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入伍新兵结核潜伏感染情况,评价ELISPOT在检测结核潜伏感染中的价值。方法以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 (PPD) 皮肤试验为对照,应用ELISPOT试剂盒检测366例2009年驻京部队入伍新兵外周血中分泌结核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IFNγ)的T淋巴细胞数。对PPD和ELISPOT均为阴性的入伍新兵接种卡介苗,10个月后再做PPD 皮肤试验和ELISPOT,比较结果。结果366例入伍新兵中,PPD皮肤试验和ELISPOT阳性率分别为44.81%和31.69%。202例PPD皮肤试验阴性和164例PPD皮肤试验阳性者中,分别有53例 (26.24%)和63例(38.41%)ELISPOT阳性,两者的一致率为57.92%(212/366), 两者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34,P<0.001)。在接种过卡介苗者中,PPD皮肤试验阳性率为58.53%(127/217),ELISPOT阳性率为29.03%(63/217),斑点形成细胞数为32.44±26.52 ;在未接种卡介苗者中,PPD皮肤试验阳性率为24.83%(37/149),ELISPOT阳性率为35.57%(53/149),斑点形成细胞数为41.81±30.48。110例PPD和ELISPOT均为阴性的入伍新兵接种卡介苗10个月后, PPD 皮肤试验阳转率为78.18%,而ELISPOT检测均为阴性。结论ELISPOT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真实反映入伍新兵的结核潜伏感染情况,可推广应用。
目的了解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结核(TB)感染现况,探讨其感染TB的危险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某传染病医院的全体医务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和TB菌素纯蛋白衍化物(PPD)试验检测。结果该传染病医院全体职工TB感染发病率为48.18%。不同科室医务工作者的TB感染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医务工作者TB感染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文化程度、职称、目前居住情况、在结核感染门诊或病区的工作时间是TB感染的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1.70(1.03~2.80)、1.95(1.10~3.45)、1.84(1.03~3.28)、2.38(1.40~4.04);个人防护是TB感染的保护因素[OR及OR95%CI为0.92(0.85~0.99)]。结论传染病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是TB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及早采取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汉族、维吾尔族人群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TDLI)患者血清NO及NOS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5月确诊的ATDLI患者,按民族分为汉族组和维吾尔族组。通过检测ATDLI患者血清中NO及NOS的表达水平,比较不同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肝功能损伤程度ATDLI患者的NO及NOS表达水平。结果共收集ATDLI汉族组患者100例,维吾尔族组患者135例。NO、TNOS的表达水平汉族组患者分别为(134.24±27.60)μmol/L、(33.01±4.23)U/mL ,维吾尔族组患者分别为(97.10±17.41)μmol/L、(27.41±3.95)U/mL,汉族组患者血清NO、TNOS、iNOS、eNOS含量均高于维吾尔族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TDLI汉族组患者血清NO、TNOS含量男性高于女性(P<0.05);维吾尔族组患者血清NO、TNOS、iNOS含量男性高于女性(P<0.01)。血清NO、TNOS、iNOS表达量同性别相比汉族组均高于维吾尔族组患者(P<0.001)。汉族组、维吾尔族组不同BMI组间患者NO、TNOS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民族中偏胖组患者NO、TNOS含量均高于偏瘦组和正常组(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汉族组、维吾尔族组NO含量均与BMI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4、0.677,P<0.01)。汉族组、维吾尔族组不同肝损伤程度患者血清NO、NOS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民族中轻度肝损伤组患者均低于中度与重度肝损伤组(P<0.001)。结论ATDLI汉族组与维吾尔族组患者血清NO及NOS含量在两民族之间存在差异,血清NO含量与BMI相关,且可随着肝损伤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
目的探讨二线抗结核药品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方法从某院2017年度ADR报告汇总表中选取二线抗结核药品所致ADR患者的病历,对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ADR发生情况,ADR类型以及患者各种ADR所涉及的器官系统及其主要临床表现、转归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报告的121例二线抗结核药品ADR患者中,男性占比较高(72例,59.50%),年龄>60岁者居多(70例,57.85%)。引发ADR的药品剂型主要是注射剂型(80例,66.12%),主要药品是莫西沙星(38例,31.40%)和左氧氟沙星(29例,23.96%)。ADR累及的器官系统以全身性为主(69/128,53.91%),其次是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22/128,17.19%)。严重的ADR患者 9例(7.44%),痊愈和好转的ADR患者118例(97.52%)。结论使用二线抗结核药品ADR多发生于老年患者,尤其以喹诺酮类药品的全身性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在诊治过程中,应及时对高危人群和主要治疗药品进行ADR监测和主动干预,并作出应对处理。
目的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及多学科协作对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依从性和正确性的影响。方法调查某院结核科2015年10月—2016年12月的结核病患者。2015年10—12月为干预前组,不予干预,2016年1—12月为干预后组,采取精细化护理及多学科协作干预措施,比较干预前后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医用外科口罩佩戴情况及对结核病防控措施的认知情况。结果共收治住院结核病患者799例,干预前组160例,干预后组639例。干预前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率为50.63%,正确率为86.42%;干预后组口罩佩戴率为95.31%,正确率为98.52%。干预前后不同季度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率、正确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22.94、38.512,均P=0.000)。干预后患者对结核病及防控措施的认知度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精细化护理及多学科协作干预措施可提高结核病患者外出检查口罩佩戴率及正确率,且可提高患者对结核病及防控措施的认知度。
耐多药结核(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是指结核分枝杆菌对至少2种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其中至少包括同时对异烟肼和利福平耐药。MDRTB具有治疗费用高、治愈率低、死亡率高的特点,其发生率的增高以及广泛传播对结核病治疗及控制带来严峻挑战和威胁,令结核重新成为顽症。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是MDRTB的主要组成部分。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IL)12在肺结核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0例抗结核治疗前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并与30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20例有效抗结核治疗随访6个月后的患者进行对比,同时依据临床常用结核检测指标分组研究IL12的临床意义。结果80例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均值为(41.49±34.22)pg/mL,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58.12±44.9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由治疗前的(12.93±12.48)pg/mL上升为(66.26±20.9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8,P<0.05)。20例随访肺结核患者经6个月有效抗结核治疗后,血清IL1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P>0.05)。肺结核患者血清IL12水平在不同分组中:单纯肺结核/肺结核合并结核性胸膜炎组、空洞组/非空洞组、肺CT病变累及<3叶组/≥3叶组、痰结核菌阳性组/阴性组、结核试验阳性组/阴性组、血沉升高组/正常组、PPD强阳性组/非强阳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L12与肺结核活动性密切相关,其水平可作为临床工作中了解患者免疫状态,判断肺结核活动性和病情转归的临床参考指标。
目的了解耐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与非耐药肺结核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差异,并探讨其在抑制特异细胞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技术分别对30例健康成人(健康对照组)、39例非耐药肺结核患者(普通肺结核组)及35例耐药肺结核患者(耐药肺结核组)的外周血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进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组别人群外周血血清中TGFβ1、IL10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成人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和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17.09±5.43)%和(0.78±0.88)%;普通肺结核组外周血中上述两种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22.12±3.43)%和(2.79±1.65)%;耐药肺结核组外周血上述两种细胞分别占CD4+细胞总数的(24.01±5.65)%和(4.51±1.47)%。耐药肺结核组外周血中CD4+CD25+T淋巴细胞所占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较普通肺结核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肺结核组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及普通肺结核组 (P<0.05),并且耐药肺结核组TGFβ1[(4.15±1.39)ρ/ng·L-1]、IL10[(872.17±269.75)μg/L]明显高于普通肺结核组[分别为(3.03±1.42)ρ/ng·L-1、(266.83±57.09)μg/L]和健康对照组[分别为(2.12±0.77)ρ/ng·L-1、(105.21±23.56)μg/L] (P<0.05)。结论CD4+CD25+Foxp3+T淋巴细胞可能削弱结核病患者机体免疫系统对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清除作用,是导致结核病感染慢性化且出现耐药的原因之一; TGFβ1、IL10可能参与抑制机体细胞免疫,与耐药结核病的形成和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我国结核病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均较多,疗效欠佳。结核病感染耐药率高达46%,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特别引起警示的国家和地区之一[1]。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病情重,来势凶猛,难以救治,病死率高。本文报道1例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患者合并感染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经治疗无效死亡的病例,以期引起临床关注。
目的了解某市胸科医院住院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该院2003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所有新发和复治的肺结核病患者痰标本分离结核分枝杆菌对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和利福平的敏感性。结果4年间202例住院肺结核患者痰标本分离的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9.11%(79/202),总耐多药率为10.89%(22/202)。初始耐药率为35.11%,获得性耐药率为46.48%。获得性耐多药率16.90%,明显高于初始耐多药率7.63%(χ2=4.08,P=0.049)。2004年度获得性耐多药率36.36%,明显高于初始耐多药率5.66%(χ2=5.95,P=0.02);2006年获得性耐多药率与初始耐多药率相同,均为13.51%。复治患者对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均显示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分别为47.89%、46.48%、36.62%,复治患者耐多药率为35.21%;初治患者单耐药率和多耐药率均为16.03%。结论耐药和耐多药肺结核病疫情严重,特别是初始耐药和耐多药结核病,故有效控制耐药结核病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肺结核并发肺脓肿、胸膜腔脓肿常规治疗效果往往不佳,手术可以很大程度清除病灶,配合抗结核治疗能够收到明显效果。2011年3月,我们实施肺结核伴肺内及胸膜腔内多发结核性脓肿手术治疗1例,疗效明显,现总结报告如下。
目的对非耐药(DS)及耐多药(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对某医院及某结核病防治所2011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肺结核患者(其中DS肺结核患者20例,MDR肺结核患者15例)以及医院同期26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同时检测外周血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0,对3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DS肺结核组、MDR肺结核组及对照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CD3+[(1 426±485)/μL]、CD4+[(825±306)/μL]、CD8+T淋巴细胞[(516±213)/μL]绝对值最高,MDR肺结核组最低[分别为(746±358)/μL、(461±204)/μL、(213±101)/μL]。3组间IFNγ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浓度 [(65.04±36.31)pg/mL]最高,MDR肺结核组 [(23.32±14.04)pg/mL]最低。3组间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类痰菌阳性肺结核及MDR肺结核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绝对值及血清IFNγ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下降可能促进了结核病情进展,且可能为耐药肺结核形成的原因之一。
目的对痰涂片阳性(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的感染防护情况进行调查,进一步做好结核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取现场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4例涂阳肺结核患者的125名密切接触者进行调查。结果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家属、同事和同学对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知识的平均总知晓率分别为65.80%、74.05%、70.53%,不同密切接触者的平均总知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96, P=0.151)。125名肺结核密切接触者管理措施、环境控制(环境通风、环境物品消毒、患者痰液消毒)及个人防护实施人数百分率分别为96.00%、64.80%、59.20%,措施合格率分别为80.00%、74.90%、31.08%;不同类型接触者防护措施实施人数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32,P=0.002);实施防护措施的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5,P=0.416)。结论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自我防护意识淡薄,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感染风险,应加强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知识及措施的健康教育。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开展肺结核防控知识宣传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地区部分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以《2006年全国公众结核病防治知识信念行为调查问卷》为主,同时增加肺结核防治知识核心信息和疑似肺结核症状相关问题。结果共收集居民调查问卷520份,其中合格问卷503份,有效率为96.73%。调查对象中,5条肺结核防治知识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40.87%,78.93%知道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48.51%知道只要坚持正规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仅19.68%知道在县(区)级结核病防治机构检查和治疗肺结核可享受国家免费政策。可以识别4种及以上肺结核疑似症状的居民占53.48%,能全部识别出8种症状的居民仅占7.36%。结论北京市居民肺结核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水平相对较低。患者在罹患肺结核的早期若不能够识别症状,不仅延误治疗,增加开放性肺结核传播概率,甚至诱导多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产生,给肺结核防治工作带来更多挑战。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某院结核科9名护士组成一个“圈”,确立“提高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活动主题,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前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品管圈活动后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为87.50%(147/168),高于活动前的65.54%(116/1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员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自信心、团队精神、积极性、品管手法、和谐度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总平均分由活动前的23.78分,提高至活动后的33.78分。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不仅提高了住院肺结核患者口罩佩戴率,还提升了圈员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目的研究结核病合并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Th1型细胞的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以及Th1、Th2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对21例肺结核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30例单纯肺结核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其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12水平;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Th2的表达水平。结果单纯肺结核及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1);单纯肺结核组IFNγ、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IFNγ、IL12水平均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均P<0.01)。单纯肺结核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P< 0.05,P<0.01);细胞内Th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肺结核并HBsAg阳性组CD4+T淋巴细胞及细胞内Th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单纯肺结核组(分别P< 0.05,P< 0.01)。结论肺结核患者存在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而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的患者则进一步致细胞内Th1反应减弱,Th2反应增强。
目的评价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联合化疗方案在耐多药肺结核(MDRPTB)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120例MDRPTB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方案:治疗组以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为主,联合利福喷丁、异烟肼、吡嗪酰胺治疗;对照组用阿米卡星、乙胺丁醇,联合用药同治疗组,疗程均为16个月。结果120例患者均完成化疗疗程,治疗组痰菌阴转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5.00%(χ2=5.26,P=0.02);治疗组病灶吸收率为90.00%,空洞闭合率为7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病灶吸收率66.67%,空洞闭合率31.25%(分别χ2=9.62,P=0.00;χ2=10.82,P=0.00);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率为35.00%,对照组为33.3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04,P=0.85)。结论卷曲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对氨基水杨酸钠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DRPTB,痰菌阴转和病灶吸收好转较优,药物不良反应并未增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分析湖南省学生肺结核患者登记情况,了解流行特征,为完善全省学校结核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2017年中国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中登记的资料,统计分析湖南省学生结核病患者登记率及其流行特征。结果2012—2017年湖南省发现学生肺结核患者7 940例,登记发病率为13.23/10万,涂阳肺结核患者2 203例,登记发病率为3.67/10万。2012—2017年学生活动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79,P<0.001);2012—2017年学生涂阳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213,P<0.001)。二季度学生肺结核登记人数最多(占32.2%),以男性为主(占60.8%),年龄以15~19岁为主(占61.8%)。2012—2017年各市州学生肺结核登记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0.432,P<0.001),累计登记总数居前三位的分别是长沙市、湘西州、衡阳市。2012—2017年登记学生肺结核患者来源以转诊为主(占38.8%),99.8%患者接受抗结核治疗,诊断治疗以涂阴患者、非重症、非耐药、初治患者为主,分别占67.9%、95.2%、99.5%、99.3%。结论应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强对高中和大学入学新生的结核病筛查,定期开展学校结核病知识的宣传,提高学校结核病防治的意识。
近20年来,不合理、不规律化学治疗导致结核菌耐药株逐渐增加。耐药结核病已成为引起全球结核病急剧上升的四大原因之一,特别是耐多药肺结核(MDRTB)的发生对结核病控制计划的实施构成严重威胁[1]。我国是世界上第二高发结核病大国,约有500万肺结核患者,具有耐药率高,继发耐多药者逐年增多的特点,近几年甚至有初始耐多药肺结核病(initial MDRTB)的局部流行[2]。耐多药和多耐药肺结核已成为结核治疗的难点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合理的化学药物仍是治疗MDRTB的最有效武器[3]。但由于肺结核病变的发展阶段和个体身体营养状况不同,化学治疗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疗效或继发再感染。而且有些患者因长期抗结核化学治疗产生药物副作用而放弃治疗,此外医患的依从性、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等因素影响药物剂量,从而导致最终治疗失败。因此,更新治疗观念和研制有效、低毒的创新药物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内研究者分别在中药对结核菌体外抑菌作用、对结核病的治疗作用、对结核菌感染免疫力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甚至已深入到分子和基因水平。现对近年来有关中药治疗肺结核,尤其是耐多药肺结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对肺结核(PTB)合并肺部感染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某院2013年8—12月收治的确诊活动性PTB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PTB患者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分为合并细菌感染组(n=104)和合并真菌感染组(n=37),同期该院确诊的活动性PTB未合并感染者作为对照组(n=95),比较3组患者血清PCT浓度,并进行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结果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组患者PCT中位浓度分别是0.44 ng/mL和0.30 ng/mL,均明显高于未合并感染组的0.16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49、3.51,均P<0.001)。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组PC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0.84~0.93)和0.69(0.61~0.77);临界值分别为0.31 ng/mL、0.27 ng/mL;灵敏度分别为79.81%(70.57%~86.80%)、59.46%(42.19%~74.80%);特异度分别为83.16%(73.79%~89.78%)、73.68%(63.48%~81.95%)。结论血清PCT对早期诊断肺结核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有一定价值,并且能为临床合理、正确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探讨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结核空洞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在X线透视下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注入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异烟肼、吡嗪酰胺等抗结核药物,加全身化学治疗(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患者86例(治疗组),并与单纯化疗的94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治疗组痰菌转阴率在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为17.44%、65.11%、87.2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30.85%及55.32%(两两比较,均P<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病灶显效(显著吸收+吸收)率为95.35%,空洞闭合率为38.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8.51%及13.83%(两两比较,均P<0.01)。结论全身化疗加经纤维支气管镜导管介入空洞内局部注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全身化疗。
目的了解河北省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以及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指导临床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方法收集河北省五市六所医院2016年1—12月974例结核病患者分离菌株及患者临床信息,检测结核分枝杆菌对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乙胺丁醇(EMB)、氧氟沙星(OFX)、卡那霉素(KM)的敏感性,采用分层随机法选取100株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其对利奈唑胺的敏感性。结果结核病初治患者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26.6%(200/753)和13.5%(102/753),复治患者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分别为59.7%(132/221)和53.4(118/221),复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患者(χ2值分别为83.7、93.5,均P<0.01)。一线抗结核药物INH、RFP、SM和EMB的耐药率分别为25.8%、23.7%、16.7%和7.1%;二线抗结核药物OFX和KM的耐药率为4.7%(37/782)和4.0%(31/782);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80.8%(59/73)。 结论结核病复治患者耐药率和耐多药率高于初治患者,利奈唑胺体外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术后线结排异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与患者体质密切相关[1]。2015年11月医院收治了1例剖宫产术后迟发性线结排异反应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现报告如下。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光密度值计算结核分枝杆菌菌落数的可靠方法。方法利用低频超声和玻璃珠研磨两种方法制备H37Ra菌悬液,菌悬液2倍梯度稀释后,分别测定各个稀释度菌悬液在600 nm处的光密度值(OD600值),并分析OD600值与稀释倍数曲线,确定最佳的菌悬液制备方法,OD600线性范围,以及OD600值与CFU关联曲线。结果OD600值为0.1~0.6,线性范围内OD600值与稀释倍数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珠研磨法和低频超声法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8、1.00,均呈良好的相关性,且低频超声法比玻璃珠研磨法的相关性好,其菌液分散更均匀。OD600值与CFU值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玻璃珠研磨法和低频超声法回归方程分别是:CFU=2.35×107×OD600+4.42×105、CFU=3.26×107×OD600+6.89×105。结论低频超声法是一种较好的结核分枝杆菌菌悬液制备方法,结合OD600值测定,可成为一种可靠、快速的结核分枝杆菌定量方法。
目的了解湖南省涂阳肺结核耐药的基本状况、耐药危险因素,为耐药结核病防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湖南省20个结核病专业防治机构确证的1 935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和结果分析,同时对耐药产生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935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菌株中,1 207株(占62.38%)对6种抗结核药物均敏感,728株耐药株,总耐药率为37.62%;耐多药(MDR)菌467株,MDR率为24.13%,其中广泛耐药(XDR)菌64株,XDR率为3.31%,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异烟肼(INH)29.32%、利福平(RFP) 25.84%、链霉素(SM)20.73%、乙胺丁醇(EMB)9.00%、氧氟沙星(OFX)7.83%和卡那霉素(KM)2.2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治疗史、20~39岁和40~60岁组是影响肺结核耐药和MDR的危险因素。复治失败患者INH、RFP、SM、EMB、OFX、KM耐药以及MDR的OR(95%CI)分别为:13.5(9.9~18.4)、21.2(15.2~29.5)、5.3(3.9~7.2)、11.9(7.6~18.7)、7.6(4.6~12.6)、7.9(3.6~17.5)、25.0(17.7~35.1);复发患者INH、RFP、SM、EMB、OFX耐药以及MDR的OR(95%CI)分别为:7.4(5.5~10.0)、10.3(7.4~14.2)、3.5(2.5~4.8)、7.3(4.5~11.9)、4.1(2.5~6.8)、12.2(8.7~17.1);初治失败患者INH、RFP、SM、EMB耐药以及MDR的OR(95%CI)分别为: 7.6(4.7~12.3)、9.8(5.9~16.0)、4.1(2.5~6.8)、12.1(6.5~22.7)、11.4(6.9~18.9)。20~39岁组患者INH、RFP、SM耐药及MDR的OR(95%CI)分别为:2.5(1.8~3.4)、3.6(2.5~5.2)、2.9(2.0~4.1)、4.1(2.8~6.1);40~60岁组INH、RFP、SM耐药及MDR的OR(95%CI)分别为:2.2(1.6~3.0)、3.1(2.2~4.4)、2.3(1.6~3.2)、3.3(2.3~4.7)。结论湖南省涂阳肺结核患者耐药状况比较严重,进行过抗结核治疗会增加患者产生耐药和MDR的风险,20~60岁的患者产生耐药和MDR的风险较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tuberculosis,TB)疫情呈全球性回升趋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全球TB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随着全球耐药结核病(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DRTB)的出现和传播,特别是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B,MDRTB)、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 drugresistant TB,XDRTB),以及全耐药结核病(totally drugresistant TB,TDRTB)发生率的增高,全球TB的有效治疗和控制受到严重威胁。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耐药分子机制,发现基因突变是MTB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现就各抗结核药物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研究利福霉素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rpoB基因突变与利福布丁耐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倍比稀释法测定64株利福霉素耐药及6株敏感菌株对利福布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分析其对异烟肼的耐药情况。同时对rpoB全基因扩增后测序,分析rpoB突变位点和突变性质与利福布丁MICs高低及多重耐药的关系。结果6株敏感株rpoB未突变,MICs为 0.25~0.50 mg/L。64株耐药株rpoB突变率为100%。37株利福布丁高度耐药(MICs≥4 mg/L)株中,S531L突变27株,H526R突变和Y389C突变各2株,S531W、H526Y、Q513K、V176F、D516Y联合Q253R突变与D516G联合L511P突变各1株。17株中度耐药 (MICs 2~4 mg/L) 株中,S531L突变16株,D516G联合L511P和S509R突变1株。10株低度耐药(MICs 0.25~1 mg/L)株中,L533P、H526L、H526S、D516V、D516Y单点突变各2株。93.75%(60/64)的利福霉素耐药株对异烟肼耐药。结论检测rpoB突变即可初步筛选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中、高水平利福布丁耐药株以S531L突变占绝对优势,rpoB突变位点及突变类型与利福布丁耐药水平有一定相关性。
全球1/3的人口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其中大部分为潜伏感染[1]。研究人员对MTB潜伏感染的关注度日益增高。笔者针对当前研究MTB潜伏感染所使用的各种动物模型进行综述,分析包括小鼠、豚鼠、兔以及非人灵长类的动物模型优势和局限性,以期为研究人员正确选择合适的MTB潜伏感染动物模型以及深入开展潜伏感染的研究提供帮助。
目的了解西安市肺结核患者的耐药疫情及初始耐药与获得性耐药的耐药情况,为耐药结核病的治疗以及控制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将2015年西安市14个区(县)结核病门诊和西安市胸科医院所有初治及复治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种一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西安市结核分枝杆菌总耐药率为31.9%,耐多药(MDR)率为7.0%。初治组耐药率为27.3%,MDR率为3.5%。复治组耐药率为59.5%,MDR率为28.6%,复治组耐药率与MDR率均明显高于初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西安市肺结核患者总耐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MDR率略高于全国水平,说明西安市结核病防控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要加强初治患者的管理以减少耐药结核病的发生。
目的了解某县级综合医院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及耐多药(MDR)结核分枝杆菌院内暴露情况,为加强医院内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该县级综合医院2010年肺结核痰菌涂片阳性标本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耐药检测,并回顾调查MDR结核病患者隔离前院内暴露科室分布情况。结果488例结核病患者中,254例痰涂片阳性患者,分离结核分枝杆菌122株,对其中120株进行药敏检测,结果显示86株为耐药菌株,其中单耐药46株,MDR 40株,MDR中有16株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和乙胺丁醇全耐药;单耐药、MDR、全耐药分别占总监测患者数的9.43%、8.20%和3.28%。影像科、超声科、呼吸科等科室发生暴露的频次较高。结论MDR结核分枝杆菌所占比例较高,医疗机构应加强监控,防止其在医院内传播。
目的了解某院结核分枝杆菌(MTB)利福平耐药相关基因rpoB及异烟肼耐药相关基因katG、inhA的突变特征,为耐药结核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83例结核病患者痰标本,分离培养MTB,采用BD960液体法检测利福平、异烟肼耐药性,提取菌株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rpoB、katG、inhA全基因,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83株样本中,39株对利福平耐药,51株对异烟肼耐药。耐利福平菌株rpoB基因突变率为97.44%(38/39),531位点突变率60.53%(23/38),526位点突变率23.68%(9/38),32株出现多位点联合突变。耐异烟肼菌株katG基因突变率为98.04%(50/51),共发现16种突变类型,其中以katG 315位点突变为主,占70.00%(35/50),1株为katG与inhA联合突变。结论该院耐多药MTB产生耐药性与rpoB和katG基因突变相关,检测MTB耐多药相关基因突变可为早期快速诊断耐药结核病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研究重组CFP10ESAT6蛋白的抗原性,评价其在结核病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探寻更有效的结核病诊断试剂。方法应用基因工程技术表达、纯化rCFP10ESAT6蛋白,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92例健康者和210例结核病患者血清与纯化rCFP10ESAT6的抗体反应。结果 rCFP10ESAT6蛋白在大肠埃希菌细胞内以包涵体形式高效表达,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5%,分子量约为28 kD,具有良好的抗原特异性。在210例结核病患者血清中,103例菌阳患者和107例菌阴患者抗rCFP10ESAT6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0.10%(31/103)和28.97%(31/107),总的灵敏度为29.52%(62/210);在192例健康者血清中,95例PPD阴性者和97例PPD阳性者抗rCFP10ESAT6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11%(2/95)和6.19%(6/97),总的特异性为95.83%(184/192)。结论rCFP10ESAT6蛋白可能成为结核病血清学诊断的组合抗原之一。
结核病自古以来就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每年导致约200万人死亡。特别是近年来,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分枝杆菌与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共感染的出现,给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困难。耐多药结核病是耐受2种抗结核病一线药物的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是在耐多药的基础上至少耐受3种二线药物的结核病。耐药结核病的蔓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的2009年度报告,2007年全球新发结核病病例927万例,死亡175万例,现有的1 370万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中,耐多药者达50万[1]。外排泵系统的泵出作用是导致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际上在结核分枝杆菌外排泵及其抑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
目的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控制情况。方法按照《医疗卫生机构结核感染预防控制监控和评价表》对北京、上海和内蒙古的22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调查,收集和分析结核感染控制情况的相关数据。结果被调查的22所医疗卫生机构中有20所制定了结核感染控制制度,但只有7所机构定期开展结核感染控制监控和评价;大多数机构能将门诊确诊和住院确诊的传染性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诊治,但将咳嗽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的只有5所机构;18所机构有常规的紫外线灯维护计划,但是候诊区、门诊区布局设计不尽合理;有14所机构为工作人员提供医用防护口罩,而工作人员接受医用防护口罩佩戴适合实验培训的只有5所。结论被调查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结核感染控制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需要加强结核感染控制的监控与评价,落实好分诊、隔离、布局设计及个人防护等措施,以降低结核感染和患病的风险。
目的分析2013—2016年湖南省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流行特征,为结核病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湖南省结核病患者相关信息。结果2013—2016年湖南省总耐药登记率为5.53/100万(1 496/270 330 000),耐多药登记率为5.40/100万(1 459/270 330 000),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分别为113.605、96.590,均P<0.001)。 MDRTB患者中男性(74.09%)多于女性(25.91%),25岁以上患者较多,尤以45~岁组患者所占比率最高(27.07%);MDRTB复治患者所占比率(69.91%)较初治患者(30.09%)高。2013—2016年不同地区耐多药登记率分布范围为4.07/100万~7.23/100万。结论2013—2016年湖南省MDRTB呈逐年上升趋势,以20岁以上中青年患者为主,男性、复治患者所占比例较大;应加强重点人群的正规治疗及预防,提升发现和诊治MDRTB患者的能力,减少MDRTB的传播。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对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某省某三级甲等综合肺科医院结核病区住院的所有结核病患者进行面对面调查,分析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402例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为(20.4±4.2)分,其中14 例(3.5%)表现出高水平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得分等级为偏低(10~)、中等(20~)、较高(30~)等级的患者分别为163例(40.5%)、225例(56.0%)、14例(3.5%)。对结核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有较大影响的因素有患者的病程(P<0.001)、居住地(P=0.012)、是否参加结核病教育讲座(P=0.034)、是否体育锻炼(P=0.053,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0.017)和职业状态(P=0.027),以及因结核病住院次数(P=0.002)、家庭经济状况(P=0.027)和文化程度(P=0.020)。结论结核病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偏低,医护人员对患者随访时应评估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自我效能感水平。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结核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的知晓情况。方法采用结核病防治知识问卷,对某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结核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行为的问卷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333份,医务人员对结核病相关知识的正确应答率为62.84%~93.09%;国家针对结核病政策方面的内容,医务人员正确应答率为59.52%~77.27%。医务人员中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组与不知晓组职业防护措施实施率[(10.74%~79.34%)vs(10.38%~82.55%)]无明显差异(P>0.05),但知晓组每次参加医院组织的定期体检的实施率(92.56%)高于不知晓组(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性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应强化结核病相关知识培训,落实职业防护措施。
目的探讨耐多药结核(MDRTB)病患者出院后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1月到某结核病医院住院治疗的MDRTB病患者,出院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询问患者服药、复查等情况,分析影响MDRTB病患者治疗管理依从性的因素。结果299例患者纳入研究,治疗总依从率为81.94%(245例);规律服药者249例(83.28%),服药不规律者50例(16.72%);按时复查者254例(84.95%),未按时复查者45例(15.05%);中断治疗者37例(12.37%),调查截止日仍在继续治疗者260(86.96%)。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依从性(包括规律服药率、按时复查率、中断治疗率和总依从率)在不同年龄、文化程度、治疗时间,以及有无不良反应的MDRTB病患者中存在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DRTB病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时间(β=-1.47,Wald χ2=24.28,P<0.05)和不良反应(β=-2.02,Wald χ2=24.24,P<0.05)呈负相关,而与文化程度呈正相关(β=0.79,Wald χ2=6.50,P<0.05)。结论治疗时间延长和发生不良反应会降低MDRTB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文化程度越高的MDRTB病患者治疗依从性越好。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仍然是全世界公共卫生面临的重大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12],我国2014年的新发肺结核人数位居全球第三位,是22个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目前肺结核的诊断主要依靠痰涂片抗酸染色,但由于痰涂片对标本的含菌量要求高,导致其诊断结核病的敏感度较低。诊断结核病的金标准是MTB培养[3],由于MTB生长缓慢的习性,导致培养所需时间较长(2~6周),仅用MTB培养诊断结核病可能延误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传统诊断方法是药物敏感试验[4],该方法有对实验室要求高及耗时长的缺点。因此,寻求快速诊断结核病和耐多药结核病的方法成为控制结核病的重点。近些年涌现出许多基于分子生物学或免疫学的方法,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 MTB /RIF)就是其中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之一。本文就Xpert MTB /RIF的发展、应用现状以及对特殊人群的诊断价值进行综述。
目的了解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和中文版医学应对问卷(MCMQ)对长沙市某三甲综合医院结核病区402例住院结核病患者进行调查,并分析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核病患者面对、回避、屈服维度得分分别为(18.91±3.05)、(15.49±2.62)、(10.00±3.01)分,与国内常模相比,结核病患者面对维度得分较低(P<0.05),回避、屈服维度得分较高(P<0.01)。对结核病患者应对方式中面对维度有影响的因素有:居住地(城镇居住者得分较高,b=1.01,P=0.036)、是否参加结核病教育讲座(参加者得分较高,b=1.71,P=0.001)、对病情了解程度(对病情了解程度越高者得分越高,b=0.55,P<0.001);对回避维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是:居住方式(独居者得分较高,b=1.19,P=0.004);对屈服维度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有:结核病病程(病程长者得分高,b=0.53,P=0.008)、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者得分较低,b=-0.35,P=0.047)、因结核病住院次数(住院次数多得分高,b=0.58,P=0.002)等。结论结核病患者趋向于选择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结核病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受居住地、文化程度等人口学因素和结核病病程、住院次数等疾病因素的影响。
目的对新疆 14个地(州、市)结核病发病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定量给出新疆各地(州、市)结核病的流行状况,并对新疆各地(州、市)结核病新发病数进行预测。方法采用动力学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2005—2014年的结核病数据进行拟合,利用2015—2017年结核病数据进行验证,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得到各地区参数的估计值和基本再生数(R0),并对各地(州、市)2018—2022年新发结核病数据进行预测。结果2015—2017年结核病数据验证结果显示,实际值均落在预测值曲线95%置信区间内,模型拟合效果良好。南疆喀什地区R0为11.38 (95%CI:11.33~11.50),东疆地区乌鲁木齐市和北疆地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R0分别为5.46 (95%CI:5.28~5.50)、2.22 (95%CI:2.18~2.28),南疆地区结核病疫情远高于北疆和东疆地区,尤其是喀什地区结核病疫情最严重。2018—2022年预测结果显示,大部分地区结核病新发病数在波动中呈缓慢增长趋势。结论此结核病动力学模型拟合良好,具有可行性,可以用来预测结核病新发病数,同时应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对南疆地区的管理,控制结核病的流行。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酶联免疫斑点法(TSPOT)在儿童结核病(TB)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某院收治并确诊的TB患儿43例作为结核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门诊及住院部排除结核感染的患儿及健康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TSPOT﹑PPD﹑结核抗体(MTBAb)及涂片抗酸染色等四种方法检测和对比分析,并对TSPOT法在结核组不同感染部位、不同年龄段患者的阳性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TSPOT在灵敏度和阴性预测值方面高于其余三种方法(P<0.05),特异度也高于PPD法(P<0.05);TSPOT在肺内结核和肺外结核中检出的阳性率分别为88.9%和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岁和>5岁儿童两组之间的检出率分别为70.6%和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TSPOT法和PPD法两种方法进行并联模式的结核检测时的灵敏度为95.3%,特异度为98.0%,相比于单一方法检测均有提高(P<0.05)。结论TSPOT法在儿童TB检测方面相对于传统方法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上均有优势,也适用于肺外结核的检测,可作为儿童结核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但在5岁以下儿童存在不确定性,应合理联合PPD法检测,才能更好发挥在儿童TB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分析我国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以及相应的危险因素,为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结核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系统综述的方法,对1995—2010年关于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结核感染和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我国关于医务人员结核感染预防控制方面的研究很欠缺。文献资料显示,我国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其PPD阳性率达60.4%~62.8%;医务人员的结核病患病率也比一般人群高,达6.7/1 000人年。对医务人员感染结核的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其结核感染和患病风险主要与在工作场所暴露和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不足等有关。结论医务人员的结核感染控制工作十分薄弱,相关研究不足,目前已成为我国结核病控制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