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
主 编:吴安华 ISSN:1671-9638 CN:43-1390/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出版周期 :月刊 电 话 :0731-84327658 邮 箱:zggrkz2002@vip.sina.com |
•2024,23(12):1463-14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96
摘要: 目的 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易化子超家族(MFS)蛋白Rv0037c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方法 应用TMHMM Server v.2.0、Swiss-model、DNAMAN等对Rv0037c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耻垢分枝杆菌中构建PMV261-Rv0037c过表达菌株,获取pMV261/Msm对照菌株,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Rv0037c蛋白具有11个跨膜结构...目的 揭示结核分枝杆菌易化子超家族(MFS)蛋白Rv0037c的结构和功能特征。方法 应用TMHMM Server v.2.0、Swiss-model、DNAMAN等对Rv0037c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在耻垢分枝杆菌中构建PMV261-Rv0037c过表达菌株,获取pMV261/Msm对照菌株,分析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Rv0037c蛋白具有11个跨膜结构域(TMDs),C/N域由"3+2"螺旋束组成,在分枝杆菌属中非常保守。过表达菌株和对照菌株的生长动力学曲线几乎完全重合,过表达菌株与对照菌株的生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菌株的OD600为2.567±0.162,过表达菌株的OD600为2.419±0.456,二者的生物膜生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表达菌株的溴化乙锭(EB)累积量较对照菌株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菌株对各种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v0037c蛋白为分枝杆菌MFS家族蛋白的特殊成员且结构非常保守,Rv0037c过表达对耻垢分枝杆菌生长、菌落形态、滑动能力、生物膜形成和MIC均无影响,但可使EB的累积量显著减少。 展开
•2024,23(12):1471-14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434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观察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沉默和过表达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8的表达,探索TRAF6对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感染后促炎因子的影响,为KSHV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使用KSHV(+)iSLK细胞系建立沉默和过表达TRAF6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目的 通过体外培养观察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沉默和过表达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α、IL-1β、IL-6、IL-8的表达,探索TRAF6对卡波西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感染后促炎因子的影响,为KSHV致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 使用KSHV(+)iSLK细胞系建立沉默和过表达TRAF6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转染水平。细胞培养48、72 h后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促炎因子的表达,并比较TRAF6沉默及过表达后促炎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TRAF6沉默(siTRAF6)和TRAF6过表达(TRAF6-OE)细胞模型。ELISA结果显示,TRAF6沉默后促炎因子IL-1α、IL-1β、IL-6、IL-8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升高,TRAF6过表达后IL-1α、IL-1β、IL-6、IL-8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IL-6、IL-8变化幅度较大,说明TRAF6对促炎因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提示其在KSHV感染后促炎作用的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 TRAF6对促炎因子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望作为新的潜在靶点抑制卡波西肉瘤病情发展。 展开
•2024,23(12):1477-148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798
摘要: 目的 研究抗寄生虫药物双氯酚(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试验和纸片扩散试验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DIC的敏感性和耐药诱导能力,时间-杀菌曲线检测DIC的杀菌效率,结晶紫和XTT染色检测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DIC的细胞...目的 研究抗寄生虫药物双氯酚(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 通过微量肉汤稀释试验和纸片扩散试验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DIC的敏感性和耐药诱导能力,时间-杀菌曲线检测DIC的杀菌效率,结晶紫和XTT染色检测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和对已形成生物膜的清除作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试剂盒检测DIC的细胞毒性,构建皮肤脓肿感染的小鼠模型检测DIC的体内抗菌活性和体内毒性。结果 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4 μg/mL、2~8 μ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菌株的MIC和MBC分别为2~8 μg/mL、8~32 μg/mL。纸片扩散试验中,DI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抑菌活性。时间-杀菌曲线显示,DIC浓度为4×MIC时,处理2 h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 29213和处理4 h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43300可分别将活菌浓度从(5.51±0.27) Log10 CFU/mL、(5.44±0.08)Log10 CFU/mL降低至最低检测限。亚抑菌浓度的DIC连续作用于细菌传代15次后,未见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株形成。2 μg/mL的DIC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使其生物膜的总量从(100±7.49)%减少至(11.12±2.86)%(P<0.001);2 μg/mL的DIC可显著清除已形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使生物膜的总量从(100±10.34)%减少至(42.53±16.87)%(P<0.001)。DIC能显著降低小鼠脓肿组织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活菌载量, 使活菌数从(9.54±0.46)Log10 CFU/脓肿降低至(7.78±0.62)Log10 CFU/脓肿 (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DIC能明显缩小小鼠脓肿面积并降低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具有良好的体内耐受性。结论 DIC的细胞毒性小且体外和体内抗菌活性显著,有望成为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替代治疗方案。 展开
•2024,23(12):1486-149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543
摘要: 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RCF)的检出率、分布特点、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为临床治疗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2020—2023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分离CRCF的药敏结果,验证菌株耐药表型,扩增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同时携带blaVIM-1、blaND...目的 分析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RCF)的检出率、分布特点、耐药机制及分子分型,为临床治疗与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分析2020—2023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分离CRCF的药敏结果,验证菌株耐药表型,扩增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菌株同源性,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同时携带blaVIM-1、blaNDM-1的CF17菌株。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弗劳地柠檬酸杆菌119株,其中CRCF 27株,占22.7%。CRCF主要分离自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标本类型主要是中段尿;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均耐药,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对替加环素及多黏菌素均敏感,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50%。成功复苏的22株CRCF耐药表型均阳性, 均携带耐药基因,其中17株(77.3%)携带单耐药基因,包括14株blaNDM-1,2株blaKPC-2,1株blaNDM-5;5株(22.7%) 同时携带双耐药基因,包括同时携带blaKPC-2、blaNDM-1(共3株),同时携带blaNDM-1、blaIMP和同时携带blaVIM-1、blaNDM-1(各1株);共检出8个ST型,ST116、ST532分别有8、6株。CF17为ST116,携带的blaVIM-1、blaNDM-1位于不同的质粒上,分别为IncA、IncX3。结论 CRCF以多重耐药为主,主要耐药机制是携带blaNDM-1,部分菌株同时携带双耐药基因,以ST116和ST532为主,CF17是目前已知国内首次分离报告同时携带blaVIM-1及blaNDM-1耐药基因的弗劳地柠檬酸杆菌。 展开
关键词:耐碳青霉烯类弗劳地柠檬酸杆菌;blaNDM-1;blaVIM;blaIMP;ST116;ST532;耐药性;碳青霉烯耐药基因;碳青霉烯酶
•2024,23(12):1492-14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28
摘要: 目的 探讨2004—2020年全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空间聚集性及聚集区域随时间变化趋势,为确定丙肝重点区域,开展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网络直报系统资料,应用GeoDa软件对我国大陆各省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为正值(均P<0.05),表明该时段全国各省丙肝发病区域存在空间...目的 探讨2004—2020年全国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发病空间聚集性及聚集区域随时间变化趋势,为确定丙肝重点区域,开展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中国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网络直报系统资料,应用GeoDa软件对我国大陆各省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聚集性分析。结果 全局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均为正值(均P<0.05),表明该时段全国各省丙肝发病区域存在空间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共探测到46个热点地区(丙肝发病高值聚集地区)和46个冷点地区(丙肝发病低值聚集地区)。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甘肃、西藏、黑龙江、内蒙古、吉林、宁夏和广西等地;而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上海、安徽和江西等地。结论 首先,国家应重点关注丙肝发病的热点区域,卫生资源应多倾向于经济欠发达省份,如甘肃、宁夏等地。同时,加强对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及时阻止传染病的跨境传播,防止成为丙肝高发区。再者,要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增强主动筛查意识,提高丙肝发现率和治愈率;最后,细化丙肝流行率、病死率、治疗率和治愈率的具体指标。结合实际国情,借鉴国际相关成功经验,助力实现世界卫生组织(WHO)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展开
•陈家劲,钟振锋,王诗韵,黄婷,陈淑贤,朱晨,李轶男,彭莉利,莫元春,陈敏珊,林伟青,曲秀娟,于芳,李致兴,孙树梅
•2024,23(12):1499-150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496
摘要: 目的 评估广东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和指标状况,为推动区域内病原学送检质量改进提供方向和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系统报送方式, 调查广东省21个地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管理状况,信息系统功能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信息。分别于2023年7月15日—8月8日 对哨点监测医疗机构进行基线调查,11月7—30日启动非哨点监测医疗...目的 评估广东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管理和指标状况,为推动区域内病原学送检质量改进提供方向和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系统报送方式, 调查广东省21个地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管理状况,信息系统功能以及病原学送检率指标信息。分别于2023年7月15日—8月8日 对哨点监测医疗机构进行基线调查,11月7—30日启动非哨点监测医疗机构基线调查,2024年1月15—30日完成所有医疗机构指标信息调查。结果 共调查265所医疗机构,三级医疗机构在成立专项工作小组(83.98%)、制定专项行动改进方案(79.01%)、建立病原学送检率管理制度(91.71%)、制定管理考核方案(76.80%)的比率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级医疗机构在具备各项信息系统功能的比例上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均P<0.05)。三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61.07%)及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88.00%)均高于二级医疗机构(均P<0.05)。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中,妇幼保健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高于其他类型医疗机构,其他专科医院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最高,中医院联合使用重点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三级医疗机构在管理策略及信息化建设方面比二级医疗机构更具有优势,二级医疗机构需要更多指导与支持。专项行动应加强对不同等级及类型医疗机构病原学送检率指标的监测与分析,更有效提升质量改进水平。 展开
•张强,曾臻,桑燕茹,汤仁树,张磊,陈伟,刘振武,吴金菊,刘旭祥
•2024,23(12):1508-151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63
摘要: 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校园诺如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2年合肥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调查报告和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比较诺如病毒感染罹患率、报告及时性、疫情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及诺如病毒GⅠ、GⅡ分型等相关指标。结果 20...目的 了解合肥市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特征,为校园诺如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2022年合肥市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的诺如病毒感染疫情调查报告和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资料,比较诺如病毒感染罹患率、报告及时性、疫情持续时间、临床症状及诺如病毒GⅠ、GⅡ分型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8—2022年合肥市共发生学校诺如病毒感染疫情217起,发病3 002例,波及人口314 006人,年均罹患率为0.82%~1.32%。其中幼儿园疫情最多,为116起,占53.46%,罹患率2.87%。时间呈双峰分布,集中在每年3—6月和9—12月。暴发疫情的罹患率、疫情持续时长均高于聚集性疫情(均P<0.001)。疫情接报时长与接报时发病数、疫情持续时长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82、0.783,均P<0.001)。随着学业阶段提升,腹泻症状呈上升趋势(χ2趋势=743.236,P<0.001),呕吐症状呈下降趋势(χ2趋势=386.888,P<0.001), 腹泻和呕吐两者症状皆有呈上升趋势(χ2趋势=327.264,P<0.001),发热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5.717,P<0.001)。肛拭子标本阳性检出率(60.10%)高于呕吐物和环境标本(分别为38.71%、 14.29%;χ2=135.685,P<0.001)。实验室明确诺如病毒GⅠ、GⅡ分型疫情181起,其中GⅠ型28起,占15.47%,GⅡ型149起,占82.32%。结论 学校是诺如病毒感染高发场所,开学季应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提高呕吐、腹泻等症状监测敏感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展开
•杨亚,丁佳燕,黄妹,陆峰,沈瑞红,秦娟秀,周文琴,傅小芳,班海群,邓羽霄,郑军华
•2024,23(12):1514-151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44
摘要: 目的 分析肝移植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特征,为有效防控肝移植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发病率、发病趋势、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共监测3 762例肝移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133例次,发病率为2.82%,例次发病率为3.54%,各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目的 分析肝移植监护病房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特征,为有效防控肝移植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肝移植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资料,分析发病率、发病趋势、感染部位、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结果 共监测3 762例肝移植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6例、133例次,发病率为2.82%,例次发病率为3.54%,各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3)。感染主要发生在入住监护病房2周内,占85.85%;感染部位主要包括血液系统(26.32%)、呼吸系统(22.56%)和手术部位(19.55%);中心静脉置管、导尿管插管和呼吸机的平均使用率分别为85.77%、70.58%、40.8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RBSI)、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发病率分别为0.54‰、0.33‰、1.84‰。共检出病原菌13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38.17%,革兰阳性菌占29.77%,前三位病原体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15.27%)、屎肠球菌(11.45%)、鲍曼不动杆菌(9.16%)。结论 应针对肝移植监护病房医院感染发病特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遏制细菌耐药,减少肝移植术后医院感染。 展开
•2024,23(12):1520-15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952
摘要: 目的 了解中国医疗机构胃镜和肠镜的消毒质量,为消化内镜的科学消毒提供指导。方法 2010—2022年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对中国30个省份184所医疗机构胃镜和肠镜的消毒工作进行调查,并对胃镜和肠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184所医疗机构共采集6 421份消毒后内镜标本,包括4 011份胃镜标本,2 410份肠镜标...目的 了解中国医疗机构胃镜和肠镜的消毒质量,为消化内镜的科学消毒提供指导。方法 2010—2022年依托"全国医院消毒与感染控制监测"项目对中国30个省份184所医疗机构胃镜和肠镜的消毒工作进行调查,并对胃镜和肠镜的清洗消毒质量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22年,184所医疗机构共采集6 421份消毒后内镜标本,包括4 011份胃镜标本,2 410份肠镜标本。2010—2022年,中国胃镜消毒合格率从87.6%上升至97.9%,肠镜消毒合格率从75.9%上升至95.4%。二级医疗机构内镜消毒的平均合格率低于三级医疗机构(87.5% VS 92.1%)。不同种类内镜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也存在差异,其中过氧乙酸的合格率最高(95.6%~95.7%),邻苯二甲醛次之(93.6%~95.0%),而酸性氧化电位水的合格率较低,仅为55.0%~85.0%。结论 中国胃镜及肠镜的消毒质量持续改善,但仍需要加强日常消毒质量的监测。 展开
•2024,23(12):1526-153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092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甲真菌病致病菌的种类,并系统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检索时限为2010—2022年。结果 最终纳入57篇文献,涵盖中国的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17 292株致病菌被纳入研究,其种类至少有28个属60种。其中,皮肤癣菌(DMPs) 占比59.1%(10 22...目的 分析中国甲真菌病致病菌的种类,并系统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综述,检索时限为2010—2022年。结果 最终纳入57篇文献,涵盖中国的23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共有17 292株致病菌被纳入研究,其种类至少有28个属60种。其中,皮肤癣菌(DMPs) 占比59.1%(10 223株),酵母菌占比35.1%(6 063株),非皮肤癣菌(NDMs)占比5.8%(1 006株)。最主要的致病菌是红色毛癣菌(44.9%,7 765株),其次为白念珠菌(13.7%,2 371株)。DMPs呈现北方普遍高于南方,其构成比呈现随着地理位置的南迁逐渐下降的地域分布特点,酵母菌则呈现与DMPs相反的分布特点,NDMs呈散在分布。此外,DMPs在积温低、降雨少的气候大区占据明显优势,酵母菌在积温高、降雨多的气候大区则分布较多,NDMs呈散在分布。结论 中国甲真菌病致病菌主要为DMPs,其中红色毛癣菌是中国最主要的甲真菌病致病菌。致病菌种类的空间分布特征随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
•2024,23(12):1537-154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46
摘要: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国医疗机构开展主动筛查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4月发表的关于中国医疗机构CRE主动筛查联合干预的研...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中国医疗机构开展主动筛查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目细菌(CRE)医院感染的防控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医学网、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个数据库自建库至2024年4月发表的关于中国医疗机构CRE主动筛查联合干预的研究,采用Meta分析研究主动筛查联合干预对CRE的防控效果。结果 共纳入文献14篇,含12篇非随机对照研究, 2篇随机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开展住院患者CRE主动筛查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CRE医院感染发病率[相对危险度(RR)=0.51,95%CI (0.43,0.61),P<0.05]。结论 开展住院患者的CRE主动筛查联合干预能有效降低CRE医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 展开
•2024,23(12):1544-155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431
摘要: 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原因与处置情况,为降低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3年12月某中医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上报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发生率为3.08%(527/17 098)。其中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55例次,发生率为0....目的 分析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原因与处置情况,为降低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3年12月某中医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上报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4—2023年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发生率为3.08%(527/17 098)。其中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55例次,发生率为0.32%;锐器伤472例次,发生率为2.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5.125,P<0.001)。血源性职业暴露中主要为锐器伤(89.56%)、女性(83.49%)、工龄<5年(42.69%)、中级职称(67.93%)的医务人员。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以医生为主(58.18%), 锐器伤以护士为主(73.73%)。内科锐器伤暴露最高(42.80%),手术室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最高(47.27%)。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为拔针(21.82%)、 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与随意放置锐器(20.34%)和注射、穿刺、针灸、封管或采血(19.49%)。71.73%的暴露来源明确,检出经血传播病原体前三位分别为乙型肝炎病毒(70.86%)、丙型肝炎病毒(11.92%)和梅毒螺旋体(9.27%),暴露后正确处置率为88.05%。结论 2014—2023年该中医医院血源性职业暴露以锐器伤为主,护士在拔针、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等过程中发生较多,破损皮肤或黏膜暴露主要为医生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血液喷溅至眼睛。 展开
•2024,23(12):1552-155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362
摘要: 目的 调查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构建针对性方案改善临床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0—11月选取浙江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369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量表、医院伦理氛围量表、安全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目的 调查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构建针对性方案改善临床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现象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3年10—11月选取浙江省2所三级甲等医院369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量表、医院伦理氛围量表、安全态度量表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64%。364名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分量表B得分为(48.94±15.06)分,分量表C得分为(47.88±14.54)分。医院伦理氛围得分为(103.00±16.01)分,安全态度得分为(128.50±17.00)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的影响因素为临时聘用方式、工作科室为院前急救及医院伦理氛围得分低(均P<0.05)。结论 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仍有提升空间,护理管理者应改善医院伦理氛围,针对不同工作科室及聘用方式的护士采取相应干预手段以减少护士感染预防和控制护理缺失的发生。 展开
•2024,23(12):1559-156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390
摘要: 目的 分析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1月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41例V-V ECM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医院感染的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1例V-V...目的 分析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 ECMO)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9年1月—2023年11月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41例V-V ECM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医院感染的特征,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41例V-V ECMO患者中,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7.59%(53例)。感染组患者共培养出病原体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比56.79%(46株),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达28.39%[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占16.05%]。V-V ECMO患者医院感染主要类型为单纯肺部感染(54.72%),其次为单纯血流感染(20.75%),多部位感染占22.6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免疫抑制类药物应用史、ICU转入史、手术史、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接受肾脏替代治疗、ICU住院时长、气管插管和/或气管切开时长、导尿管插管时长、胃管置入时长、中心静脉置管时长、抗菌药物使用时长、V-V ECMO支持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ICU转入史、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是V-V ECMO患者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850、4.643,均P<0.05)。结论 医院应针对V-V ECMO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展开
•2024,23(12):1567-157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41
摘要: 目的 基于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监测医院感染,通过持续改进措施阶段性降低某新建三级医院感染漏报率。方法 分析某三级医院建院初期的基线期(2021年3—12月)医院感染漏报率,在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的监测下,实施以告知系统的使用路径与督促及时上报为主的一阶段(2022年1—10月)干预措施和以完善预警策略与增加现场监测频次为主的二阶段(2022年11月—2023年6...目的 基于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监测医院感染,通过持续改进措施阶段性降低某新建三级医院感染漏报率。方法 分析某三级医院建院初期的基线期(2021年3—12月)医院感染漏报率,在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的监测下,实施以告知系统的使用路径与督促及时上报为主的一阶段(2022年1—10月)干预措施和以完善预警策略与增加现场监测频次为主的二阶段(2022年11月—2023年6月)干预措施,比较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医院感染漏报率的差异。结果 基线期医院感染漏报率高达29.14%, 干预一阶段的医院感染漏报率下降至5.48%,干预二阶段医院感染漏报率进一步降低至1.84%,3个阶段的医院感染漏报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5.659,P<0.001)。一阶段持续改进目标达成率123.62%,进步率81.19%;二阶段目标达成率142.63%,进步率93.69%。结论 基于系统化智能信息体系,采取系列持续改进措施可有效降低某新建三级医院建院初期的医院感染漏报率。 展开
•2024,23(12):1573-157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44
摘要: 目的 调查某眼科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Phaco+Iol植入术)后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7月25日—8月27日34 d内Phaco+Iol植入术后发生的4例眼内炎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手术环境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10—11月),避免医院感染的...目的 调查某眼科医院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Phaco+Iol植入术)后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干预措施,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20年7月25日—8月27日34 d内Phaco+Iol植入术后发生的4例眼内炎感染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手术环境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并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10—11月),避免医院感染的扩散。结果 34 d内共有Phaco+Iol植入术患者1 219例,发生眼内炎4例,感染发病率为0.32%。4例感染患者平均年龄74岁,分别植入了三种不同品牌型号的人工晶体,于术后第2日至第9日内不同时间段确诊为眼内炎,初步怀疑为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手术室环境卫生学监测共有13份标本检测不合格,采取感染防控措施,干预前后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4例患者的玻璃体、房水采样细菌培养鉴定出3种不同的菌种(产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1例患者玻璃体采样细菌培养结果阴性。感染防控策略实施后,未再出现类似感染病例。结论 通过强化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加强医院内手术室及相关科室的综合监测管理,采取及时和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的发生。 展开
•2024,23(12):1579-1583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437
摘要: 目的 为静脉输液过程中经无针接头(NC)间歇性给药后、再次连接输液器之前是否需要消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实验室环境模拟临床静脉输液实际情况。以静脉注射为例,在不同间歇性给药次数(1~9次)时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对NC表面及输液结束后的液体进行微生物检测,每种给药次数重复试验15组,共采集270份标本并进行统计学分析,ATP检测值≤25 ...目的 为静脉输液过程中经无针接头(NC)间歇性给药后、再次连接输液器之前是否需要消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实验室环境模拟临床静脉输液实际情况。以静脉注射为例,在不同间歇性给药次数(1~9次)时采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技术对NC表面及输液结束后的液体进行微生物检测,每种给药次数重复试验15组,共采集270份标本并进行统计学分析,ATP检测值≤25 相对光单位值(RLU)认为检测合格。结果 随着间歇性给药次数增多,NC表面微生物整体逐渐增多,但均≤25 RLU;不同断开次数间NC表面微生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断开给药1、2、3、4次与断开9次相比,NC表面微生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断开次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不同间歇性给药次数间输液结束后的液体微生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6)。结论 实验室环境中,随着间歇性给药次数增多,NC表面微生物增多,但未破坏输液过程的安全性。 展开
•2024,23(12):1584-158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89
摘要: 人体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罕见,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本文报告1例老年女性被犬咬伤左小腿的病例,患者犬咬伤后经急诊常规处置后皮肤软组织感染,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分泌物渗出、周围组织发黑坏死等临床表现,依据分泌物培养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为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以及手术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方式,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多杀巴斯德菌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人体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罕见,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感染。本文报告1例老年女性被犬咬伤左小腿的病例,患者犬咬伤后经急诊常规处置后皮肤软组织感染,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热痛、分泌物渗出、周围组织发黑坏死等临床表现,依据分泌物培养结果及临床表现诊断为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经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以及手术对症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多杀巴斯德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其治疗方式,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多杀巴斯德菌的认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展开
•王崇圳,麦吉仁,钟山,许丽霞,王立程,符晓莹,李欢,黎元莉,陈东科
•2024,23(12):1588-159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6264
摘要: 报告1例患者因脐部疼痛入院,患者脐部脓性分泌物标本革兰染色可见短小阳性球杆菌,同时对分离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进行鉴定和16S rRNA检测,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革兰染色、MALDI-TOF MS鉴定和16S rRNA检测结果均为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药敏结果提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万古...报告1例患者因脐部疼痛入院,患者脐部脓性分泌物标本革兰染色可见短小阳性球杆菌,同时对分离菌株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技术进行鉴定和16S rRNA检测,并进行体外药敏试验。革兰染色、MALDI-TOF MS鉴定和16S rRNA检测结果均为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药敏结果提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万古霉素、达托霉素、利奈唑胺、复方磺胺甲 口 恶 唑、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四环素均敏感。微生物的形态学涂片有助于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的鉴别,MALDI-TOF MS对于快速鉴定该菌种是必要的,药敏试验也可以为临床该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展开
关键词:结核硬脂酸棒状杆菌;脐尿管;感染
•2024,23(12):1591-159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45001
摘要: 结核病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MTB细胞外囊泡(MEVs)作为MTB分泌分枝杆菌抗原的重要载体已引起研究者关注。MEVs能够使MTB以集中保护的方式分泌磷脂、核酸、脂多糖和周质成分,并与宿主相互作用。对MEVs部分内容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其在宿主感染MTB过...结核病仍然是一个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卫生的问题,每年造成数百万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TB)是引起结核病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MTB细胞外囊泡(MEVs)作为MTB分泌分枝杆菌抗原的重要载体已引起研究者关注。MEVs能够使MTB以集中保护的方式分泌磷脂、核酸、脂多糖和周质成分,并与宿主相互作用。对MEVs部分内容物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对其在宿主感染MTB过程中的生物发生机制、功能以及对机体免疫应答作用的认识仍处于初级阶段。本文综述目前MEVs生物发生机制的进展,在宿主感染MTB过程中,以及在调节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讨论其在疫苗开发和诊断技术方面的应用。 展开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7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9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4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6.017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2.001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7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出 版:湖南省湘雅医学期刊社有限公司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 话:0731-84327658
标准刊号:CN 43-1301/R;ISSN 1008-8830
查看详情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