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2024, 23(6):725-730.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214

      关键词:延迟清洗胃镜预处理微生物检测消毒质量
      摘要 (118)HTML (1081)PDF 1.04 M (891)收藏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溶液预处理后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方法 根据析因设计表, 将预处理清洗液(A因素): 多酶清洗液(A1)、清水(A2); 延迟清洗时间(B因素): 预处理后0 min(B1)、预处理后30 min(B2)、预处理后1 h(B3)、预处理后3 h(B4)两因素全面交叉为8组(A1B1、A1B2、A1B3、A1B4、A2B1、A2B2、A2B3、A2B4)。按照使用胃镜先后顺序,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5—9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使用后的96条胃镜分配至各组, 每组12条胃镜, 于预处理后、清洗前、清洗后和消毒后四个时间点取样, 除A1B1、A2B1组缺少放置时间后清洗前采样外(两组胃镜各采样3次), 其余每组所有胃镜均采样4次, 共计360份标本。在预处理后各延迟清洗时间段采用管腔检测仪观察活检腔道内部情况, 并对胃镜后续再处理流程进行采样, 比较预处理后、清洗前后、消毒后胃镜微生物情况。 结果 多酶清洗液和清水预处理后, 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清洗时间内活检腔道一直处于潮湿状态。A、B两因素在延迟清洗前后、消毒后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B两因素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两种清洗液预处理后胃镜菌落数分布及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预处理后延迟30 min、1 h、3 h清洗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均没有影响, 在临床工作不可周转的情况下, 应立即清洗, 但当清洗消毒工作量大, 无法及时清洗时, 可有一定的清洗缓冲时间, 以不超过3 h为宜。

    • 钳子管道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2022(6):562-566.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22639

      关键词: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钳子管道组织胶微生物检测管腔检测仪
      摘要 (99)HTML (404)PDF 1.05 M (349)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 评价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方法 随机选取2021年6—8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患者使用后的胃镜41条, 清洗消毒后采用管腔检测仪目测法观察内镜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并进行微生物检测, 比较有无残留组织胶内镜组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和菌落数分布情况。 结果 41条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使用后的钳子管道, 清洗消毒后28条有组织胶残留, 发生率为68.29%。组织胶残留部位以距离钳子管道出口0~2 cm处为主(23条), 组织胶残留形状多呈块状(23条)。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为46.43%(13条), 13条无组织胶残留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 两组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 P=0.003)。残留组织胶内镜组和无组织胶残留内镜组的菌落数分布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7, P<0.001)。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合格率为53.57%(15条), 与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 P=0.593)。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后菌落数与首次清洗消毒菌落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 P=0.236)。 结论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发生率高, 导致钳子管道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及细菌检出率高, 降低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 钳子管道内刮痕对软式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

      2021(10):928-932.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18394

      关键词:软式内镜钳子管道管腔检测仪刮痕再处理微生物检测
      摘要 (100)HTML (315)PDF 1.07 M (315)收藏

      摘要:目的 观察软式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探讨刮痕对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某综合性医院162条再处理后的内镜钳子管道内部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管腔检测仪观察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并对管腔进行微生物检测,最后将刮痕严重、反复培养不合格的管腔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刮痕内情况。 结果 162条内镜的钳子管道中有刮痕的占91.36%(148条),其中黑色刮痕占18.24%(27/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18.52%(5/27);黄色刮痕占6.76%(10/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20.00%(2/10)。将1条刮痕严重、反复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的内镜钳子管道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纵横交错的生物膜。 结论 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率高,刮痕为生物膜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影响内镜再处理质量,建议定期使用管腔检测仪检查钳子管道内刮痕情况,并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 某市血液透析现状及透析用水和透析液质量合格情况调查

      2018, 17(4):325-328.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8.04.010

      关键词:

      医疗机构;血液净化;透析用水;透析液;微生物检测;ATP检测

      摘要 (185)HTML (0)PDF 801.00 Byte (559)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某市血液透析现状及透析用水和透析液合格情况。方法对该市36所开展血液净化项目的医疗机构血液透析现状进行调查,并同时采集透析用水及透析液分别进行微生物检验(包括常规和低温培养方法)及现场ATP水样检测。结果13.89%的水处理设备使用时间在1年内,5.56%的设备使用超过10年。砂滤等净化设备超过1年未更换的机构占77.78%,72.22%的滤芯式过滤器更换时间<3个月,反渗水供水管道使用时间超过10年的占2.78%。77.78%的医疗机构使用成品A液,72.22%使用成品B液,集中提供A液的医疗机构占22.22%,集中提供B液的医疗机构占19.44%,自配桶装B液的医疗机构达8.34%。36所医疗机构微生物日常检测均合格,但有80.56%检测结果长期为“0”值;现场采集的透析用水及透析液ATP检测均合格;常温微生物检验1份超标,2份达干预值;低温培养法4份超标,6份达干预值;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3种检测方法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该市透析用水及透析液的质量总体较好,大部分医疗机构重视水处理设备的日常维护,定期检测透析用水和透析液的质量,但是微生物检测技术有待提高,日常检测结果异常或达到干预值需要分析原因和不断改进。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