及流行动态,并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防控效果,在结核病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五种结核病传播动力学模型:“仓室”模型、集合种群模型、智能体模型、网络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从而为结核病的防控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59  2006—2020年广州市儿童肺结核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
    董智强,刘伟,胡文穗,侯建荣,孙丽丽,吴雪霁,刘远
    2021(9):801-80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422
    [摘要](140) [HTML](477) [PDF 1.04 M](482)
    摘要:
    目的 分析广州市儿童肺结核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20年广州市0~14岁儿童肺结核发病报告数据,分析疾病的三间分布,同时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发病率趋势分析。 结果 共报告0~14岁儿童肺结核1 397例,占全人口肺结核报告发病例数的0.66%,报告发病率由2006年的7.31/10万降至2020年的2.90/10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3.90%(AAPC=-3.90,95%CI:-5.64~-2.13),男性年均下降速度(AAPC=-4.74,95%CI:-6.77~-2.66,P < 0.01)较女性年均下降速度(AAPC=-2.86,95%CI:-4.78~-0.91,P < 0.01)更快;城区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年均下降4.14%(AAPC=-4.14,95%CI:-5.99~-2.24,P < 0.01),农村儿童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β=-0.02,t=1.00,P=0.34),但总体报告发生率略低于城区儿童;0~2岁组和10~14岁组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生率相对较高,除10~14岁组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趋势外,其他年龄组儿童均呈下降趋势。 结论 广州市0~14岁儿童肺结核报告发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农村儿童以及10~14岁组儿童下降趋势不明显,需重点加强此类儿童结核病防控工作。
    60  结核分枝杆菌Rv3529c蛋白的生信分析及原核表达
    陈瑞枫,王瑄,马枫茜,李祥芳,丁寿鹏,吴利先
    2023(6):621-62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42
    [摘要](154) [HTML](485) [PDF 1.58 M](450)
    摘要: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核分枝杆菌Rv3529c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 方法 利用UniproKB数据库、PredictProtein服务、AlphaFold系统、SWISS -MODEL服务、ProtParam蛋白分析工具、ProtScale、DeepTMHMM服务和SignalP-5.0服务、ProtCompB方法、IEDB数据库和STRING数据库等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Rv3529c编码蛋白的二级和三级结构、理化性质、疏水性、信号肽、跨膜区、亚细胞定位及免疫表位进行分析预测。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表达质粒载体pET-32a-Rv3529c并进行原核表达,运用UniprotKB数据库的Blast工具对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采用MEGA 11软件构建进化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间相互作用。 结果 Rv3529c基因全长1 155 bp,共编码384个氨基酸。Rv3529c基因编码蛋白分子量为43.35 kDa,等电点为6.04,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该蛋白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无跨膜区、无信号肽,预测该蛋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质中或细胞膜上,存在多个抗原抗体表位,与多个蛋白质有相互作用。经克隆、表达、鉴定、纯化后获得浓度和纯度较高的Rv3529c蛋白。 结论 成功克隆、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Rv3529c蛋白,并初步预测其结构及功能。
    61  2013—2018年河南省5个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
    王少华,陈瑞琴,常文静,苏茹月,马晓光,郑丹薇,朱岩昆,石洁,孙国清,孙定勇,郝义彬
    2023(6):629-6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46
    [摘要](109) [HTML](479) [PDF 889.84 K](440)
    摘要:
    目的 了解河南省5个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为制定结核病疫情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13—2018年河南省5个耐药监测点1 716例结核病患者临床分离株及临床信息,采用比例法测定9种常用抗结核药物敏感性,并分析其耐药特征变化。 结果 结核病患者的总耐药率为24.07%(413/1 716),耐多药率为3.73%(64/1 716)。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链霉素(SM)13.34%(229株)、异烟肼(INH)10.08%(173株)、利福平(RIF)5.19%(89株)、乙胺丁醇(EMB)4.49%(77株);二线抗结核药物耐药率由高到低为:氧氟沙星(OFX)3.15%(54株)、卡那霉素(KAM)2.51%(43株)和卷曲霉素(CPM)2.51%(43株)、对氨基水杨酸(PAS)1.98%(34株)、丙硫异烟胺(PTO)1.46%(25株)。耐药谱结果显示,413株菌分布在68种不同耐药类型中,单耐药中SM、多耐药INH+SM组合、耐多药组合中INH+RIF和INH+RIF+SM组合的耐药率较高。初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20.13%(216/1 073)、2.80%(30/1 073),复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30.64%(197/643)、5.29%(34/643),复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均P<0.05)。41~60岁年龄组患者耐药率最高(29.25%),2~20岁年龄组患者耐药率最低(13.56%),各年龄组耐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耐药趋势分析结果显示,2013—2018年仅耐多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P<0.05)。 结论 河南省5个耐药监测点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仍然较为严重,耐药谱结果显示耐药类型表现多样化和复杂化,41~60岁年龄组患者耐药率较高,复治患者耐药率较高,耐多药呈上升趋势。因此需要规范治疗,同时开展耐药筛查,减少耐药患者产生,加强耐多药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防止传播。
    6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吸入糖皮质激素相关肺结核三例
    熊若言,陈燕,赵志琪,卢欢欢,曾慧卉
    2022(10):1026-103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559
    [摘要](88) [HTML](494) [PDF 914.16 K](347)
    摘要:
    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治疗, 但长期使用ICS容易因局部免疫抑制并发各种感染。某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分别于2015、2019、2021年各收治1例COPD合并肺结核患者, 根据病史及相关检查考虑可能与ICS相关。本文拟分析该院收治的3例ICS相关肺结核病例的诊治经过, 结合现有研究探讨COPD合并ICS相关肺结核患者的诊治策略。
    63  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与TST在学校结核潜伏感染筛查中的比较
    苏倩,汪清雅,张婷,刘英
    2023(5):547-5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724
    [摘要](139) [HTML](760) [PDF 981.60 K](456)
    摘要:
    目的 比较重组结核分枝杆菌融合蛋白皮肤试验(EC)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两种检测方法的筛查效能及成本效益, 探讨更适合学校结核潜伏感染的筛查方法。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重庆市某中学高一新生共计283名,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分为EC组(138名)和TST组(145名), 分别于左前臂皮内注射0.1 mL EC或0.1 mL TST, 观察注射72 h后皮肤反应。皮肤试验前采集283名学生的静脉血, 进行体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 以IGRA检测结果为标准, 分别计算EC、TST试验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一致率, 并分析三者的成本效益。 结果 EC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一致率分别为54.55%、93.70%、45.45%、90.58%;TST的灵敏度、特异度、漏诊率、一致率分别为61.11%、81.10%、38.89%、78.62%。每检出1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TST、EC、IGRA的检测成本分别为124.29、492.86、4 879.31元。 结论 EC与IGRA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 较TST的特异度和一致率更高, 检测成本效益较高, 简便易行, 有望成为学校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新的筛查方法。
    64  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现状调查
    范金平,胡逢静,张浩军,冯玉娟,王蕾,王俊玲,林霞
    2023(5):563-5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625
    [摘要](112) [HTML](567) [PDF 917.66 K](419)
    摘要:
    目的 了解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为提高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控意识提供依据。 方法 设计《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认知现状调查问卷》, 通过"问卷星"调查甘肃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的认知现状, 并统计分析医务人员结核病知识认知程度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有效问卷60 636份。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 女性占78.89%;年龄30~39岁的人员最多, 占39.64%;护理人员占53.05%。57 440名医务人员对结核病认知程度得分为合格(总分≥14分), 占94.73%;3 196名为不合格(总分≤13分), 占5.27%。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所在医疗机构不同等级、类型、是否设有传染病科室, 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学历、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参与职业防护培训次数的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合格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影响甘肃省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的因素较多, 可通过增加结核病防治知识培训次数、提高医务人员学历, 以及加强护理或医技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等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医务人员结核病认知程度。
    65  广西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秦翊翔,蓝如束,覃慧芳,叶婧,秦小玲,甘丽,刘港,徐若兰,罗丹
    2023(3):280-28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43
    [摘要](84) [HTML](515) [PDF 927.81 K](440)
    摘要:
    目的 分析广西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INH)耐药基因的突变特征,为耐药结核病的分子诊断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广西30个结核病耐药监测点收集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库中122株耐INH菌株和530株全敏感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 结果 652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127株(19.48%)发生INH耐药基因突变,分别为katG(15.64%,102株)、fabG1(1.69%,11株)、ahpC(1.07%,7株)、kasA(0.61%,4株)和inhA(0.46%,3株)基因突变。INH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的符合率为90.03%,比例法药敏检测INH耐药与基因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吻合度不高(Kappa=0.677)。突变类型共有19种,单位点突变占96.85%,联合位点突变占3.15%。突变比率最高的位点为katG315(71.65%),碱基变化以AGC-ACC形式占比最高(12.13%)。katG、ahpC和kasA基因突变比例在INH耐药株中高于敏感株(均P < 0.05),INH耐药株和敏感株inhA、fabG1基因突变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北京株、非北京株中katG315突变率最高,分别为18.75%(81/432)、4.55%(10/220),两种基因型菌株katG基因突变位点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3,P=0.039)。 结论 广西地区INH耐药基因突变以katG315位点突变为主,INH耐药表型与基因突变吻合度不高。katG、ahpC与kasA基因突变与INH表型耐药有相关性。北京基因型与katG基因的突变有相关性。
    66  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中的应用进展
    凌曦,王璐,张泽文,刘礼荣,戴江红,李凡卡
    2022(4):399-40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354
    [摘要](103) [HTML](615) [PDF 756.05 K](440)
    摘要:
    结核病给全球带来了严重的疾病负担, 防控结核病具有重要意义。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将结核分枝杆菌分型技术与流行病学资料相整合, 在研究结核病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全基因组测序能够构建生物体基因组的完整DNA序列, 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结果精确等优势, 在结核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非常有吸引力和发展潜力。比较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GS)与传统结核分枝杆菌分型技术, 指出WGS优势, 介绍全基因组测序的技术路线及技术进展, 并回顾其在疫情追踪, 耐药研究, 混合感染诊断等方面的应用成果, 为结核病的防控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支持。
    67  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鉴定及VNTR分型
    李丹,胡晓红,徐新娟,杜德兵,吴文艳,王德成,庄倩,陈志杰,金柱
    2022(3):232-2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1895
    [摘要](85) [HTML](474) [PDF 1.08 M](366)
    摘要:
    目的 研究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多态性和流行特征, 揭示该地区结核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为结核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具有完整病例信息的结核分枝杆菌298株, 进行人型结核分枝杆菌的鉴定, 用扩增RD105缺失片段的多重PCR (DTM-PCR)鉴定北京基因型菌株; 应用优化的9位点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技术(VNTR)分析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多态性。 结果 298株结核分枝杆菌中, 260株为人型结核分枝杆菌, DTM-PCR鉴定发现北京基因型菌株140株(53.85%), 非北京基因型菌株120株(46.15%)。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32.14%)高于非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10.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VNTR-9位点对北京基因型菌株的分辨率为0.998 5, 成簇率为12.15%。 结论 北京基因型菌株在宜昌地区呈较高流行趋势, 且北京基因型菌株耐药率更高。VNTR-9位点基因分型方法用于该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北京基因型菌株的鉴别, 能准确反映宜昌地区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68  保定市156所学校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情况
    张永强,杨欢欢,王亚亚,田敬茹,李扬,王岫峥
    2024, 23(1):95-9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477
    [摘要](61) [HTML](527) [PDF 858.87 K](385)
    摘要:
    目的 了解保定市不同学校入学新生结核病筛查及患病情况, 为学校结核病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1年9月—2022年3月保定市不同地区156所学校入学新生结核病及结核菌素(PPD)试验筛查资料, 分析、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教育阶段学生PPD筛查结果。 结果 共调查156所学校68 177名入学新生肺结核疑似症状及密切接触史, 对63 939名学生进行PPD试验筛查。其中, PPD试验阳性学生13 821人, 阳性率21.62%;强阳性学生3 083人, 强阳性率4.82%;发现结核病病例15例, 报告发病率为23.46/10万。不同教育阶段学生PPD试验阳性率、强阳性率及结核病发病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不同教育阶段学生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1)。平原区与山区学校学生PPD试验阳性率(22.28% VS 17.89%)和强阳性率(4.85% VS 3.62%)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寄宿制初中与非寄宿制初中PPD试验阳性率(23.94% VS 21.60%)和强阳性率(5.07% VS 3.56%)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 应加强初中年级及以上新生的结核病筛查和健康教育, 尤其是平原地区寄宿制学校, 及早发现潜伏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 并采取相应措施, 预防和控制结核病的传播, 降低结核病发病风险。
    69  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广泛耐药结核病中期疗效前瞻性队列研究
    裴异,陈检才,封文军,杨晓云,黄云辉,何芳,胡羽萌,雷丽萍,施利
    2021(12):1102-110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1484
    [摘要](75) [HTML](573) [PDF 942.03 K](421)
    摘要:
    目的 评估含贝达喹啉(BDQ)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XDR-T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国耐药结核病患者使用BDQ提供临床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2018年3月-2019年9月某院接受含BDQ治疗方案的结核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治疗期间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69例患者,其中10例(14.5%)为XDR-TB;63例(91.3%)完成24周含BDQ治疗,2例在治疗期间分别死于心脏骤停、呼吸衰竭,3例退组,1例失访。39例(56.5%)患者报告了108次不良事件,大部分不良事件被归为1级或2级(75次,69.4%),最常见的3级及以上不良事件为QT间期延长。治疗基线痰培养阳性29例(46.0%),第8、12、24周痰培养阴转率分别为93.1%(27例)、100.0%(29例)、93.1%(27例),2例患者痰培养于24周时复阳;痰培养阴转中位时间为24 d(四分位间距:14~61 d)。52例合并肺部空洞患者中,48例(92.3%)完成24周含BDQ治疗,12、24周空洞闭合率分别为37.5%、64.6%。 结论 与传统治疗方案相比,24周含BDQ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MDR/XDR-TB患者痰培养阴转率和空洞闭合率,但需重视QT间期的监测管理。
    70  重庆市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
    雷蓉蓉,隆红霞,罗翠红,易本菊,朱小玲,汪清雅,张婷,吴成果,钟吉元
    2024, 23(3):265-2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4977
    [摘要](106) [HTML](577) [PDF 978.76 K](317)
    摘要:
    目的 了解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LTBI)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LTBI干预措施提供基础依据。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重庆市39个区县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信息等资料,采用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状态。采用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LTBI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纳入密切接触者2 591例,男女性别比为0.69:1,平均年龄(35.72±16.64)岁。检出LTBI 1 058例,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为40.8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态,是否患有慢性病或大手术史,是否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以及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是否≥ 250 h者,感染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感染率随年龄和BMI升高均呈上升趋势(均P < 0.001),随文化程度升高呈下降趋势(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54岁(OR=1.951,95%CI:1.031~3.693)、55~64岁(OR=2.473,95%CI:1.279~4.781)、其他职业(OR=0.530,95%CI:0.292~0.964)、教师(OR=0.439,95%CI:0.242~0.794)、学生(OR=0.445,95%CI:0.233~0.851)、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OR=1.412,95%CI:1.025~1.944)、BMI < 18.5 kg/m2OR=0.762,95%CI:0.586~0.991)、与指示病例共同居住(OR=1.621,95%CI:1.316~1.997)、与指示病例累计接触时长≥ 250 h(OR=1.292,95%CI:1.083~1.540)是LTBI的影响因素(均P < 0.05)。 结论 病原学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率高,需重点关注高龄、农民、与患者接触程度高的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
    71  CYP2R1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和肺结核病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黄秋丽,曹雪平,王玉清,闫晓平,王兆芬,李咏雪,王玲,李斌,刘旷怡
    2023(4):391-3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33445
    [摘要](80) [HTML](389) [PDF 990.73 K](265)
    摘要:
    目的 探讨CYP2R1基因rs10741657、rs10766197、rs1993116位点的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和结核病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青海省某医院174例结核病患者为病例组,202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rs10741657、rs10766197、rs1993116位点并测定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维生素D浓度。 结果 rs10741657基因多态性与结核病相关(χ2=6.884,P=0.032),未发现rs10766197、rs1993116多态性与结核病相关。结核病患者中,rs10741657位点GG基因型携带者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于AA基因型(P=0.033)和AG基因型(P=0.034),未发现rs10766197、rs1993116位点基因型与维生素D水平相关。 结论 rs10741657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和结核病的发病相关。
    72  血清SHBG与SAA4联合检测对涂阴肺结核辅助诊断的价值
    黄琪淋 温莎 叶绍燕 万逢洁 何敏
    2019, 18(12):1144-114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5193
    [摘要](127) [HTML](330) [PDF 924.00 Byte](350)
    摘要:
    目的 评价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血清淀粉样蛋白4(SAA4)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涂阴肺结核的诊断预测价值。方法 采集2017年3-5月广西柳州市龙潭医院收治的88例涂阴肺结核患者的血清标本,同一时期采集56例广西柳州市本地区的健康体检人员的血清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涂阴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中SHBG、SAA4蛋白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者单一与联合诊断涂阴肺结核的效能,并与近三年相关涂(菌)阴肺结核的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进行比较。结果 涂阴肺结核组的血清SHBG、SAA4浓度分别为52.32(24.58~81.19)nmol/L和56.71(41.87~77.57)ng/mL,健康对照组的血清SHBG、SAA4浓度分别为25.97(16.60~36.45)nmol/L和35.79(29.81~41.07)ng/mL,涂阴肺结核患者血清SHBG、SAA4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SHBG、SAA4单项及联合诊断涂阴肺结核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0.829、0.906(均P<0.001),两者联合诊断涂阴肺结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1%、91.1%,约登指数为0.752。与近三年已报道涂(菌)阴肺结核T-SPOT.TB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相比,SHBG与SAA4两者联合诊断涂阴肺结核具有优势。结论 SHBG、SAA4对涂阴肺结核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有利于提高涂阴肺结核的诊断率。
    73  结核分枝杆菌细胞外囊泡的研究进展
    马枫茜,邱章华,杜文雅,代禹美,吴利先,王国富
    2024, 23(12):1591-15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01
    [摘要](68) [HTML](393) [PDF 945.91 K](547)
    摘要:
    结核病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MTB细胞外囊泡(MEVs)作为MTB分泌分枝杆菌抗原的重要载体已引起研究者关注。MEVs能够使MTB以集中保护的方式分泌磷脂、核酸、脂多糖和周质成分,并与宿主相互作用。对MEVs部分内容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其在宿主感染MTB过程中的生物发生机制、功能以及对机体免疫应答作用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目前MEVs生物发生机制的进展,在宿主感染MTB过程中,以及在调节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在疫苗开发和诊断技术方面的应用。
    74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IFN-γ、IL-2联合检测在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许静,王伟,李团团
    2024, 23(9):1173-117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85
    [摘要](79) [HTML](536) [PDF 930.35 K](560)
    摘要:
    目的 评价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双因子联合检测在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阜阳市人民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0月呼吸科住院患者91例,明确诊断为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和细菌性肺炎患者46例(肺炎组),均进行双因子联合检测,比对分析双因子联合检测与C反应蛋白(CRP)对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鉴别诊断的效果。结果 使用双因子联合检测对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进行鉴别诊断,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4.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28(95%CI:0.870~0.986),与CRP的鉴别诊断效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因子IFN-γ、IL-2联合检测在鉴别肺结核与细菌性肺炎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为临床肺结核和细菌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75  基因芯片法与线性探针法对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的应用价值
    钟业腾 吕志辉 林翀 林明冠 陈灼霖 苏应仙 陈少文 裴华
    2019, 18(4):283-28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26
    [摘要](122) [HTML](306) [PDF 879.00 Byte](366)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因芯片法与线性探针法检测痰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MTB)的应用价值。方法 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3-7月门诊和住院的106例疑似肺结核患者纳入研究,采用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对患者送检的痰进行检测,并与改良罗氏培养法进行比较;以比例法药敏试验为金标准,分析上述两种方法检测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性的效能。结果 对106份痰标本进行改良罗氏培养,阳性率为52.83%(56/106),经鉴定其中46份标本为MTB阳性。基因芯片法和线性探针法分别检出MTB 46、53株,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与改良罗氏培养法检测MTB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检测MTB对利福平的耐药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具有较好一致性(均P>0.05,均Kappa>0.75)。对利福平的耐药性检测,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4.62%、90.00%,线性探针法分别为84.62%、85.00%。基因芯片法、线性探针法与比例法检测MTB对异烟肼的耐药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一致性一般(均P>0.05、均Kappa <0.75)。对异烟肼的耐药性检测,基因芯片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9.23%(18/26)、95.00%(19/20),线性探针法分别为65.38%(17/26)、85.00%(17/20)。结论 基因芯片法和线性探针法均可准确、快速地从大部分疑似结核病患者的痰标本中鉴定出MTB,也适用于利福平和异烟肼耐药结果的快速检测,从而指导临床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76  HMGB1基因多态性与豫北地区肺结核易感性的相关性
    乔瑞娟 程睿 李威 彭火英 赵桂增 张晨光
    2019, 18(4):289-29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348
    [摘要](134) [HTML](368) [PDF 838.00 Byte](344)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豫北地区肺结核患者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被确诊为肺结核的320例患者为结核组,该院同时期30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PCR技术和Sanger测序对结核组和对照组的HMGB1 rs1412125(-1615A/G)、rs1045411(+1177G/A)、rs2249825(+3814C/G)位点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对两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四种遗传模型(共显性、显性、隐性和超显性)分析,研究HMGB1基因多态性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结果 所有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两组间+1177G/A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R=1.485,95% CI:1.110~1.986,P=0.007),其基因型分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77G/A位点的共显性模型中,与GG基因型相比,AG基因型(OR=1.447,95% CI:1.025~2.041,P=0.035)和AA基因型(OR=2.812,95% CI:0.985~8.033,P=0.045)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相关;+1177G/A位点的显性模型[(AG+AA)vs GG,OR=1.524,95% CI:1.090~2.131,P=0.014]也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相关;在+1177G/A位点的隐性模型和超显性模型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615A/G和+3814C/G位点两组间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 HMGB1基因rs1045411(+1177G/A)位点多态性可能与肺结核的易感性相关,其等位基因A可能是肺结核的易感基因,携带rs1045411(+1177G/A)A等位基因可能增加患肺结核的风险。
    77  HIV/AIDS-TB患者抗结核药物治疗强化期红细胞系的变化
    舒远路 杨翠先 张米 李健健 邓雪媚 董兴齐
    2019, 18(5):396-40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194404
    [摘要](134) [HTML](349) [PDF 1.19 K](324)
    摘要:
    目的 分析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及不同ART方案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HIV/AIDS-TB)患者在强化期内血液学红细胞系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4-2017年某传染病专科医院确诊为HIV/AIDS-TB的患者,分为在ART基础上接受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组(A组),抗结核药物治疗8周内开始ART联合治疗组(B组),抗结核药物治疗8周后开始ART治疗组(C组);检测并比较治疗前基线(0周)和治疗后1、2、4、8周等红细胞系参数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变化的差异。结果 共选取180例HIV/AIDS-TB患者,其中A组71例、B组75例、C组34例;共85.00%(153例)的患者发生轻度贫血,其中A、B、C组分别为84.51%(60/71)、85.33%(64/75)和85.29%(29/34)。抗结核药物治疗后,A、B和C组患者RBC绝对值增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周后,B组患者HGB增加均高于基线(均P<0.05);A、B和C组患者MCV和RDW-CV在治疗后均较基线上升(均P<0.05),但C组治疗8周时RDW-CV恢复至基线水平。A、B两组患者中TDF/3TC/EFV方案在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时,HGB均较基线增高(均P<0.05),其他方案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HIV/AIDS-TB患者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应尽快启动ART治疗,最好8周内开始ART治疗,不同ART方案联合抗结核治疗患者的红细胞系参数变化有差异,TDF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
    78  《2020 NTCA/CDC建议:潜伏性结核感染治疗指南》摘译
    伍玉琪 谭彩霞 吴安华
    2020, 19(10):935-93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6159
    [摘要](130) [HTML](281) [PDF 772.00 Byte](511)
    摘要:
    美国潜伏性结核感染治疗综合指南最近一次发布是在2000年。在这之后,一些新的治疗方案已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评估。为更新以前的指南,美国国家结核病控制协会(NTCA)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成立了一个委员会,2017年12月开始对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的临床试验进行系统的文献综述,对治疗潜伏性结核感染最有效、毒性最小的方案提出新的建议。该指南编写基于干预措施的利弊平衡,证据质量,患者价值观、意愿,以及可行性制定建议。最终推荐3种首选的基于利福霉素的治疗方案和2种替代性的异烟肼单药治疗方案。
    79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应用TB-LAMP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
    陈霞 张建勇 赵建军
    2020, 19(7):643-64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05739
    [摘要](118) [HTML](426) [PDF 789.00 Byte](414)
    摘要:
    目的 评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应用结核分枝杆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TB-LAMP)对菌阴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7年12月—2018年11月临床确诊为菌阴肺结核(3次痰涂片阴性且痰培养阴性)的254例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行支气管检查取支气管镜刷检物或BALF标本,同时分为LAMP组(进行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TB-LAMP检测)、GeneXpert组(进行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结果 LAMP组和GeneXpert组分别纳入96例、158例菌阴肺结核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MP组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TB-LAMP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17%(4例)、18.75%(18例)、52.08%(50例);GeneXpert组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GeneXpert MTB/RIF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80%(6例)、12.66%(20例)、54.43%(86例)。TB-LAMP、GeneXpert MTB/RIF分别与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B-LAMP与GeneXpert MTB/RIF对结核分枝杆菌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LF应用TB-LAMP对菌阴肺结核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且具有快速、简单、准确及经济等特点,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8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体外活性研究
    石洁,郑丹薇,徐吉英,马晓光,苏茹月,朱岩昆,王少华,常文静,孙定勇
    2024, 23(9):1091-109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121
    [摘要](75) [HTML](3421) [PDF 907.41 K](3748)
    摘要:
    目的 体外评估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活性的影响,以期发现针对耐多药结核病最有效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方法 选取2021年河南省耐药监测项目收集的MDR-TB菌株,使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测定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临床MDR-TB的MIC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法分析菌株的blaC突变情况。结果 共纳入105株MDR-TB,MIC检测结果显示,多尼培南对MDR-TB抗菌活性最高,其MIC50值为16 μg/mL。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后,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明显下降。共有13.33%(14株)的菌株存在blaC基因的突变,主要为3种核苷酸替代突变,分别为AGT333AGG、AAC638ACC、ATC786ATT。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与同义单核苷酸突变相比,增强了克拉维酸/舒巴坦与美罗培南对MDR-TB的协同作用。结论 多尼培南和舒巴坦组合对MDR-TB具有最强的抗菌活性。而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的替代突变使MDR-TB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在克拉维酸/舒巴坦协同时增强。
    81  结核分枝杆菌蛋白Rv0037c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荆雪娇,宋莉,吴长新
    2024, 23(12):1463-14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96
    [摘要](115) [HTML](408) [PDF 9.12 M](729)
    摘要:
    目的 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易化子超家族(MFS)蛋白Rv0037c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方法 应用TMHMM Server v.2.0、Swiss-model、DNAMAN等对Rv0037c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耻垢分枝杆菌中构建PMV261-Rv0037c过表达菌株,获取pMV261/Msm对照菌株,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Rv0037c蛋白具有11个跨膜结构域(TMDs),C/N域由"3+2"螺旋束组成,在分枝杆菌属中非常保守。过表达菌株和对照菌株的生长动力学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过表达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生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菌株的OD600为2.567±0.162,过表达菌株的OD600为2.419±0.456,二者的生物膜生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菌株的溴化乙锭(EB)累积量较对照菌株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菌株对各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v0037c蛋白为分枝杆菌MFS家族蛋白的特殊成员且结构非常保守,Rv0037c过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菌落形态、滑动能力、生物膜形成和MIC均无影响,但可使EB的累积量显著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