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
|
主 编:吴安华 ISSN:1671-9638 CN:43-1390/R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出版周期 :月刊 电 话 :0731-84327658 邮 箱:zggrkz2002@vip.sina.com |
•2025,24(4):437-4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2027
摘要: 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潜伏期长,早期症状存在异质性,导致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其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风险。目前,对于克-雅病的感染防控尚缺乏相关共...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潜伏期长,早期症状存在异质性,导致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其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风险。目前,对于克-雅病的感染防控尚缺乏相关共识。为在医疗机构及时识别诊断克-雅病并有效阻断其在医疗机构传播, 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15个临床关注问题,形成24条具体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克-雅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其在医疗机构的传播风险。 展开
•肖园园,段菊屏,周景翔,黄琴,卿琰,王海波,吴安华,李春辉
•2025,24(4):451-459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8
摘要: 目的 研发一项快速鉴定艰难梭菌并能明确高产毒株的检测方法,开展临床评估。方法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法,基于tcdC、tcdA、tcdB 基因来鉴定艰难梭菌,并评估该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体一致性。结果 共完成499例疑似艰难梭菌感染腹泻住院患者粪便标本检测,艰难梭菌检出率为12.8%(64/499),其中产毒艰难梭菌的检出率为10.8%(54...目的 研发一项快速鉴定艰难梭菌并能明确高产毒株的检测方法,开展临床评估。方法 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法,基于tcdC、tcdA、tcdB 基因来鉴定艰难梭菌,并评估该检测技术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总体一致性。结果 共完成499例疑似艰难梭菌感染腹泻住院患者粪便标本检测,艰难梭菌检出率为12.8%(64/499),其中产毒艰难梭菌的检出率为10.8%(54/499)。本检测方法针对tcdA的灵敏度为87.2%,特异度为98.9%,阳性预测值为89.1%, 阴性预测值为98.6%;对tcdB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99.6%,阳性预测值为90.0%,阴性预测值为98.7%。不同菌株总毒素量各有不同,但A+B+菌株平均产毒量(1.79 μg/mL)高于A-B+菌株(0.72 μg/mL) 和A-B-菌株(<0.10 μg/mL)。结论 本便携式高通量LAMP检测方法能快速、高效鉴定艰难梭菌并且明确高毒株。 展开
•2025,24(4):460-46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216
摘要: 目的 分析高中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和入学一年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天津市滨海区和西青区4所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开展结核病筛查,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学生高一入学时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结果。比较学生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检测结果阳性率、强阳性率及阳转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ST检测结果...目的 分析高中学生在高一入学时和入学一年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天津市滨海区和西青区4所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开展结核病筛查,收集学生基本信息,并回顾性收集学生高一入学时的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检测结果。比较学生的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检测结果阳性率、强阳性率及阳转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ST检测结果阳转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 839名学生入学一年后总体阳性率高于高一入学时(46.82% VS 33.12%),而强阳性率降低(12.51% VS 1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入学一年后,高一TST检测阴性的1 230名学生中有64名阳转,阳转率为5.20%(95%CI:3.93%~6.48%)。入学一年后学生TST检测结果硬结平均直径为5(2,8)mm,高一入学时为2(0,5) mm,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8)。硬结平均直径差值范围为±21 mm,其中在±2 mm的学生占39.70%。硬结平均直径增加者和减少者分别占65.09%、28.4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寄宿制学校的学生TST检测结果阳转的风险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学生(OR=4.842,95%CI:2.794~8.392)。结论 应加强对高二学生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筛查,并重点关注寄宿制学校学生,早期发现肺结核患者和新近感染者,为实施精准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
•2025,24(4):469-47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7199
摘要: 目的 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LTBI)情况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LTBI激活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5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AA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LTBI组和非LTBI组,根据LTBI组是否发生活动性结核病(ATB)将患...目的 评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患者潜伏结核分枝杆菌感染(LTBI)情况和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后LTBI激活的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3年5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AAV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LTBI组和非LTBI组,根据LTBI组是否发生活动性结核病(ATB)将患者分为 ATB 组和非 ATB 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特征。运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V患者LTBI激活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302例AAV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4.0(53.0,71.0)岁,男性169例(55.96%),IGRA阳性率为24.17%(73例)。LTBI组患者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非LTBI组(79.45% VS 6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BI组年龄为62.0(53.5,72.0)岁,男性44例(60.27%),11例(15.07%)发生ATB,非LTBI组发生4例(1.75%)。 LTBI组患者中,ATB组与非ATB组患者在日均糖皮质激素量、年龄、肾功能不全、中性粒细胞、血肌酐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均糖皮质激素量、日均糖皮质激素量>11.75 mg/d、年龄、 年龄>65岁,血肌酐≥150 μmol/L,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均糖皮质激素量>11.75 mg/d(OR=10.14,95%CI:1.30~79.01),年龄>65岁(OR=0.08,95%CI:0.01~0.85)是LTBI激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AAV患者LTBI感染率高,日均激素量>11.75 mg/d是AAV患者LTBI激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可能因接受较低剂量的免疫抑制治疗而获益,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展开
•2025,24(4):478-48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193
摘要: 目的 分析莫诺拉韦在体内和体外对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检测莫诺拉韦对流感病毒H1N1 PR8毒株在体外和体内的抗病毒能力。以人源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作为PR8感染的体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印迹试验(WB)、噬斑的方法,分析莫诺拉韦体外对病毒复制、蛋白合成及病毒颗粒形成方面的抗病毒效果。以...目的 分析莫诺拉韦在体内和体外对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抗病毒效果。方法 检测莫诺拉韦对流感病毒H1N1 PR8毒株在体外和体内的抗病毒能力。以人源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作为PR8感染的体外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免疫印迹试验(WB)、噬斑的方法,分析莫诺拉韦体外对病毒复制、蛋白合成及病毒颗粒形成方面的抗病毒效果。以PR8滴鼻感染C57BL/6雌性小鼠为体内感染模型,分别从病毒载量、病理变化及免疫组化方面,对对照组、给药组、接毒组和接毒-给药组进行检测,以评估莫诺拉韦的抗病毒能力。结果 体外试验结果显示,莫诺拉韦对流感病毒的复制、蛋白合成及病毒颗粒形成没有明显抑制作用(均P>0.05)。小鼠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纯感染H1N1小鼠相比,接受莫诺拉韦治疗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明显下降,病理变化程度较轻,免疫组化检测显示核蛋白(NP)抗原信号明显减弱,干扰素(IFN)-α、白细胞介素(IL)-4和IL-6在肺中的表达水平较低(均P<0.01)。结论 作为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前体物,莫诺拉韦无法在体外培养的肺源细胞中发挥抗病毒活力,但可以在宿主体内转化为活性形式,显著降低H1N1流感病毒在肺增殖的能力,进而减轻病毒对肺组织的损伤。 展开
•2025,24(4):486-49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638
摘要: 目的 基于医护人员真实行为信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精准评估医护人员日常工作时病毒暴露量的变化及感染风险。方法 以北京市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及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深度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源、三角支架及可移动硬盘采集和储存相关人员行为信息,具体包括相对位置、人际距离、面部朝向及触摸频率,并使用半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处理行为数据;最终构建数理模...目的 基于医护人员真实行为信息构建风险评估模型,精准评估医护人员日常工作时病毒暴露量的变化及感染风险。方法 以北京市某综合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及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深度摄像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电源、三角支架及可移动硬盘采集和储存相关人员行为信息,具体包括相对位置、人际距离、面部朝向及触摸频率,并使用半监督机器学习算法处理行为数据;最终构建数理模型,评估医护人员操作过程中病毒暴露量及感染风险的变化。结果 共采集161 917条行为数据,包括外耳道冲洗、鼻内镜、喉内镜、耳内镜,经检查排除后剩余103 788条行为数据。门诊耳鼻喉科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平均近距离占比为90.61%,且主要以面对侧(Face-to-Side, F-S)密切接触为主。在进行鼻内镜时,病毒RNA暴露量(viral RNA loads)最高,为0.543~0.745 viral RNA loads/s,总体感染风险为42.74%。通过佩戴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和棉布口罩,感染风险可以分别降至2.44%、14.20%、36.05%。结论 门诊耳鼻喉科医护人员日常工作存在较高的职业暴露风险,医护人员应严格佩戴防护用品,并保持适当的人际距离和相对面部朝向。 展开
•2025,24(4):492-49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33
摘要: 目的 探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与羊水胎粪污染(MSAF)对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某院新生儿科2021年5月—2024年1月出生的新生儿及其孕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盘病理诊断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CA组和非HC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MSAF发生情况以及不同MSAF程度下新生儿的不良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目的 探究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CA)与羊水胎粪污染(MSAF)对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关联性。方法 选取某院新生儿科2021年5月—2024年1月出生的新生儿及其孕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胎盘病理诊断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CA组和非HC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MSAF发生情况以及不同MSAF程度下新生儿的不良妊娠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HCA与不同MSAF程度下新生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并评价HCA与MSAF的交互作用对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300例新生儿及其孕母,HCA组113例,非HCA组187例。两组新生儿不同程度MSAF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39,P<0.05)。随着MSAF严重程度的增加,HCA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在不同MSAF程度下,新生儿肺炎、脑室内出血、早发型败血症以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MSAF严重程度的加剧,新生儿罹患上述疾病的风险也随之逐步升高。在不同MSAF程度下,HCA与新生儿发生肺炎、脑室内出血、早发型败血症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疾病存在独立相关性。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当HCA和MSAF两因素同时出现时,新生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显著增加(OR=6.30,95%CI:2.53~10.20)。结论 MSAF和HCA均为新生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当MSAF与HCA同时存在时,新生儿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更高。 展开
•2025,24(4):499-50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1
摘要: 目的 以提升全流程管理成效为导向构建传染病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智能识别防控系统,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实时精准反映感染状态与传播风险的个性化逻辑解析规则,搭建具有自动识别、动态标记、实时共享、前置预警及可视化指引功能的智能识别防控系统。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5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侵入性诊疗操作的两个平台科室的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按...目的 以提升全流程管理成效为导向构建传染病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智能识别防控系统,研究其应用效果。方法 基于实时精准反映感染状态与传播风险的个性化逻辑解析规则,搭建具有自动识别、动态标记、实时共享、前置预警及可视化指引功能的智能识别防控系统。选取2023年10月—2024年5月某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侵入性诊疗操作的两个平台科室的就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按照传统人工模式管理为对照组,应用智能系统管理为试验组,比较系统应用前后识别防控效果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2 146例患者,应用智能系统后的感染者识别防控率和感染者识别准确率均较人工模式明显提升(分别从5.3%、72.4%提高至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感染信息中位前置预警时间达85.20 d,且实现100%前置预警。医护人员在感染信息识别管理环节的平均耗时节省4.71 h/d。结论 本研究搭建的智能系统可显著改善传染病与多重耐药菌感染者从识别到防控环节的全流程管理成效,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提高诊疗服务效率。 展开
•2025,24(4):506-51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57
摘要: 目的 分析手术后肺炎临床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手术后肺炎的进一步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23年手术后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后肺炎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占比变化趋势及手术后肺炎发生时间和病原体分布,以及各科室手术后肺炎发病率。结果 2014—2023年全院共有653 609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手...目的 分析手术后肺炎临床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为手术后肺炎的进一步监测和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2023年手术后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手术后肺炎发病率、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占比变化趋势及手术后肺炎发生时间和病原体分布,以及各科室手术后肺炎发病率。结果 2014—2023年全院共有653 609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手术例次数为676 245次,其中有2 934例次发生手术后肺炎,手术后肺炎发病率为0.43%。手术后肺炎患者平均年龄为(59.76±16.53)岁,男性占比68.58%;手术后肺炎发病率由2014年的 2.00% 降至2023年的0.10%,VAP占比由2014年的9.92%上升至2023年的99.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手术后肺炎发生在术后7、10、30 d内的分别占65.81%、78.80%、95.64%,发生率居前三的科室分别为心脏大血管外科(5.277%)、神经外科(2.114%)和胸外科(1.130%);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77.58%)。结论 手术后肺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其中VAP患者应作为后续改进工作的重点关注对象,心脏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和胸外科则是手术后肺炎的重点关注科室,手术后10 d内应作为手术后肺炎的重点关注时间段。 展开
•2025,24(4):512-51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61
摘要: 目的 分析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后肺炎(POP)发生情况,为加强目标人群POP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7—2023年医院感染实时监测数据,对所有手术患者(包括微创介入手术)POP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701例手术后患者发生POP,POP发病率为0.30%。男性POP发病率高于女性(0.48% VS 0.15%),≥65岁...目的 分析上海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手术后肺炎(POP)发生情况,为加强目标人群POP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17—2023年医院感染实时监测数据,对所有手术患者(包括微创介入手术)POP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有701例手术后患者发生POP,POP发病率为0.30%。男性POP发病率高于女性(0.48% VS 0.15%),≥65岁人群POP发病率高于<65岁人群(0.58% VS 0.17%),择期手术POP发病率高于急诊手术(0.35% VS 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01例POP患者术后至发生POP的时间为6(4, 10) d,急诊手术患者发生POP时间晚于择期手术[7(4,11) d VS 6(3,10)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OP发病率位于前5位的科室为神经外科(5.84%)、心外科(4.01%)、胸外科(1.92%)、腹部外科(0.74%)和微创介入(0.17%)。神经外科急诊手术POP发病率高于择期手术(9.71% VS 2.14%),而心外科、胸外科择期手术POP发病率均高于急诊手术(分别为5.09% VS 2.93%、2.46% VS 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701例POP患者共检出675株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520株,77.04%);检出病原菌主要为鲍曼不动杆菌(119株)、铜绿假单胞菌(1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8株)、肺炎克雷伯菌(104株)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47株)。结论 在围手术期感染防控中,POP防控的重点手术人群应为男性和≥65岁人群,重点科室应为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腹部外科;微创手术亦有POP风险,应予以重视。 展开
•2025,24(4):518-525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480
摘要: 目的 了解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学损失,为预防与控制机器人术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某院2019年4月—2023年4月于胸外科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其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通过1 ∶1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两组各纳入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经济损失。结果 共纳入胸外...目的 了解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经济学损失,为预防与控制机器人术后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某院2019年4月—2023年4月于胸外科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将其分为医院感染组和非医院感染组。通过1 ∶1 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两组各纳入3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经济损失。结果 共纳入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患者921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医院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870例(非医院感染组)。通过1 ∶1 PSM后,两组各纳入31例。PSM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合并情况、美国麻醉医师(ASA)分级4个协变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SM后以上协变量在两组间分布都达到均衡(均P>0.05)。PSM后医院感染组住院期间总费用中位数为88 711.72元,非医院感染组为78 509.46元,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10 202.26元,主要增加的费用为药费、护理费、实验室诊断费等,西药费差值最高达8 839.12元,其中以西药费中的抗菌药物费用差值占比最高,达73.55%。医院感染组与非医院感染组患者日均住院费用差值为502.38元;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日数为(21.59±10.62) d,非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日数为(13.92±9.21)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外科达芬奇机器人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造成了一定的直接经济损失,护理费、实验室诊断费、西药费(主要为抗菌药物费用)明显上升,且延长患者住院日数。 展开
•2025,24(4):526-531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58
摘要: 目的 调查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评估此类患者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为感染防控提供卫生经济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省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普通外科某病区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进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调查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1 ∶1 倾向性评分...目的 调查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评估此类患者因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为感染防控提供卫生经济学支持。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省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普通外科某病区2020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进行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调查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情况。根据患者手术后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采用1 ∶1 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构建协变量均衡数据库,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日数,计算医院感染造成的经济负担。结果 共纳入287例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其中35例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20%。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共匹配成功33对。 匹配后,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分别为120 722.0、100 367.0元,感染组多支出住院总费用20 355.0元(P<0.05); 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28、19 d,感染组延长住院时间9 d(P<0.05)。对两组患者的各单项费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除手术费和卫生材料费外,感染组各项医疗支出均高于非感染组(均P<0.05),其中西药费导致的经济负担最大,达11 427.0元,其次分别是治疗费(3 228.0元)、检查费(2 304.0元)。除手术费与卫生材料费外,感染组各项费用构成比均增加,其中西药费增幅最大,达2.66%。结论 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医院感染会增加住院费用,延长住院时间,预防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有利于减轻患者及医院的经济负担。 展开
•2025,24(4):532-538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25
摘要: 目的 了解儿童外阴阴道炎患儿临床分离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因外阴阴道炎就诊且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 249例外阴阴道炎患儿共检出病原菌3 38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730株,占比51.05%,革兰阳性菌1 659株,占比48.95%。 检出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流感嗜...目的 了解儿童外阴阴道炎患儿临床分离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北京儿童医院因外阴阴道炎就诊且阴道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 249例外阴阴道炎患儿共检出病原菌3 38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 730株,占比51.05%,革兰阳性菌1 659株,占比48.95%。 检出居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流感嗜血杆菌(1 201株,35.44%)、化脓链球菌(A群)(694株,20.48%)、金黄色葡萄球菌(375株,11.06%)、 无乳链球菌(B群)(183株,5.40%)和副流感嗜血杆菌(179株,5.28%)。在各年龄段患儿的分离病原菌构成中,<7岁患儿流感嗜血杆菌占比为46.18%;7~11岁患儿,化脓链球菌(A群)占比达27.08%,流感嗜血杆菌占比为25.86%;>11~18岁患儿,无乳链球菌(B群)占比31.5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比为18.11%。不同季节检出的病原菌有所不同。革兰阳性菌中化脓链球菌(A群)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3.52%、92.94%。革兰阴性菌中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复方磺胺甲 口 恶 唑、头孢克罗、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均较高,均>34%。检出产β-内酰胺酶的流感嗜血杆菌648株(53.96%),产β-内酰胺酶的副流感嗜血杆菌40株(22.35%)。结论 儿童感染性外阴阴道炎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为流感嗜血杆菌、化脓链球菌(A群)、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β-内酰胺酶检出率高。了解医院病原体检出和耐药情况,可为临床医生经验用药和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展开
•2025,24(4):539-544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08
摘要: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分析江苏省基层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收集的该省62所首批基层哨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数据,并对其中20所机构现场检查和考核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23年7月—2024年5月共...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的应用及医院感染管理现状,为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分析江苏省基层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收集的该省62所首批基层哨点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质量控制指标数据,并对其中20所机构现场检查和考核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2023年7月—2024年5月共监测住院患者145 814例, 发现医院感染患者219例、220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例次发病率均为0.15%,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 (40.45%)。手卫生依从率为81.34%(14.29%~100%),正确率为87.90%(18.46%~100%);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为77.24%(20.00%~100%),器械、器具和物品清洗合格率为98.76%(10.00%~100%)。现场检查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质量控制指标监测数据记录与每月上报至江苏省基层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数据不相符; 多数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感染预防与控制观念不强,知识不足;多数基层医疗机构重点科室存在较多医院感染方面的安全隐患。结论 经过近一年的持续医院感染监测,各基层哨点医疗机构已建立了各自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数据。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以及环境物体表面污染物清除率仍然较低,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与制度标准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 展开
•2025,24(4):545-55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5463
摘要: 目的 分析医学实习生医院感染学试题答题正确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10月—2024年2月参加岗前医院感染学培训和考试的全部实习学生。实习前进行医院感染学岗前培训,并采用随堂考试;实习期结束后每年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再次使用同一套试题直接进行笔试。分析考试内容、题型、专业、学历、疫情对实习前考试正确率的影响,并比较实...目的 分析医学实习生医院感染学试题答题正确率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某院2020年10月—2024年2月参加岗前医院感染学培训和考试的全部实习学生。实习前进行医院感染学岗前培训,并采用随堂考试;实习期结束后每年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学生再次使用同一套试题直接进行笔试。分析考试内容、题型、专业、学历、疫情对实习前考试正确率的影响,并比较实习前后的考试答题正确率。结果 共考核实习生1 163名,实习前答题正确率在90%~100%的人数最多,占48.75%。10项考试内容中,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答题正确率最低[(67.13±34.35)%],3类题型中不定项选择题答题正确率最低[(79.80±19.31)%],临床医学[(90.49±12.32)%]和护理学[(87.54±10.73)%]学生答题正确率高于其他专业学生[(82.80±12.24)%], 本科生答题正确率[(89.05±11.29)%]高于专科生[(83.77±12.26)%],疫情期间实习生答题正确率[(87.51±11.48)%]高于疫情后[(79.85±13.98)%],实习后考试答题正确率[(81.89±14.78)%]较实习前[(92.99±10.48)%]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5)。结论 授课教师可根据答题正确率的影响因素如不同专业学生、不同授课内容、不同实习时期等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
•2025,24(4):551-55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59
摘要: 目的 分析某医疗机构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对2024年5月26日—6月10日该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采样,推断铜绿假单胞菌在NICU传播的原因,同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并持续观察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5例感染新生儿中,下呼吸道感染3例,下呼...目的 分析某医疗机构新生儿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事件发生原因及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 对2024年5月26日—6月10日该医疗机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5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可能污染的环境进行采样,推断铜绿假单胞菌在NICU传播的原因,同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并持续观察控制措施的效果。结果 5例感染新生儿中,下呼吸道感染3例,下呼吸道合并血流感染2例;检出耐药谱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7株;感染新生儿为同一病室,具有空间和时间聚集性。通过环境卫生学监测,从NICU洗手池及水源相关的环境中(吸引连接管、床旁隔离衣)分离出与新生儿感染耐药谱一致的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进洗手池消毒方式、强化接触隔离措施等,感染得以控制,环境中未再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本次NICU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推断为病房洗手池遭到铜绿假单胞菌污染,进而污染吸引连接管,通过吸痰操作导致的新生儿感染蔓延。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要充分了解暴发感染病原学特性,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遏制新生儿感染的蔓延。 展开
•2025,24(4):557-562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990
摘要: 目的 报告1例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脓毒血症及脑膜炎并复习文献,为该细菌感染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年龄为11岁7个月的神经外科术后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脓毒血症及脑膜炎患儿的治疗过程,并检索相关文献, 筛选并总结分析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脓毒血症或脑膜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患儿以发热及脑脊液常规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培养为按蚊伊丽莎白...目的 报告1例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脓毒血症及脑膜炎并复习文献,为该细菌感染的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年龄为11岁7个月的神经外科术后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脓毒血症及脑膜炎患儿的治疗过程,并检索相关文献, 筛选并总结分析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脓毒血症或脑膜炎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该患儿以发热及脑脊液常规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脑脊液及血培养为按蚊伊丽莎白菌,选用万古霉素治疗后痊愈。复习文献结合此例患者共33例,其中男性16例,1例未报道性别;中位年龄为49岁(1 d~84岁);以医院获得性感染为主(62.5%,20例);多数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24例患者治愈。结论 按蚊伊丽莎白菌相关性感染临床罕见,但可引起严重感染,如脓毒血症、脑膜炎等,临床应引起重视。 展开
•2025,24(4):563-567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561
摘要: 目的 鉴定一例老年血流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描述其病原体特征,并对近年来长枝木霉感染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方法 采集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分离出的丝状真菌的形态学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检测分离菌株序列,并应用MEGA软件分析。结果 形态学观察及ITS测序均提示病原体为长枝木霉。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M...目的 鉴定一例老年血流感染病例的病原体,描述其病原体特征,并对近年来长枝木霉感染相关文献进行整理。方法 采集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培养。对分离出的丝状真菌的形态学和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采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检测分离菌株序列,并应用MEGA软件分析。结果 形态学观察及ITS测序均提示病原体为长枝木霉。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M38-A2丝状真菌药物敏感性指南对菌株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检测,结果显示米卡芬净为8 μg/mL,卡泊芬净为8 μg/mL,5-氟胞嘧啶为 64 μg/mL,泊沙康唑为2 μg/mL, 伏立康唑为 0.5 μg/mL,伊曲康唑为2 μg/mL,氟康唑为 64 μg/mL,阿尼芬净为8 μg/mL, 两性霉素为4 μg/mL。使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患者恢复良好。 文献检索共纳入长枝木霉感染病例15例,基础疾病以移植(5例)为主,临床表现以肺部感染(5例)为主;9例病例存活,3例病例死亡,3例病例预后未知。结论 长枝木霉感染多见于免疫力低下及基础疾病较多的患者,其感染患者病死率较高,临床缺乏规范的治疗指南,药敏结果缺乏折点,对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存在耐药情况。及时分离鉴定出病原菌并提供相应的药敏试验结果,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
•2025,24(4):568-570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838
摘要: 本文报告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罹患多哈毛孢子菌血流感染病例。该病例血培养采用VITEK MS质谱仪无法鉴定病原体,采用VITEK Ⅱ YST系统将其错误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最终经分子测序准确鉴定为多哈毛孢子菌。本例患儿(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结果在正常范围,经临床积极的抗真菌感染治疗后患儿好转出院。因此,对于多哈毛孢子菌血流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需积极进行抗真菌感染治疗,谨慎解读G试验结果,进一步加强对该少见真菌的认识。本文报告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儿罹患多哈毛孢子菌血流感染病例。该病例血培养采用VITEK MS质谱仪无法鉴定病原体,采用VITEK Ⅱ YST系统将其错误鉴定为阿萨希毛孢子菌,最终经分子测序准确鉴定为多哈毛孢子菌。本例患儿(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结果在正常范围,经临床积极的抗真菌感染治疗后患儿好转出院。因此,对于多哈毛孢子菌血流感染的粒细胞缺乏患者,临床需积极进行抗真菌感染治疗,谨慎解读G试验结果,进一步加强对该少见真菌的认识。 展开
•2025,24(4):571-576 .Doi: 10.12138/j.issn.1671-9638.20256793
摘要: 泄漏率是衡量口罩防护效果的核心指标,本文回顾了当前口罩泄漏率评估的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发现泄漏率与多种因素有关。随后进一步对比分析口罩的内外向泄漏率,强调制定外向泄漏率标准化测试方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未来口罩泄漏率评估的发展方向,旨在实现对口罩泄漏率全面、科学的评价,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指导。泄漏率是衡量口罩防护效果的核心指标,本文回顾了当前口罩泄漏率评估的试验方法和数值模拟研究现状,发现泄漏率与多种因素有关。随后进一步对比分析口罩的内外向泄漏率,强调制定外向泄漏率标准化测试方法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未来口罩泄漏率评估的发展方向,旨在实现对口罩泄漏率全面、科学的评价,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指导。 展开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6.007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9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7.004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5.06.017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2.001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4.09.007
• Doi: 10.3969/j.issn.1671-9638.2013.
主 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 办: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出 版:湖南省湘雅医学期刊社有限公司
地 址:湖南省长沙市湘雅路87号
电 话:0731-84327658
标准刊号:CN 43-1301/R;ISSN 1008-8830
查看详情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湘ICP备17021739号-2